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是所谓的丧 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箪(dān)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 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 (或踩过)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 耳”)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 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分 析 第 一 部 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 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 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 阐发自己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兼:同时 而:表并列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 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 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大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 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 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 “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 有“本心”而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羹:汤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 不吃就会饿死。
词语解释
欲: 想要 甚于生者: 比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 恶: 厌恶 生” 得兼: 同时得到。 患: 祸患 丧: 丢掉,遗失 如使:假如,假使
词语解释
呼尔: 吆喝着 呼尔而与之: 给予 蹴:用脚踢 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加: 好处 奉: 侍奉 已: 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通假字
论点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所欲→鱼、熊掌 →取熊掌 引出:生、义 →舍生取义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正面 反面 对 比 论 证
熟读课文
《鱼我所欲也》(《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 )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dān)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乡:同“向”,原先(从前) 已:止
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 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分 析 第 二 部 分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 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 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 证,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人应该保有“本心 ”。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 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 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 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返回
《孟子》一书,《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
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 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 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 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 “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 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 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 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 文有很大的影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辟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举 例 (层进) (人之初,性本善) 非独—皆有—勿丧 论 证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 (正面举例)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 (反面举例) 返回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 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 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 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 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人应该保 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 就是“义”、“善”的本性。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呼:吆喝 给 尔:助词(相当于“着”) 与:
蹴:用脚踢
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连过 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高位厚禄 则:连词, 加:益处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别 “得”通“德”,感 激
自学提纲二: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1、先找出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2、再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我们一起来了解内容:

二者不可得兼
熊掌 设喻
我 所 欲 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
甚:超过 于:比 故:所以
为:wé i,做
苟得:苟且取得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可我)所 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 (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辟也。 恶: wù,厌恶 患:祸患
辟:同“”避”,躲避
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可我)厌恶的 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的灾祸我 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
如使:如果 莫:没有(什么)
者:…的办法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 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 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 使:如果 为( wéi ):做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 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开祸患的坏事情, 哪一样不可以做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 是:指某种办法 是故:这样看来
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 却不肯用。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 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他们所喜欢 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ǘ)?乡(xiàng)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丰厚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 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 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 了;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 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而接 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 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辩:同“辨”,辨别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 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为了 穷乏:穷困贫苦
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yú) :同“欤”,“吗”或“呢”(表疑问 反诘)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 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 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 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 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 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 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非独:不单,不仅 是:这样的 丧:丧失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 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保守这种品德) 使它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 )也。
孟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出处,能够结合重点词语的 解释理解全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出在论述运 用的论证方法。 3、拥有正确的评判能力,赞扬那些重义轻 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 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其言论和行 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返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 备“仁义理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 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 一书文笔的特点。
返回
自学提纲一
1、能准确的读出全文,并把握好节奏。 (提示:听读,听准读音和节奏,能即时批 注字音和节奏) 2、能结合出示的重点字词解释,翻译全文。 (提示: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结合出示的 句子,逐句进行翻译。)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
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 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 祸的坏事情,哪种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 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 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 种思想,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