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行为改变技术基本方法(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行为的观测和记录
(一) 定义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就是行为改变过程中要处理的特定行为
(问题行为)。
1. 目标行为的界定既有依据,又有针对性
2. 界定后的目标行为必须是可以观察、可以测量的
3. 对目标行为的界定必须使用主动动词对个体所展示 的特定行为进行描述 4. 对目标行为的表述必须客观、具体而明确
迟到节数: 节 每节平均迟到时间: 迟到百分率:
分
表4
行为的持续时间记录表
姓名: 观察者: 对所记录行为的定义:
日期 开始 结束
持续时间 开始 结束
每日持续时间 开始 结束
表5
被观察者: 目标行为: 观察日期: 观察环境: 年龄: 年 月 日
时距记录表格
观察者:甲 开始时间: 时 乙 分,停止时间: 时 分
录在每一个小时段内目标行为是否发生。如图。
凡是发生频率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的目标行为,宜 选用小时段,如以10-30秒为一个小时段;凡是发 生频率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则应使用较大的时 段,如2-5分钟为一个小时段。
(3)时间取样记录法
这种方法也需要先确定某一特定时段为观察时间, 再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时段。时间取样记录法在 分割小时段时,既可保持时距相等,也可采用时 距不相等的分段法。它只要求在每个小时段的某 一固定时机,如开始时刻或终了时刻,观察目标 行为是否发生,并作记录即可。如图。 时间取样记录法对小时段的划分可以适当延长, 一般控制在2-5分钟的范围,或者再长一些。此法 须使用一个定时器,以便在每个小时段的开始或 终了时刻能及时发出声音信号,以提醒观察者准 时观察、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与否。
人类适应功能的目的。它包括通过改变环境影响 行为的方法。
相关名词的辨析
行为治疗(1953年提出) 行为改变技术(1962年提出) 应用行为分析(1968年提出) 行为管理(1980年提出) 积极行为支持(1990年提出)
积极(正向)行为支持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PBS)
0
0 15 0 0 15 30 30 30 30 30 45 45 60
四、实验(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的三个阶段
(基线期、处理期、追踪期)
倒返实验设计
多重基线设计
逐变标准设计
(一) 实验设计的三个阶段
图4-1 行为改变技术实验的三个时期
(二) 倒返实验设计
倒返设计:又称还原—复制设计或A-B-A-B设计 , 这种实验设计具有两个基线期和两个处理期.具有 三种设计模式:
日到 小计 22
月
日止
备 注 上数学课
2
3 4 5 6 7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表3
持续时间记录表
被观察者: 年龄: 观察者: 目标行为:上课迟到行为(即上课铃响完后还逗留在教室外) 上午 观察时间:月 日 下午
节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第一节 二 三 四 迟到时间 5分 8分 8分 10分 下午 下午 下午 节 五 六 七 迟到时间 15分 3分 2分
正常行为:是指那些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 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体相适应,并与社 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基本相符合的 行为。即相同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行为
异常行为:又称不正常行为或问题行为,指那些和普 通人的行为相比,在质和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过度、 不足或不适当的行为,如多动、吸吮手指、逃学、 撒谎等。
的外部活动,既包括有意识活动,也包括无意识
的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
应、运动或行动。
广义的行为:是指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 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 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内隐行为)。
行为改变要研究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和部分内
隐行为。
2、行为的分类
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1、X轴和Y轴 2、X轴和Y轴的标志 3、X轴和Y轴上的数字
4、数据点
5、阶段线
6、阶段标志
wk.baidu.com
使用行为数据绘图
该行为记录表记录的是一个人每天吸烟的数量, 考虑如何将其用图表表示出来。
不同行为尺度的绘图
天 1 2 7;00 7:15 开始 结束 开始 结束 开始 结束 每日持续时间 0 15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00 7:30 7:30 6:30 6:45 7:00 6:30 7:00 6:45 7:15 8:00 8:00 7:00 7:15 7:30 6:45 7:30 7:15 7:00 7:45 7:30 7:30 8:00 8:00 7:15 7:25
观 1分 2 3 4 5 6 7 8 9 10 察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者
甲
乙
打[√]号表示目标行为发生 摘 要: 发生次数: 未发生次数: 发生持续时间:
发生百分率: 未发生百分率: 发生百分率:
表6
1、A-B 设计 2、A-B-A 设计
3、A-B-A-B 设计
第一个A代表基线期,第一个B代表处理期;
第二个A代表还原期,第二个B代表再处理期。
倒返实验设计(用功行为的改变)
(三) 多重基线设计
此设计是指在同一行为改变方案中,必须同时建立和 测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行为基线。这些行为基线可以 针对不同的患者或不同的目标行为或不同的实验条件。 故此设计又分为多重对象设计、多重行为设计、多重 条件设计三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模式。模式图:
口 吃
咬指甲
(二)确定观察者、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三)选择记录方法和记录工具 1、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 (1)持续记录法
是将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目标行为, 从头至尾持续地加以一一观察和记录的一 种特殊方式。在持续记录中,观察者在整 个观察阶段中对被观察者进行连续的记录, 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在持续记录 中,观察者能够记录目标行为不同的自然 尺度,即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潜伏期。
未发生
%
注:若到观察时刻,目标行为发生即在[发生]栏打[√]号;若未发生就不做任何记号。
(五)图表绘制
图表的组成部分及绘制 使用行为数据制图 不同行为尺度的制图
图表的组成部分及绘制
因为图表显示出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水平,所以应将 时间和行为作为绘制曲线图的两个变量。一张完整 的曲线图具有六个组成部分:
1、上课时离开座位 //// / 2、上课时间乱讲话 //// //// 次数 ////
常走到后面丢纸屑 故意捣乱邻座位同 学
表2 发生次数记录表(乙式)
目 标 行 为:上课时间咬指甲的发生次数 被观察者: 小亚 观察场所:教 室 观 察 者: 观察时间:自 月 编号 1 观察开始时间 分钟数 10时 0 分 时 分 30 划 记 //// //// //// //// //
行为持续的时间
行为的发生数目 行为的意义 符合上述特征一项以上者即可判断为问题行为。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演变
1、什么是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是应用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 一种系统而客观地处理人类行为的有效方法。该 方法以学习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行为原理为策
略,来帮助人们解决个人及社会问题,达到增强
定义目标行为须注意的问题
1. 目标行为的定义不去推断人们的意图,意图无法
被观测。 2. 类别不能确定个体的行为,类别也不能被用来定 义行为。
表1:常见问题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名称
表1
常见问题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名称
行 为 定 义 行为类别 发脾气 学 习
小刚大哭并躺在地上翻滚,或者使劲把玩具或其 他物品摔向地板。 明明认为学习包括阅读课文、在课文中的句子下 面画线、完成数学或物理作业册中的练习、阅读 课堂笔记和简述课本中的章节要点。 对于玲玲而言,口吃被定义为重复词语或词语中 的音节,说某个词语的时候延长这个词的发音, 或在一句话的两个词语之间或一个词语的两个音 节之间停顿2秒以上。 任何时候龙龙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 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的皮肤上。
10:40 10:45
发生次数: 发生百分率: 记录方法:在观察时刻若目标行为发生,即在[发生]一栏打 [√]号。
表8
时间取样记录表(不固定时距) 观察者: 年 月 日 情 景:
统 计 发生次数: 发生百分率: 未发生次数: 未发生百分率: %
被观察者: 目标行为: 观察日期:
观察时间 10:10 10:13 10:18 10:22 10:25 10:30 10:38 10:40 10:43 10:50 发生
异常行为:
不足性行为:指人们期望的且应该发生的 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过度性行为: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或太激 烈 不适当行为:指所期望的行为在适宜的条 件下不发生,但在不适宜的情景下却发生。
3、问题行为的判断
社会的文化背景 年龄、性别特征
行为出现的频率
行为反应的强度
简易时距记录表
被观察者:李航 观察者:陈新 目标行为:在上课时咬指甲的行为 观察时间:10月15日9时10分至9时30分止,共20分 (小计)
1 11 21 31 2 12 22 32 3 13 23 √ 33 4 14 24 √ 34 5 √ 15 √ 25 √ 35 6 √ 16 26 36 7 17 √ 27 37 √ 8 18 28 38 9 √ 19 29 39 10 √ 20 30 40 4 2
1 .A B B B
2 .A
3 .A
A
A
B
A
B
B
A:代表基线期,在1、2、3各项中,基线期的长短不一
B:代表处理期,在1、2、3各项中,处理期的长短不一 1、2、3:可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患者、目标行为或实验 条件
多重基线设计
多重对象设计 在具有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针 对不同的受训练者实施行为处理的设计模式。
5
1
合 计(12) 发生次数(打[√]号数):12次 发生百分率:12/40=30%
表7
时间取样记录表(固定时距) 年
未发生
被观察者: 观察日期: 目标行为:
观察时刻 10:00 10:05 发 生
月
观察者: 日
发 生 未发生
观察时间 10:25 10:30
10:10
10:15 10:20
10:35
行为改变技术原理与操作
主讲人:熊琪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suchuan0123@163.com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问题行为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演变历程
三、观察和记录 四、实验设计
一、问题行为
(一)行为的涵义
什么是行为 行为的分类 问题行为的判断
1、什么是行为?
狭义的行为 : 是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
教育型的行为处理方法
强调不是相同的行为问题就都可以使用同 样的策略,拟定策略的时候必须考虑行为 问题的功能,先进行功能评估,主张尊重、 预防、教育、个别化和正常化的原则,并 且强调个体在行为处理过程中的参与性, 以及运用团队合作发展和执行介入计划。
积极行为支持的反思
后果本位 非功能性 消除型
频率:在特定的单位时间内,行为平均发生多少 次。
持续时间: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
间的总量。
强度:指行为中所包含能量的总量。(需借助仪
器,测量较难)。
潜伏期:指从某种刺激事件到行为发生之间的时
间长度。
(2)时距记录法
是先根据需要选定某一特定时段为观察时间,将其
分成几十个相等时距的小时段,然后逐一观察和记
多重行为设计 在具有同一个(同一组)受训练者,同一种实验条 件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设计模 式。
多重条件设计 是在同一个实验对象,同一类行为的前提下,针对 不同实验情境实验处理的设计模式。
多重对象设计(三位对象的成绩变化)
(四) 逐变标准设计
制定逐变标准设计,应先对所要研究的目标行为进 行观察、记录,并建立一项总的行为基线,以评量 目标行为的真实情况,然后再进入实验处理阶段。 在正式介入实验处理策略之前,需将整个处理阶段 分割成若干个小阶段,并事先为每个小阶段制定好 行为处理的要求标准(即小阶段的终点行为),进 而采取逐步实现小阶段终点行为的方式实施一系列 的行为处理。这样,每个小阶段的成就就成为下一 个小阶段的基线,依序递进,最终完成总的终点行 为。此模式即为变动标准设计。
(4)成果记录法
成果记录法又称持久成果记录,是记录行 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结果或持久的成果的方 法。
2、选择恰当的记录工具
表1 发生次数记录表(甲式)
被观察者: 龙龙 观 察 者:陈 怡 行 为 概 称 观察时间:9月15日9时10分到9时50分 观察场所:语文课教室 划 记 小 计 6 14 备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