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勤“动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上勤“动口”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更需要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去体验与感悟,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实,让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动手,动口同样重要。

一、“读”:阅读教材、有效指导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以图片和问题为主,没有大量的说明性文字。

但是,每个字、每幅图都是经过编写者反复斟酌、推敲的。

图片,或写实,或动漫,或简笔画;文字,或说明实验方法,或介绍相关知识,或得出结论。

画中人物对话都以简洁的提示语出现,引发学生思考;简短的概念或提纲式段落,也是启发式的。

可见,科学教材是符合3~6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

学生能读懂,也喜欢读。

因此,阅读教材很必要。

1、课前阅读,激发兴趣。

①阅读引言:《科学》课每个主题单元的首页都有“引言”,目的在于指明本单元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兴趣。

②阅读“资料库”。

每个单元结尾设置的“资料库”,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补充介绍了冰川、风、波浪对地表的侵蚀,既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随时发生的变化,也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

2、课中阅读,享受成功。

①探究活动完成后。

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形成初步结论,但是否正确呢?这时,可以阅读教材,对照看看自己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从而加深理解。

②探究活动停滞时。

许多时候,由于知识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深入而陷入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获得启发,把科学探究深入下去。

如:《水和空气》中,如何呈现我们了解的有关水的知识,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教师让学生阅读p66的内容,从中获得启发,从“样子”“存在”“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几方面,以网状图的形式呈现有关水的知识。

3、课后阅读,培养习惯。

科学探究活动是贯穿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阅读活动。

从《科学》教材,到科技类书籍、科学类影像资料,再到互联网上的科学信息。

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科学资料,扩大知识面,拓宽探究面,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

二、“说”:准确表达,充分讨论
科学课上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发现的自然现象和事实。

1、准确表达,正确思维。

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学生选取身边的20种材料,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抽象出“导体”这个概念。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是否“容易导电”这一词语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特征。

因为,导体与绝缘体的导电能力没有绝对
的界线,只有“容易”与“不容易”之分,没有“能够”与“不能够”界线。

语言表达不正确,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是有害的。

所以,不仅教师要准确使用语言,还要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语言,帮助学生把思维和语言融合在一起,表达正确的概念。

2、充分讨论,注重交流。

讨论,是学生描述事实的过程,是认识升华的阶段。

有的教师只注重实验和观察,不注重交流汇报。

有的为“讨论”而“讨论”,为“交流”而“交流”,殊不知这正是学生思维碰撞,科学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

如:《寻访小动物》中,课前让学生到校园找一些小动物。

学生找到了蚂蚁、蜗牛、蚯蚓、瓢虫等动物,再让学生分组讨论:①这些小动物分布在附近什么地方?②你是怎样观察它们的?③你是如何记录的?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时应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一般是按整体→局部,左→右,头→尾,近→远等观察顺序和方法。

同时,在交流记录方法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可以用表格、图画、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三、“问”:尊重差异,教会技巧
1、“善问”:教授方法,学会技巧。

在课堂学习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或抓不住问题的要领,或问题太简单,或提不出问题。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①利用游戏活动生成探究性问题。

②利用实验材料生成探究性问题。

③利用实验现象生成探究性问题。

④利用生活现象生成探究性问题。

2、“乐问”:尊重问题意识,感受质疑乐趣。

在科学课堂中,一些学生因担心自己提出问题会显得无知,遭到嘲笑等自卑、恐惧因素影响,导致问题意识淡薄。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倾听每位学生的提问,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对于大胆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充分地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应加以引导、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勇气,其次再与其共同分析原因。

当学生提出丰富多彩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给问题分类: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当堂进行探究;哪些需要课后在家长协助下完成。

这样做,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并非任务完成,还需找到解决的途径。

同时也建立起课内外的联系,既解决了科学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过少的矛盾,又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无止境在探究性学习中,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科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十一小学湖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