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

合集下载

古诗词吟诵

古诗词吟诵

5、“五四”新文化运动
吟诵一度被人们冷落。把吟诵这个干百年来普遍使用、 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也当作封建的东西 加以废除,有失偏颇。于是从20、30年代一直到40年代,不 少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为继承吟诵传统作出种种的努 力。
夏丏尊和叶圣陶呼吁学校的国文教学应当、说并用。唐 文治曾从桐城巨子吴汝纶学得吟诵古文之法,并在吴汝纶传授 的吟文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即出名的" 唐调",时人争相效法。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 力提倡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
第一:准确表达作品
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 的一致性。
(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 国有官话) 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
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
三、对朗诵的评价
1、内容的把握: 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
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 然的。 2、语言的呈现 3、艺术的表达
例如:《沁园春·雪》 又如:《将进酒》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乐并重的吟咏与当代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精选教育文档

诗乐并重的吟咏与当代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精选教育文档

诗乐并重的吟咏与当代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诗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甲骨文的“乐”字包含“诗”“乐”“舞”三种意义。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开始,诗与乐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国古代对诗与乐的关系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论述,讲的正是音乐教育内容,即“诗乐”,吟咏作为诗乐的核心在古代是一种高度普及的文学艺术活动。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吟咏渐渐消失在学校教育中。

在现今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歌曲是现代作曲家以古诗词为歌词创作,音乐更多体现时代特色,为小学生所喜?g。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更多只是体验了唱的新奇和乐趣,要达到古代诗乐教育所具有的育人深度有一定困难。

因此,如何深刻挖掘诗词歌曲的诗乐双重价值,让学生在演唱中获得古诗词歌曲的人文修养,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问题。

吟咏是古人学习诗歌的门槛,一方面跟文学有关系,另一方面跟音乐有关系,它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方法,同时又走向音乐。

吸收古代诗教的诗乐并重的理念,将传统吟咏引入现代古诗词歌曲,可以拓宽文化视野,赋予歌曲更深最情义,最大限度地发挥诗词歌曲的育人价值。

一、吟咏性情,体验古诗词歌曲情感在小学歌唱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歌曲情感是首要的任务,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是体验歌曲情感的关键。

关于歌词的重要性有古训曰“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可见古人认为歌曲演唱中的歌词占首要地位。

古诗词歌曲的歌词是我国的古典诗歌,对诗的情感把握是歌曲情感体验的关键。

“吟咏情性”是中国古代美学观点,指诗歌创作要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我国古典诗歌是以抒情为主,正如钟嵘《诗品》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吟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生命活态,蕴藏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情襟怀。

以吟咏的方法诵读,自然可以把握诗歌的气韵、思想文化内涵和情感脉络。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静夜思》是作曲家谷建芬以唐朝诗人李白的同名诗为歌词创作的,歌曲中浓郁的思乡情怀足以让每个人热泪盈眶,但是本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没有背井离乡的愁绪体验,因此反复吟咏感受诗中浓郁的思乡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词吟诵

古诗词吟诵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 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 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符合平长 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诵」依平仄,节奏规则,引声以读之。 「吟」依平仄,节奏规则,引声以咿唔之。
「唱」以音乐为主,伴以管弦乐器,随其 板拍,展喉发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香港歌星徐小凤唱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
6 6 5 6 7 6. 7 676 5 3 6 5 6 2 3—
相见 时 难
别亦 难
东风 无 力
百花 残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诗情画意授古诗

诗情画意授古诗

诗情画意授古诗摘要: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是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挖掘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领略蕴藏其中的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国的古诗文,表情达意言简意赅,诗画结合意蕴悠远,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上每一册都编排两课古诗,即四首古诗的教学,因此古诗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环节谈谈对古诗文教学的看法。

一、吟诵诗的语言陈少松先生说:“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

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它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而且也深被今天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

吟诵,无疑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吟诵的效果远远胜过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

1.披文入情,美读成诵美的语言不一定是诗,但诗的语言一定是美的。

美学家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高度概括了学习古诗文的必要途径——吟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吟诵的权利留给学生,结合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吟、观、听中品味景的美、境的美、意的美,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低吟浅唱,熟悉诗句,理解诗意。

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大胆的想象,集中体现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我选择了让学生纵情吟诵,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笔下祖国河山的壮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学生不仅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而且也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传统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传统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传统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通过对吟诵的知育、情育、意育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及学生智、情和意方面培养方面的作用。

标签:传统吟诵;古诗词教学;知育;情育;意育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的国家,传诵至今的古诗词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和精神。

古诗词学习在传承中国优良传统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吟诵作为传统的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历史悠久。

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始的。

”吟诵发展到今日,其与现代教育结合将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吟诵吟诵之学涉及广泛,包括文学、语言学、音乐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知识。

在学界,吟诵并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概念。

陈少松认为:“吟”是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接近于唱的“吟咏”“吟唱”“吟哦”和接近于读的“讽读”“诵读”“朗诵”都能称为“吟诵”。

吟诵的题材多样,但大多以古诗词为主,流传下来的这些古诗词都是先贤对人生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体会与见解,其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许多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吟诵能够借助艺术的灵性使古诗词中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是读者对作者的“明心见性”的过程。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古诗词的学习至关重要。

人类心理,有最为重要的三部分——知、情、意,这三部分达到圆满的状态,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因此,良好的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

古诗词是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精华,不仅包含汉语言知识,而且包含对于世间美好景物和美好情感的准确描述及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吟诵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知、情和意的教育意义非凡。

二、知育对初中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汉语言知识有限,在“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古诗词中蕴含的汉语言知识丰富,而吟诵的慢节奏便于学生对诗文、句法、结构等进行思索,是在利用汉语言交流时对于句法和结构的有效理解的基础。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作者:韦晓兰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吟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教授学生基本调和吟诵调,采用灵活的方法教授吟诵,并辅之以诗词写作进行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15 -01吟诵是古典诗词最早的一种诵读的方式。

关于吟诵的定义向来不统一,古人有吟、咏、诵、哦等说法。

陈少松先生认为:“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1]陈先生较恰当地概括了吟诵的含义。

总之,吟诵即吟唱和诵读二者的结合。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是语言文化的艺术体现。

在大学语文课本中,古典诗词的内容几乎占了所学内容的四分之一,表现出高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

然而在教授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未能摆脱中学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按照作者简介、字词注音注释、诗句翻译、主旨情感等顺序来讲解诗词。

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解中理解诗意和主旨,然却感受不到诗词的情感美和艺术美,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吟诵不同于朗诵,它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意蕴悠长,同时承载着浓厚的中华文化。

采用吟诵教学对学好古典诗词,提高大学生素养、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这主要体现在其平仄、押韵、声调、对仗和句式上。

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音乐的美感。

诗歌的产生,是和音乐紧密相关的,词产生之初也是依据音乐的曲调进行“倚声填词”,由此可见,采用吟诵学习诗词,可以更好地探析诗词的原貌,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其语言含蓄内敛,其情感深沉蕴藉,而这往往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现。

因此学习古典诗词时,可以“因声入境”,即通过吟诵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中,感受诗人思想的起伏变化,体会诗歌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蕴。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的吟诵性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的吟诵性

| 文化艺术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的吟诵性□胡蝶/文谈到中国古诗词歌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一般是指以古诗词为题材创作的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歌曲体裁。

清朝末年,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术,结合古典诗词,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至今,备受广大声乐学习者的追捧与喜爱。

本文将从吟诵的角度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王龙版本)进行探析。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题曰“锦瑟”,但并非咏物,而是一首具有独特朦胧艺术的诗,与他的“无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缺乏准确的史料记载,他创作的动机、具体背景无从得知。

但这却并未使读者望而却步,“主旨飘忽”“表意含蓄”“意境朦胧”使这首诗独具魅力,广为传颂。

其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更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笔者总结了后人对《锦瑟》的解读,大致有:“恋情说”“悼亡说”“自愈说”“寄托说”“哲理说”“诗集总序论诗说”等。

近年来,大众普遍认同这首诗为“自愈说”,认为这是一首感慨人生的诗。

1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中国古诗词歌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一般是指以古诗词为题材创作的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歌曲体裁。

而本文探析的歌曲《锦瑟》则归为此类。

《锦瑟》由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指导王龙老师谱曲创作。

歌曲旋律优美、意向精妙、主题深刻,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首古诗词艺术作品。

歌曲为民族五声降E宫调式,四四拍、慢板;钢琴伴奏织体以分解和弦为主,抒情性与流动性较强。

宛如一幅水墨画,慢慢铺开、娓娓道来;全曲共54小节,为一部曲式,分别由前奏、A乐段、间奏、A’乐段、尾奏,五部分构成。

曲式结构图如图1。

2 歌曲《锦瑟》的吟诵性探析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读书方法,是诗文作品呈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吟诵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美德

吟诵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美德

吟诵经典诗文传承中华美德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地位被提到了历史新高度。

2014年,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同时对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予以指导。

"教材发展的本质是选择文化,语文教材尤其如此”。

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最直接的呈现就是文言文。

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文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

也正是有了文言,我们的传统文化虽饱经沧桑却依然葆有生命与魅力,我们的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却得以延续与发扬。

我们提行来学文,就是了地让学进我们的传统文化。

用文育学的,学的在文中,我们以到的,的民族信念,的,的了中华的,学文就是的,以我们自的民族肌体。

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便可以知道向何而去。

一、吟诵诗文的意义“我们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实质上是认识人和改造人,筹划一种和现代历史节奏合拍的自我和人格,塑造一个民族理想的生命形象。

”古典诗歌的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生命教育。

培养富有中华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文化力量、体认中华民族价值、拥有中华民族情怀的青年学生,这是当代“诗教”,语文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上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出有力回答E陈少松先生在《古诗词文吟诵导论》称“吟诵”是门绝学,其有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的古诗词文吟诵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是“面临失传危险之学问也”。

陈少松先生的“绝学”一语道破了“吟诵”在今天所处的尴尬境地。

“吟诵”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吟诵”都是诗文创作、赏析和教学的重要方式。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东学凋敝。

诗歌的“吟诵”也随之进入长期的沉寂。

虽偶有如朱自清、、的提倡,但效果却不明显。

解放以来,更是缺乏有力提倡以及人才培养。

但实践证明,“吟诵”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E今天中学了学“吟诵”,并将这门“绝学”发扬光大,是对这一中华民族宝贵传统文化的有力实践和传承,也必将强青年学对传统文化的同5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_以六首_枫桥夜泊_的吟诵谱为例

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_以六首_枫桥夜泊_的吟诵谱为例

收稿日期:2002-06-28作者简介:秦德祥(1939-),男,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级音乐教师,退休(常州213016)。

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以六首《枫桥夜泊》的吟诵谱为例秦德祥内容提要:“吟”与“诵”具有不同的含义。

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主要是两大类:基础性的节奏形态———“诵”;最常见的节奏形态———“亦诵亦吟”。

吟诵音乐的节奏具有以诗文诵读节奏为基础及“平长仄短”等特征。

关键词:诵;吟;吟诵音乐;节奏;平长仄短中图分类号:J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70(2004)02-0045-07 吟诵音乐的节奏,是吟诵研究者谈论得较多的问题。

由于论者向以文学界人士居多,很少以音乐为视角进行探讨,即使有所涉及,也常或多或少地显得力不从心。

赵元任先生是能够把这个话题说清楚的,但他并未就此作比较深入、详尽的阐述。

虽说古体诗、近体诗、词、古文皆可吟诵,最常见的是吟近体诗,近体诗中以七绝为最,七绝中最多见的又是《枫桥夜泊》这首名诗①,故该诗的吟诵谱例在吟诵音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此诗的六首吟诵谱为例,探讨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基本特征。

本文所云“节奏”,指吟诵中诗词文字之间的时值关系———无论是几个音,只要是用来吟诵一个字的,便算作一个“节奏点”,各个节奏点的时值长短关系,就是本文的节奏之义,这种时值长短关系是由音乐造成的,但观察的着眼点却在文词。

本文所述只是吟诵音调与所吟诗文配合的节奏问题,对于吟诵音乐在音高、旋律形态等方面与所吟诗文的配合关系,将以另文探讨。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什么是“诵”、什么是“吟”?一、什么是“诵”,什么是“吟”“吟诵”是一个偏正结构合成词。

所谓“偏正结构”,是指前后两字有主辅之分。

“吟诵”一词,以“诵”为主,以“吟”为辅(详见下述)。

因而,“诵”是了解和研究吟诵音乐的起始点。

当然,作为一个双音节现代汉语词汇,“吟诵”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口头表现艺术门类的名称。

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探索篇•教学研究有一句话,我们耳熟能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吟,我们真的做到了吗?一、古诗词吟诵的教学现状纵观古诗词吟诵教学,不外乎教师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节奏进行示范性的朗诵,或者利用多媒体放名家朗诵和根据诗歌意境播放视频、Flash、幻灯片等。

虽然华丽但仅仅停留在“诵”的层面。

可是,吟诵不等于朗诵,它内涵丰富,有两个层面:(1)朗诵;(2)吟唱。

狭义的唱即歌唱,广义的唱指的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国旧时对诗歌本来有朗吟的方法,那是更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故有“吟唱”一说。

)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是严重缺失的。

“吟古诗词”走入课堂是努力还原原汁原味的古诗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救赎。

二、吟古诗词,追根溯源古诗是可以歌唱的,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在文字还没有诞生之前,人们就通过口耳相传开始吟唱了。

赵元任先生在《〈新诗歌集〉序》中指出:“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

”再从汉字的特点来看,文字是由声、韵、调组成的,歌咏之,便是一曲美妙的乐曲。

孔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可见,音乐是悟情的一把钥匙,意义深远。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性渐渐减弱并缺失,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传说。

三、吟古诗词,理论基础得益于大学所学《古诗词文吟诵》一课,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理论联系实际,将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我的老师陈少松先生是著名的古诗词吟诵专家,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原了一部分的古诗词吟法,总结了古诗词吟的方法。

究竟如何“吟”呢?具体的考证过程不再赘述,只做简单的介绍:首先得先学会划分节奏并把握节奏点和辨别平仄。

一般方法是:1.节奏点上的字音须适当停顿。

2.节奏点上的平声字,通常须适当拖长。

也就是“平长仄短”。

3.节奏点上的音调处理是“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另外要注意的是,韵是声的重要组成部分,韵的转换往往暗示情感的变化,使诗歌呈现音乐美。

吟诵诗词性情,因声入境

吟诵诗词性情,因声入境

吟诵诗词性情,因声入境作者:蒋丽来源:《南北桥》2019年第13期【摘; ; 要】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吟诵教学的定位是“过程和方法。

”所以在高中阶段,吟诵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能是单独的一门课程。

吟诵教学,应该通过吟诵利于古诗词背诵,利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吟诵功能的最高境界是“理解感悟”:感悟古诗词蕴含的情志和深幽细微意思的表达。

【关键词】古诗词; 吟诵; 教学中图分类号:G4;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3.053接下来,笔者将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来谈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吟诵诗词性情,因声入境。

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导1.创设情境、营造吟诵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情绪是最有感染力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所以,课堂中若想让学生愿意开口读,并且能读出感觉、读出感情,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诵读的环境,根据文本创设出一种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教师教学可以适当使用描述性语言,营造诵读环境、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

也可以通过“范吟”来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范吟”可以用最感官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吟诵理论是如何实践的,通过对声音的模仿和记忆实现最初的吟诵学习。

鉴于学生最初接触到吟诵时,对于吟诵技巧和基本规则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模仿教师的吟诵方式,加入自身对古诗文的体会和联想,进行吟诵尝试。

2.辨清平仄,感受韵律之美。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少松先生、叶嘉莹先生都认为吟诵好诗词,平仄是关键。

吟好平仄也可以是诗词鉴赏的重点。

高中学生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感到比较陌生,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介绍有关平仄的知识,但不把其作为重点。

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实践“平高仄低”和“平长仄短”的发音。

让学生在吟诵每首诗词之前,标注平仄,并依字行腔,充分领略、感悟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意美。

古诗文中的诵读教学

古诗文中的诵读教学

古诗文中的诵读教学作者:姜春燕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年第08期吟诵教学,古称“吟诵”,现称朗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形式。

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先生曾这样定义:“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一样地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

吟诵教学方法源于古代私塾教育中的吟诵,古代教育所以普遍使用吟诵的形式,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认知动力,源于体悟后的意义内化,而非私塾先生们的解说。

因此,古代教学方法总结中就有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等等说法。

因此,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吟诵,实现其最大可能的自我解读与内化。

吟诵所形成的内化效果,往往会远远超出教授者的任何主观解读效果。

对吟诵教学的尝试课堂引诗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再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

如用《示儿》诗,引导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同学们诵出“桃花潭永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诗句,牵出学生的感恩情怀,自此《游子吟》《三字經》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幕,所当执”,感悟母亲的伟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活动诵诗文1.开展“每天一诵读”、“每周一诗”“每月一主题”活动。

精选《好诗伴我成长》一书中的名句、名篇,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古诗文天地”专栏,每天抄一句名言,或一首古诗,利用晨会、大课间和上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读背。

每天保证10-20分钟的诵读时间。

在理念上,提倡“休闲诵读”,不强加“任务”,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阅读、背诵古诗文。

2.举办古诗文汇报活动。

为展示古诗文诵读的成果,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开展系列活动,可在活动中评出“古诗大王”“班级赛诗文化氛围创设奖”“才艺展示奖”等,通过汇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让传统走向现代 弘扬古典美文吟诵艺术断想

让传统走向现代   弘扬古典美文吟诵艺术断想

作者: 陈少松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中国韵文学刊
页码: 108-112页
主题词: 传统艺术 古典美文 吟诵艺术
摘要: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文的独特方法,今天这门绝学已现出再兴之机。

如何弘扬古典美文的吟诵艺术,使之真正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是普及吟诵知识,展示吟诵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更多的国人了解并喜爱;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新的审美需求努力创新和发展吟诵艺术;三是让中华绝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从中外吟诗的交流中获得启示。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李商隐夜雨寄北音频下载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李商隐夜雨寄北音频下载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李商隐《夜雨寄北》(音
频)
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李商隐《夜雨寄北》
相关素材:
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王维《山居秋暝》「下载次数:3759」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王翰《凉州词》「下载次数:2297」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下载次数:2134」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下载次数:2280」
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李商隐《夜雨寄北》「下载次数:2502」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李商隐《无题》「下载次数:2492」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下载次数:2047」上传者:***********************简介: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下载次数:3749」上传者:老马****************.cn上传者来自:南京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少松古诗词吟诵古诗泊秦淮「下载次数:1476」。

如何运用吟诵辅助古诗词教学

如何运用吟诵辅助古诗词教学

如何运用吟诵辅助古诗词教学发布时间:2021-12-22T03:04:35.408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月20期作者:蒋艳梅[导读] 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全部使用“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这个版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古诗词篇目的增加,可蒋艳梅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狮岭)(518034)【摘要】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全部使用“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这个版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古诗词篇目的增加,可以看到国家传承传统文化上的重视。

在中小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古诗词也是所有一线老师应该去探索的方向。

把传统吟诵加入到教学中,来改良古诗教学课堂,使学生体会作品的韵律及情感,了解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教学;作用一、吟诵的概念何为吟诵?《汉语大词典》解释“吟诵”说:“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这是对吟诵笼统的注解,把吟和诵看成了偏义词,偏向于诵了。

其实吟和诵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陈少松先生在《古诗词文吟诵研究》指出: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的方法。

它有悠久的历史,但鲜有乐谱留存于世,专业资料也相当匮乏,主要靠私塾先生口口教授而流传。

朱光潜先生曾言:“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的节奏。

这是诗的命脉。

读一首诗,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意味。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吟诵加入进去辅助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则能够让学生更加进入到诗境中。

二、传统的几种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以及缺陷(一)逐字逐句翻译教学,死记硬背现象比较严重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过于重视诗词大意和重点字词的教学,一味地强调背诵和翻译,剩下的大量时间就是进行朗读和背诵。

在教学中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既枯燥效果也不好。

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兴趣得不到激发,记忆的过程也比较吃力。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勉强背诵下来,但是时间久远就容易忘记。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对古诗词并不感兴趣,教师也未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在大学方面陈绍宋先生1987年级在大学开设古诗文中吟诵选修课

在大学方面陈绍宋先生1987年级在大学开设古诗文中吟诵选修课

在大学方面陈XX先生1987年级在大学开设古诗文中吟诵选修课【摘要】中华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重要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修身方式,在中华诗词古今演变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百年内中华吟诵传承曾经面临断绝的危险,近年来得到了重新的重视。

本论文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近五年来抢救采录和研究的有关情况,并简要探讨了中华吟诵的当代传承问题。

【关键词】中华吟诵;抢救;采录;研究;传承引言中华诗词的古今演变与现代传承是个大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与研究,需要培养一支新的创作队伍,而且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和传承方法。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华传统诗词不仅仅是文人案头书写的文学艺术,而且是用于诵读和吟唱的语言艺术。

吟诵,是我国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一种传统汉语诗文口头表达方式,此后渐被采用为读书的主要方法之一。

汉语吟诵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周代,“诵”就是“乐语”之教的内容。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孔子和墨子都有“诵诗三百”之说,战国时屈原曾“行吟泽畔”,宋玉《九辩》:“自压桉而学诵。

”此后“吟”“诵”渐成为文人的一种普遍的习惯行为。

李X “吟诗作赋北窗里”,杜X“新诗改罢自长吟”,苏X泛舟游赤壁“诵明月之诗”,陆游少年时“琅琅诵诗书”;直到现代,鲁迅所作古体诗中还有“吟罢低眉无写处”之句,可见吟诵不仅是读书的一种方式,也是文人欣赏诗文的一种方式,在创作过程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

中华吟诵发端于先秦,通过官、私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所以成为古代文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在于汉语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诗文创作要讲究节奏韵律,这些只有通过声音的表达才能够得到完美的呈现。

而吟诵正是表达诗文声音之美的直接形式,在诗文的欣赏、学习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原文地址: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作者:德馨学堂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第一章绪论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

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它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而且也深被今天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

吟诵,无疑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吟诵概念界说九年前,当我给系里高年级学生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时,有些学生跑来问:"吟诵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的吟诵与今天我们用普通话朗诵有什么区别?"现在大学文科的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没听到过老先生的吟诵,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什么是吟诵"作出回答。

《汉语大词典》解释"吟诵"说:"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笼统的解释,"吟"与"诵"虽有相同之处,若细究,两者其实是有差异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什么是"吟"。

"吟"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其义训为"歌",即歌唱。

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

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东汉高诱注日:"吟,歌吟也。

"所谓"吴吟",就是指吟唱吴歌。

又如《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行则倚树而吟泳"。

"吟"和"泳"同义,《增韵·侵韵》:"吟,哦也,泳也。

"故"泳"亦作歌唱讲,如班固《东都赋》:"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泳殷周之《诗》。

"单言如此,"吟"和"泳"合成一个词用,自然仍是歌唱的意思,如《毛诗序》:"吟泳情性,以风其上。

"唐孔颖达疏日:"动声日吟,长言日泳,作诗必歌,故言吟泳情性也。

"概括以上诸家的解释,"吟"即"泳",就是拉长了声音歌唱。

但是,先秦时代的歌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的歌唱,这就是《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句毛传所谓"曲合乐日歌"。

比如《孔子家语·困誓》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

子路怒,奋戟将与战。

孔子止之:日:"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

显然,子路当时是弹着琴歌唱《诗经》中的某一诗篇。

二是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的歌唱,即所谓徒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清唱。

《庄子·让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歌《诗经·商颂》的情景:曾子居卫,缀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

三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曳.缈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曾子当时过着穷困不堪的生活,不可能有乐工替他伴奏,自己也没弹琴鼓瑟,而只是拖着束发的帛带徒歌《商颂》。

《韩诗外传》亦有类似的记载: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

显然,孔子的这位弟子原宪也是徒歌《商颂》。

值得注意的是,《艺文类聚》卷五五引晋束哲《读书赋》日:"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

"可见"吟"非合乐而歌,而是徒歌。

又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指出:古诗皆诛之,然后以声依泳以成曲,谓之协律。

意思是说,古代的诗歌都可用来吟泳,然后用宫、商、角、徵、羽五声依照吟泳的调子谱成曲子,称之为协律。

这也说明,诗歌的吟泳是一种并不严格讲究合乐的随口歌唱。

《诗经》三百零五篇经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当然也可随口吟泳。

《诗经》以后的诗歌,除楚辞、汉乐府、唐声诗、宋词以外,其余的绝大多数诗乐分家,不能入乐歌唱,而那些原来可入乐歌唱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声诗、宋词,其乐谱大多先后失传。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赏读诗词主要是随口吟泳。

不仅读诗读词喜欢吟,读文也喜欢吟。

那么古人究竟怎样吟诗吟词吟文的呢?由于当时一不可能录音,二没有留下吟谱,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得而知。

但我想,古人的吟泳是口耳相传、世代赓续的,后人的吟法虽有所新变,总有一点前人吟泳的影子。

我聆听过许多前辈学者的吟诗吟词和吟文,根据我的感受和理解,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象歌唱似地读。

为什么在界说"吟"时要加"象歌唱"这几个字呢?这是因为吟时既同歌唱一样拉长了声音行腔使调,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唱。

1993年夏天,在呼和浩特举行的中国古代文论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笔者曾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王更生教授切磋过"吟"与"唱"的区别这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严格意义上的"唱",一有乐谱可依,唱时对乐谱不可随意改变;二在通常情况下用乐器伴奏。

"吟"却不同,一无乐谱可依,吟时对音高、时值、速度、旋律等处理有一定的随意性;二在通常情况下不用乐器伴奏。

关于"吟"跟"唱"的区别,赵元任先生早就说得很清楚:"吟诗没有唱歌那么固定;同是一句'满插瓶花罢出游',不用说因地方不同而调儿略有不同。

就是一个人念两次也不能工尺全同,不过大致是同一个调儿(tune)就是了。

要是跟着笛子唱《九连环》,那就差不多一定是照那个工尺唱,就不然至少也可以说唱唱儿每次用同样工尺是照例的事情,每次换点花样是(比较的)例外的,而在吟诗每次换点花样是照例的事情,两次碰巧用恰恰一样的工尺倒是例外的了。

"郭沫若先生也曾用概括的语言将"吟"与"唱"作了比较:"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我很赞同郭先生的这种说法。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许多概念没有严格的界说。

由于"吟"好象歌唱,所以古人有时将吟诗吟文称作"吟唱",称作"歌"或"歌泳"。

前者如金元好问《和党承旨(雪>诗》之二:"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足";后者如清刘大槐《论文偶记》:"歌而泳之,神气出矣。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什么是"诵"。

对"诵"的解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东汉郑玄注日:"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

"在同书"讽诵诗,世奠繁,鼓琴瑟"下,郑玄又注日:"'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泳也。

"又《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正义》日:"'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

"概括郑玄的看法,所谓"诵",就是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而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歌泳。

据这样的解释,诵与徒歌和吟泳没什么区别。

后代有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

如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言部中解释说:"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泳以声节之。

"又如近人顾颉刚先生认为"歌与诵原是互文",朱谦之先生赞同此说,指出两者是"同义"的;林尹先生注《周礼》中的那个"诵"字更直截了当:"唱也,谓记背诗歌之文而以抑扬顿挫之声调唱之也。

"不仅一些学者将"诵"解释为歌唱或吟泳,古代一些诗人也有将歌诗称作诵诗的,如明初诗人高启有首诗题为《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开头几句描写的却是谢太史歌李杜诗的情景:前歌《蜀道难》,后歌《倡仄行》。

商声激烈出破屋,林乌夜起邻人惊。

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

高歌隔舍如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

......显然,在高启看来,诵诗就是歌诗。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诵"与"歌"是有区别的。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引毛传日:"不歌而诵谓之赋"。

又《国语·晋语》:"舆人诵之。

"三国吴韦昭注日:"不歌日诵。

"这就明确指出,诵是诵,歌是歌,两者不是一回事。

后代的一些学者接受了这种看法,有的还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区别。

如清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也,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

"又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通过比较将"诵"与"歌"的不同说得更明白:"赋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

"近人中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诵"与"歌"、"吟"的区别。

如黄仲苏先生把朗诵的方法分为以下四大类:一日诵读。

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

......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皆属于诵读之类也。

二日吟读。

吟之为言,呻也,哦也,唱也。

......吟读宜用于读绝诗、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诛、歌之类。

三日诛读。

泳者,歌也,与咏通,亦作永。

......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四日讲读。

讲者,说也,谈也。

按说乃说话之说,谈则为对话也。

宜用于读语体文。

黄先生所说的第四类"讲读"法显然不适用于读古诗词文,姑且不论。

其余三类,虽将"吟读"和"泳读"分为两类显得过细,但看到"诵读"与"吟读"的区别还是值得肯定的。

朱自清先生认为:"吟读和泳读可以并为一类,叫做'吟'诵读照旧,只叫做'诵"';"这里指出的'吟读'、'诵读'的分别,确是有的"再如朱光潜先生作了这样的比较:"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中国人的诵诗同哼(即吟)旧诗在节奏的处理上是有所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