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新华信公司治理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结构-新华信公司治理案例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节从“羞答答”到“甜蜜蜜”
——国威集团高管持股计划咨询案例
背景陈述
这是一家集科、工贸、金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二级企业。

公司股票自上市以来,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连续四年被授予当地“利税大户”的称号,不仅在当地赫赫有名,在业内也是威名远播。

笔者在此就选“威名远播”这个意思,为这个国字头的大企业取名为国威吧。

国威集团的一把手是位风度翩翩、仪态大方的巾帼英雄。

当年,这位当家花旦风华正茂,被国资局派下来接起这么大一个摊子。

她在国威集团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不知不觉已年过五旬,青丝如雪。

离“退居二线”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越是付出就越盼望着有所回报。

终于某一天,在一次例行的管理工作会议上,一个同样在国威集团奉献了一辈子的资深高管人员明确地把自己“希望在退休前落点实惠”的想法摆到了桌面上。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想法竟然惊人的一致。

于是,在企业内实施高管激励的决策立刻在以这位女董事长为代表的高管层内达成共识。

按照她事后对咨询顾问们说的心里话就是:“我干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得到啊。

”一句大实话道出了中国众多国有企业老总共同的心声。

可以说,国威集团的领导层均面临退路和归属的问题,实施高管激励是众望所归。

另一方面,国威集团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得力于内部一批中坚力量。

从对后辈领导力量的激励来看,国有企业的薪资结构和晋升机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年轻的干部,尤其是一些从人才市场上招聘来的职业经理人也表示过:决定他选择职业去向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职位上升通道,另一个就是个人的收益。

当他们的个人收
益无法达到预期值时,就会考虑跳槽。

当这一老一新的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动摇了这家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

决策过程
在一致同意要实行激励政策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纳入到激励的范围中,对于国威集团而言,实质上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

集团公司的总裁是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除了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不是集团公司领导外,其余人员均兼任集团领导。

这也是依照国家对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要求,否则,估计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也会在集团公司担任相应的职位。

在被激励的对象中,笔者发现,国威集团董事会成员一个都不少。

对高管激励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高管激励一般是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为了激励和制衡高级管理层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怎么绕了半天把制定这一制度的人也给绕了进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就是高管层。

国威集团董事会成员本身并不是股东,他们只不过是国有资产的代表人而已。

也就是说,在股东和高管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股东和董事会成员之间仍然存在~这就是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上移现象,见图3-1。

董事会成员通常也被列入激励的范畴,这是中国国企典型而普遍的现象。

董事会和高管层同一张面孔,也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国有企业制定的高管激励政策常常激励有余而制约不足。

图3-1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上移现象
方案酝酿阶段,国威集团管理层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由谁来制定具体的
激励方案,是自己人做还是找专家,虽然自己人非常熟悉企业内部的状况,可在实际情况中多半行不通。

原因有二:第一,企业内部人往往处于避嫌的考虑,面对企业里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不愿意承担这种涉及利益转换、容易吃力不讨好的麻烦事;另外,高管激励方案的设计涉及到很多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要求制定方案的人不仅要了解企业,更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证券市场知识,企业内部人的能力往往有限,无法承担起此项重任。

出于以上原因,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外部的专业人士来制定激励方案。

此时,国威集团又面临着两种选择:是找投资银行还是找咨询公司,前者的优势在于他们对证券市场的交易过程和激励模式非常熟悉,找他们来做,企业高管激励方案只要在政策允许、时机成熟的前提下,就可以顺畅地进入操作层面;但不足之处在于,投资银行的专家们往往将方案的重点集中在企业高管的短期激励上,而忽略了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对高管长期激励和约束的措施。

相反,管理咨询公司在做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简称ESOP)或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 ,简称MBO)时,除了关心交易过程外,更注重的是激励效果,注重的是企业的长期发展。

咨询方案
最终,国威集团选择了管理咨询公司。

双方共同制定了以业绩股票为核心的高管激励方案,即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年度业绩进行评价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

其主要内容是:在公司整体业绩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的条件下,公司发给上述人员限定用途的奖金用于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流通股票。

之所以选择流通股作为激励手段的变通措施,是因为如果用非流通股和国有法人股,则在套现等诸多操作层面上依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在设计方案时,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至关重要。

考虑到大股东和企业的利益,为吸引优质人才,鼓励高层管理人员注重价值最大化和长期股东价值的创造,应尽量降低薪酬的成本或稀释股票价值;若顾及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应使其以最低的风险获得最高的收益,保证他们的努力成果得到应有回报,其薪酬结构应在业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顾问团队就是要在企业和个人这两种利益之间寻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

在新的方案中,国威集团高管层新的薪酬结构由四部分组成:在原有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福利补贴基础上,加入可与短期奖金计划结合运作的股权激励部分。

原有的三部分与岗
位挂钩,属于保障性收入;股权激励部分则与实际贡献挂钩,属于激励性收入。

这就构成了长短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激励与保障相结合,以体现岗位贡献为目的的薪酬结构,见图3-2。

图3-2 国威集团高管层收入构成
业绩股票计划建立在公司发展战略及年度计划完成的基础上,并通过业绩考核来实现。

参加业绩股票计划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获得的业绩股票由其岗位系数、公司整体业绩和个人业绩三个因素决定。

其中,公司整体业绩指标实行按年份设定的原则,逐年提高以达到激励长期发展的目的。

只有在公司整体业绩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个人业绩达到绩效考评的要求,才能获得业绩股票的奖励。

具体而言,国威高管层薪酬中的股权激励部分受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两个条件制约,二者缺一不可。

针对公司业绩考核部分,顾问团队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和年净利润提高率作为考核指标,完成指标可获得事先约定的奖励,是个人获得激励的先决条件;针对个人业绩考核部分,针对个人岗位职责,由直接上级和本人共同设定考核指标,并报董事会通过。

在个人考核结果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则可获得股票激励,否则行使约束条件。

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业绩整体考核的指标,是考虑到净资产收益率不仅能够反映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而且具有在行业内的横向可比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使产生更合理的资本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岗位津贴部分。

它能够在高管收入的整体构成中发挥很好的协调与平衡作用,同时充分体现激励方案设计的主动性与科学性。

在设计国威集团高管人员的岗位津贴时,顾问团队以价值体现、生活保障、社会公平、岗位区别为原则,将岗位津贴分为董事会系列和经理系列。

前者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和董秘,后者包括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系列的岗位津贴基数相等,只是在岗位系数上有所区别。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岗位系数。

岗位系数用以平衡因为岗位责任、工作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比如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岗位系数相等,而董事长的岗位系数为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岗位系数的一倍,董事、副总经理和董秘的岗位系数相等,为董事长岗位系数的1/4。

岗位系数与岗位基数的乘积就是该岗位的津贴数,即岗位津贴=岗位基数?岗位系数。

如果某高管兼任两个系列的职务,其岗位津贴则采取累计计算的方式。

然后,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股权奖励部分。

与岗位津贴相同的是,业绩奖励也要用到岗位系数。

不过在股权奖励中涉及的岗位系数与岗位津贴中用到的岗位系数不同。

在这里,顾问团队以董事、副总经理、董秘的岗位系数为基数,取值为1,将副董事长、总经理的岗位系数定为基数的2倍,董事长的岗位系数为基数的3倍。

另一个与岗位津贴的发放不同的是,业绩股票计划在高管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只计算其最高职务的岗位系数,并不做累计计算。

个人岗位系数依据岗位系数,高管个人年度业绩奖励额度=公司年度总奖励额度×。

计划实
岗位系数,
施周期为三年,正好是高管人员的聘任期,每年年末考核。

在业绩股票计划的操作层面,顾问团队为国威集团设计了固定股票计划、奖励基金购股和“固定股票+奖金”三种模式。

具体而言:
第一种,固定股票计划模式。

在业绩达到预定目标的基础上,由公司拨出指定用途奖金,用以高管个人名义购股并锁定,在其任期内分年度实施。

比如数额为流通股份的10‰(三年中每年实施3.3‰)。

若目标没有完成,高管须自己支付购买股票的费用。

——这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激励方式。

此方案的优点在于操作较为简便,长期激励与约束清晰,公司成本已事先确定;其缺点是激励固定,若公司快速发展则高层无法有效分享业绩增长,而公司方面短期现金压力较大,激励总成本不得超过税后净利润的一定比例。

第二种,奖励基金购股模式。

在业绩达到预定目标的基础上,提取公司税后净利润扣除公益金与公积金后的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励基金分配给公司高层。

比如该比例为5%,该基金必须用于购买公司股票并锁定。

不过,作为约束条件,公司高管层也需要交纳固定数额的风险金。

此方案的优点在于激励作用大,与业绩(净利润)直接挂钩;缺点是高管持股数量不确定,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第三种,“固定股票+奖金”模式。

在业绩达到预定目标的基础上,提取公司税后净利润扣除公益金与公积金后的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励基金,预设该比例为5%。

该基金首先支付固定数量股票的费用,比如为流通股的6‰,三年中每年实施2‰。

公司预先为高管垫付,以高管个人名义购买并锁定,剩余部分以现金形
式发放。

若目标没有完成,高管须自己支付购买股票的费用。

换言之,这也是对高管的一种约束方式。

这种方案取前两者之长,使长短期激励有机结合。

股票预先购入,使公司成本事先确定,同时激励与业绩表现也直接挂钩;不足之处在于约束力度依然相对较小。

针对“固定股票+奖金”模式,顾问团队计算出了高管长短期激励的大致比例。

假设国威集团当年净资产3亿元,其后两年净资产按3.5亿元计算,净资产收益率8%,提取5%作为奖励基金。

则3年奖励基金总额约为520万元。

如果股票额度为流通股本的6‰,股票总数量为39.6万股,每年额度为13.2万股,现在购入的总成本约为340万(按股价8.5元/股计算),现金激励为180万元,股票激励与现金激励比例约为2:1。

这就说明,如果提取流通股的6‰作为固定股票额度,那么高管的长短期激励比重约为2:1,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比例。

顾问团队也曾用流通股的7.5‰为国威集团高管层算了一笔账,现在购入的总成本约为420万,现金激励为100万元,比例约为4:1。

两相对比,国威集团董事会和高管层一致选择了前者。

不过,不论选择其上哪一种“落袋”模式,三种方式的操作周期却始终控制在三到五年内。

这和国际惯例有很大的区别:在欧美等国家,股票计划或期权计划的周期大都超过五年,有的甚至达到30年。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高管个人利益真正捆绑在一起。

而在中国,一来因为高管层多半就是董事会成员,二来大家辛苦了大半生都指望着最终能有所回报。

根据股票额度为流通股本的6‰计算,3年期国威集团高管层按照业绩激励计划,能够得到的股票数量与现金数量见表3-1所示。

表3-1 3年期国威集团高管层年激励收入构成(单位:万元)
高管层股票数量现金数量
第一级董事长 7.2 36
第二级副董事长、总经理 3.6 18
第三级董事、董秘、副总经理 2.4 12
注:按照股价8.5元/股计算
假设高管层将激励的奖金全部用于购买流通股,则三级高管层能够换取的股票数量分别为11.4万股、5.7万股和3.8万股。

让我们将以上对岗位津贴和业绩激励两部分的分析合并计算,即可以大致推算出国威集团此次享受股权激励计划的高管层年薪酬总额,见表3-2。

表3-2国威集团高管层实施激励方案后的年收入构成(单位:万元)
高管层业绩激励岗位津贴福利补贴总额
第一级董事长 33 16 3 52 第二级副董事长、总经理 22 8-16 3 33-41 第三级董事、董秘、副总经理 11 4-8 2.5 17.5-21.5
面对这样的数字,国威集团高管层在心里笑了,并立即要求顾问团队照此方法推行开去。

于是,从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到股份公司下设的分公司中层干部统统被列入激励范围之内,总人数居然达到二百余人,其中甚至包括公司汽车大队的老司机、职工食堂的老厨师。

国威集团的ESOP出台了。

由于国威集团此次股权激励方案推行涉及面较广,因此,顾问团队要求对高管、主管、部分员工等各个层面的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依次严格化,这既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能加强管理者对员工的指导与管理,见图3-3。

图3-3 国威集团绩效工资发放标准
项目进行至此,其实仅仅解决了国威集团高管持股计划中薪酬体系设计的核心问题,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接下来,顾问团队就国威集团股权激励管理机构设置、股票购入的时机与
托管机构选择、股权激励的操作流程、股权激励的交易、税务、变更、人员变化等诸多细节
提出参考意见。

第二节中国公司治理的“点”与“面”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对公司治理结构给出了非常精确的定义:“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所以从本质上看,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就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的一种单纯的制衡关系。

然而,在现实中,中国企业情况的复杂性,又为这层单纯的制衡关系添加了无数道屏障。

创业元老难安置
让我们聚焦于这样一家成功企业:30年前,南方的某个小镇,几个兄弟在一个大哥的带领下,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小厂。

几十年来,弟兄几个同心同德,当初的小作坊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了当地的支柱企业。

在当地政府的推荐下,他们抓住了一次日后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提升作用的机会——一个几乎可以使企业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对外合作项目。

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90年代中期,该企业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优秀人才。

其中有一位如今已经坐上了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的高位。

十年来,这位副总裁兢兢业业,不仅把公司的老业务打理得妥妥当当,而且还协助董事长依托当地政府资源,不断开拓了许多新兴产业。

自然,负责这些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的权力也归到了这位新派副总手中。

如果说这家企业的情形和许多典型的创业级元老无法跟上公司发展的案例一样,或许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他们会有很多“它山之石”可以借鉴,这毕竟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社会环境。

不过,与众不同的是,这家企业的元老级人物的整体素质始终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提高,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此时,新兴派和老壮派的问题就显得异常尖锐。

据说为了缓解和规避公司管理老化的危机,该公司的董事长“手法已经很辣了”(该企业员工语),将所有新兴业务放到集团公司,由以执行副总裁为代表的新兴派集中管理,而将所有老业务均独立成为一个个子公司,交给不同的老员工分头打理。

除了出于老员工们毕竟熟悉老业务的常规考虑之外,这里还蕴藏着一层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深意,就是董事长希望借助分公司的形式,将老人们彼此隔开,以减轻他们对新派造成的压力。

可见这位董事长真是老当益壮,脑子一点也不糊涂。

甚至有些子公司形同虚设,只是为了给个别老员工一个安身立命之所,难怪处于这种子公司里的人感慨道:“把上面的权力稍微给我划拉一点下来,好歹不要让我显得太没用呀。


对于这样的企业,如何处理老臣子和新员工的关系,如何顺利地完成新老交接,已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位执行副总裁加入公司十年有余,按照常理,早就应该算是老员工了,可就是始终融不进创业元老的圈子中去。

当涉及到重大权力分配问题时,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去和多数老员工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他背后有董事长撑腰。

但是不要忘了:董事长本人却是资格最老的“老人”~不过,如
果站在董事长角度来看,谁能否认他不是夹在两派力量中最痛苦的人物呢,这样的公司该如何治理,谁又想得清楚、理得明白呢,
传统压倒一切
俗语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用在企业管理上,也同样适用。

只要经营搞好了,企业赚钱了,就是好企业,即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无大碍。

这就像美人脸上的一个黑点,美其名曰“美人痣”。

新华信管理咨询就接触过这样一个“长了美人痣”的国有企业。

由于领导班子管理有方,几十年的奋斗使企业成为行业内屈指可数的排头兵。

不过除了业绩响当当之外,该企业极为特殊的企业文化也颇引人争议。

比如流传甚广的“国人待遇”,就是指该企业里有一部分人只要符合某些条件,就自然会得到比其他人更高、更好的福利待遇。

为什么,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科学研究院成立一个公司,新公司的领导班子和骨干员工均来自于该科研院。

可以说,为了圆满完成党和国家的重托,该科研院上上下下都倾情投入了进来。

忆当年,峥嵘岁月稠,科研院职工献了青春献子孙,两代人共同的努力,换来了企业今天的辉煌。

正是由于当年的患难与共,铸就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公司员工很自然的分成了“院里人”和“院外人”两大派系。

“院里人”指所有与科研院有关的职工,比如科研院的家属、子女等,其余则均属于“院外人”。

而之所以会有如此明显的区分,很关键的一点是,企业的高层领导班子从成立到今天始终都是清一色的“院里人”,他们对来自科研院外面的人从心底里多少有些不放心的感觉。

久而久之,企业内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同等条件下,“院里人”具备优先权。

他们比“院外人”享有更快的提拔速度,更好的薪酬制度和更完善的福利体系。

更重要的,是他们时时刻刻沐浴在一种无形的氛围当中,这里充满了脉脉的温情。

——这一切在“院外人”眼里,就是“国人待遇”。

难道该企业的高管层就不清楚这如分水岭般的界限会给企业带来何样的危害吗,当然不是。

只是因为企业现在的效益好,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所以,对于这样落后的观念造成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他们至今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

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也难怪那么多中国企业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治理结构的调整,却始终浮于表面。

民营企业治理就是治你
故事发生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江南。

老板是个典型的江浙人,一副瘦小的身板,骨子里透着那一带人特有的精明。

几年前看准了房地产行业的巨大机会,借助强大的政府关系拍“地”而起,企业迅速壮大,短短几个春秋,俨然成为当地房地产业大亨。

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道出了这样的心声:“我找不到接班人呀~”
为什么,对于这个企业而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板的心胸难免小了些,候选接班人的胃口也未免太大了些。

据江浙老板介绍,他本来挑中的这个接班人是该企业的副总经理,东北人。

虽然来到江南已多年,但骨子里还是个东北大汉,行事雷厉风行,敢做敢当。

从创业之初就跟着江浙老板南征北战,不但成功开发的地块项目横跨江南好几个城市,而且他率领的销售队伍也是屡战屡胜,业绩节节攀高。

当地人都说,这江浙老板有福气呀,得了这样一个“福将”,可是只有江浙老板自己心里明白:这个“东北虎”和他所率领的那支虎狼之师,不仅在业务上堪称“虎狼”,在胃口上也是真正的“虎狼”呀~比如他一个人的花销能够占公司整个招待支出的一半以上,比如他以“考察全国房地产先进经验”为名,动辄坐着飞机来个“环游大中华”。

江浙老板私下感叹:“房地产行业有个特殊性,就是成本不好控制,可明可暗、可上可下。

帐面做得漂亮的话,可以不留下蛛丝马迹。

盖一栋楼花上几个亿,那是家常便饭的事,九、十位数字的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