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划分

合集下载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3.1 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如何划分与对比地层?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何意义?

如何划分与对比地层?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何意义?
土壤类型划分
通过地层划分,了解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等特征,为 土壤改良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改良措施
针对不同地层土壤类型,采取相应 的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掺沙 改土、排水洗盐等,提高土壤肥力 和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利用
地层划分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根据不同地层土壤特性,选择适 宜的作物种植和耕作方式,提高土 地资源利用效率。
如何划分与对比地层?进行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何意义 ?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地层划分概述 • 地层对比方法 • 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地质研究中
的应用 • 地层划分与对比在环境保护领
域的应用
目录
• 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城市规划建 设领域的应用
• 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农业领域的 应用
01
地层划分概述
地层定义及特点
地层定义
地层是地球表面或内部由一层或 多层岩石组成的层状结构,具有 连续性和层序性。
地层特点
地层具有连续性、层序性、沉积 性、成层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是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的重要 依据。
划分目的与意义
目的
地层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 球历史和地质构造,为地质研究和资 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地质意义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结果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地质历史和演 化过程,为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 重要信息。
03
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地质研究中 的应用
地质年代划分与对比
确定地质年代
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时间和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地质年 代。
建立地质年代表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建立全球或区域性的地质年代表,为地质研究 和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地层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
❖ 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的时代相同,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 的化石不同
标准化石法、化石组合法
标准化石: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 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 在应用标准化石法时应注意其精度
(2)生物学方法
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 石的综合。
2.地层对比的方法
(1)岩石学方法 按两地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的相似性来
建立其对比关系的方法。
❖ 岩层在侧向连续的条件下,不同地区的岩石学特征相当 的地层是可以对比的。
❖ 绝大多数岩石地层单位是穿时的。
标志层方法
❖ 标志层:指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 分布广泛接触关系类型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类型的差异是地壳运动
及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往往会引起自然 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生物界的重要变 革。 1)、整合接触(Conformity) 连续沉积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无明显的截然 变化(沉积作用基本没有停止,无缺失地层 现象)。
岩性由一种或一种以上构成,厚度几米乃致数百米, 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上、下界线清晰;是野外地质 调查和填图中最重要的基本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组
建组条件:
❖ 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或特别复杂) ❖ 内部结构一致(内部不分段的组为一种结构类型,内
部分段的组可有多种结构类型) ❖ 顶底界线明显(不整合或明显的整合) ❖ 一定和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区域地质图
(1)岩石学方法
标志层通常用于地层对比
标志层有两种类型:
❖ 穿时性的标志层,如地层中的砂岩夹层、煤层、蒸发岩 层等;
❖ 等时性的标志层,如火山灰层、小行星撞击事件层及风 暴岩层等。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展开全文地层(stratum[ 'streit?m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

(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地层系统的单位是如何划分我国地层委员会采用宇、界、系、统、阶、亚阶等六个地层单位术语。

[编辑本段]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1)太古代2)元古代3)古生代4)中生代5)新生代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编辑本段]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关系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ylf519 2009-05-16 09:26:26地层自老至新发育为:一志留系代号S,距今4.4~4.05亿年分布于九连山——兰山一带。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地层的划分依据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

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

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

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

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

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

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

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

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年代 阶的划分

地层年代 阶的划分

地层年代阶的划分地层年代划分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了解地球历史、探究地球演化规律以及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层年代划分的重要性、划分方法、应用领域、我国研究进展以及其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层年代划分的重要性地层年代划分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地层的年代学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层形成的顺序、演化的历程以及地球系统的演化规律。

此外,地层年代学还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尺度。

二、地层年代的划分方法地层年代的划分主要依赖于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方法。

1.生物地层学划分: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确定其所属的时代和生物群落特征,从而进行地层年代划分。

这种方法在地层划分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在晚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2.岩石地层学划分:依据地层的岩石组合、岩相、岩性等特征进行地层年代划分。

这种方法在地层划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沉积岩分布广泛的地区。

3.化学地层学划分:通过分析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特征,为地层年代划分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在地层划分中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尤其在复杂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层年代划分的应用领域地层年代划分在地球科学、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我国地层年代划分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地层年代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通过对地层年代学的研究,为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地层年代划分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资源勘探:地层年代划分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层年代的准确划分,可以为油气藏评价、煤系地层划分等提供重要依据。

2.环境保护:地层年代划分在环境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3.1 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多重地层划分和多重地层单位
• 地层对比:地层意义上的对比指地 层特征或地层位置的相当。根据所 强调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种类 的对比。
• 岩性 “对比”:是论证岩石特征和岩石地 层位置的相当;
• 两个含化石层的“对比”:是证明化石内容 和生物地层位置相当;
• 年代“对比”:是论证年龄和年代地层位置 的相当。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连续和小间断。
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 不整合(假整合);沉积接触和侵 入接触.
其他标志
地层的其它物质属性,如地层的磁性 特征、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矿物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 等,它们也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用于建立不同的地层单位。
2.3 地层对比的依据和方法
地层划分
塔中地区志留系新老划分方案对比表



新方案
系统

段 亚段 系 统组段泥中 盆下 系统克


红色砂岩段


泥盆系 中下统
上段
克孜尔塔格组
上—顶统
下段
上段 中统 依木干他乌组
下段
上统

上砂岩段

中统 依木干他乌组 红色泥岩段
第二节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2.1 概念 2.2 地层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时间序列) 2.3 地层对比的依据和方法 (空间关系)
2.1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
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 (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 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
• 地层划分的多重性与多重地层单位:
岩石有多少种可以用于地层划分 的特征(属性),就有多少种方法划 分地层,即地层划分的多重性。划分 的结果为多重地层单位。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

你说这地层啊,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信息呢!咱先说说地层划分。

这就好比把一大块蛋糕切成小块,得切得有道理、有规律呀!咱可以根据岩石的性质来分,比如这层是砂岩,那层是灰岩,它们就像不同口味的蛋糕块儿。

或者根据地层里所含的化石来划分,化石可是地层的“身份证”呢!不同的化石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就像不同年代的邮票一样珍贵。

再讲讲地层对比。

这就像是在玩连连看,要找到不同地方的地层之间的联系。

想象一下,在不同的山上,都发现了有着相似化石或者岩石特征的地层,那它们之间很可能就有着某种关联。

咱可以通过对比这些特征,来了解地球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变化和联系。

比如说,在这边的山上发现了一层有着某种特殊化石的地层,然后在好远好远的另一个地方的山上,也发现了同样特征的地层。

哇塞,这难道不是一种神奇的巧合吗?这就说明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地方可能有着相似的环境或者经历呢!还有啊,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可不是随便玩玩的,这对咱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可是超级重要的。

就像你要了解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就得知道他小时候、青年时候、中年时候分别是什么样。

地球也是一样呀,通过地层,咱能知道地球在不同时期都发生了什么事儿。

咱再想想,如果没有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那地球的历史不就成了一团乱麻啦?那咱怎么知道恐龙是啥时候称霸地球的,又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呢?怎么知道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所以说呀,这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可真是太重要啦!你说,这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就像一个巨大的谜题,等着我们去一点点解开。

咱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去探索地球那神秘而又漫长的过去,这多让人兴奋啊!总之,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就像是打开地球历史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走进地球的过去,了解它的故事和秘密。

让我们好好利用这些方法,去探索那充满魅力的地层世界吧!。

地层划分——精选推荐

地层划分——精选推荐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是指根据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

目前国际上主要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

尽管在年代对比方法上虽然有许多种,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并指出,虽然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以后的深度变质地层时代对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显生宙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方面,还不够完善。

而古生物(生物地层)的方法,在地质时期划分和地层的时代对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对同时性。

而且,迄今为止,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阶)也像生物地层一样,都主要是以化石作为划分和对比依据的,因而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进而主张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理论的产生,地层学出现一系列新分支学科,因而地层分类也随之扩大。

目前除以上三大类以外,还出现了以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作为划分依据的磁性地层;以各种客观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追踪而识别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层结构转换面等)作为划分标志的层序地层等等。

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出露地表和地下的岩层剖面,分析和研究各地的岩层剖面,并进行剖面间的地层对比,是区域的乃至全球的地层综合研究的基础。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地层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基本程序,现代地层学十分注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岩层具有多种作为地层划分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也可以根据多种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属性(如时间、气候、环境、事件、成因解释等)进行地层划分。

岩层有多少种类可作为划分依据的特征和属性,就有多少种类的地层划分。

最常用的有①岩石地层划分,以一种岩石特征或几种岩石的组合特征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②生物地层划分,以含同一生物化石内容及其分布范围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③年代地层划分,以岩层形成的地质时间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

地层的划分方法

地层的划分方法

地层的划分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地层的划分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我真的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地层这东西,一层一层的,但具体咋划分,完全没概念。

我试过从岩石的类型下手。

比如说,我看到有些地方是砂岩,有些是页岩,就想那这不同的岩石是不是就代表不同的地层啦。

结果发现,这太片面了。

因为有时候在同一地层里,也会有不同类型的岩石夹杂在一起。

就像你在一个盒子里放了不同颜色的糖,虽然颜色不同,但都在一个盒子里,也就是一个地层里。

后来我觉得,古生物化石可能是个好办法。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有不同的生物存在嘛。

我当时就跑到野外,到处找化石。

我发现一处有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和另一处有恐龙化石的地方,地层肯定不一样啦。

这就好比你在老房子里找到铜钱,在新房子里找到手机充电器,那肯定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东西,地层也肯定不一样。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问题。

有时候化石保存得不好,或者根本就很难找到化石,那就没法靠这个划分地层了。

再然后呢,我就想到了地层的颜色。

有些地层是红色的,有些是灰色的。

我就想,颜色不一样,地层应该也不一样吧。

可是这也不准确呀。

因为颜色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氧化程度之类的。

就像你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地方和干燥的地方,它生锈的颜色可能就不一样,但它还是那块铁。

经过这么多的失败,我总结了一下。

现在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综合各种因素来划分地层。

岩石类型、古生物化石、地层颜色,还有像地层的构造呀等都要考虑进去。

以我在某个山区的考察为例吧,那里既有不同岩石的分层,又有少量的化石存在,再加上地层颜色也有明显区别,然后结合山脉褶皱这种构造特征,我才相对准确地划分了那里的地层。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知道,这地层划分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我还有很多要学的地方,有时候还是会判断错误,但我确实比一开始摸索的时候强多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

很多地质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的地层划分图、地质报告之类的。

有时候自己搞不懂的地方,去翻翻那些资料,会有很大的启发。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就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与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3、1 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与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与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与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就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段:比组低一级的地层单位,是组的再分
分段时的两种情况:
组内岩性的差别
组内结构的差别
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
分层有两种类型:
一是岩性或结构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
研究时的分层。
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标志层)。
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
群和组:大都以建群、建组剖面所在的
地名命名,如:长城群(Pt),融县组(D3)
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
宇 Eonothem 界 Erathem 系 System 统 Series 阶 Stage 时带Chronozone
宙 Eon 代 Era 纪 Period 世 Epoch 期 Age 时 Chron
间隔带-两个特定生物面之间的含化石地层 组合带-以三个或更多化石分类单元构成的组合或伴生视为 一整体,而有别于相邻地层 富集带-以某个特有分类单元或一组特定分类单元的丰度明显 高于相邻地层丰度的地层体
年代地层单位及其级别
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所有岩石的综合体; 只包括在该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岩层。年代地层单位以等时面为 界,单位级别与岩层所包含的时间长短相对应,而与岩层的厚 度无关。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
段和层:大都以岩性命名,
灰岩层.
如:砂岩段,
生物带的主要类型
生物带(或化石带)是生物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据不同的定义方 式可有多种类型,但无级别关系 生物带根据研究需要可再分为亚带(subzone),或组合为超带 (superzone),但后者很少使用
延限带-选定化石的延限范围所代表的地层
生物相对一致:均一或互层或夹层;
2、内部结构一致:内部不分段的组,内部分段的组;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地层是地壳中的多层构造体系,是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矿物成分、岩石性质、化石组合、地层叠置等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将地层进行划分和命名,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地质资源和环境变化。

地层的名称是基于具体地质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而得出的,下面将对地层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岩性地层岩性地层是指由同种或相似岩石构成的一系列地层,例如沉积岩层、火山岩层和变质岩层。

沉积岩层是由岩石碎屑在沉积作用下堆积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砾岩。

火山岩层则是由火山喷发物在喷发过程中喷发出来的岩浆和碎屑积累形成的,如火山灰和火山岩。

变质岩层是由原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片麻岩和云母片岩。

2. 时代地层时代地层是地质学家根据岩石中化石记录的地质时代进行的划分。

地质时代是指地球历史上的一个时间段,通常以特定化石的出现和消失为标志。

国际地层学委员会将地质历史分为多个时代,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时代又分为若干个地质纪。

例如,古生代时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石炭纪等。

3. 形成地层形成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特定地域地层的命名。

这些地层通常根据地层形成的地理位置或者石油、矿产资源的分布来命名。

例如,有白垩系、古近纪和新近纪等地层,这些地层是根据其地层形成时代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而命名的。

4.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层,主要用于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层对比。

区域地层的划分通常基于地质剖面和地层堆积规律,以及不同地质时代和地质事件的相互关系。

例如,对于某个区域的地层,可以将其分为上古生界、中生界和下新生界等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

5. 区域岩性地层区域岩性地层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域内由特定岩石组成的一系列地层。

这种地层划分是基于地层中的岩石性质和岩石成分而进行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岩石的物理特性和资源勘探。

例如,某个区域的粉砂岩地层、页岩地层和石英岩地层等。

总之,地层的划分和命名是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层学原理--第四章 地层分类

地层学原理--第四章  地层分类
⑥ ∈/Z(尚未成功),
5. 界线选择
①以哪一类化石为准:最理想的是以浮游生物,同一个生物带
② 以哪一种岩相最好,灰岩相或页岩相,上下连续,同一种岩 相
③ 争论大,人为界线自然界线
④ 难以实施,且前仅确定了D/S界线、T/P界线和O/∈界线 ⑤ 建立在任何一种特征基础上的界线都将永远不会持久,因为 它常受到新资料、新解释以及新技术的影响,因此试图用人为 界线予以确定。
二、地层分类体系的由来与演变
1. 双重地层分类(dual classification):于1881年第二届国际地质大会提出, 包括时间单位与岩石单位,其特点是时间单位与岩石单位一一对应,两者在 时间上严格等同。
①双重地层分类将时间和岩石单位分开(优点);
②将时间单位和岩石单位等同,把岩石地层单位从属于年代地层单位,根据 时间确定和改变岩石地层(缺点)。
第四章 地层分类
一、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地层分类就是地层划分,是指“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
层组织成不同特征或属性相应的单位”。根据划分的依据不同,地层划分又 可以分成不同种类的划分,可以根据岩石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也可以根 据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年代、物性、不整合面等,即只有不同种类的地 层划分和不同种类的地层单位,而没有不同种类的地层学。
的界线就是不整合和间断面。
要求:
a. 剖面连续 b. 岩相不变 c. 生物以游泳或浮游最好 d. 同一物种类型 e. 连续的生物带(延限带)
4. 层型应用的范例
① D/S,捷克首都布拉格的Klonk剖面20层(7—10cm),以 Monograptus uniformis出现为标志。
② 浙江常山黄泥塘奥陶系达瑞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1998)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等时性或近等时性; 持续时间较短。全球性事件一般以万年为单位,地方性事件一般以十万年至
百万年为单位。
事件地层学对比法
•级别:全球性事件、区域性事件、地方性事件 •全球性事件: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其影响或 其地质记录的事件。 •如地外撞击、地磁极性反转和大规模生物绝灭事件等。 该类事件在地层中造成等时性精确、持续时间短和分 布极广等地质标志。“界线粘土层”就是一例。 •特点:①全球性;②瞬时性;③极易辨认。因此,可 成为地层对比最精细、准确的标志,并成为地层划分 的自然界线。 •如,E/K之间发生的外星撞击事件—界线粘土层。
2.2 地层划分依据和方法
1. 岩石学特征 2. 生物学特征 3. 地层的构筑特征 4. 地层的接触关系 5. 其他标志
岩石学特征
包括组成地层岩石的颜色、成分、结 构和沉积构造等。 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 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 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马平组\栖霞组分界-广西来宾
T55
450 0 452 0 454 0
T63 T70
T55'
456 0 458 0 460 0 462 0 464 0 466 0 468 0 470 0 472 0
T56
474 0 476 0 478 0 480 0 482 0 484 0
T56' T57 T60 T62 T62'
486 0 488 0 490 0 492 0 494 0 496 0 498 0 500 0 502 0 504 0 506 0
岩性对比 生物地层对比 构造运动面的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 磁性地层对比 事件地层对比 层序地层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与大地构造一、地史(一)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又称为地质时代,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层的形成)发生的时代和年龄,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实际年数,称为绝对地质年代。

二是指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1、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又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单位以百万年计。

它是依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比例,用衰变常数(半衰期)进行计算和确定。

2、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是依据地层形成的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的原理来划分和确定,分别叫做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

(1)地层层序律沉积物的形成是由下而上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的,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地在上面,沉积岩层这种正常的层序关系,反映了沉积历史的先后,具有下老上新的相对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而不能解决地层归属及不同地区地层时代对比问题。

沉积岩的正常层序(2)生物层序律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且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说任何一种生物一经灭绝,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对不再重复出现,同时生物演化的历史,又使生物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

在不同环境的地质历史时期,必定有不同的生物种属和生物群,所以地质年代越老的地层,保存的生物化石越低级简单,地质年代新的地层,保存的生物化石越高级复杂,称为生物层序律。

利用生物层序律就可以确定地层时代的归属和不同地区地层时代的对比问题。

生物演化系谱3、地质年代表通过对全世界各地区地层剖面的划分和对比,综合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生物研究资料,结合我国实际,将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按从新到老的顺序,进行系统性的排列,编制而成的年表,称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内容包括了地质年代划分的顺序、名称、代号和绝对年龄,以及历次重大构造运动和生物演化规律。

它简明扼要地反映了地壳发展的主要特征,便于地质工作对比应用。

(二)地层单位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层位的层状或非层状岩石的总称,是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各种岩石。

为了研究地壳发展历史,地质制图以及地层对比等需要,把组成地壳岩层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地层单位有以下几种:1、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又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是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地质时代)作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具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其顶底面都是以等时面为界。

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代表中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分别称为宇、界、系、统。

如在白垩纪形成的地层,不论其岩性、厚度或化石的差异如何,统称为白垩系地层。

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宙--------------------宇代----------------界纪----------系世-----统2、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又称地方性地层单位,是依据岩性变化、岩性组合、沉积韵律及沉积间断等岩性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它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但它反映了特定地区的沉积环境特征。

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划分为群、组、段、层四级。

(1)组组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岩性上表现为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均一性。

组的厚度可大可小,可以从几米~几百米、甚至几千米。

组的界限一般划分在明显的岩性变化面上。

如北京昌平~天津蓟县一带的下马岭组主要是页岩,长龙山组主要是砂岩,景儿峪组主要是泥灰岩,三个组的分界明显。

组的命名一律用最初建组的地名加组来命名,如徐庄组、栖霞组等。

(2)段段是比组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主要是依据明显的岩性特征划分出来的岩性段,是两种以上岩层构造的组的再分,代表组的一部分。

段可用地名加段或岩石名称加段来命名,如长龙山组可再分为下部龙山段(砂岩)、上部前坡段(页岩);飞仙关组划分为下部灰岩段、上部页岩段等。

(3)层层是岩石地层单位中级别最小的单位,是一个能从岩性上区别于其上下层的单位层,一般没有统一的命名。

(4)群群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由成因上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构成(但组不一定都归结成群),群与群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不整合。

如青白口群就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岩性上构成一个大的沉积旋回,它的地层间都有沉积间断,标志着构造环境和沉积条件的显著改变。

群也是地名加群进行表示,如登封群、泰山群等。

(三)地层年代的确定地层的绝对年代可以根据岩石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规律来确定。

但在一般地质工作中,用的较多的是地层的相对年代,地层相对年代常用以下方法确定:1、地层层序法根据地层层序律,在沉积岩形成之后,如果没有经过激烈的构造变动,使地层倒转,则位于下面的地层时代较老,位于上面的地层时代相对较新。

2、古生物化石法根据生物层序律及一定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定的地质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保存有相同或相近种属的生物化石。

因此,可以认为在同一地区含有相同生物化石的地层,属同一时代。

用古生物标准化石,就可以确定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系的珠角石、奥陶系的三叶虫、志留系的笔石,泥盆系的鱼类化石、大羽羊齿植物化石,侏罗—白垩系的恐龙化石等,都可作为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三叶虫珠角石笔石鱼恐龙3、岩性对比法一般在同一地质时期,同一环境下形成的岩石,它们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岩石组合等特征都应该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将未知地质年代的地层岩性特征,与已知地质年代的地层岩性特征进行对比,从而可以确定未知地层的地质年代,在进行对比时,既要本层岩石的岩性特征,又要对比与之相应的上下岩性组合的特征。

岩性对比法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4、接触关系法:通过对岩层相互接触形式的分析,也可以确定相邻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比如:角度不整合接触,一般是较新的岩层覆盖于较老的岩层之上。

二、大地构造及大地构造假说大地构造是指由于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构造形态。

大地构造学就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组合规律、形成机制和地壳运动的原因。

自十九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种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假说是关于地壳构造发生、发展、分布、组合、形成机制和地壳运动原因的假说。

自19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种大地构造假说,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槽地台学说、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地洼学说、断块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收缩说、膨胀说、波动说、四面体说等。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板块构造学说日益发展。

大地构造假说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可归为两类观点,即固定论和活动论。

前者主张大陆自形成以来。

它的基底位置固定不变,且从未经过水平运移,构造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的产物,故又称垂直论,固定论与新研究结果不符,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后者认为地壳构造主要是由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因此又称为水平论。

(一)地槽-地台说槽台说的主要论点是:地壳运动以垂直的升降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垂直运动派生的,而且地壳的各个地方的升降运动、沉积厚度、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把地壳划分出两个基本的构造单元,即活动性较强的地槽和稳定性较大的地台,并且地槽经过发展可以转化为地台。

1、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中狭长的活动性强烈的槽形地带,它呈线状或盆状分布在大边缘、大陆内部或大陆之间,延伸几百~几千公里,宽几十~几百公里。

地槽内部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岩浆活动剧烈和变质作用发育,地槽的发展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表现为强烈的沉降作用,不断接受沉积,形成巨厚的沉积岩层,并常伴有火山活动;后期则表现为强烈的上升作用,沉积岩层被强烈褶皱,并隆起为山,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褶皱构造地带称为褶皱带。

2、地台地台是大陆地壳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一般认为是由地槽褶皱带转化而成的。

地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运动相对比较缓慢,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强烈。

地台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下层称为地台的褶皱基底,是地台形成前的地槽阶段的产物,岩层褶皱复杂,变质强烈,主要由褶皱变质岩系组成;上层叫地台的沉积盖层,是在褶皱基底形成以后,在侵蚀面上形成的新岩层,成层清楚,构造运动缓和,褶皱轻微,主要由水平的或缓倾斜的沉积层组成。

在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整合面,说明地台是在地槽形成褶皱以后,地壳趋于稳定,经过长期剥蚀夷平,转化而成地台的。

3、槽台说的局限性:地槽—地台说对于引起地槽和隆起的原因,以及地槽、地台的分布、发展规律等问题,还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表层是由数量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起来的,每个板块都浮在地慢的软流层上,彼此能够独立的运动,并发生相互挤压、摩擦。

由于板块活动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因而产生各种地质构造,比如在大洋中脊处产生了引张断裂构造,在岛弧海沟处产生的压性构造等,称为板块构造。

扳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也有海洋,板块之间,以洋中脊、大陆裂谷、海沟岛弧以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特征为界,板块的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区域,而板块间相互结合的边界地带却是活动的区域,具有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和造山运动等特征扳块构造学说认为,地慢热力对流作用是驱动扳块运动的动力,即浮在地幔软流圈上的岩石圈板块是随着软流圈的对流而运动的,并且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数千公里的大规模水平位移。

在板块漂移过程中,它们或相互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从而形成了海沟、岛弧、转换断层、裂谷、洋中脊和山脉,它全面圆满地解释了岩石圈的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规律。

(三)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力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创立发展的地质科学。

地质力学的主要论点是:地壳中各种地质构造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总是有一系列的构造现象相互伴生在一起,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称为构造体系。

因此,可以从地质构造现象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

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

根据对全球构造体系的分析研究,它认为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的,而产生地壳运动的动力则来自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

构造体系是指具有相互联系的各种构造形迹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按其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分为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向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为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它的主体由若干巨型东西向的构造带组成,包括东西向复式褶皱带、挤压断裂带、巨型凹陷或隆起带和变质岩组成,它是由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形成的。

2、经向构造体系又称南北向构造带,它的主体由一系列走向南北的强烈褶皱挤压带和巨型张裂带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