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朱子语类》三则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7 《朱子语类》三则

7 《朱子语类》三则
工夫:同“功夫”,能力 埽除打叠: 洒扫收拾,即梳理清楚 苟且:马虎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需要用天理和人欲之间的不同来分辨这种情况。
2.为什么我们要克制人欲?
1.乃为人欲引去,事却已悔,此便是无克己的 工夫 2.及至前面荆棘荒秽,却又生后悔
3.我们大部分人处于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 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 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 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 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 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 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
对于穷义理、克人欲我们应该采取一 种怎么样的态度呢?
▪ 曾子语录“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一则有何作用?
朱熹在这里引用了曾子这句话,是为了说 明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 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 力去完成,而且要长时间的坚持。这也暗 含着对前文所讲的理欲之辩、克己复礼的 修养功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
▪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 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人之所 以有这四等,就是因为气质的不同,即对天理的 禀赋不同。阴阳调和,五气具备,他们对天理的 禀赋没有受到任何遮蔽,这就是圣人。其他人各 有偏重,所以对天理的禀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遮蔽。这就在道德品质上形成差异。对于普通的、 大多数来说,他们禀赋的天理本来就受到不同的 遮蔽,因此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 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人生哲学
朱熹的人性论思想启示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复杂的 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应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社会治理
朱熹的诚敬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应 秉持诚信、敬业的态度,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同时,个人在参与社会治理时, 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朱子创办了白鹿书院,并亲自讲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 生。
编纂教材
朱子编纂了《四书章句集注》等教材,这些教材成为后世 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推广教育
朱子致力于推广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各个阶层, 而不仅仅是士人阶层。他提倡建立乡学、社学等地方学校 ,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05
朱子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朱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天理的重要途径,即通过探究万物来获得知识,从而通达 天理。
朱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无数文人墨客和政治家 。
他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 明、清三朝的官方教科书和科举考试 的标准,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有重要影 响,还渗透到了文学、艺术、政治、 教育等各个领域。
享祀孔庙的学者。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其思想体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子的思想体系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天理”学说,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人欲是万恶之源。
他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至善的、先验的,是道 德理性;后者是后天的、有善有恶的,是感官欲望。
,教育对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至关重要。
03
主题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执行的命
令,对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依法执行
死刑。

2.课堂寄语:



丘吉尔曾说:活着的意义是什
伸 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
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
死后活着的人。冯友兰也提出了人
生四境域说:自然境域、功利境域、
道德境域、天地境域。
伍 2.课堂寄语:
拓 展 延 伸
叁 (三)具体研习第三则:
合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
作 文,疏通文意。
探 究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视察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环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合 作
探 明确:义利问题。
作 探 究
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畏惧而发抖,或谨慎谨
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
合 作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探 明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贰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识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
储 会长达九百年之久。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备 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读外,还鼓励我们要多用心、勤思考。他的这个见解和今 天熟语所讲的“脑子越用越灵”是一样的。我们只有多 动脑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自然和社会奥秘,我们才能变 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2)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3)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大凡为学, 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动词,引诱 动词,连接 名词,七言诗的一种 动词,伸 动词,延请
名词,关键 名词,事务 名词,织布机 名词,预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 了炫耀自己。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名词,遍、次 动词,通过 名词,错误 动词,做错 动词,超过 形容词,过分
动词,穷、尽 形容词,完、尽 形容词,困厄 形容词,尽 动词,极、尽
(3)引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4)机 ①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②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④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全面而系统地 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其论述范围很广,自天地万物之源, 至一草一木之微,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无所不谈。该书内容丰 富,析理精密,向来为学者所推崇。
1.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是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感谢各位观看
讲解方式生动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使得课 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学习收获颇丰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对于朱子语类有了更加深 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表 达能力。
对未来学习朱子语类建议
深入学习原著
要想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需要深入学习原著,了解其思想精髓和理 论背景。
一个充满诚信和正直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形 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
04
朱子语类选读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核心
阐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观念,强 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内在逻辑关联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它 们相互依存、逐层递进的关系。
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集中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是研究朱熹思想及宋明理学的重 要资料。源自朱子语类历史背景01
02
03
宋代学术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 学。
朱熹的学术传承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 想,形成了独特的朱子学 体系。
齐家之要
阐述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家 风、家训来培养子女的品德。
平天下之途
分析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的途径,包括推行仁政、倡导
和平、促进文化交流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价值
个人品德提升
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品德修养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
形象。
家庭和谐建设
理想人格塑造

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

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
《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
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一般人,普通人。 仔细。
学习的人。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 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 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
第7单元7《朱子语类》 三则
kuì sào
nèn wúhuì
pōu zhuó
“工夫”同“功夫” “埽”同“扫”
“著”同“着” “克治”同“克制”
动词,应该,应当 《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
《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
连词,等到 《桃花源记》 动词,到了
动词,比得上 连词,和
《师说》 《荆轲刺秦王》
动词,应该 《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动词,闭合,收拢
名词,关键 《三国志》 形容”
《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
《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
《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代词,代书 结构助词,的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勇猛地去做。 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
【答案】 B
【答案】 D
【答案】 D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 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 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 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 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 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 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 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话说:"夫仁人 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
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 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
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 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 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
探究: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墨子重利,但也"贵义",<墨经>说:"义,利也。"墨
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 中国家百姓之利"。 法家韩非也注重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 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朱熹所提倡的“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 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 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 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 也"。后来桓宽著《盐铁论》,以为二者"或上 仁义,或务权利",是一次关于义利问题的大 辩论。
宋代理学家对义利之辩,持之尤力。程颢说:"大凡 出义则人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 已。"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基本上 承袭了《汉书·董仲舒传》的观点。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 《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 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 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 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 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 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 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 与理一,永远不忘。”
此外,儒家尚有两种意见,一是荀子、张载、程颐等 人,他们都以义为重,但不绝对排斥利,主张先 义而后利。一是李觏、陈亮、叶适,他们认为若 无功利,道义便是虚语。
清初的颜元明确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辩证观点,他 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 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义利之辩是中 国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大争论问题,它涉及到 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 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 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 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 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 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 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 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 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 语类》卷十三)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 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 道德、政风和欲”
我们可以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 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 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 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 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 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 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 外的都是人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