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时间:2012-02-18 11:10:00 作者:; 来源:
● 马文博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说服与改变等研究,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发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依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考、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发展。如果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研究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却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麦克卢汉是一个对技术一窍不通的学者——他不会使用电器,不会使用打字机,从不开车,甚至极少看电视。《理解媒介》问世不久,他因脑瘤接受开颅术;1976年,他又患上轻度中风,这对他的记忆和口头表达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1979年,再次中风,致使他的语言能力彻底丧失,1980年底这位天才学者陨落。尽管其本人名声一生沉浮不定,但麦克卢汉早已成许多学科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
在《理解媒介》第一版的序言中,麦克卢汉写道:“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
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爆。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颗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②虽然时隔多年,但麦克卢汉科学的预言仍叫我们惊叹。
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作者鞭辟入里地阐述了自己的几个观点,是麦克卢汉的“思想精髓”:
第一,地球已演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对这一观点,作者是这么认为的: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最有力的驱动力,跨国公司则是催化剂,跨国贸易的往来是促成“地球村”实现的纽带。
第二,媒介即信息。一般人认为媒介是静态的、消极的、空洞的,只不过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罢了。但麦克卢汉则反驳道:大众媒介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媒介不仅不是消极、静态的,反而有着积极、能动的成分,它们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简明度及组成方式。
第三,媒介即人的延伸。
第四,热媒介和冷媒介。在书中,麦克卢汉并没有对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含义进行界定,但是从他的表述可以推断,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时不必进行“热身运动”。电视、漫画是冷媒介。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③“冷媒介”是相对于“热媒介”而言的,学界目前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解释是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受众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的这类媒介,比如手稿、漫画、电影、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另一种解释则是提供相对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达致理解的媒介。比如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就是“冷媒介”,因为读者在面对冷冰冰的文字,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新的意义,“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④
麦克卢汉的上述四点“思想精髓”中,我对第一条与第三条颇有感触。人类居住的地球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的情况下。媒介作为人们肢体的延伸,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听觉能力的延伸借助于助听器,视觉的延伸多亏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与使用,行为的延伸包括X光片、高精度手术仪器等先进设备……但是,对媒介热冷的划分有的地方似乎有失偏颇。比如说电影、电视今天已成为高清晰度的产品,尤其是数码时代的到来,其技术更加完备、先进。如果拿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界定今天高清晰度的电影、电视,应该是公众参与度降低,更需要调动我们的感官去理解了,那么应该属于“冷媒介”范畴,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麦克卢汉能够活到今天看看现代的电影、电视的话,他或许会对自己先前的观点有所反思。
学术研究可以借助前人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绝不能囿于其中,延伸、发散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厘清宏大学科的背景及理论渊源,才能确保清晰的思路,而这正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条件。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一书中的理论观点,为学术研究起到了思想指引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他广阔的学术视野出发,研究、探讨其整个思想体系,追求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不畏惧权威、漏洞,甚至错误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视野得到更大的提高。
注释:
①雷欣慰:《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两个趋向的探析——对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重新解读》[M],《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4期
②【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页
③《热媒介》,百度百科,/view/324553.htm
④《冷媒介》,百度百科,/view/685237.htm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