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

合集下载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主备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课型:阅读课使用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使用教师:丰荣梅【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

3. 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资料链接】谭千秋,中共党员,1957年8月出生。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非常的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是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千米。

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当时,谭千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

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

2008年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课桌上。

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

而四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而他就这样献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

谭千秋老师用双臂将死神拦在自己背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诠释、坍塌”等词语。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正面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大爱无声的精神。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写法多样
从哲学的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十六年前的回忆》采取了多种的描写方法.

唐河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唐河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2.写好后,评议佳作或评议有缺陷的作文.
(1)指名朗读习作,请其他同学说说哪些地方写得较好,有什么问题.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继续作文,并作修改.
(4)誊清习作.
习作:多彩的活动
1。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活动,要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学习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抓住细节,既要写好场面中的“点”,又要写好场面中的“面”,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砖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课时:2【教材解读】《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2.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3.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1.出示相关图片2.板书:最后的姿势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A、护生的姿势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 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 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29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29张PPT

“地震时,眼看教 室要倒,谭老师飞身 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奋不顾身… ) …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 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 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 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
生。”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 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 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 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
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
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教 室要倒,谭老师飞身 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地震时,眼看教 室要倒,谭老师飞身 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地震时,眼看教 室要倒,谭老师飞身 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课后作业:
搜集汶川地 震中,让你感动 的故事,讲给你
身边的人听。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 厉害了,并伴随着刺 耳的吱吱声,外面阵
阵尘埃腾空而起。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 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 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
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 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 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 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 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 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 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
欢 迎 最后的姿势
指 谭千秋

谭千秋
1957.8 —2008.5
湖南 祁东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 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 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
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 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 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
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 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 在课桌上,用为了救三名学生,身体被砸成三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6最后的姿势》[陈小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6最后的姿势》[陈小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凹”“谭”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两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质。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根据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大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课文,但快速浏览、并根据需要收集信息的能力还需加强。

课文《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中真实事件改写的,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而且发生地震时他们还很小,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人物的品质的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两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互动)1、白板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及地震后的图片,学生观看。

2、播放图片时,教师解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将一座座楼房夷为平地,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命……在这样的废墟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姿势——这是一位英雄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指导读生字词。

(用课件先出示四字词,再出示其他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预学后,你的思考与疑问?(引导质疑问难)5、教师帮助归纳取舍,课件出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有几处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同时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有关的内容画一画,圈一圈,并做批注。

丹凤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丹凤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5.在离别的时刻,老师还会还给同学们一些什么东西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诠释坍塌凹下去生死攸关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2、作家高尔基简介:
3、作品《童年》简介:
4、成书背景:
【板块二:独学】
学习方法指导:对照导学案,结合教材,组内分工完成。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
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作品简介】
1、引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他是谁呢?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为最大的痛苦.这一位有着如此巨大成就的作家为什么说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谭千秋(1957—2008),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

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逝世,媒体报道4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生还。

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

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家境贫寒。

1978年3月,谭千秋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

后来担任了教导主任,据说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四位学生逝世,其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安葬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上书“慈父爱夫谭千秋”。

救人事件2008年5月14日当晚,有新华网四川频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文章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说:“刘虹利被救出拉走后,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

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新华网在2008年5月20日刊发的《谭千秋——大爱无声铸师魂》记载谭千秋救人: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

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一些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正确、流利读书和理解词语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自学、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揭题。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在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他的事迹被写进了课文,改编成了电影。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6、最后的姿势)2、简介谭千秋。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⑵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6、最后的姿势补充习题

6、最后的姿势补充习题

6、最后的姿势
一.看拼音,写词语。

废墟洗漱震撼
凹凸诠释摇晃
短暂姿势坍塌
二.查字典,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按要求写词语。

1.所生死不渝生死与共生死相依生死永别
2.描绘毕恭毕敬笨手笨脚彻头彻尾呆头呆脑
三.读一读,试着加上合适的标点。

加的标点符号:!!!,,:“!!……”
1.!当时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沉着、冷静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拉、撑、护眼含热泪永生难忘
2.正面侧面
五.按要求摘录有关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后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2.大公无私师德灵魂。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

4、文章第三部分中四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
对文章中的写作所表达内容起到 烘托作用。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5、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 话语?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6、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位人物来写? 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二、课文理解 7、“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 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主题,突出主题。
本文对人物不是从正面进行庄重严 肃的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对人物进 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 第三部分引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三个人物 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拓展提升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的诗歌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像 成为永恒 弧线
心灵感悟
当灾难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他那 张开的双臂为四名学生搭起一座通往生 还彼岸的桥梁。让我们牢记那永恒的瞬 间,牢记他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随堂练习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 废(嘘 墟) 震(撼 憾) √ √ (潭 谭)氏 情(咸 感) √ √ 解(释 择) (漱 嗽)口 √ √
随堂练习
2、解释下列词语。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2、你觉得谭千秋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3、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永生难忘--- 终生难忘
字词乐园
反义词: 摇晃--- 静止 刺耳--- 悦耳 迅速---缓慢 腾空---降落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 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 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 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初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 习几遍。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 的?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6 最后的姿势
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 3.学习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 4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 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 质的作用。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也让我们——永生难忘!是啊,怎能忘?不敢忘?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震结束了,四个学生获救了,看着已经逝去的谭老师,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谭老师用他那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的,获救的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引读)
好一个—— 飞身扑!这飞身一扑, ( );这飞身一扑,( );这 飞身一扑( )。
(引说) 让我们和获救的学生一起深情的回忆:(引读)
“如果要快速逃离 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 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 希望留给了 学生。”
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

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谭老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1)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1课时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要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课件介绍:1、5.12大地震2、简介谭千秋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