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湛师附中诗惠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这条标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学习应该落实在地图上2、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洋流基础知识,从而理解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在掌握了关于洋流的基础知识以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而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本节容是在学习完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后,进一步对海水运动的研究,同时在洋流模式的学习上又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气压带风带等知识以及初中区域地理的知识,具有一个承上的作用;同时,掌握了洋流的基本知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为选修模块二海洋地理中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节容还有启下的作用。
2、容结构教材容主要为三个方面: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课外拓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主要分为两课时讲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为第一课时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课外拓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为第二课时容。
二、说学情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区域地理以及前面两章容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地球气压带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为学习洋流形成和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地球气压带风带的部分容难度大,学生掌握程度差距较大,世界洋流的分布图较为复杂。
因而在课堂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同时要适当引导学生读图,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洋流,难以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信息,使其从信息中提取归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 (定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钦州一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节共两个课时,今天我主要说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明确这一节课到底要学什么?1、教材编写的意图、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向上承接《自然界的水循环》,同时为下一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基础。
新教材编写时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重点关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洋流。
这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达成。
3、教学重难点:要达到三维目标必须明确这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难点在哪里?重点:通过读图画图,探究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节课将采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这节课将采用“联系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4、学情分析:明确了学生要学什么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我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地理对洋流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洋流的概念。
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电视、网络了解到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入一些学生熟知的有关洋流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法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合作探究法。
这些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跟随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读图、画图,探究洋流分布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人教版).docx
3.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2) 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 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4) 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屮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牛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直观地得岀抽象的地理规律,充分体验学习地理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3、世界海洋洋流名称的记忆和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1年3月11 H,日木发生9级大地震,并导致福岛核泄漏,引起我国普通民众的抢盐潮,有人戏称“日本是大核名族,中国是盐荒子孙”,那么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抢盐呢?这个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有关,请同学们翻到书57页,现在就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第三章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二、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57页的文字,思考洋流定义、分类以及成因。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洋流的定义(1)定义:洋流就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__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教学目标:共分三个层次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运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②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的水体和水循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本节课采取了“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的成功教育理念来设计本节课。
2、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难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教学思路:以此为依据,设计思路如下:通过:A、课前预习,B、小组竞赛,C、当堂练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用: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归纳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3、教法的运用与学法指导我运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1)体验法(2)合作探究法的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5、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引用两个小故事(1)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东的海域。
经过50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如:是你把它踢过去的吗?还是它坐飞机飞过去大的?还是科学家在地下挖了一个洞,漂流瓶自己“走”过去的?)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带有颜色的漂流瓶到达了美国西海岸呢?教师总结:说明世界大洋是一个连续运动的整体。
(2)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
它第一次从欧洲出发用了37天:第二次用了22天。
提出问题: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5天呢?(可以引导:如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呢?)(设计两个故事的目的是在开始上课就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节课涉及到洋流的概念,以及按性质对洋流分类,着重讲述了洋流的成因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
洋流的成因是建立在前面所学内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基础之上的,学好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对于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所以,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好高中阶段自然地理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地理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知识,对于海洋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在必修一第二章,学生又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这样在知识的理解上层层递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要求。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初步建立了有关大气圈和大气运动规律,水圈和水循环的较为完整的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这对于学习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培养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
(综合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海洋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尤其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很形象的理解广阔海洋上的洋流运动。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关键词: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洋流、梵高、星空导入没有选择大众化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创造震撼学生心灵和激发学生迫不及待探索蓝色海洋的好奇心理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激情进入课堂。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说教法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课程篇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从2017版的课程标准来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个内容被纳入了选择性必修1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处理的梯度。
依据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考虑到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衔接性,并结合现有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我将在本节课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以下内容:1.洋流的定义、类型和成因;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于从狭隘的教材观向广阔的课程观转变的思想,我将以新课标为导向,以现有教材为蓝本,并适当引入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
(二)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要素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3.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4.地理实践力:通过多媒体情景模拟、动手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等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感知和理解洋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教学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法分析1.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析图、绘图,从而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洋流的运动,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3.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有更形象具体的感知;4.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法指导为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情境,并以导学案中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doc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本课是在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上,掌握洋流的规律,及为我们认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铺垫;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a、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及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全球风带的分布和全球的等温线图引导学生探讨洋流的分布;通过给出客观条件、提出问题,运用多媒体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探究洋流的分布规律。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其为难点。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此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所以我在进行说教学方法时,先进行学情分析,为我教法、学法的选取提供依据。
二、说教法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表达能力,但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认识上还存在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加之高一学生在不同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说教法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大规模海水运动讲课稿范文
大规模海水运动讲课稿范文大规模海水运动讲课稿第一节课:介绍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海洋科学课堂,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指影响海洋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大范围海水流动现象。
它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对海洋的循环、气候变化等有重大影响。
一、大规模海水运动的概念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指海洋中广泛地区的海水流动,包括了洋流、涡旋、边界流等。
这些运动不仅发生在水平方向上,也常常伴随着垂直方向的运动。
其中,洋流是最典型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形式之一,指的是海水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一般由风力、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因素共同驱动。
涡旋是指海水在局部范围内环绕某一中心旋转的流动。
边界流是指与大陆边缘相邻的海水流动,它受到地形和大陆表面的影响,常常与洋流相互作用。
二、大规模海水运动的驱动因素大规模海水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力、地转偏向力和海水密度。
风力是大规模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主要通过摩擦力将能量传递给海水,使其运动起来。
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它使得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转。
海水密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由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等因素决定。
不同水团的密度差异会引发海水的垂直运动和混合。
三、大规模海水运动的重要性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传递途径,它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环境。
其次,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通过海洋对热量的吸收和分布,参与了全球气候体系的运行。
此外,大规模海水运动还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洋流可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课: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一、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大规模海水运动可以按照时间、空间和水深等维度进行分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检查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增加练习、改进讲解方式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地图分析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认知水平上,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理解抽象概念,但分析问题的能力尚需提高;学习兴趣上,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尤其对海洋、气候等领域的知识较为好奇;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模式,但可能存在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探究的问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提供具体、积极的反馈和建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地图能够提供直观的空间信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海水运动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交互式白板能够提高课堂互动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叶县二高的刘中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整个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有机组成。
一、教材分析1.对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应指导学生从“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及其性质。
(需要补充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第二,结合“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航行的影响。
2、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
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形成的过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
本节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重点与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难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及渔场的形成是重点4、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虽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但初中地理知识欠缺,特别是这节课涉及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盲区,因此在这一部分应有所侧重,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地理图像而得出结论。
5、教学目标①、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②、结合所归纳的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成因③、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指导小结,形成板书6、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自学、归纳洋流规律2、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分析方法、知识迁移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自行分析其他案例3、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四、主要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撞上冰山而沉没,那末这些冰山来自何方,是谁带来的呢(2)浙江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鱼为什都喜欢在此聚集呢(设计这两个问题是在开始上课就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等奖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等奖说课稿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过程与方法: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模板参考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模板
参考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小编准备了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模板,希望你喜欢。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约3336字)【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规律,内容比较抽象、空洞,远离学生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将洋流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不探讨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重点介绍风海流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理念。
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洋流的分布图并归纳规律,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由此,本节内容主要利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二、说学情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影响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稿范例
各位老师: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
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
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我确定本节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
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地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
”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
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
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
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
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
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
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可以说这是个对洋流模式图读图分析过程,也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
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换,学会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故应着重引导训练。
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和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最后老师做以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
这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以鼓励、评价,对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最后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五、说板书设计:我认为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最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力争比较直观、系统、精练,争取既提炼要点,也突出重点、难点,揭示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的定义暖流
(二)洋流的分类寒流
判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风海流(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补偿流
(四)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全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本文章来源于查字典地理网,更多精彩地理教学资料分享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