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68。

【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可以说,相遇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反应运算率的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

你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芳每分钟走60米, 4分钟就可以到学校。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小芳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共4页,第1页

导:速度×时间=路程,这是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请学生帮忙计算小青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的切入点,促进由旧向新的迁移,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此类问题的愿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

二、尝试探索,合作交流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题:

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她们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4分钟后在校门口相遇,小明和小芳家相距多少米?

问:通过读题,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初次读题,让学生找出题中已知的信息,与情境题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出发。

相遇:在校门口相遇。

相距:小明家和小芳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师:小明,走了几分钟?

小芳,走了几分钟?

她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

3.解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小明4分钟走的路程+小芳4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70×4+60×4

=280+240

=520(米)

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

共4页,第2页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

(70+60)×4

=130×4

=520(米)

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4分钟所走的路程和。

提醒:做实际问题最后别忘了作答。

【设计意图: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加深对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的理解,从而得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张小华和赵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张小华向东走,速度是60米/分;赵丽向西走,速度是55米/分。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

理解:同时、同一地点、相反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还是相反,它们解题方法是一样的。

第一种方法:张小华3分钟走的路程+赵丽3分钟走的路程=两人相距的路程

60×3+55×3

=180+165

=345(米)

答:两人相距345米。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人相距的路程

(60+55)×3

=115×3

=345(米)

答:两车相距345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谈谈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

共4页,第3页

又锻炼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相对”和“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求路程,它们的解答方法是一样的,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1、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之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解决运算率在实际中的运用。通过课件演示,理解概念。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

2、新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重视演示理解。

3、教师有效参与和点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参与是自始到终的,是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的,能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给学生点拨,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关键时刻扶一把,如学生在对例1第二种方法进行讲解时,(70+60)×4,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是乘4而不是乘8”这个问题解释不清楚。当我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能及时进行点拨,采用课件演示的办法,直观的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两人同时相对走1分钟、2分钟、3分、4分钟的情形,学生茅塞顿开。

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是微课教学,所以练习的时间少了一些。2、语言还要再精练一点,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

共4页,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