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给药系统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bde7a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5.png)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途径将药物传递到身体内部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
相比于传统的口服或注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和可控性,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介绍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市场主要参与方等方面。
2. 市场规模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了XX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增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透皮给药系统在医疗和美容领域的广泛应用。
3. 增长趋势未来几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型材料和制剂技术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更容易穿透皮肤屏障,提高了给药的效果。
3.2 人口老龄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透皮给药系统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药物释放,符合老年人长期、规律服药的需求,因此在老年健康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3 个性化定制透皮给药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使其广受欢迎。
不同药物、不同剂量的治疗需要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这种个性化定制的优势将进一步推动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增长。
4. 市场主要参与方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研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等。
制药公司是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过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动透皮给药系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医疗器械公司则负责透皮给药系统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5. 总结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技术创新、人口老龄化和个性化定制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是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通过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动市场的发展。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d9e9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7.png)
4、醇类化合物 n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
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 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透皮透过。
23
5、其他吸收促进剂 n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n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n 磷脂和油酸
24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n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n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7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8
n 1.表皮: 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n 热塑性塑料,在一般有机溶剂中不溶,化学性质稳 定,机械性能强。
n 用于制取薄膜的聚氯乙烯常加入30~70%的增塑剂, 称为软聚氯乙烯。
37
3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n PP薄膜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强度和耐热性,吸水性很
低,可耐受100℃以上煮沸灭菌。 4 聚乙烯(polyethylene,PE) n 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安全无毒,
n 制备: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将该 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形成 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定 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 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粘胶层
闭合底盘
微型药库
粘性泡沫层
15
n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 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fbbc4c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c.png)
02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与原理
组成部件
药物储存层
用于储存药物,确保药 物在透皮给药过程中能
够持续释放。
控释层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使药物能够以恒定的速 率透过皮肤进入体内。
保护层
保护药物和系统免受外 界环境的影响,如水、
空气等。
粘附层
确保系统能够紧密贴合 皮肤,防止脱落。
工作原理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通过特定的 组成部件,将药物储存并控制 其释放速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透皮给药系统为患者提供 更加便捷、舒适的治疗方 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ຫໍສະໝຸດ 03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剂量,实现药物的平稳释放和长效作
用。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新型材料的研发
探索新型的高效、安全、低过敏性的药物载体和 涂层材料,提高药物的透皮渗透性和稳定性。
个性化给药系统的开发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开发个性化的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提高治疗效果。
3
多功能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和释放速率应根 据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调整,以确保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4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进展
新型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通过皮肤渗透给药,具 有更高的药物渗透性和局部药物浓度。
超声波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利用超声波的物理作用,增强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渗透,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基因、细胞等)结合, 实现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提高疾病的治疗效 果。
05
第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八章透皮给药制剂](https://img.taocdn.com/s3/m/e422739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7.png)
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 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与局部镇痛得治疗及预防 提供一种简单、方便与有效得给药方式。
常用得剂型为贴剂,还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与气 雾剂等。
二、TDDS 得发展与特点
自1974年美国上市得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 东莨菪碱与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以来,相 继有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 左炔诺酮等透皮制剂。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 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 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就是由于临界 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 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得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 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5 熔点与热力活度
熔点高得药物与水溶性或亲水性得药物,在角质层得 透过速率较低。
药物透皮吸收得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度 在饱与状态下最大。
二、TDDS中常用得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就是指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 低药物通过皮肤得阻力、降低皮肤得屏障功 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得物质。
理想得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 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 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得相容性、无反应性、 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一、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得因素
(一)生理因素
皮肤得水合作用; 角质层得厚度; 皮肤得条件; 皮肤得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得性质
1 药物剂量与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一般就是剂量小、作用强得药物 半衰期短需要频繁给予得药物 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得药效不可靠或具严重副作用
透皮给药制剂详解
![透皮给药制剂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dfb2d88783e0912a3162abb.png)
3.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透 皮吸收的重要途径。
4.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6种脂肪 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皮 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
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 药。
整理ppt
6
口服给药与透皮贴剂的作用比较
整理ppt
7
缺点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 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起效慢,多数 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整理ppt
8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整理ppt
9
1.表皮: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电渗析
当在皮肤上施加电流时,皮肤两侧的液体将产生定
向移动,液体中的离子随着进入皮肤 。
整理ppt
29
3、电流诱导
当施加在皮肤上的电流很高时,从而引起皮肤 组织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化,形成新的孔道。
如角质层中的角蛋白肽链中的偶极基团相互排 斥或类脂质疏松或新的取向等。
整理ppt
30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ca73d4ce518964bcf847c43.png)
透皮给药系统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编辑词条分享•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本词条由aiby116创建,已被浏览2220次,共有2位协作者编辑了1个版本。
最新协作者:tiger-c,aiby116。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目录• 1 发展• 2 机理• 3 特点• 4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5 物理学方法•透皮吸收实验仪器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
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透皮给药系统 - 发展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
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403c07b763231126fdb1145.png)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该装置很适合研究液体介质中成分的经皮扩 散而不受重力的影响。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由两个不锈钢半室叠合而成, 皮肤样本固定在两个半室之间,用螺丝钉固 定。另配有一玻璃贮藏液管,采用恒流蠕动 泵从贮藏液管向接受室定量输入接受液(如 4ml/h),由另一侧管流出。
这种装置可较好地模拟药物经皮渗透的 实际过程。
3、氮酮类化合物
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Azone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 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溶 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Azone不仅对小分子药物有渗透作用,对蛋白 质类、多肽类药物也有促进作用。此外, Azone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常有更佳效果,如与 丙二醇、油酸等都可配伍使用。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 (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聚 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制 备方法,主要分三种类型:涂膜复合工艺、充 填热合工艺及骨架粘合工艺。
1、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低分 子量)、乙酸乙酯、丁醇、异丙醇。这类低级醇 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经常用作溶剂,溶解药物,同 时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从而具有一定的促渗作 用。
第六章 透皮给药系统
![第六章 透皮给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94a6f0e7f705cc175527098a.png)
透皮给药的局限性 1.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的药物均 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 合剂量大的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 透皮吸收 3.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及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 物有降解作用 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
四、适合透皮给药的药物 1.药效学方面: (1)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 ; (2)药物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 药物,特别是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 ; (3)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 刺激性大的药物 (4)普通药物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 靠药物 (5)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
超声波导入
激光技术
激光辅助转运(LAD)技术包括一个电子的、手 控的设备,按在皮肤上,暴露的治疗部位使用脉冲低 水平激光.。 在320例临床实验中,注射前5分钟应用LAD 4 % 的利多卡因,显著降低了注射针头插入的疼痛. 研究表明,将皮肤反复露于激光中100次以上 ,在表皮上融化角质层,皮肤的透过性将增加100倍 以上。激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促透 方法
二、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是通过在皮 肤上应用适当的低压直流电而增加药物 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
阳离子药物在阳极透过皮肤,阴离子药 物在阴极透过皮肤,中性分子在电渗作 用下也能够透过皮肤
离子导入技术优势:
•适用被动不能透皮吸收的 药物
•需要精确释放的药物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 控制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 渐低,变化或是循环方式
角质保湿剂
吡咯酮类: 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水性药物 作用机制
低浓度选择性分配进入角蛋白 高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并促进药物 在角质层的分配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分析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a84bb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d.png)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分析现状1. 简介透皮给药是一种通过皮肤途径给药的方法,相比其他给药方式,例如口服或注射,透皮给药能够提供更好的药物吸收和更持久的作用。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针对不同药物设计的特殊贴片或贴剂,通过贴在皮肤上使药物透过皮肤逐渐渗透进入血液循环。
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
全球范围内,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广泛性和便利性使其成为各类药物的理想给药方式之一。
2. 市场规模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预计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并达到一个显著的规模。
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规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增加,以及对更方便、更舒适的给药方式的需求提高等。
此外,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也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3. 市场驱动因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便利性和舒适性相比传统的口服和注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更便利和舒适的给药途径,消除了注射疼痛和口服不适等问题。
透皮给药系统的使用简单,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使用。
3.2 高效吸收透皮给药系统能够通过皮肤中的微细毛细血管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避免了药物经过肠道和肝脏的代谢过程,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3.3 高度个性化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需求进行定制设计,包括药物释放速度、贴剂大小和形状等。
这使得透皮给药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个体化治疗需求。
3.4 持续性治疗透皮给药系统能够实现长时间的药物释放,使药物在体内保持稳定的浓度,从而实现持续性治疗效果。
这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非常重要。
4. 市场挑战与机遇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主要包括技术难题和竞争压力。
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但仍存在药物透皮吸收不足、透皮贴剂稳定性欠佳等问题。
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2677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c.png)
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将药物逐渐释放到体内的一种给药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皮肤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将药物分子通过皮肤的角质层逐渐渗透到皮肤深层,然后再通过皮肤血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治疗的效果。
透皮给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药物、贴剂和辅助技术。
药物是指需要给予的治疗物质,可以是化学药物、生物制剂或其他治疗物。
贴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贴剂材料中,通过与皮肤贴合的形式将药物释放到皮肤表面。
贴剂通常由药物、黏合剂、扩散调节剂、增湿剂等组成,通过控制这些成分的比例和特性实现药物的逐渐渗透释放。
辅助技术包括贴剂制备技术、透皮增透技术等,用于提高药物的渗透效率和贴剂的适应性。
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绕过消化系统,避免药物被胃酸和肠道酶等消化液破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药物释放,减少药物浓度的波动,保持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时间更长。
再次,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较低的副作用风险,因为药物可以直接达到治疗部位,无需经过全身循环系统,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刺激和损伤。
最后,透皮给药系统具有使用方便性,可以简化药物使用方式和给药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然而,透皮给药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透皮给药系统只适用于能够通过皮肤透过的药物,对于大分子药物和亲水性药物的透过性较差。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的渗透速率相对较慢,不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治疗。
再次,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和使用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最后,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例如温度、湿度、皮肤状态等,有时会导致给药剂量的不稳定性。
总的来说,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易用的给药方法。
它在治疗慢性疾病、疼痛管理和紧急避孕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并且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0e8ce6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9.png)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作为一种便捷又有效的给药途径,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透过皮肤屏障,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需经过消化道的吸收作用,从而实现药物迅速起效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本文将围绕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展开探讨,并介绍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第一节:透皮给药系统的原理及发展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入体内的给药途径。
它基于皮肤屏障的特性,通过调节药物的渗透速度和渗透量,实现了药物的控制释放与持续吸收。
透皮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具有易用性强、使用方便、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点。
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贴片剂通过药物溶解度高以及较薄的药物分层,实现了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
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透皮给药系统的形式也迅速发展,如凝胶、微晶贴剂、微孔制剂等。
这些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要求。
第二节: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与应用透皮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能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透皮给药可实现持续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避免剧烈波动。
此外,使用透皮给药系统的患者可以减轻服药负担,提高依从性。
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如湿疹、银屑病等。
透皮给药系统还可以用于慢性疼痛的缓解,如骨关节炎、受伤等。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药物的给药等。
第三节: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药物制剂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为高效、安全的透皮给药系统。
首先,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例如凝胶、聚合物等,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其次,要设计合理的药物释放机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量。
最后,需要对透皮给药系统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在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药物的渗透途径和渗透机制也是关键问题。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讲义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4caf0895ef7ba0d4a733bba.png)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
根据药物的pKa值,通过改变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组 成,调节经皮给药系统介质的pH,或选用与离子型药物 电荷相反的物质作为介质或载体形成电中性的离子对, 增加非离子型的比例,提高药物在角质层的渗透。此 外,也可在处方中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药物的皮肤 通透性,促进经皮吸收。
⑤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因呕吐不宜口服 药物以及长期用药的病人。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转运及影响因素
药物经皮转运途径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经皮转运途径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 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 ,是主要的吸 收途径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材料 背衬层 主体部分
骨架材料 控释膜材料 压敏胶
保护层
背衬层 无渗透性背衬层在系统中发挥一定强 度的支撑作用,保护系统免受外界物质侵 入,防止药物流失或皮肤水分蒸发,以提 高药物渗透。
常用透明或有色的铝箔、聚丙烯、聚 乙烯类、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等 材料,也经常采用这些材料的复合膜。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8ab6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f.png)
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调研报告1. 引言透皮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将药物透过皮肤直接传递到体内的治疗方法。
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透皮给药具有许多优势,例如便利性、缓释效果、减少药物代谢和副作用等。
随着人们对于更便捷、安全的治疗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 市场规模及预测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里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
根据最新市场预测,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规模将在未来几年不断扩大。
3. 市场驱动因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增长得到了多个因素的推动。
首先,透皮给药系统的便利性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的缓释效果可以减少药物的反复给药,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药物使用频率。
另外,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4. 市场分析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可以根据使用的药物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透皮给药系统包括贴剂、喷雾剂和凝胶等。
此外,市场还根据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进行划分。
当前,透皮给药系统主要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美容领域。
5. 市场竞争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多家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都在不断推出新的透皮给药系统产品。
这些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推广等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6. 市场前景及挑战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未来几年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
随着人们对于便捷、高效治疗方式的需求增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然而,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技术创新的速度、法规限制和价格竞争等。
7. 结论综上所述,透皮给药系统市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和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
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推广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c24f32eb4daa58da0114a0d.png)
粘胶分散型的药物贮 库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 成。
dQ AK a / r Da Cr dt ha
新剂型设计
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 在疏水或亲水的聚合物骨 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 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 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 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 扩散型TDDS.
dQ AC P D P dt 2t
新剂型设计
二、制备工艺流程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背衬膜 贮库组成 药物+压敏胶 涂布贮库层贮库层干燥 (I) 保护膜 胶粘层组成 药物+压敏胶涂布胶粘层胶粘层干燥(II) 叠合、切割 (I)+ 控释膜 + (II)成品
350
Qn
VC n C iVi
i 1
n 1
A
dQ Js dt
Ps=Js/Cd ER= Js/J0
累 计 释 放 量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 2 4 6 8 10 12 y = 38.237x - 86.638 R2 = 0.9977
(Q)/ug· cm-2
新剂型设计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毛发) (汗孔) (表皮下的毛细管) (汗腺导管) (汗腺) (血管丛)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皮脂腺)
(毛囊)
(真皮乳头)
(真皮)
图 皮肤的结构
新剂型设计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细胞内
时间(t)/h
新剂型设计
五、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
• 改良Franz扩散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链:庚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八酸,戊酸,油酸 支链:异戊酸,异十八酸,新庚酸,新戊酸
烷基类: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油酸乙酯,戊酸甲酯 脂肪族类:十酸异丙酯,丁酸异丙酯
柠檬酸,琥珀酸,水杨酸
丁二醇,甘油,己三醇,丙二醇
二甲基亚砜,癸基甲基亚砜
阴离子型: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烷基醚 泊洛沙姆 聚山梨酯 两性离子型:瞻烷酸钠 glycholic
1/ 2
dt 2t
微贮库型
新剂型设计
dQ
DP DSK P S P
D1S1 (1 h1
) 1
( K1
1
K
m
)
dt
DP hd DS hpK p
新剂型设计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 皮肤的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剂型因素
新剂型设计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毛发)
(汗孔) (表皮下的毛细管)
(汗腺导管) (汗腺) (血管丛)
(真皮)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皮脂腺)
(毛囊) (真皮乳头)
图 皮肤的结构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新剂型设计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细胞内 细胞间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粘胶分散型
新剂型设计
粘胶分散型的药物贮 库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 成。
dQ dt
AK a / r Da ha
Cr
骨架扩散型
新剂型设计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 在疏水或亲水的聚合物骨 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 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 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 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 扩散型TDDS.
dQ
ACP DP
• 药物剂量 • 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 pH与pKa • TDDS中药物的浓度 • 熔点和热力学活度
新剂型设计
新剂型设计
二、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渗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
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
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 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 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 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 无色,无味,无嗅,价廉; 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 性。
电渗析:当皮肤上施加电流时,皮肤两侧的液体将产生定向移动, 液体中的离子即随着进入皮肤,此即电渗析现象。同时在生理pH值下, 阳离子比阴离子获得根大的动量,在阳离子移动方向上引起净体积流, 进而引起渗透压差,形成药物扩散的又一驱动力。
电流诱导:当电流加到皮肤上时,孔道处的电流密度相对于其它部 位要高的多,从而引起皮肤组织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化,形成新的孔 道。例如角质层中的角蛋白肽链中的偶极基团相互排斥或类脂质疏松或 新的取向。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新剂型设计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膜控释型 粘胶分散型 骨架扩散型 微贮库型
膜控释型
新剂型设计
主要由无渗透性的背 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 层、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 分组成,硝酸甘油、东莨 菪碱、雌二醇、可乐定均 为膜控释型TDDS。
dQ AK m / r K a / m Dm Da Cr dt K m / r Dm ha K a / m Da hm
• 优点: 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
了生物利用度;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
的副作用; 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 患者可以自主用药,减少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新剂型设计
缺点: 由于皮肤屏障作用,供应用的药物限于强效类; 大部分药物(80、90%)只能作为动力学能量而放弃之; 可能有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 表皮贮存和代谢。
促渗剂作用机制示意图
新剂型设计
新剂型设计
三、促进药物透皮的新方法
• 离子导入技术 • 超声波经皮给药 • 无针注射系统 • 脂质体
(一)离子导入技术
新剂型设计
离子导入: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如 毛囊、汗腺、皮脂腺等途径,这些亲水性孔道及其内容物是电的良导体。 当在皮肤表面放置正、负电极并导入电流时,电流经由这些通道透过皮 肤在两极间形成回路,皮肤两侧的电位差即成为药物离子通过皮肤转运 的驱动力,离子型药物通过电性相吸原理,从电性相反电极导入皮肤。
类型 醇类 烷烃类 酰胺类
脂肪酸类 脂肪酸酯类 有机酸类 多元醇类 亚砜类 表面活性剂
松烯类
新剂型设计
举例
链烷醇:乙醇,丙二醇,丁醇,戊醇,己醇,辛醇 脂肪醇:辛醇,癸醇,月桂醇,脂蠟醇
正-己烷,正-辛烷,正-壬烷,正-十一烷
环状酰胺:1-十二烷基七元氮杂环-2-酮(Azone) 吡咯烷酮衍生物:1-甲基-2-吡咯烷酮,尿素,二甲基乙酰胺,二乙基甲苯酰胺,
醇类:α-松油醇,香芹醇,松油-4-醇 碳氢化合物:α-蒎烯,β-蒈烯,柠檬油精 酮类:香芹酮,薄荷酮,薄荷烯酮,甜薄荷萜 油类:大茴香,土荆芥子油,桉油精,依兰油,薄荷油 氧化物:1,8桉树脑,环己烯氧化物,柠檬氧化物
新剂型设计
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 (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 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 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 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 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新剂型设计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Drug System
新剂型设计
一、概述
• 定义: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由皮肤吸收 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 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又称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
电致孔:在电流作用下,角质层类脂分子的定向排列可形成新的可 逆性空穴,当电流消失,这些分子重新恢复原先的排列,关闭通道。 (电致孔法是利用瞬时的高压脉冲电场在脂质双分子层产生暂时的、可 逆的亲水性通道而增加细胞和组织膜的渗透性的过程。
新剂型设计
药物的解离性质:药物的导电性能越好,导入的效果越好。 药物浓度:药物离子浓度高,导入的药量增多。 介质pH值:介质的pH值对药物的解离产生影响 电流:离子型药物的透过速度应与电流强度成正比。 离子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