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 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 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 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 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饮食, 天理也 ;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儒学大师 朱熹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在宋明理学九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 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 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 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 基础。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 学术规模与体系,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 展达九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 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 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 《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 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 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 《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 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 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 (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朱子语类日知录译文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 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 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 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 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 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 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 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 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 “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 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 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 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 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 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 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 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 (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 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 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 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 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 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 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 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 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 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 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 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 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 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 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是指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朱子语的翻译及原文: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翻译: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翻译: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并不如享受它的人。
3.“君子之道,淡如水。
”
翻译:君子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淡泊无欲。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
翻译: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危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做的事情。
6.“知足者常乐,富贵者
常忧。
”
翻译:知足常乐,贪得无厌的人常常感到不满和焦虑。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翻译: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个人利益。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7 《朱子语类》三则
• 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 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具体研习第二则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⑵如何展开议论的?
——朱熹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如何看待 “存天理、灭人欲”的?
•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天理人欲——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 存天理灭人欲——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规则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的利益追求和道德准则之 间的矛盾冲突。穿衣吃饭这些最基本的欲望是 天理之内,只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便成了朱熹 所说的要克制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 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 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 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 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 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 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朱子语类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 人瘦尚可肥,
不可居无书。 无书令人愚。 士愚不可医。
【读书三境界】
【结构梳理】
第一则讲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 首句(以句号为准,下同)讲熟读; 次句说要少而精; 自三、四、五句讲读书目的:穷理,
问:“平时遇到事情时,也知道这是心之本然, 那是人的欲望。等到做时,却被人的欲望吸引了 去,事情做完却后悔,怎么办呢?”回答说: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言行私欲)的能力。对 待这种情况,最要紧的是给他把把问题梳理清楚, 才能拥有(克制能力)。譬如有一条大路,又有 一条小路,明知道应该走大路,然而小路前面有 个物吸引着(我),自己不知不觉向小路走去; 等到走到前面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却又产生后 悔。这就是天理人欲交战的关键。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 翻译 】第三则
译文:廷秀问:“现在应该读什么书?”回 答说:“圣人贤人教导人,都是从自身说话,不是 教人装点门面给人看,只从书本上读读就算了。自 己现在就分析一个义、利问题。试自察这(个)自 己,现在(读书)是要求得别人知道(自己),还 是要自己为了自己(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 明白道义,小人重视利益。’又说:‘古代学习的 人是为了(提高充实)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 做样子给人看。’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孟子虽然是对当时的君主说 的,在读书人也是切身大事。
7 《朱子语类》三则
“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 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 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 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 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 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 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 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话说:"夫仁人 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
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 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
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 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 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
探究: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墨子重利,但也"贵义",<墨经>说:"义,利也。"墨
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 中国家百姓之利"。 法家韩非也注重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 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朱熹所提倡的“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 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 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 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 学者: 以为: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愦愦(kuì):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由于《朱子语类》内容庞大,这里仅提供其中一部分的译文和解释,以供参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译文: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保持内心的真诚,修正自己的心态,修养身心,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解释:这句话概括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诚意正心是指保持内心的真诚和正直;修身齐家是指修养身心,使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则是指通过治理国家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对于知识或者技能,仅仅是知道它的人不如真正喜欢它的人,真正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热爱和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喜欢并享受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思考和理解。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读书需要有系统性和深度。
读书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同时需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朱子语类》的译文和解释因版本和注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提供的译文和解释仅供参考,具体理解还需结合原著和相关注释进行深入研究。
7 《朱子语类》三则 (2)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的?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医。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简介 朱子语类》
•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 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 (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 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 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 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 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 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 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 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 容丰富,析理精密。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高精神境界。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 “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 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7 《朱子语类》三则
佛:捐四款大剩皆余空噬,我戒心七:情通六过欲众,筹悟”空悟我净“—治— 好过了犹病不痛及,筹集的捐款还有结 余,“我”想自己留着。
一吐为快众怏怏:久别重逢,忍不住一直说自己,别人无法插话
二、移情讨论,涵养品德:
•
明理以先之:
•
“1、存范天围理重灭定人:欲过”左-过--右扬不?中弃节?,
不偏不倚合情理。
•
2、愿望传承:入圣贤之域,
扬高尚之风。
过度的欲望 凌晨三点的狂欢
二、移情讨论,涵养品德:
勇猛以行之:
“存天理”准则:
一要辨得,二要忍得,
三要舍得,四要勤得。Biblioteka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执笔书今,学以致用
设想你最近认识了一位来自孔子学院的美国 朋友,他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很感 兴趣,请你给他写一封电子邮件简单阐述一下这 个理念和你周围朋友们对这个观念的理解看法。 字数不限。
四、课堂寄语
• 欲望不放纵,时刻尚高格。 • 至今思朱子,修身为道德。 • 为学处世,愿大家都能做到
身在校隅,心向星光。 治学为己,慎思存义。
•谢 谢!
能结合日常生活或阅读谈“被人欲所诱引”或 “入天理之圣域”的事例么?
人欲天:理徒:为只懒提倦醒精;神“,引终去日小着路意”;;“小合人行喻大于路利”。; 旗杆古变之衣学竿者为:己一;同君学子把喻班于级义旗;杆拆回宿舍做撑衣竿 爱花兰怎小折草花;:杨春科来璋百;花黄开大,发心等 中着实爱,眼下心痒痒,终把花来
一、诵读思辨,理解文意:
点• 这题三释则义语录(有义何理内)在联系? 思想准备(己知--终身事
—重视) 获取途径(读义理之书)
一、诵读思辨,理解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
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
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
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
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
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
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
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