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典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词典发展史
英语词典,又作“英语辞典”,是收集英语词汇按某种顺序排列并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

英语常用辞书主要分六种。

分别为词典(Dictionary)、分类词汇汇编(Thesaurus)、同义词和反义词(Synonyms and Antonyms)、惯用法(Usage)、成语(Idioms)、俚语(Slang)和词源(Etymology)等等。

那么,英语词典的发展史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英语词典史上发生过三次的词典大战,主角都是美国的韦氏。

经过这三场战火的洗礼,韦氏宛如凤凰涅盘,屹立至今,成为能与英国牛津分庭抗礼的美国词典代表。

“韦氏”是韦伯斯特(Noah Webster)的简称,他在1828年出版了《美国英语词典》(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成为美国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词典编纂者。

美国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之后,美国英语在发音、词汇、用法上也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可是当时美国用的还是英国的词典,仍以英国英语的标准为依归。

韦氏认为,美国的英语不应该继续遵循英国的标准,而且英语的拼字和发音差异太大,造成学生严重的困扰,更加深了他改革的使命感。

在历经数十年的准备与累积之后,韦氏终于在70岁的古稀之年编就了这部旷世巨作。

这部词典不仅在收词、拼字、标音上融入了美国的价值和观点,在用法上也与前人不同,摆脱了传统“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的约束,不再坚持“最好”“最正确”的路线迷思。

韦氏的语言观以“描述
活的语言”为核心,把目光从遥远的英国拉回到眼前脚下,转而正视自身的价值。

他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以他们的实际用法为标准,并援引当时美国作家的作品为例证,此举在当时可谓词典编纂的一大进步。

《美国英语词典》全书分上下两大卷,收词达7万,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英语词典,不过由于价格过高,销售的状况不算理想,在美国只卖出2500套。

可以预见的是,任何进步,都意味着脱离安稳的现状,都可能会受到保守势力的反扑。

小韦氏一辈的伍斯特(Joseph Worcester),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伍斯特原是史地教科书的作者,之后才跨足词典编纂。

他曾缩编改良了英国大文豪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55年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得到美国社会的高度肯定,随即又为韦氏工作,在1829年出版了《美国英语词典》的缩编本。

经过了这两次的磨练,伍斯特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于1830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词典——《英语综合发音与释义词典》(A Comprehensive Pronouncing and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这本词典的出版,为第一次的词典大战拉开了帷幕。

第一次的词典大战
伍斯特词典的拼字较韦氏词典保守,发音也没有正视美国英语的正当性,还是以“优雅”的伦敦音为模仿的对象,例证引自英国作家的作品,用法也以英国的标准为依归。

双方对语言描述的理念不同,加上伍斯
特曾在韦氏任职,因而被韦氏批为抄袭,双方的梁子越结越深。

1841年韦氏的第二版问世。

1846年伍斯特出了一本更大的《英语通用校勘词典》(A Univers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双方全面开战,不但各自动员传媒力量,在通路上要求书店只准展售自己的词典,连学界也选边站,耶鲁支持韦氏,哈佛则支持伍斯特。

战火绵延十多年之后,1860年伍斯特出版了《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这部厚达1800页的四开词典,是伍斯特的毕生代表作,不但收词量达104000条,在当时最大,和韦氏词典比起来还明确展现自己的特色。

伍斯特词典的发音更为精确完整,词条的解释精简周全,词源的分析简略但不胡乱臆测,跟进添加1000幅插图,还首创同义词辨析。

伍斯特的词典力作问世后广受好评,甚至获誉为约翰逊之后的新标杆。

今天大家虽然只知韦氏,但是150年前的状况却大不相同。

韦氏词典的定价太高,销售不佳,加上伍斯特词典后出转精,给韦氏词典带来了明显的打击。

之后,韦氏的女婿古缀奇(Chauncey A. Goodrich)积极介入,局面才逐渐翻转。

古缀奇在韦氏生前就已经参与了岳父的事业,伍斯特缩编的《美国英语词典》就经过古缀奇的认可。

韦氏过世后,古缀奇先是聘请了德国的语文学家曼恩(C. A. F. Mahn),把韦氏词典里所有的词源做了彻底的校勘订补,再是聘请了日后耶鲁大学校长的波特(Noah Porter),把整部词典做了全面的翻修,最后在1864年推出了一部崭新的韦氏词典,收词量达114000
条,比伍斯特词典多了一万。

这部新作是《韦氏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韦氏词典“足本”(unabridged)的历史,由此开始。

至此,第一次词典大战的战局底定,伍斯特词典在市场上后继乏力,逐渐销声匿迹。

此乃第一次的词典大战。

既有趣又讽刺的是,韦氏词典这次之所以能击败对手,最关键的其实是放弃了许多自己原有的主张,不但采纳了伍斯特词典同义词辨析等特点,更是全面接受了伍斯特词典“简洁、精确、谨慎、稳健、优雅”的风格。

古缀奇能不为韦氏词典的意识形态所限,广纳各方人才为己所用,给韦氏词典带来了新的生命,是赢得这场词典大战最关键的人物。

第二次词典大战
如此平稳发展了30年之后,英语词典的第二次大战爆发了,时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段期间,工业高度发展,科技与人类生活都发生了巨变,因而词典也迈入以收词量为竞赛的一个阶段。

其中的一方是出版韦氏词典的梅里亚姆(G. & C. Merriam)公司,另一方则是当时以出版《文学文摘》(The Literary Digest)而声名鹊起的芬克与瓦格纳(Funk & Wagnalls)出版公司。

1890年,《韦氏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出版,以收词175000条为号召。

1893年,芬克与瓦格纳的《标准英语词典》(A Standar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出版,高举304000的收词量,直接挑战韦氏词典的“足本”
地位,把韦氏打得灰头土脸。

梅里亚姆卧薪尝胆,用多年的沉潜来大幅增订《韦氏国际英语词典》,终于在1909年推出全新的《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将收词量再拉高到350000,此乃“新国际”系列之始。

芬克与瓦格纳不甘示弱,1913年以规模更大的成果作为反击,新作《新标准英语大词典》(A New Standard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篇幅达2800页,收词计450000条。

芬克与瓦格纳词典有其高举“用户视角”的历史意义,给后世的英语词典起了两个带头的作用。

其一,词源由词条之首挪到词条之末,编者“追本溯源”的象征意义弱化,排在用户关注的发音与定义之后。

其二,义项不按编者视角的时间先后为序,改以用户在乎的常用程度递降排列。

1934年,梅里亚姆推出《韦氏第二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econd Edition, Unabridged),篇幅增至惊人的3350页,词条总数扩张到难以想象的600000。

而芬克与瓦格纳的词典,后来则一直停留在1913年的版本,没再修订。

韦氏词典这才击退了芬克与瓦格纳的纠缠,真正在美国称霸,是谓第二次词典大战。

第三次词典大战
韦氏词典独霸美国,已无竞争对手,想不到还有第三次词典大战,居然又是跟韦氏有关。

这回发生在1960年代初,与之对抗的是社会舆论。

1961年9月,韦氏出版了“新国际”系列的最新力作──《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俗称W3)。

由于其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的路线与时代思潮扞格,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引发了舆论的连番炮轰。

与前两次的词典大战相较,这次的历时虽短,然强度似乎远远超过。

第三次词典大战几乎是单方面的,舆论猛攻,韦氏只能挨打。

描写主义是现今语言学在描述语言时的主流作法,强调客观描述语言的现状,避免规定主义(prescriptivism)赋予的价值判断。

这听起来似乎很合理,可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保守,重视既定规范,W3坚持贯彻的描写主义,却被许多美国人批评为离经叛道。

事实上,W3的主编戈夫(Philip Babcock Gove)走的路线基本上就是一百多年前韦氏揭橥的“描述活的语言”。

W3的例证丰富,多数取材自通俗的美国小说杂志,反映了活的语言,可是批评者却认为,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例证应该引用经典文学才是。

另外,某些词语的发音上难有共识,于是戈夫就罗列了所有可能的发音。

例如a fortiori (更加),这是个来自拉丁文的借词,W3竟然提供了132种理论上可能的发音,这对于企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普通人而言,简直是个折磨。

另外,W3的定义经常是一个短语到底,造成了冗长难消化的释文,例如hotel(酒店),W3就用了长达91个词的单一名词短语来定义,无法想象。

W3将人名、地名等百科词条全数删除,希望与解释名物、传递知识的百科全书划清界限,让词典回归到语言词汇宝库的这个基
本角色上(dictionary一词来自拉丁文,本义是“词的集合”),不过此举背离了美国词典编纂重视百科信息的传统,造成习惯在词典里找百科的美国人适应不良,而且收词量不增反减,由60万骤降至45万。

这些词典学的问题虽有人强烈质疑,倒还不是第三次词典大战的重点。

规定主义与描写主义的针锋相对,才是炮火最猛烈的主战场。

坚守描写主义的主编戈夫认为,语言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无所谓好坏,只要普遍存在,就有描述的价值和必要。

基于这样的理念,W3收录了一些使用普遍、却被批评为错误、上不了台面的俚俗语,特别是ain’t这个词。

ain’t可以代表许多否定式的缩写,如am not、is not、are not、was not、were not、has not、have not、do not、does not、did not等,即使现在的“主流”社会也还是这样认为。

然而W3不但收了这个词,竟然还没给它加注任何“谴责”的标签或“导正”的提示,因而引起了规定主义者强烈的反弹。

批评者认为,社会大众多半把词典视为语言的权威,词典也因而负有更大的社会责任。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词典收了一个词,就会被解读为语言已经认可它的合法地位。

他们认为,W3可悲地向语言放纵主义投降,把一些“不入流”的词语收入词典藉以提高其地位,是道德的沦陷,是破坏英语的黑手,是英语词典的灾难。

反对者的声音大如雷,在那个普遍保守的年代,支持者也只能螳臂挡车。

这一波保守主义持续性的猛批,显示出市场对于一本大型的规范词典有迫切的需要。

美国传统出版公司(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Company)因此积极地想买下出版W3的梅里亚姆公司,以挽救韦氏
词典这个美国人的骄傲。

这个企图虽然没有成功,却促成了1969年《美国传统英语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出版。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见情势大好,也于1966年出版了一本大型的《兰登书屋英语词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以笼络那些对W3失望、生气、或犹疑不定的读者。

事过境迁,持平而论,W3虽有缺点,却绝对是一部伟大的英语词典。

只不过树大招风,在当时保守的文化氛围下,多数人一时之间无法接受W3把一些用语“合法化”的事实。

有趣的是,当时主要报章杂志、学术期刊的书评、社论、专文、报道、投书等,最后还被集结成书,编成了《词典和“那本”词典》(Dictionaries and THAT dictionary)。

韦氏的第三次词典大战,就这样盛大地载入了史册,成为了语言学的公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