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皮肤病.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非大疱性 TGM1基因,12-R脂氧合酶, 鱼鳞病样红皮病 板层状鱼鳞病 与谷胺酰胺转移酶1(TGM1)
先天性大疱性鱼 与角蛋白1和角蛋白10有关 鳞病样红皮病
临床表现
1.寻常型鱼鳞病: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 轻者仅冬季皮肤干燥粗糙,有细碎的糠样鳞屑,
又称干皮症。 典型改变是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
性 联 隐 性 鱼 鳞 病
3.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 生后有泛发性的损害,有的为全身铠甲样厚层鳞甲,
生后即脱落,成为泛发性潮红及鳞屑。受到轻微创伤 或摩擦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薄壁松弛性 水疱,易破溃成糜烂面。 红斑及水疱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代之以角化过度 性鳞屑,在躯干及四肢屈侧的皱折部位尤为突出。 掌跖常伴角化过度。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出生时就有皮疹,全身皮肤均发红,有细 碎的鳞悄,随着年龄增长减轻,至青春期 趋向好转。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4.板层状鱼鳞病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出生时就有皮疹,表现为黄棕色四方形鳞
屑(板层状),遍及整个体表,似铠甲状, 引起眼睑及唇外翻。 以肢体屈侧和外阴处明显。 掌趾伴角化过度。
板 层 状 鱼 鳞 病
组织病理
寻常型鱼鳞病表现为明显的角化过度,颗 粒层正常或稍增厚,棘层轻度增厚。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表现为表皮 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内含大小不等的 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及棘层上部细胞有 网状空泡化,可松解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 疱,真皮浅层有少许炎症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鱼鳞病
定义:是一组以皮肤干燥伴片层鱼鳞状黏 着性鳞屑为特征的角化异常性遗传性疾病。
临床类型:寻常型鱼鳞病;性联隐性鱼鳞 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板 层状鱼鳞病;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 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寻常型鱼鳞病 基因定位于1q21
性联隐性鱼鳞病 类固醇硫酸酯酶(STS)
组织病理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 斑点状掌跖角化病
1角层增厚,角化不良; 1角质层明显增厚,角质
栓向下延伸; 2颗粒层和棘层增厚; 2颗粒层增厚,棘层轻度
3真皮浅层轻度炎症细 增厚
胞浸润
3真皮乳头水肿,小血管
4汗腺和汗管萎缩
扩张
治疗
避免创伤,避用肥皂。平时应常用润肤剂, 防止皲裂。
主要为局部对症治疗,可用20%尿素霜、 0.1%一0.3%维A酸霜、或10%水杨酸 软膏等封包,将角质层浸软后,用机械方 式除去增厚角质,可减轻症状,亦可继之 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封包进一步减轻角化 过度。
治疗
(一)局部治疗 以温和、保湿、轻度剥脱为 原则。
1.增加皮肤水合作用 10%-20%尿素霜,封 包。
2.维A酸的外用,与糖皮质激素软膏间歇联 合应用。
3.钙泊三醇软膏。 (二)系统治疗 对症状较重及严重类型可口
服维A酸。
第二节 毛周角化病
毛周角化病:又称毛发苔鲜或毛发角化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 病。
遗传性皮肤病
前言
遗传性皮肤病包括单基因病和多基 因病。单基因病指单一基因突变引 起的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许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 已定位。
1.单基因病:根据其致病基因所 在的染色体及致病基因性质不同, 将其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连锁遗传 病。
2.多基因遗传病:指疾病发生涉 及一个以上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 传规律。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 疮、白癜风和斑秃等。
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如鱼鳞状。皮损对称 分布,以皮肤伸侧及躯干下部较明显,尤以小腿 伸侧最为显著。 冬重夏轻,幼年发病,常无自觉症状,皮损随年 龄增长而减轻。
寻 常 型 鱼 鳞 病
2.性联隐性鱼鳞病
本病较少见,系性联隐性遗传,致病基因 在X染色体上,故仅见பைடு நூலகம்男性。
在生后或婴儿期发病。 皮损与寻常性鱼鳞病相似,但皮损重。 皮肤干燥粗糙,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
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一 般可以明确诊断。
应与获得性鱼鳞病鉴别,如:淋巴瘤、麻 风、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疗
鱼鳞病是终生存在的遗传性角化异常疾病 目前尚无根治疗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对基因突变
位点或缺失基因的确定,将有可能采用基 因治疗。
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
皮损遍布全身,以四肢伸侧及躯干下部为重, 胫前尤为明显。
与寻常性鱼鳞病不同,本病特点是腋窝、及 肘窝等皱拆部亦受累,面部及颈侧亦常受累。
掌跖则无角化过度。可伴隐睾,角膜可有点 状浑浊。
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女性为携带者, 一般不发病,有时仅见于前臂及小腿出现薄 的小片鳞屑。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
斑点状掌跖角化病临床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青春期多见; 以掌跖部散发角化性丘疹为特征。皮损多
数呈圆形或卵圆形,黄色,直径2-10mm 的坚硬角质丘疹,散在分面或群集成片状 及线状; 角化性丘疹脱落后呈现火山口样小凹陷; 不伴手足多汗。
斑点状掌跖角化病临床表现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与角蛋白1(KR T1)和角蛋白9(KRT9)基因 突变有关;
斑点状掌跖角化病基因定位于8q2 4和15q22-q24,但致病基 因不明确;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临床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在婴儿期发病; 掌跖部弥漫性损害,坚硬角化斑块,呈
黄色蜡样外观; 境界清楚,损害一般不扩散至手足背面。 可伴有掌跖多汗,甲板增厚混浊。
根据与毛孔一致的角化性丘疹,毛囊口有 角栓,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无明显的自 觉症状可诊断。
维生素A缺乏症、小棘苔藓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需治疗或作对症治疗。 局部可用尿素霜、维甲酸等,症状较
重可外用激素制剂,对症状严重者可 口服维生素A,维A酸治疗。
第三节 掌跖角化病
是一组以掌跖部弥漫性或局限性角化 过度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常见于青少年,随年龄增长而改善。 皮损为针尖到粟粒大小与毛孔一致的坚硬
丘疹,不融合,顶端有淡褐色角质栓,内 含卷曲的毛发,可无红斑或有明显红斑, 皮疹数目较多,分布对称。 好发于臂、股外侧和臀部,受累部位有粗 糙感。 冬季加重,夏季减轻。 无自觉症状,亦可伴轻度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