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分子病理学进展

病理学综述

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研究新进展 姓名:樊健慧学号:2011511 摘要:近年来胃肠道恶性肿瘤日益增多及其病因学和诊断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不少学者发现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SI)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MSI的发生机制和MSI与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微卫星DNA不稳定性;胃癌;结直肠癌;影像学检查。 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肠道肿瘤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产生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有学者认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是肿瘤形成又一机制,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SI与胃癌、结直肠癌等有明显关系且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其的检出率。 一、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发生机制 普遍学者认为MSI是指由DNA复制错误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改变,表现为肿瘤组织与其相应的非肿瘤组织DNA结构性等位基因的大小发生改变。据报道MSI 最早在1993年发现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后又陆续在胃癌、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膀胱癌、鼻咽癌、甲状腺癌等肿瘤中发现。迄今为止,几乎每一类型的肿瘤都已被证明有MSI存在。产生MSI的主要原因是MMR功能缺陷,不能正常地发挥错配修复作用,增加了整个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三、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大部分病人发现该病时已是中、晚期,故病死率高,其发生发展可能由多基因突变引起,并经历多个阶段的演变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胃癌临床病理密切相关。冯艳玲2009年研究:FHIT基因作为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其失活与许多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MSI、hMLH1和FHIT基因与胃癌的发生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1】。杨永成2009年研究:兰州地区胃癌患者中MSI检出率很高,MSI可能是该地区胃癌高发的另一种分子致癌机制, 并可以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2】。闻旭阳2011年总结分析:MSI 胃癌有着特殊临床病理学特征:老年女性,胃窦部位,肠型,较少浆膜侵犯,淋巴侵犯罕见,hMLH1基因启动子CpG 岛甲基化,有较好的预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hMLH1 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在胃癌中有显著相关性,在胃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鉴别诊断、预后评价、特殊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评价预后、指导化疗的分子标志物【3】。 四、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由于微卫星序列具有数量众多,多态信息含量高,自身突变率低,且呈稳定的孟德尔遗传的特点,自1992年起,人们将微卫星序列作为标记物之一用于基因作图。许多肿瘤的基因变化可以通过微卫星多态性改变来反映。在结直肠癌中M S I 已成为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 PCC) 的重要分子指标, 但在散发性结肠癌

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常见肿瘤病理学 近年来肿瘤病理学的发展非常快,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从分子水平去阐明病理,特别是肿瘤组织发生学将有越来越多新发现。现就食管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鼻咽癌等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癌的组织发生学和发病机制 1.1胃癌:胃粘膜上皮癌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组织发生癌变之前常表现为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一些学者认为从正常胃粘膜经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肠型胃癌,是胃粘膜多步骤的渐进发展过程,前两者属于癌前状态,异型增生则属于癌前病变。我国病理工作者提出隐窝型异型增生、再生型异型增生、球样异型增生和异型腺体囊性扩张具有癌前病变性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发现,C-Haras基因点突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C-erbB-2基因的扩增主要见于高分化腺癌,而Sam基因扩增则见于低分化腺癌和硬癌。癌旁肠化生的rasp21、Fesp85癌基因产物含量明显增加。表明肠化生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1.2食管癌:文献报道1185例食管粘膜〔3H〕dThd标记的材料,平均标记指数依次为正常上皮3.6%,棘细胞增生为3.6%,慢性食管炎为4.6%,不典型增生为4.7%,癌为6.5%。从食管粘膜的核仁组成区嗜银颗粒(AgNORs)特征来看:正常上皮为 2.1%,轻度不典型增生为2.4%,中度不典型增生为2.7%,重度异型增生为 3.0%,鳞癌为3.5%。这两种现象是一致的,均代表细胞的DNA活性。说明从形态学的正常→不典型增生→癌是一个谱系过程。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也表明慢性食管炎与食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在100例进展期食管癌的连续切片中,发现底层细胞癌变与原位癌高达94%,提示食管癌是多中心发生的。通过系统的研究显示,食管癌是来自多潜能的基底细胞。首先发生底层细胞癌变。慢性食管炎是食管粘膜癌变的基础条件之一。在此基础上,通过某些致癌物的作用,导致上皮细胞癌变。有关研究显示,食管粘膜上皮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谱系过程。重度不典型增生,其DNA合成非常旺盛,标记指数接近原位癌,已具备早期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在临床上应作为早期癌处理。 1.3大肠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大肠正常组织含有短链Lewisx抗原,而大肠癌及大肠腺瘤型息肉除有短链Lewisx外还含有长链Lewisx及涎腺化Lewisx抗原,并在大肠腺癌中的出现随癌前病变的加重而增多。 1.4鼻咽癌:根据鼻咽癌癌旁病变的观察说明,至少一部分鼻咽癌的发生是多中心的。但发生癌变的几个中心灶之间十分靠近,常位于一个相对限定的小范围内,故表现为单发性。又发现癌旁常可见上皮的异型增生和异型化生,并往往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因此认为异型增生和异型化生,特别是中、重度者是一种癌前病变。 1.5乳腺癌:相当例数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有C-erbB-2的过度表达,其基因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膜。 上述例子已经证明,人体成癌过程是多阶段、渐进的过程。现有资料表明,大多数肿瘤细胞有多种染色体的异常;癌基因存在于一切正常细胞的瘤性细胞中,如果能证实某一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那么癌基因的检测对癌前病变、组织发生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近年来,已发现多种抑癌基因,如P53、Rb等。这些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仅和癌基因的激活有关,也受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的影响。这些发现为肿瘤的发生学展示了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2癌的诊断、分类及有关预后因素 2.1癌的诊断:①细胞学诊断:沈琼等通过食管拉网的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的早期食管癌,因而使术后5年存活率大大提高。阚秀等报道8123例乳腺针吸活检,发现细胞学诊断正常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2020年植物病理学_在线作业_4

植物病理学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20-10-17 18:44:59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50分) 1. 下列哪类真菌不是活体寄生菌?() (5分) A立枯丝核菌 B霜霉菌 C白粉菌 D锈菌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2. 主要任务是揭示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病原物群体水平上相互作用的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的植物病理学分支学科是()。 (5分) A植物病害流行学 B植物病原学 C植物病害防治学 D分子植物病理学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3.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以下不是侵染性病害的是()。 (5分)

A莴苣霜霉病 B小麦干热风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条锈病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B回答正确展开 4. 以下不是单循环病害特点的是()。 (5分) A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多为气传和风雨流水传播,也有昆虫等介体传播 B多为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 C病害潜伏期长,没有再侵染 D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后,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小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5. ()是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5分) A致病性 B毒力 C侵袭力 D寄生性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D回答正确展开 6. 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菌物营养体的变态结构?() (5分)

A附着胞 B吸器 C假菌丝 D似薄壁组织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C回答正确展开 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5分) A木耳 B锈菌 C黑粉菌 D香菇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8. 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可以引起非浸染性病害。 (5分) A冰雹 B线虫 C霜冻 D台风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C回答正确展开 9. 马铃薯晚疫病曾经在历史上大流行,它与下列哪个重大事件相关?() (5分)

病理学简答题概述

问答题 1.举例说明萎缩的原因和种类。 2.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化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 1.萎缩可分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如成年人胸腺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缩,高龄时期的各器官萎缩。常见的病理性萎缩类型有:(1)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局部缺血,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小、血流减少,引起心、脑、肾等相应器官萎缩。(2)废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以利骨折愈合,但由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其肌肉和骨都可发生萎缩。(3)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害,它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这除了肌肉麻痹而废用外,还因神经对局部代谢的调节作用消失之故。(4)压迫性萎缩:如输尿管阻塞可引起肾盂积水,从而压迫肾实质而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的萎缩。如因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所致的肾上腺萎缩。 以上几种病理性萎缩大多是在病因长期不能消除情况下形成的改变,难以恢复。但萎缩总的来说是一种适应现象,一般是可复性的,当萎缩不太严重时,如果及早将引起病理性萎缩的原因除去,萎缩的组织和器官仍可恢复原样。 2. 一种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由于环境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称化生(metaplasia)。化生的细胞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而来,而是由该处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化生只能在同类组织的范围内出现,如柱状上皮可化生为鳞状上皮但不能化生为结缔组织成分。化生常发生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如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时,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还见于肾盂结石的肾盂粘膜、慢性宫颈炎的宫颈粘膜及腺体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部分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型粘膜上皮,称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脂肪等组织。化生虽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具有保护作用,但往往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如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后,失去了纤毛,削弱了局部的防御功能。有的化生还可能发展为肿瘤。如支气管、胆囊、前列腺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极少数发展为鳞状细胞癌;胃粘膜大肠型上皮化生发展为胃癌。 损伤的修复 问答题 1.何谓肉芽组织?其在病理过程中有何生物学意义 2.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案 1.肉芽组织是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肉眼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如嫩肉,故称肉芽组织。在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间,常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肉芽组织初期无神经纤维。 肉芽组织在病理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作用。(1)抗感染去异物及保护创面。肉芽组织可对感染物及异物进行分解、吸收。如伤口中一些可溶性物质、细菌、细

(完整word版)临床病理学

一、乳腺癌 1、病因:多因素 ①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缺乏体力活动 ②生育 ③激素失衡 ④特殊环境暴露等 ⑤家族史:乳腺癌相关基因 BRCA1:(染色体17q21)45%遗传学乳腺癌和80%乳腺癌伴卵巢癌BRCA1基因突变 BRCA2:(染色体13q21)突变与1/3家族性乳腺癌相关 2、绝大多数乳腺癌实际上均发生在同一部位,即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3、双侧乳腺癌——两个月内双侧乳腺发生原发癌。预后较差 4、术后病理分期(pTNM):根据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获得的资料对临床分期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帮助更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5、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妊娠、肿瘤大小、炎细胞浸润、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和血管浸润、分子标记和基因表达情况等 6、癌前病变:包括小叶性肿瘤(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包括导管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7、肿瘤播散 ①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直接侵犯周围组织 ②转移部位:常见于骨、肺、肝等。少见部位如腹膜表面、腹膜后、胃肠道、卵巢等生殖器官。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少见部位的几率比其他组织学类型多见 8、预后 ①组织学相关因素: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增殖状态、淋巴结专业和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机体反应(淋巴细胞的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等) ②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是否妊娠、肿瘤部位和大小等 ③分子标记基因表达相关因素:ER、PR和ERBB2阳性状态、P53表达、LOH等 ④目前多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指标来评估预后 ⑤有利:ER、PS2+、nm23高表达、P27高表达等 不利:Ki-67、PCNA、Her-2、P53基因突变、CEA等 9、微浸润的定义 乳腺间质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清晰而独立的肿瘤细胞浸润灶,每个灶的最大径≤1mm 微浸润常见于广泛高级别DCIS伴有显著导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 10、组织学分级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腺管形成的比例、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计数 11、乳腺肿瘤分期: ①使用AJCC/UICC TNM分期系统 ②作用:用于判断复发的危险性,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12、肿瘤分子标志: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大致分类: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Her-1,Her-2,c-myc,ras,p53,muc1 增殖和凋亡相关标志:ki67,p27,bcl2,CyclinD1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简报 2013年01月11日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举办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11月19~22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 一、论坛基本情况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22个单位的80余位青年科学家参会。论坛执行主席由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卫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姜道宏教授共同担任。 二、论坛主要议题 论坛围绕“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展开。并就“功能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的解析以及致病基因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

“与抗性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分子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三大粮食作物及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病原的效应蛋白在寄主中靶标的研究及其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潜在价值”、“重要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调控机理及分泌途径研究”、“病原菌重要致病因子晶体结构的解析与药物靶标的选择”、“重要作物病害防控的新策略与新思路”等6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学术讨论。 1、功能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的解析以及致病基因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基因组学尤其是功能基因组学成为研究病原物致病机理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调控网络研究等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彭友良教授长期从事稻瘟病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在这次论坛上,他通过稻瘟菌致病因子的大规模筛选、分离与鉴定的实例,阐明了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他还介绍了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稻瘟菌的遗传变异的规律与特点,揭示水稻抗病性易被克服的分子基础,为水稻持久、广谱抗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福建农林大学王宗华教授也在稻瘟菌的功能基因组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对实验室近期的有关稻瘟病菌小酶的功能研究系列进展进行了交流并对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预测。 近年来,水稻稻曲病与小麦赤霉病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大面积发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这两种病菌还有一个共同点,能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对稻曲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致病因子及侵染特性;分析了可能参与稻曲菌毒素合成的蛋白,从基因组水平上寻找合成稻曲毒素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另外,基因组学研究也为揭示稻曲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侵染循环等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信息。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在赤霉菌的基因功能鉴定中的应用。通过赤霉菌与酵母基因组之间的比较,鉴定出两个物种保守的与特有的信号传导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赤霉菌对敏感的机理。 华中农业大学的罗朝喜教授与郑露博士分别就病原真菌中线粒体细胞色素b(b)基因的进化特点和基于测序文库的全基因组序列拼接与基因预测的技术进行了汇报。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真菌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b应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不同物种间b基因大小的差异是因为其内含子的位置与序列发生显著的变化。郑露博士总结了一套利用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的方法,获得了与测序几乎一致的拼接效果。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为未来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2、与抗性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分子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抗病基因的发掘、克隆与应用一直是植物病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上,

病理学进展复习资料 (4)

绪论 1.简述现代病理学方法有哪几类?请例举两种你熟悉的现代病理学方法,简述其原理、优势和不足。 形态、细胞表型、基因型、随访检验 (1)细胞的表型 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基本原理: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可用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的分型,肿瘤起源的判断,靶向药物的筛选,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判断病原体的检测等。 优势: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强,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的优点,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不足:操作比较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 (2)细胞的基因型变化: 肿瘤染色体不平衡分析:CGH FISH,肿瘤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肿瘤DNA 不稳定性分析,肿瘤的单克隆性分析。 二.FISH基因定位(FISHmapping) 原理:基因定位时,不但需要确定某段靶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尚需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靶序列在线性DNA 分子的排列次序和距离,才能绘出基因图。一般用同位素杂交:先确定每一靶序列在中期染色体上的位置,然后根据它们到端粒的距离确定出线形排列次序。而用FISH 方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探针能同时与中期染色体杂交,只要根据两种颜色杂交位点的相互位置,就能直接确定次序。但中期染色体是线形DNA 分子经过折叠和包装后形成的,若两个靶序列相距很近,例如间距小于1Mbp,受包装过程的影响,它们在线形DNA 分子上的排列与在中期染色体上的排列不一定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学者们发现,靶序列之间在间期核的平均相对距离与它们在线形DNA 分子上的距离呈正相关。利用间期核FISH 分析不但能排除染色体包装的影响,还能提高测距的分辨率。 优点:可帮助基因定位与基因制图,FISH 已经极大地加速了人类基因定位和基因制图的进程。可帮助基因诊断,更加精确、直观、明了。FISH 为研究基因的扩增和缺失提供了新的方法,能将基因扩增和染色体重复分开。 不足:虽FISH 基因定位已简化基因定位的步骤,提高了效率,但仍然成本较高,暂时不适合普及使用。 四.原位分子杂交 原理:是应用特定标记的已知核酸探针与组织或细胞中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杂交体,杂交后的信号可以在光镜或电镜下进行观察。 优势: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定位精确、定量可能,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之中。 不足:限制于存在适合核酸分子杂交的组织中,且由于成本问题,不适合大规模临床推广。 (3)形态学着手点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 原理:是以电子束为照明源,通过电子流对生物样品的透射以及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的荧

植物病理学_100分在线作业_4

植物病理学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6-01-27 14:31:24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哪类真菌不是活体寄生菌?() ? A. 立枯丝核菌 ? B. 锈菌 ? C. 霜霉菌 ? D. 白粉菌 得分: 5 知识点:4.4 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主要任务是揭示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病原物群体水平上相互作用的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的植物病理学分支学科是()。 ? A. 植物病害防治学 ? B. 分子植物病理学 ? C. 植物病原学

? D. 植物病害流行学 得分:5 知识点:1.2 植物病理学简史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以下不是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莴苣霜霉病 ? B. 小麦条锈病 ? C. 小麦干热风 ? D. 小麦白粉病 得分:5 知识点:1.1 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以下不是单循环病害特点的是()。 ? A. 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多为气传和风雨流水传播,也有昆虫等介体传播 ? B. 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后,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小

? C. 病害潜伏期长,没有再侵染 ? D. 多为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 得分:5 知识点:12.1 植物病害流行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是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 A. 寄生性 ? B. 侵袭力 ? C. 致病性 ? D. 毒力 得分:5 知识点:3.1 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菌物营养体的变态结构?() ? A. 似薄壁组织 ? B. 附着胞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材料)。 (一)尸体剖检 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尸检)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体剖检(autopsy)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改变,从而明确对疾病的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作贡献。显然,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的最为宝贵的材料。 (二)活体组织检查 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由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诊断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变的真像,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动物实验 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对之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阶段地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以了解该疾病或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等。此外,还可利用动物实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人体观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间毕竟存在种种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于人体,这是必须注意的。

分子病理学技术新进展

分子病理学技术新进展 ?病理学的发展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更新密切相关: 解剖刀剪等—进行尸体检查—器官病理学 显微镜—发明百年之后—细胞病理学 电子显微镜—发展—超微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促进—免疫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带动—分子病理学 计算机及网络—走进—信息病理学 病理学技术就是如何应用新工具的方法和措施。 从发展过程看,在新工具面前必须首先解决使用的技术及其相应措施,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发现。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新工具、新方法,才能得以用于解决病理学中的问题。 病理学技术包括传统病理学技术和现代新技术 ?传统:Formalin固定,石蜡切片和HE染色及特殊染色技术—病理学的基本技术。 ?新技术: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原位PCR、凝胶电泳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包括FISH、CGH)、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切割技术、组织芯片技术、DNA芯片技术等等。 ?根据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开展新技术,把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病理学技术水平,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 常规病理技术 ?近20余年来,常规病理技术也得到较大发展: 微波方法缩短组织脱水、浸蜡时间; 新的化学试剂取代传统的甲醛、二甲苯; 逐步向自动化发展(全自动封闭式组织脱水机、全自动染色封片系统、全自动特殊染色机等) 细胞病理学技术:传统的涂、刮片逐步向 薄层液基细胞学发展 TCT 液基细胞学检测 新柏氏超薄细胞检测仪 特殊染色技术 ?HE染色虽是一种快捷、经济、且易于掌握的方法,但它不能回答病因学、组织发生及发病机制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显示与确定组织或细胞中的正常结构或病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物质、病变及病原体等,需要分别选用相应的显示这些成分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固称特殊染色。?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特染的应用日趋减少,人们感到以组织化学为基础的特染方法似乎有些过时,但实际上它在诊断病理学及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殊染色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一些特殊染色的方法介绍如下: 1、网织纤维染色(reticulin stains) 显示网织纤维及基底膜物质。传统的网织染色以银染为基础,有Gomori法,Wilder及Gordon 和Sweet法等, 它们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具有鉴别诊断作用: 1)区别上皮与非上皮肿瘤; 2)区别某些间叶组织肿瘤; 3)区别原位癌与浸润癌。 2、PAS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可以显示糖原、中性粘液物质、基底膜、霉菌与寄生虫。

高级植物病理学复习题答案

高级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1、病原物的致病物质归为哪几种类型?其对植株影响的症状有哪些特点? P291-299 毒素、胞外酶降解细胞壁、病原生物激素、胞外多糖有助于抵抗干燥损伤 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操作程序?如果一个新病害病原是专性寄生菌,你如何应用柯赫法则进行新病害的鉴定P268 答案要点:柯赫法则常用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鉴定,非专性寄生物,如绝大多数植物病原菌物和细菌所引致的病害,可以很方便地应用柯赫法则来进行诊断和鉴定。(1分) ⑴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的存在。(1分) ⑵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1分) ⑶所得到的纯培养物能接种到该种植物的健康植株上,并能在接种植株上表现出相同的病害症状。(1分) ⑷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这种病原生物的纯培养,且其性状与原来分离的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物。(1分) 3、请你自已选择植物病理学的某三个研究方向,阐述植物病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P6-9 分子植病趋势:1)植物病原致病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及致病机理的解析已全面进入后基因组学时代。各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基因间互作与调控网络的解析成为未来病原致病机理研究的重中之重。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一是,分子植物病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融合。根据大量的基因组序列信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预测病原致病因子的结构、功能、基因调控网络与互作关系;二是,对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结果通过生物学的实验进行最终验证,在基因水平上理解各种生理生化过程与病原致病之间的联系,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病害的发生机理。2)病原菌尤其是病原真菌的效应蛋白功能研究仍将是分子植物病理学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病原分泌到寄主细胞中的蛋白可能产生两个似乎是矛盾的效

病理学进展复习资料 (3)

1.简述现代病理学方法有哪几类?请例举两种你熟悉的现代病理学方法,简述其原理、优势和不足。 2.例举你所感兴趣的现代病理学前沿领域的动态:领域、现状、问题所在、现有的解决办法、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现代癌症研究中的重要人物科学上有哪些贡献? 1. 免疫组化,PCR,FCM, PCR 原理:类似DNA天然复制的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延伸”。 优点:反应快速、无需培养、花费合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标本纯度要求低 缺点:非抗原基础的、配套设备花费高。 FCM 原理:以流式细胞仪,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大量细胞进行多参数的快速定量或分选。 优点:操作简便、较高灵敏度及速度、应用广泛。 缺点:有时测量值低于病理检测。不能定位恶性细胞。治疗后检测不准。分析主观性强。2. 3. Boveri巴夫来1914:遗传的染色体传说 Muller 1951穆勒:现代经典遗传学的主要奠基者,X射线引发变异的研究而获得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lfred G. Knudson艾尔弗雷德·克努森1971:提出的克努森假说,解释了致癌作用(癌症的发展) Loeb 1974 Weinberg 1986 Vogelstein 1997 Duesberg1999 Reid 2002 张伟 1.乳腺癌目前常用的组织学分级系统?如何分级? 2.乳腺癌相关分子标志有哪几类?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3.什么是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本的分型有哪些? 4.乳腺微浸润癌? 5.三阴性乳腺癌? 1. 马丽琴 心血管疾病 徐恩萍 1.结直肠癌的扩散和转移途径有哪些? 2.什么是微卫星不稳定(MSI)? 3.阐述Fearon 和Vogelstein 在1990年提出的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模型。 4.阐述Wnt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理论上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的发病规律,提出相应的防病控病措施;实践上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辨别常见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鉴定植物病害的常用技术与方法,提高实际诊断植物病害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水稻病害(4学时) 第一节稻瘟病(1学时) 第二节水稻纹枯病(1学时) 第三节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学时) 第四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恶苗病和稻曲病(1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水稻重要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植物病害症状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三者互作的结果。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稻病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危害情况。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发病严重程度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重点掌握水稻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麦类作物病害(4学时) 第一节小麦赤霉病(1学时) 第二节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1学时) 第三节小麦锈病(1学时) 第四节小麦黑穗病和小麦全蚀病(1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小麦三大病害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和三种锈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及药剂防治适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小麦病害总体发生情况,及小麦一般病害的典型症状和病原物。理解小麦三大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小麦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杂粮病害(2学时) 第一节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0.5学时) 第二节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丝黑穗病(0.5学时) 第三节甘薯黑斑病(0.5学时) 第四节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病毒病(0.5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等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理论上分析和解释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突然发生流行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玉米和甘薯一般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理解和掌握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四章棉花病害(2学时) 第一节苗期病害(0.5学时) 第二节棉花枯萎病(0.5学时)

高级植物病理学期末考材料

高级植物病理学期末考材料 1.病原物的致病物质归为哪几种类型?其对植株影响的症状有哪些特点? 答:病原物的致病物质是指病原物在与寄主植物互作的过程中产生、在致病性中发挥作用的物质。包括酶(主要指胞外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多糖类化合物(如胞外多糖)、基因整合等。具体如下: 1)酶: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细胞内含物降解酶。这些酶类通帮助病原物侵染寄主及吸收营养物质:(1)角质酶: 加速降解寄主的表皮角质层。(2)细胞壁降解酶,降解植物细胞壁,导致组织解体而引起软腐、干腐、维管束枯萎、茎斑等症状; (3)细胞内含物降解酶:降解了植物细胞壁和膜内蛋白,使得细胞相互分离,组织变软。 2)毒素:其作用机理有三:一是引起寄主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电解质大量外渗;二是对呼吸作用有抑制氧化磷酸化的作用;三是 对酶有抑制作用;其引起致病的主要症状:引起植物失绿、坏死、萎蔫; 3)生长调节物质:正常植物的天然激素是植物细胞分裂、长大、休眠、衰老和分化等所必需的,它们的合成与活化受植物有规律地 控制并发生作用。但在病组织中激素的含量往往比健组织多,引起各种异常生长的症状。激素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病菌干扰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代谢;二是病菌大量产生激素。病原菌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导致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等形态病变; 4)胞外多糖:为病原菌表面和释放到环境中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环境和寄主植物中生长的细菌都可以产生胞外多糖;嫩梢

萎蔫和枝条、幼果坏死。 5)基因整合:改变寄主的遗传性和代谢方向,产生肿瘤 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操作程序?如果一个新病害病原是专性寄生菌,你如何应用柯赫法则进行新病害的鉴定? 答:柯赫氏法则的操作程序可表述如下: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由于专性寄生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在进行人工接种时,直接从病株组织上取线虫、孢子,或采用带病毒或菌原体的汁液、枝条、昆虫等进行接种,但病毒和菌原体的接种需要搞清传播途径。当接种株发病后,再从该病株上取线虫、孢子,或采用带病毒或菌原体的汁液、枝条、昆虫等,用同样方法再进行接种,当得到同样结果后才可证实该病的病原为这种线虫、这种菌物、或这种病毒,其他的步骤和科赫法则一样。 3.请你自已选择植物病理学的某三个研究方向,阐述植物病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

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 植物病理 学号:

实验一水稻总DNA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通过水稻叶片DNA的提取,掌握提取植物DNA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yltrimethyl ammomum bromide,简称为CTAB), 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细胞膜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DNA释放出来。再加入氯仿等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即得植物总DNA溶液。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材料:水稻叶片(一般把种子放到培养皿中,让它长到三叶一心时即可,当然也可以从田间采集嫩的水稻叶片来提取DNA) 实验方法: CTAB法 试剂: 液氮,CTAB提取液, 氯仿/异戊醇(24:1),冰乙醇, 70%乙醇, 超纯水 仪器:台式离心机,水浴锅,移液枪,枪头, 1.5mL或2mL离心管 四.实验步骤 本实验用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洗净的培养皿内垫上一层滤纸,将水稻种子置于滤纸上,用脱脂棉固定种子,加水保 湿,将其移至光照培养箱(28℃,湿度90%,光照12小时)。一周后即可发芽,发芽后移栽到土里,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期时,即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②取三叶一心的水稻幼苗一株,将其剪碎后置于研钵中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状,移至已灭菌 的2.0mL离心管,一般加到离心管的1/3体积。 ③在离心管中加入已在65℃预热的600μL2%CTAB提取液(0.1M Tris-HCl(pH8.0),20mM EDTA(pH8.0),8%NaCl,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也可根据样品量适当增加提取液的量,上下颠倒混匀,置于65℃水浴锅保温30min-1h。 ④将样品从水浴锅中取出,加入与提取液等体积600μL的氯仿/异戊醇(24:1),上下颠 倒离心管使之充分混匀,12,000rpm离心15min。 ⑤吸取上清液500μL置于已灭菌的1.5mL离心管,再加入等体积500μL的氯仿/异戊醇(24: 1),上下颠倒离心管使之充分混匀,12,000rpm离心15min。 ⑥吸取上清液450μL置于已灭菌的1.5mL离心管,加入同体积450μL在-20℃预冷的冰乙 醇,轻轻颠倒离心管使之混匀,置于-20℃冰箱,放置2h以上,沉淀DNA。 ⑦10,000rpm离心10min,倒去上清液,保留沉淀。质量好的DNA应为无色透明胶状物体。 ⑧加入400μL70%乙醇漂洗两次除去杂质,10,000rpm离心5min,收集沉淀。置于无菌工 作台风干,直到管底无水珠,此时DNA应为肉眼不可见。

分子病理学教学大纲

《分子病理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80 理论课学时:48实验课学时:32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学科基础课,视专业不同可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分子病理学是转化医学前沿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及传统病理学,为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以及新药研发和新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质性指导作用。经典病理学主要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过程中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进行分析,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对疾病作出诊断。分子病理学致力于探讨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亚微观变化,揭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 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温习串联其它基础生物学科的知识,锻炼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前沿动态。认识疾病及其愈复过程中细胞之间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主要研究方法,对重大和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在分子和信息传导通路上有深入理解,为今后研究生阶段开展生物医学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适用专业 理工科本科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应用等相关专业。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授课学时共计80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 (一)信息传递与疾病(重点)(12学时) 1.基因突变,基因协同调控与疾病发生 2.细胞行为和信息传导与疾病发生 3.蛋白质修饰,转运和降解与疾病发生 4.代谢调控与肥胖症的分子基础 (二)炎症,疼痛和炎症介质(4学时) 1. 炎症介质作用及分子调节机制 2. 炎症导致的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和治疗策略 (三)器官纤维化的分子机制(4学时) 1.器官纤维化的分子病理过程 2.器官纤维化逆转的分子病理过程 (四)细胞微环境,离子通道与疾病发生(难点)(4学时) 1.癫痫病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离子通道的研究 2. 流感M2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研究及抗流感新药的研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