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5d1872f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9.png)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电一体化基本原理,包括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
2. 学习并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3.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结构设计,并完成图纸绘制。
2. 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编程,实现对机电系统的基本控制。
3. 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和故障排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提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项目实践中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明确课程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 机电一体化基本原理:讲解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 常用传感器: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对应课本第二章。
- 系统设计方法: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参考课本第三章。
2. 实践操作:- 机械结构设计: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结构设计,绘制图纸,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
- 控制系统编程:使用编程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编程,实现对机电系统的基本控制,涉及课本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51141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0.png)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引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机械工程的自动化问题,并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当前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制造业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学生在本课程中将会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实现方法。
此外,本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自动化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自动化技术、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包括机床、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工业机器人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第三部分: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控制方法、软件和硬件平台等等。
课程作业学生将会数次完成小组课程作业。
学生需要组成小组,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例如控制一台简单的继电器控制电机的系统,或者控制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或者控制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等等。
期末项目学生将会在本学期结束时完成期末项目。
学生可以自选实现一个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问题定义、方案设计、系统实现、以及系统测试和优化等等。
课程评估学生的评估将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作业和期末项目中的表现来评估。
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课程学分,在学生的评估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的认可。
结论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设计内容和评估方式。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为未来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自动化工程等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ddf94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d.png)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设计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2.传感器与执行器3.控制系统与自动化4.机械设计与制造5.电气与电子技术6.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与应用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教师和学生参与讨论•实验操作与实践综合•项目实战案例分析教学评估•学生课堂表现及作业考核•期中期末综合考核•课程设计和项目实战评比实验与实践1.传感器与执行器实验2.控制系统与自动化实验3.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践4.电气与电子技术实验5.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与应用项目实战资源支持•实验室设备和工具支持•外部企业合作支持•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支持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相关实验室实验指导老师•项目实战指导老师:相关工程项目经验丰富的老师•《机电一体化技术导论》•《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与应用》•相关学术论文和案例分析以上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详细方案,希望能对您的参考有所帮助。
特殊应用场合一:智能家居增加条款•增加智能家居技术的介绍和应用范围•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集成及核心技术介绍•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特别注意事项,如数据安全等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数据安全问题,需要采用加密算法保障,如AES加密算法;•协议转换问题,各智能设备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换;•语音识别准确性问题,需要进行多场景训练,提高识别准确性;•技术更新换代问题,智能家居技术日新月异,需定期更新技术和设备。
特殊应用场合二:智能物流增加条款•增加智能物流技术的介绍和应用范围•增加智能物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增加智能物流系统的集成及核心技术介绍•增加智能物流系统的特别注意事项,如物流路径规划等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物流路径规划问题,需要考虑路程、道路状况、货物重量等多个因素进行求解;•智能识别问题,需要采用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货物的自动识别和分类;•跨地区协调问题,需要建立覆盖全国的智能物流网络,实现各地区之间物流的快速协调;•安全问题,智能物流系统涉及大量的物资财产和数据信息,需要采用多层安全保障机制,如认证、加密、监控等措施。
娄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娄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ca9c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6.png)
娄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娄底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熟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电一体化领域的问题。
5.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讲解机械、电子、软件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阐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流程和相互关系。
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医疗、家居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68a4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5.png)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分类。
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和应用: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配合。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分析方法。
4.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PLC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04dd874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a.png)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我们独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熟悉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合与应用。
3、培养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等。
4、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包括运动方式、精度要求、速度范围等。
2、进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的选择和布局。
3、完成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4、选择合适的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
5、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
6、对设计的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三、系统方案设计1、功能需求分析经过对任务要求的仔细研究,确定本次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为一个小型物料搬运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够在规定的工作空间内自主移动,抓取和搬运一定重量的物料,并放置到指定位置。
2、总体方案设计(1)机械结构采用轮式移动平台,通过直流电机驱动轮子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械手臂采用关节式结构,由三个自由度组成,分别实现手臂的伸缩、升降和旋转,通过舵机进行驱动。
抓取机构采用气动夹爪,通过气缸控制夹爪的开合。
(2)驱动系统移动平台的驱动电机选择直流无刷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轮子连接,以提供足够的扭矩和速度。
机械手臂的关节驱动选择舵机,舵机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抓取机构的气缸由气泵提供气源,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的动作。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cbfb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e.png)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1.1课程背景1.2课程目标1.3课程内容1.4教学方法1.5考核方式二、课程背景2.1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2.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3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三、课程目标3.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3.3能够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实际问题3.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课程内容4.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4.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4.1.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4.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4.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需求分析4.2.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设计4.2.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设计4.2.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设计4.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4.3.1工业生产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4.3.2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4.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验设计4.4.1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设计原则4.4.2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4.4.3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数据分析五、教学方法5.1理论教学5.1.1讲授5.1.2讨论5.1.3案例分析5.2实践教学5.2.1实验教学5.2.2项目设计5.3网络教学5.3.1在线课程5.3.2远程协作六、考核方式6.1平时表现6.2实验报告6.3课堂讨论6.4期末考试6.5项目设计成果七、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意义与发展7.1对于学生的意义7.1.1增强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7.1.2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7.1.3提升就业竞争力7.2对于专业发展的意义7.2.1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相关课程的设置7.2.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7.2.3增强学校在机电领域的影响力7.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未来发展7.3.1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7.3.2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八、结语8.1总结课程设计的重点8.2展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未来发展以上就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通过对课程背景、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详细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校在机电领域的影响力,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4cc7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c.png)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的融合,将机械和电气两个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设计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熟悉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还能够通过实践项目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具备独立开展机电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理论知识:学生应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了解机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2.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使用相关软件和硬件工具进行机电系统设计、模拟和测试的能力;3.实践能力: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机电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并能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4.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提出改进机电系统性能的方案。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学习:学生将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机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包括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基础知识、自动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内容;2.实践项目:学生将参与一项机电一体化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践项目可以是机械组件的设计和制造、电气电子系统的集成与测试等;3.实验与测试:学生将进行一系列实验和测试,以验证机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效果。
实验可以包括传感器的选型和调试、电机控制系统的调试等;4.综合评估:学生将根据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实验和测试的结果以及论文的撰写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评判学生的课程设计水平和综合能力。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课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551d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4.png)
设计软件介绍
SolidWorks
三维机械设计软件,用于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运动分析和优化设计。
AutoCAD
二维绘图软件,用于绘制平面图、电路图和布局图等。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用于系统建模、分析和优化。
LabVIEW
虚拟仪器软件,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等。
设计经验分享
经验一
注重系统整体性
设计要求
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技术指标、性能参数、安全性能等方 面。
设计优化
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计成果评价
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专家评审、实验测试 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01
课程设计任务与要 求
设计任务书解读
任务书内容
01
详细解读课程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要求、限制条件和
预期成果。
任务书分析
02
对任务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
任务书实施计划
03
根据任务书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实施计划,确保按时完成设
计任务。
设计要求与规范
设计规范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符合行业 要求。
实时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设计内容
传感器选型、信号处理电路、数据采 集与传
设计要点
准确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
0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 计实践
设计案例分析
机电一体化(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0c04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7.png)
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洗衣机说明书1. 课程设计的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洗衣机简介 (2)2.1全自动洗衣机特点 (3)2.2洗衣机工作原理概述 (4)3. 传动方案讨论 (4)4.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6)4.1减速离合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 (6)4.2减速离合器零部件的计算与选择 (13)4.3减速离合器零件装配图 (16)5.进/排水系统结构原理简介 (16)5.1进水电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7)5.2排水电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8)5.3水位开关控制原理 (20)6.控制系统的设计 (22)6.1控制芯片的选择 (22)6.2程序框图 (22)6.3控制程序设计 (24)6.4电气控制图 (39)心得体会 (40)参考文献 (41)附录 (41)前言本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硬件部分的减速离合器设计。
经过小组提出方案对比与讨论,最终决定使用单向轴承式减速离合器,具体讨论过程将在后面的说明书中详细介绍。
减速离合器的各部件的选择、设计是洗衣机硬件部分的设计重点,其具有体积小,功能多,零部件构成复杂等特点。
主要构成部分有离合装置,制动装置以与行星轮系二级减速装置,这些装置的设计尺寸选择,功能原理将在后面的洗衣机说明书中详细介绍。
考虑到设计的是家用洗衣机,并根据对洗衣机体积,功能的要求确定洗衣机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功能强、可靠性强、编程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等特点。
该控制系统可实现用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控制、定时、记数和算术运算等,并通过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来控制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
该设计为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家用洗衣机,主要介绍了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重点设计部件减速离合器),控制系统的单片机的选型和资源的配置,控制系统程序设计与调试,控制系统单片机程序。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7cee1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a.png)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2. 学习并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常见传感器、执行器及其应用;3.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组装与调试;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零部件的设计与绘图的技能;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在项目实践中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2. 传感器与执行器:学习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 常见执行器的类型、原理及控制方法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常用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CAD软件应用:学习CAD软件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免费范文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免费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0129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f.png)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一、概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将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机械、电气、电子等功能部分的新型产品或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成为一门重要课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篇免费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范文,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该课程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操作过程。
二、课程设计内容1. 课程设计主题: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2. 设计要求:a. 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业生产场景,例如流水线生产、自动包装、自动搬运等;b. 设计一个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该生产场景的自动控制和监测;c. 设计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接线图,包括传感器、执行器、PLC等设备的选型和连接方式;d. 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生产场景的自动化控制;e. 设计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监控和操作;f.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系统配置、程序代码等内容。
三、课程设计步骤1. 选择工业生产场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业生产场景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例如流水线生产。
2. 系统需求分析分析所选生产场景的具体要求,包括自动控制的功能需求、安全性要求、生产效率要求等。
3. 硬件配置和接线图设计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PLC等硬件设备,并设计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4. PLC控制程序设计根据系统需求,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生产场景的自动化控制。
5. 人机界面设计设计一个直观简洁的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监控和操作。
6. 系统调试和实验验证将硬件设备和控制程序进行组装和调试,验证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7.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系统设计思路、硬件配置、程序代码、系统调试结果等内容。
四、课程设计范文(此处省略具体的课程设计范文,仅列出课程设计内容的大纲)1. 课程设计主题: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2. 设计要求:a. 选择流水线生产场景;b. 设计一个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流水线的自动控制和监测;c. 设计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接线图,包括传感器、执行器、PLC等设备的选型和连接方式;d. 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流水线的自动化控制;e. 设计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监控和操作;f.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系统配置、程序代码等内容。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e012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5.png)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发展趋势;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机械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3. 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问题;2. 掌握基本的电路连接和编程方法,具备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3.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并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使其在工程实践中能够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专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其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子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实际工程背景下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2.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详细讲解机械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3. 电路设计与编程:学习基本的电路连接方法,掌握常见的编程语言及其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路设计与编程4. 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介绍调试方法和故障排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5. 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设计过程、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7b51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5.png)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理解其工作机理。
2. 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相关设计规范。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PLC、嵌入式系统等控制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控制和调试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方法,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电子、控制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通过本课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产品基本原理与结构:讲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分析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结合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介绍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规范,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以教材第二章为基础。
3. 常用设计软件与应用:教授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三维建模、工程图绘制等实践操作,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讲解PLC、嵌入式系统等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参考教材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1f617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4.png)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3-4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技术、执行器技术、控制技术等。
第5-6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汽车电子等。
第7-8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
第9-10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用于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eb1f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1.png)
一、概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与电气领域的融合中,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机械和电气控制及驱动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灵活性和可靠性等优点,因此对其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愈发受到重视。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设备或系统组合成一个整体,在保证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联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使之实现协同工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的集成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和材料的浪费。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需求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以及系统使用环境等,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界定,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指标。
(2)功能设计:在明确了系统的需求后,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软硬件设计等。
(3)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
(4)通信网络设计:建立合适的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
(5)安全性设计:设计系统的安全控制系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6)可靠性设计:考虑系统的故障预防、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手段。
(7)试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检验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挑战1. 多学科交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复杂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机械结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算法等,使得系统设计变得极为复杂。
3. 故障预防: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环境复杂,系统工作稳定性要求高,需要考虑到各种故障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002d7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d.png)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大专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并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和工具,进行机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注重创新和团队合作。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选择和。
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PLC编程、机器视觉、伺服驱动技术等。
教学大纲将详细规划每一章节的内容,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法,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实现。
主要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将使用最新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前沿性。
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等将用于辅助理解和强化记忆。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小论文,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8897b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c.png)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了解常见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并绘制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图;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3.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教材章节:第一章内容列举: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1.2 发展历程;1.3 应用领域;1.4 发展趋势。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讲解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核心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教材章节:第二章内容列举:2.1 传感器;2.2 执行器;2.3 控制器;2.4 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3. 常见机电一体化设备:分析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内容列举:3.1 数控机床;3.2 工业机器人;3.3 智能家居;3.4 自动化生产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题目自动分拣工件机械手的设计班级机械1211学生姓名蒋金成学号**********同组姓名凌一锐上文龙薛俊起迄日期2015年12月25日~ 2016年1月5日指导教师汪帮富讲师机械工程学院目录1. 自动分拣工件机械手设计的要求、目的及意义 (1)1.1要求 (3)1.2目的及意义 (3)2. 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 (4)2.1总体方案设计 (4)2.1.1主体功能 (4)2.1.2执行机构 (5)2.1.3驱动机构 (6)2.1.4控制机构 (6)2.2总体方案论证 (4)2.2.1调试过程 (6)2.2.2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2.2.3结果分析 (8)3. 机构分析与计算 (3)3.1机械手总体设计 (8)3.2机身的总体设计 (9)4. 关键部件设计与校核 (4)4.1机械手手抓的设计计算 (9)4.1.1选择手抓的类型及夹紧装置 (10)4.1.2 手抓的力学分析 (11)4.1.3机械手手抓夹持精度的分析计算 (11)5. 结论 (12)6.收获、体会 (12)7.参考文献 (13)1、自动分拣工件机械手设计的要求、目的及意义1.1要求1、机械手将传送带A上的大号物品传送到传送带B上,其他小号的物品让其流走。
机械手所有的动作均由液压驱动,上升,下降,左移,右移均由(双线圈)三位四通电磁阀控制,夹紧,放松用一个(单线圈)二位四通电磁阀控制,通电夹紧,断电放松。
所有电磁线圈驱动电源:直流,电压24V,电流1A,位置检测用:行程开关,光电开关,压力继电器。
2、系统操作可实现单循环,自动循环功能。
3、设计控制系统和输入/输出信号调理电路及功率驱动电路原理图。
4、设计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并用汇编语言编写其中的某一段程序。
5、设计操作台面板布置示意图。
6、编写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7、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控制系统简单,经济。
1.2目的及意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产业革命,将世界经济从资本经济带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在电子世界领域,从20世纪中的无线电时代也进入到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智能化现代电子系统时代。
而机械手控制系统则逐步发展为与计算机互联,使机械手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随着自动化的发展,机械手(机器人)应用将更加普遍,尤其随着汽车行业和塑胶行业的发展,西欧、日本、苏联和中国等地域机械手开始百花争放,可以这样讲,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机械手的时代。
该课程设计的自动分拣机械手属于搬运机械手。
所谓搬运机械手,就是将机械手安装在移动平台之上。
这种结构使机械手拥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高度的运动冗余性,并同时具有移动和操作功能,这使它优于传统的机械手,因此在危险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由于结构复杂、强耦合、非线性、非完整性等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对搬运机械手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机械手是模仿着人手的部分动作,按给定程序、轨迹和要求实现自动抓取、搬运或操作的自动机械装置。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手被称为“上下料机械手”。
生产中应用机械手可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尤其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粉尘、易爆、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等恶劣的环境中,它代替人进行正常的工作,意义更为重大。
因此,在机械加工、冲压、铸、锻、焊接、热处理、电镀、喷漆、装配以及轻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引用.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较强,仅为某台机床的上下料装置,是附属于该机床的专用机械手。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用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
由于通用机械手能很快的改变工作程序,适应性较强,所以它在不断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2、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2.1总体方案设计(执行机构、驱动机构、控制机构 )2.1.1主体功能设计如图所示的工作台机械手系统构成图(1) pb1、pb2系统总控制开关,继电器XO、X1(2) PS1工件检测光电开关,继电器X6(3) LS1控制机械手的夹紧与放松,继电器Y5(4) LS2控制工作台的左转和右转,继电器Y3、Y4(5) LS3控制工作台的上升与下降,继电器Y1、Y2(6)图上省略左转和右转(X3、X4)、上升与下降限位开关(X5、X2)以及传送带A、B电动机(Y6、Y7)、液压马达(Y0)按下工作启动按钮,传送带A、B开始工作。
当光电开关检测到工件时传送带A电动机停止运转,机械手下降电磁阀工作,机械手下降,到达下降限位接近开关,机械手停止下降, 夹紧电磁阀工作,夹紧工件,2秒钟后机械手上升电磁阀工作,机械手上升,到达上升限位接近开关,电动机左转电磁阀工作,机械手旋转电动机左转,将工件运到传送带B上方,机械手左转压到左转限位开关,机械手旋转电动机停止运转,同时机械手下降,到达限位接近开关,机械手停止下降并松开释放工件,2秒钟后机械手上升,到达限位接近开关,传送带B电动机工作,传送带B带动工件运行,同时机械手旋转电动机右转,机械手右转压到右转限位开关,传送带B电动机停止运转,传送带A电动机又开始工作,机械手开始循环工作…………2.1.2执行机构即直接抓取工件的部分,由于与物件接触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夹持式和吸附式手。
本设计项目中采用夹持式手部结构。
夹持式手部由手指(或手爪)和传力机构所构成。
手指是与物件直接接触的构件,常用的手指运动形式有回转型和平移型。
回转型手指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故应用较广泛,本设计采用回转型。
手部多为两指(也有多指,本设计采用两指);指形也有不同设计,常用的指形有平面、V形面的和曲面的,本设计采用平面行的设计;手指有外夹式和内撑式,本设计采用外夹式;另外,根据需要分为外抓式和内抓式两种,本设计采用外抓式。
如上图可以看出。
2.1.3驱动机构驱动机构是工业机械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动力源的不同,工业机械手的驱动机构大致可分为液压、气动、电动和机械驱动等四类。
本驱动机构是液压驱动,所有动作都可以通过液压实现。
2.1.4控制机构本设计是自动化分拣工件机械手,所以肯定采取自动控制。
我们学过单片机和PLC课程。
俩者各有利弊,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编程、性能优越、可靠性高、灵活通用和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
PLC在电磁阀的控制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以,对于该分拣机械手首先想到的是PLC。
采用PLC能灵活控制机械手的操作,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另外,PLC控制器的稳定性是其成为工控首选的原因。
所以本设计采取三菱FX2N-48MR PLC。
(1)控制系统设计在一条自动生产线上,由机械手将传送带A上的物品传送到传送带B上。
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左转、右转、夹紧、放松动作分别由电磁阀控制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并用限位开关及光电开关检测机械手动作的状态和物品的位置。
传送带A、B均由三相鼠笼型异步电动机驱动。
电动机应有相应的保护。
(2)PLC(I/O)分配(3)程序设计上图为实现自动化控制所画的流程图,根据上图可以轻松的设计出如下的梯形图:这个程序是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编的,程序中加入的M4辅助继电器起到复位作用,启动开关是X0,停止开关是X1,程序中还加入了了两个计数器C0、C1。
其中计数器C0对下降限位SP2(X2)计数,从而实现机械手到达二号(B)传送带时松开机械手放置物品的控制。
计数器C1对上升限位SP1(X5)计数,从而实现机械手在松开机械手放置物品以后上升第二次压到上升限位SP1(X5)的时候实现右转的控制。
2.2总体方案论证2.2.1调试过程按下启动开关X0以后,观察六秒钟以后,传送带A(Y6)的灯是否亮,如果不亮,说明传送带A的电磁阀Y6没有得电,相关开关没有动作,重新查看程序,修改好;如果灯亮,说明这一步程序正常.接下来按下光电开关(模拟光电开关检测到物品),观察机械手是否下降(Y2),如果没有下降,说明这一步程序设计得有问题,修改程序,再监测;如果机械手下降,程序正常,继续下一步程序检查.压下下降限位开关,不要松开,观察机械手的夹紧(Y5)检测灯是否同时亮起来,如果没有,程序错误,修改程序,再作检测;如果灯同时亮了,程序正常,继续下一步检查.看看两秒钟以后机械手是否上升(机械手上升[Y1]检测灯是否亮),如果灯没有亮,说明定时器没有起作用,检查修改这一步程序;如果灯亮了,说明程序正常,继续下一步的检查.压下上升限位开关,同时松开之前所压的下降限位开关,观察机械手是否左转(机械手左转[Y3]监测灯是否亮),如果没有亮,说明这一步程序有问题,检查问题然后修改;如果灯亮了,说明程序正常,继续下一步检查.接下来按下左转限位开关(注:上升限位开关依然被紧压,机械手下降才松开),观察机械手是否下降,如果不下降,说明程序有问题,检查程序,作相应修改;如果机械手下降(机械手下降的监测灯亮),松开之前压下的上升限位开关,但左转限位开关不能松开.按下下降限位开关,刚才机械手是否动作(机械手松开),如果动作,程序正常,不然就不正常,机械手动作以后,观察两秒钟以后机械手是否上升,如果不上升,程序有问题;如果上升,松开下降限位开关,此时左转限位开关依然处于压下状态.继续下一步检查.按下上升限位开关,观察传送带B是否动作,以及机械手是否同时右转(Y4),如果同时动作,什么程序准确,不然就有错误,得修改程序.然后同时松开左转限位开关和上升限位开关,观察传送带B和机械手是否同时停止动作,及传送带A是否动作,如果答案是:是,那程序正常,所有程序调试完成。
接下来调试复位开关,当机械手传送带在运作中的时候,按下停止按钮,看看能不能复位,如果可以,什么复位正常,程序准确,如果不能,就应该找出问题并且修改程序了。
2.2.2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调试过程中,由于好多按键是配合使用的,使用经常会出问题,对程序的设计要求比较高,有时候好难顾及到多个方面,例如:机械手还没有上升的时候,下降限位开关必须被压下,机械手还没有左转的时候,右转限位就必须一直被按着,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描述,但真正到了编程的时候,要求就比较高了,好多时候,在顾及到机械手右转的同时,传送带B没有动作;或者在松开上升限位和左转限位的时候,传送带B和机械手右转还是动作的.解决方式也是有好多的,最好用的就是一边调试一边修改程序,最终完成程序的编写.2.2.3结果分析通过运行自己设计的正确程序,可以实现用机械手将物品从传送带A移到传送带B,整个过程通过手动结合程序控制,PLC控制的机械手传送带系统比较大的优点就是容易作出相应的修改,从而适应不同的场合,而且控制比较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