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苏联的经济改革与崩溃
苏联的经济改革与崩溃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震荡不安。
经济瘫痪,人民生活贫困,政治体制僵化,这些问题推向了一个结论:苏联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在民主化浪潮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苏联成为了过去。
苏联的经济改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并开始了自己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措施被称为“佩列斯特罗伊卡”,该计划旨在实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佩列斯特罗伊卡改革内容包括:放宽对私有财产的限制,允许私人企业成立;改善企业经营环境,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开放市场、银行和财政改革等措施来刺激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高效的经济体系,依靠市场经济来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佩列斯特罗伊卡计划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它也面临了种种困难。
一方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受到了其他阶层的反对,导致改革缓慢而不彻底。
另一方面,由于裁减国家预算,使得国有企业被迫缩减,工人失业,失去保障。
苏联结构缺陷苏联的经济崩溃需要追溯到根部的结构问题。
苏联的生产始终受到中央计划的支配,而计划制度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当物流和生产间的协调出现问题时,计划制度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缺乏效率。
苏联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其集中式体制的困扰。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层层架构使得向上汇报和决策变得缓慢且不可靠。
由于国家控制加剧,企业和机构的自主权大幅下降,生产和消费都受到了影响。
严格的价格控制导致了短缺和黑市的形成。
政府的高福利政策也让企业生产成本日益上升,导致商品定价不合理。
古老的工厂设备和缺乏升级的生产方式,让苏联生产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国家。
总之,苏联的经济改革的困难与苏联自身的结构缺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苏联的崩溃1991年,苏联解体。
最终使苏联走向灭亡的因素包括:政治体制的僵化,经济的衰退,少数民族的不满,国家机器的腐败和脆弱性。
苏联的“佩列斯特罗伊卡”改革没有充分实现目标,政治体制也未能促进改革和发展。
苏联的解体,对全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苏联改革
把苏联搞垮了 把苏联搞垮了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
体制僵了 把苏联搞僵了 把苏联搞僵了 经济结构僵了 对华关系僵了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 (1)针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纠偏 (1)针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纠偏 地方本位主义到坚持中央集权制 地方本位主义到坚持中央集权制 农业为主到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为主到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体制和经 济结构僵化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改 革
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50年代中期
把苏联搞乱了 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
把苏联搞僵了 把苏联搞僵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 80
B
★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 及中苏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及中苏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 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 注意本国建设的经验, 注意本国建设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作了< .1956年毛泽东作了 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 关系>的报告,标志探索的开始. 关系>的报告,标志探索的开始. 由此,苏共推行反华政策, 由此,苏共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破裂
苏 联 解 体
① , ② ③
: 生 : :
的政
化, 体 的 化, 个
俄国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国改革知识点总结
1、俄国变革:1985年以来,俄国开始实施改革政策,废除苏联时代建立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2、货币改革:1991年,采用了外汇市场货币体系,建立了俄罗斯联邦储备银行,管理着国家财政活动。
3、税收体系:1992年,建立了增值税,出口关税,地方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城乡革新:1994年,开始城乡革新计划,推行自由经营的法律和支持土地所有权制度,使部分人尤其是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实现经济自主权。
5、财政政策:1996年,建立财政变革,实行财政事务分立,使政府人财资源统一调入,加强财政管理。
6、公共改革:1999年,政府建立了国家统治与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实施国家的改革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及改善公民的生活。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重要的。
苏联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参照和合作对象,苏联的改革经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使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发了中国进行自身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1978年正式启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国避免了一些错误和弯路。
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吸取了苏联的失败教训,注重发展市场经济,强调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相互促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在苏联改革时期,苏联的科技、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积极引进了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的改革经验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
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的崛起和改革成果的取得,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苏联的改革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外交上的借鉴,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总的来说,苏联的改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发了中国进行自身的改革开放。
苏联的失败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国避免了一些错误和弯路。
苏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的政治和外交支持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可以说,苏联的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支持。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经济改革(俄语:перестро́йка,国际音标:[pʲɪrʲɪˈstrojkə])是指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给全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其发展的后期,由于一系列原因,苏联迎来了一场重大的改革,试图改变其经济和政治体制。
本文将探讨苏联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后期进行的改革尝试,以进一步理解苏联的历史和其对世界的影响。
1. 苏联的发展模式苏联的发展模式可以被描述为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苏联革命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
1920年代至1930年代,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五年计划和强制集体农庄,以推动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五年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国家计划和资源配置来推动工业化。
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快速将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发展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军工。
这种发展模式以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特点,使苏联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另一方面,苏联通过强制集体农庄实施农业集体化。
这一政策禁止了私人农场,并迫使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这种农业体制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原材料来支持工业化进程。
尽管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增产,但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2. 苏联后期的改革尝试然而,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由于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例如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企业之间的低效率,苏联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
这促使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它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时代”。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将苏联引向更为开放和民主的方向。
这些改革包括言论自由、政治多元化、市场经济改革和权力下放等。
然而,这些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
长期以来,在集权统治的苏联社会中,这样激进的改革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
尽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 经 联 过 解 体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结束,为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赫鲁 背景: ,在 、 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 晓夫 内容:主要针对 结果(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 。 改革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 。 改 3) 年, 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革 戈尔 背景: 年, 上台,针对 改革。 作为重点,影响: .80年代后期, . 巴乔 过程:1)首先把 2)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 夫改 苏 影响:①苏联的 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 革 ②各加盟共和国 。 联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因: ) 1)1990年3月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是 。 解 2) 年 月 日的“八一九事件” 目的: 。 结果:失 败 体过 程 影响: 失去了 ,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 。 3)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 尔 巴 乔 夫
赫鲁晓夫
勃 列 日 涅 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
2、内容: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外部原因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 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苏联在二战后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但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领域:1.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2.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2)政治领域: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观点,平反冤假错案。
3、改革的效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军事实力有所提高,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上台)背景:苏联经济发民面临停滞局面。
改革过程:(1)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
(结果: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2)接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表现: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结果: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解体命运,不到三天,政变失败。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地位,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3、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
11个国家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后来格鲁吉亚加,增加到12个国家。
苏联的改革
斯大林死后苏联要不要改革?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 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怎么改革? (2)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先经济后政治;政治是改革的重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政局不稳 社会陷入失 控的状态 经济连年滑坡 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苏联从社会主义国家 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过程 1、1991年“八一九事件” 《苏维埃主权 共和国联盟条 约》的公布 苏共党内的斗争
影响
起因
叶利钦“激进民主 派”(资产阶级) 掌权;苏共被排挤 出政权,其组织彻 底瓦解
A
5、积极作用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但打开苏 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取得一些成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
坦克
1968
1978 1968 1978
350
210 8500 10500
340
440 32400 50000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68
1978 1968 1978
5100
4500 360 172
4000
4600 320 240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 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一、单项选择:
1.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 的是( A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 和能力,俄罗斯领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 裂进一步加快。实际上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联体”徽标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独联体”)
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 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 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 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排队抢购食品
三、苏联解体
1、“8.19”事件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 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 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 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乔治· 赫伯 特· 沃克· 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 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 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点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在某种程 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突破,政策的调整 和改革措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 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执政后期急噪冒进,又提出一些不切 实际的目标与口号;同时重蹈斯大林的覆辙,制造对赫鲁 晓夫的个人崇拜;再加上搞大国霸权主义等外交政策的失 误,引起了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 “自愿退休”,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说到苏联改革,那可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简直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你瞧,那时候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各种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改革派领袖戈尔巴乔夫一登场,就像给这场混乱的演出加了个大特写。
他的“公开性”和“重建”,简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真是没想到,一开口,大家都想聊,聊得不亦乐乎。
可是,聊得热闹,却也引发了一连串的后果,简直是如同平地一声雷,让整个国家都吓了一跳。
你看看,改革带来的开放,像是春风拂面,大家都心潮澎湃,想要表达自己的声音。
可是,这也带来了问题。
很多人习惯了管控,突然放开了,哎呀,这可就有点失控的意思了。
想想吧,过去的集体主义,让大家在一个“大锅饭”里混,突然之间,大家都争着往前跑。
这个时候,个体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撞得不可开交,结果呢,利益纷争不断,社会矛盾像火山一样冒烟,整个国家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有些人说,改革就像是给苏联的舵手换了个新方向。
可是,舵手虽然换了,船还是那艘船,巨大的航行仍然需要时间去调整。
老百姓面临的日子也不轻松,物价飞涨,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想当初买个面包还不费劲,现在得排队,简直就像参加马拉松,心累得要死。
这时候,大家的耐心和信任,都在慢慢消耗。
真有点感慨,经济改革不光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人们心里的一场变革。
要是大家的心都能跟上,或许事情会好很多。
当然了,苏联的改革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考。
面对变化,有些人觉得紧张,有些人却抓住了机会。
就像那句话说的,逆境出人才嘛。
很多企业家在这个大变局中,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大家纷纷开始尝试创业,经济活力大增。
你说,这是不是说明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呢?在大环境不理想的时候,那些敢于尝试的人,往往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呢?改革的路上,失误和挑战不可避免,咱们不能只看到表面,得看看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说,教育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要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3)计划指令压抑 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 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 原则。
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
方面。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 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 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超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赫 鲁 晓 夫 参 观 肉 联 厂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3.结果: 收效甚微 4.评价:
•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 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 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 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 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 人因素,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 引起思想的混乱。 •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 式。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 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 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 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 者恢复名誉。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农业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 鲁 晓 夫 在 农 场 视 察
1978
1968 1978
4500
360
4600
320
172 《世界现代史》 240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 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 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 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
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
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
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八· 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 1000 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 至发生倒戈。
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 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 。 (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 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 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看书总结:
为什么要改革?怎么 改的?结果怎样?如何评价?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1978
4300
11000 210
1300
4500 440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 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 益稳固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 所取代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85年
戈 尔 巴 乔 夫 的 改 革
1“ 步 履 蹒 跚 , 内 外 交 改革背景: 困,危机四伏” 指导思想:加速战略 内容: 经济流域 政治领域
结果:失败
影响: 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坦克 1968 8500 32400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 40% 水面战舰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 结果: 续下降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原因: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 展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
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 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 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 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 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 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 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 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 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 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 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 10~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