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建091刘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有关于农村现状,有关于文革时期的发生的事情,在这之前好像文革时期的事情除了听父母的讲述外,几乎没有从任何课本上看到过,不知道为什么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历史太近,还没有写入课本的必要,另一个可是就是那个时期是我们党走错误路线的时期,所以不愿意将它写入历史。其实如果是第二个原因的话也没什么可以避讳的,毕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避免的要犯错误,尤其是在建国初期,但是犯了错误改过来不就行了吗,你越避讳,就越会有人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我们党作为人民的党,就要一切对人民公开。最近令我比较欣慰的是有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期间所做的贡献终于写入课本里了,而且在电影电视里广泛宣传。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熊培云的十年倾力之作,书中对农村现状的描述很具体,我已经不记得除了鲁迅之外,还有哪个作家能致力于农村,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写一部书,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只会写一些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的东西,而熊培云的这本书能大卖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他能站在农民的立场说话,详细的描述了文革时期我们党所犯下的错误,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党在建国初期的不成熟。

熊培云的这部书也许会影响一代作家,将他们的目光转向农村,转向描写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作家为改变农村现状所能做的,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两极分化,国家现在一直在努力着,我想这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像熊培云是通过文字,让人们了解农村,画家可以通过绘画给我们展现,企业家可以通过商业贸易来增加农村收入,而我们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当然也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经济美观,造价低廉,农民自己就可以建造的房屋,这样可以让他们生活的更舒适。

这就是我在读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后的体会,有人说熊培云写的不够深入,没有谈一些解决这些现状的措施,我不这样认为,他毕竟只是一个作家,而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政策的缔造者,他能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该是我们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第二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林洁

托马斯·沃尔夫说:”认识自己故乡的办法是离开它,寻找到故乡的办法是到自己心里去找它,到自己的头脑里,自己的记忆里,自

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乡去找它。《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就是这样一本书。

本书以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村庄为起点,从各个侧面梳理了中国乡村这一百年来经历的多次不成功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衰败。这本书的后记归纳了书中各章就中国乡村一百年来经历的现代化、革命化、城市化三大转型浪潮,指出由此导致中国的文明重心及人力、物力资源开始由乡村转向城市,成为农村萧条之始。

这是一本闪耀着对乡村、农民深切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佳作。这本书的源头,或者说生发观察与思考的引子,是在熊培云先生个人的故乡村庄,但记述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乡村百年来遭遇多轮外力驱动转型的负效应的总结。书中提出的思考,并非作者臆造,也非理论观点对历史和现实的简单投射,而是建立在作者对方方面面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基础上,以及坚实的实地访谈。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懂村庄,读懂中国。熊培云数年沉潜,心血之作,其中部分篇章曾以“乡村纪事”连载于《南方周末》,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以自己家乡的村庄为考察对象,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村庄的历史,反映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

第三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这是一本每一个漂泊在异乡的人都应该读的书,也许书里的小堡村只是熊先生的故乡,但是发生在那里的事无不同样发生在我们的故乡,那些难以抗拒的变化,那些令人难过的变化,那些带来希望的变化,当我们通过这本书联想起故乡的这些年,你会看得更明白那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回想起自己的故乡,我小时候居住的大院里,也有一棵如书中所写的老树,它很高大,有茂盛的枝叶,在炎热的夏夜,睡不着的大人们会待在树下乘凉聊天,而如我一般大小的孩子们则会围着树打闹嬉戏,到了秋天,树下洒满了落叶,我们便把它扫拢,然后点起篝火,我和小伙伴们围着篝火,莫名其妙的开心着,笑着往火堆里投各种东西,直到火堆熄灭,这是我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而这棵树在一次商品房的建设中被砍伐了,连根刨起,大人们虽然一边砍着一边叹息着可惜了,但是这一切抵不过新房带来的喜悦,后来,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兴起,大院里的树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楼的矗立,在我的印象里,大院永远是郁郁葱葱的,是干净的,然而今年过年回去时,走在路上,只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水。

熊培云很勇敢,在字里行间,他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当今政府的批评和不满:“农民收割粮食,国家收割农民”,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治”,使得市民与农民永远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从历史到今天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看到故乡的衰败与荒芜,作者痛心疾首,预感到乡村建设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乡村不振兴,中国谈何富强!总之,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艰深的话题,农村的希望在哪里?虽然我们和作者都在思考,但暂时还回答不了。中国乡村里的一切,不过是大时代的浓缩。

第四篇: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有感

蔡嘉琦: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有感

蔡嘉琦

刚刚读完的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志。该书重点考察了在中国农村过去的50年(1949-1999)中发生在农民家庭与个人生活领域的种种变化。

在此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同时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p9),而本书作者开创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上,展示出一幅中国北方普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