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与《春阳》
读书报告-春阳
读书报告施蛰存——《春阳》书名:《春阳》选自《善女人行品》著者:施蛰存出版社: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年月、版次:1933年11月初版姓名:单佳专业: 传播学学号:14461107作者简介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
其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的小说成就在二十世纪的小说史上是被遮蔽的。
他的为大众注意,多半导源于1930年代他和鲁迅关于《庄子》和《文选》的那场笔墨官司[1]施因此在文革中受到牵连,而关乎他崇高文学价值的小说创作则长期受到漠视,他的作品在图书馆里备受冷落。
1980年代是一个文学大考古的黄金时期,很多早年风光晚景凄凉的老作家重新为文学史家发掘、评介,而且海外文论家的研究成果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诸如夏志清对钱锺书、张爱玲的评价,李欧梵对施蛰存的评价,这些海外学者的锐利批评刺激了国内的研究热望,同时也带动了作家作品的出版热潮。
但是,与钱锺书、张爱玲、沈从文的广受关注不同,施蛰存虽然被李欧梵、严家炎、吴福辉、施建伟等名家一致封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鼻祖”,但他的作品始终没有形成研究、出版和阅读的风潮,以致于当年他的《十年创作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深谙图书发行三昧的施蛰存还要变空心思地为了图书出卖的方便,迎合市场需求,把原题《石秀》的小说改题为《石秀之恋》作为新书题目以招徕顾客——施蛰存在该书序言里坦言。
他的作品对广大的读者还是陌生的,所以有必要进一步阐发施蛰存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
[2]內容概要:《春阳》讲述了都市中年富婆婵阿姨的故事。
十几年之前,婵阿姨的未婚夫过世,康健的她为了要获得“一个拥有三千亩田的大地主的独子”的合法财产继承权,在经过艰难的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抱着未婚夫的牌位成亲。
她放弃了享受青春,享受幸福的权利,虽然她意识到为了金钱而舍弃幸福是不值得的,可她还是愿意牺牲,充当一个“守财奴”。
春阳不能荣枯朽——读施蛰存先生《春阳》有感
2020.9作文通讯上海师大附中闵行分校高二胡恩霖春阳不能荣枯朽《长歌行》中写道:“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日的阳光带来生命与活力。
无怪乎施蛰存笔下的婵阿姨会在春阳之下产生巨大的心理转变。
记得内藤丈草的俳句:“春阳照孤坟,垅中逝者陌上人,幽明本难分。
”春天的确生机勃勃,但在万物复苏之时,那些枯朽的、逝去的人、事、物反而会让人感到悲伤。
就像在春日阳光下,内藤丈草看着先师松尾芭蕉的坟墓,想着自己的多病之身由衷地感到悲痛一样,婵阿姨只能看着别人的幸福,自己却沉寂于永远的孤独中。
《春阳》是根据女主人公婵阿姨的意识流展开的,细致地描绘了婵阿姨的双重心理。
在金钱与幸福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婵阿姨从一开始便选择了金钱。
但人总是在得到一个后,便又惦记着另一个,平时看似不在意的,并不是真的不想要。
当隐藏起来的想法不断累积,最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春阳只是一个推动的外因,实际上内心的渴求才是使她做出一系列近乎病态的举动的内因。
对于婵阿姨的悲剧,她自身是要负极大责任的。
她想要得到财产、守着财产的想法是十分明确的。
哪怕陷入幻想时,她仍担心着保险柜是不是没锁好,还盘算着怎么吃饭比较划算。
就像她曾经做出的决定,在她心里,金钱一直都是高于幸福的。
也就是说,无论她在那天的春阳下是否如愿与人相爱,最终她都会因为舍不下那巨额的财产而回归原本的生活。
也可以说,婵阿姨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固然是有的,但在金钱面前,她追求幸福的渴望已经慢慢枯朽了。
无论春日的阳光多么温暖和煦,环境多么拨动人心,她都会回到那金钱铸造的冷清寂寞的笼中,继续循规蹈矩地生活。
这大抵便是《抱朴子》中所言的———读施蛰存先生《春阳》有感文化广场18. All Rights Reserved.2020.9作文通讯自从杜康发明了酒,酒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人的几案。
几千年来,酒已经彻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这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次又一次触动富有才情的诗人的内心,从他们心中流淌出许多或椎心泣血或恣意奔放或温婉清丽的诗词篇章。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
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
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
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
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
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
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
这两种三分法都是以“泛性论”为基础,把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施蛰存《春阳》好句摘抄
施蛰存《春阳》好句摘抄
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
一些年之后,我要跟你去山下人迹稀少的小镇生活。
清晨爬到高山巅顶,下山去集市买蔬菜水果。
烹煮打扫。
午后读一本书。
晚上在杏花树下喝酒,聊天,直到月色和露水清凉。
在梦中,行至岩凤尾蕨茂盛的空空山谷,鸟声清脆,一起在树下疲累而眠。
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瞬间折射的悲剧人生——试比较《春阳》和《布里尔小姐》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色
瞬间折射的悲剧人生)))试比较5春阳6和5布里尔小姐6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色卢睿蓉(浙江传媒学院国际传播系,浙江杭州310018)关键词:施蛰存;曼斯菲尔德;心理分析摘要:施蛰存和曼斯菲尔德是中西心理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因细腻独到的心理刻画、实验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而著名。
他们各自的代表作5春阳6和5布里尔小姐6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55(2005)01-0151-03作为二十世纪初心理小说流派的代表,我国作家施蛰存与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有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擅长于心理小说创作,刻画细腻,分析独到,语言竭尽优美自然,意境充满抒情浪漫。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敢于实验性地运用各种心理分析手法,通过内心独白、意识流、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等手法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5春阳6和5布里尔小姐6就是两位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两篇小说来展示两位作家心理小说创作高超的技巧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施蛰存的5春阳6讲述了春天的阳光下,未婚而守寡的蝉阿姨在繁华的大上海街头春心萌动,开始向往成双成对的幸福生活,然而,她自认为对她有意思的银行职员叫了她一声:/太太!0,她的美梦破灭了,青春从此不再,蝉阿姨又退回到寂寞的生活中。
无独有偶,曼斯菲尔德的5布里尔小姐6也展示了一个老处女的瞬间。
布里尔小姐孤苦无依,靠做家教、给病人读报来维持生活,但她每个星期天都到公园去,通过观察周围人和偷听他们的谈话而与外界接触。
一个秋日的下午,天气晴朗,布里尔小姐心中充满了生活的欢乐,没想到一对年轻的恋人说她是/老蠢货0,让她滚开,布里尔小姐就这样被/幸福的0生活抛弃了。
这两部小说篇幅不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缺乏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场面,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只是短暂的一天,但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描写主人公这一天的内心活动变化反映了人物悲剧的一生。
施蛰存春阳的语言特色
施蛰存春阳的语言特色施蛰存的《春阳》啊,说实话,真的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文章,读起来有点像是在喝一杯清茶,刚开始有点涩,等下去慢慢地就会觉得它的甘甜和温暖。
你知道他那种特别的语言风格吧,既不浮夸,又不做作,就是那种含蓄中带点自然的力量。
很多人读他的文章,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想:“哎呀,这人真有意思,话不多,但每句话都像是有点火候。
”其实你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他的一大特色,那就是语言中的温润与力量,他的文字像是春风拂面,温暖中又不乏坚韧。
《春阳》这篇文章啊,施蛰存写得很有情感,没错,他并没有像那些老一辈文学家一样,硬邦邦地堆砌词藻,也没啥高深莫测的修辞,就只是普通话语间那种情感的流淌,特别的真挚。
这种不做作的方式,反倒让人读着特别舒服。
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的笔下那些普通的景物啊、人物啊,仿佛一下子都能在你眼前活过来。
春天的阳光照进来,带着一点温暖,却不至于让你感到灼热,倒像是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而他笔下的这些阳光,真是没有一丝虚伪,朴素又真实。
施蛰存的语言特点,还真的是一种“简中见深”的风格。
他的句子大多数不长,词汇也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但就是这样直截了当的方式,有时候反而能打动人心。
比如他在《春阳》里写到一些细小的日常琐事,也能让你感觉到,这些小事其实才是生活的真谛。
他的文字,仿佛是一种低调的美,尤其是在他描写春阳洒在大地上的时候,总是那么柔和,却又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你会觉得,施蛰存并不刻意去炫耀自己的文笔,反而是在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把春天的温暖、生命的希望全都交给了自然。
再说说施蛰存的描写方式,他可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什么样的春天才是美好的,而是通过细节来给你暗示,给你一个影像,让你自己去体会。
比如他会写一束阳光透过树枝洒在地面,照亮一片小小的草地。
你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却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命的理解。
他的语言中没有什么大刀阔斧的豪言壮语,全是那些细腻的感受和温暖的画面,读起来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开始去体味那些你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过的微小细节。
欲望中的潜意识与白日梦--浅析施蛰存《春阳》
欲望中的潜意识与白日梦--浅析施蛰存《春阳》
张莉丽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
《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张莉丽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潜意识描写 [J], 谷亚男
2.行走于欲望都市的雾霭中--论施蛰存小说中的都市心理景观 [J], 周德蓓
3.论施蛰存小说《春阳》中的婵阿姨形象 [J], 曹宇荃;俎广甫
4.潜意识身份认同——《欲望号街车》布兰奇性格浅析 [J], 焦阳
5.欲望、货币和现代都市空间——重读施蛰存的《春阳》 [J], 宋晓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阳
春阳——浅谈施蛰存《春阳》最初接触“新感觉派”小说时,内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也许是因为这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与我平日里接触的有所不同的缘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里对于各类文学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再回过头来看新体小说,便有了不同的感受。
“新感觉派”作家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做精美的加工。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性。
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实感重要。
在新体小说中,作家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
他们力图兼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凸显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
施蛰存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他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创作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来映射外部世界。
《春阳》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之一。
《春阳》中的主人公婵阿姨是一个在封建道德和金钱主义双重压迫奴役下的牺牲品。
十二三年前,她为了金钱与丈夫的牌位结婚,在公公去世后,她终于取得了继承权,成了丈夫财产的接管者。
为了守住金钱,她给自己上了一把锁,锁住了自己的情欲本能。
然而,在一个初春的日子里,婵阿姨走在春阳和煦的南京路上,内心的热情突然骚动起来,她开始渴望得到爱情和幸福。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些原始冲动、情欲和本能,因不符合道德风俗而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察觉,这种潜在的心理活动称为潜意识。
潜意识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具有原初的本原性、动物性、野蛮性、非理性和非逻辑性。
婵阿姨在明媚的春阳下行走时,内心的潜意识便毫无征兆地开始蠢蠢欲动,这种潜意识在她来到冠生园看到旁边桌子上一家三口幸福温馨的画面时,更加明朗清晰起来。
在这里,作者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婵阿姨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她的感情起伏也描写得清晰自然。
在春阳的照射下,她内心的热情开始萌发。
于是她第一次没有和往常一样一走出银行便去火车站等车,而是心情愉悦地想在马路上走走。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此,通过
病者的自由联想就可以挖掘岀深
埋在病者心理最底层的动机或欲
望,就是所谓潜意识的欲望”。
施蛰存的《春阳》以婵阿姨为主人
公,对这一理论的应用便具体表
现为她在长久压抑的环境里,潜
意识中萌生的对性的渴望。
首先。整部篇小说是以婵
阿姨的意识流动来建构的,她的
整个心理独白处处彰显着她的欲
年轻人底狂流中,一样轻快地走
……走”。这时“本我”彻底觉醒,
代
j
婵阿姨
心中 了一种对于自己的
心理。“为什么不到上海来玩一玩
呢? ”、“何必如此刻苦呢? ”「本
我”驱使着
自,从往常压
抑的生活中解脱,她不想吃面了,
她想舒舒服服吃一顿饭。她最终
了冠生园这家餐厅,旁座的
小家庭(丈夫、妻子和孩子)的美
好更是刺激着脱离“超我
婚期前就已经死掉了的丈夫的牌
位结婚,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己
那份舍弃幸福得来的财产。以往
婵阿姨从银行取完息金便会坐黄
包车赶到车站,在待车室里默默
着
的那
j对
的
以
的一
有关
心。而今天,这春日的太阳光,使
来自
的婵阿姨凭空多了 多
兴致,在上海的南京路上,一路
走,一路看。她“看看绸纟
样的
品,丝
j和
一
吗? ”,她内心是想买的,可是日常
到 年轻的银行行员身
的。那行员使她难忘,她觉得他是
一直凝视着她,甚至“当她在他身
边挨过的时候,他的下颌曾经碰
着了她的发
此,她还疑
心她的
碰着他的
的 此 的婵阿姨
里的性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由孔认识茅盾。
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
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
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
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
施蛰存春阳的文章主旨
施蛰存春阳的文章主旨施蛰存的《春阳》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但说它单纯写春天,貌似也说不全。
春天的景象是有的,春阳的温暖是有的,但施蛰存写的春阳,更多的是人心的那种温暖和希望,就像寒冷的冬天过后,阳光重新洒进屋子一样,不仅照亮了眼前的世界,也照亮了人们的内心。
你说春天能有什么特别的?花开了,草绿了,鸟叫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咳,话说回来,这些都是大家都见过的东西。
但施蛰存笔下的春阳,却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风和日丽”,他给春天赋予了情感,让这个季节有了生命和灵魂。
你看啊,施蛰存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春天当作一个冷冰冰的季节来描述。
要是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文章里春阳的温暖并非简单的温度,它还带着一种深深的情感,那种情感,你可能不容易一眼看明白。
施蛰存通过写春天的阳光,描写的是人们心中的那份渴望和期待。
你知道,冬天冷得让人心里发毛,谁都想要阳光。
春阳的到来,不就是人们心头的一束光吗?他没说出来,但大家都懂,春天是那种给人带来希望和动力的季节,它让你觉得,哦,生活还可以变得更好。
文章里的春阳仿佛是一个温柔的存在,它不张扬,不急躁,却能悄无声息地穿透寒冷,暖透每一个角落。
你看,施蛰存把这种暖意写得特别细腻,不仅仅是“阳光洒进房间”,他写的是你在阳光下,坐在屋里,感觉到一股从外到内的暖流慢慢渗透到心里。
这样的描写,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那种透过文字散发出的温暖,就像生活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关心、一句无心的问候,都能让你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不少。
而且施蛰存的文章里,春阳带着一种不急不躁的力量,仿佛它知道自己有能力照亮一切,所有的花朵、树木都不急着开花结果,它们静静地等待春阳的召唤。
你看,这其实也是人们的生活写照啊。
有时候我们太着急了,总觉得“马上就要成功”,或者“马上就要什么什么了”,可是施蛰存通过春阳的温柔提醒我们,其实最好的事情,往往是需要一点时间的,慢慢来,急不得。
就像春阳一样,稍微等一等,它就会照亮你眼前的一切。
论《春阳》中的婵阿姨形象
品读论《春阳》中的婵阿姨形象孙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春阳》选自短篇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一共包含十一个短篇,描绘的女性“几乎可以说都是我近年来所看见的典型,虽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笔调之下,但是把他们作为我的一组女体习作绘,在这个意义中,它们仍然可以有编在一集中的和谐性的”。
①而《春阳》中的婵阿姨则是这幅习作绘的重要部分。
文章描写的正是一位少妇即婵阿姨“思春”的故事。
关键词:施蜇存;婵阿姨;意识流;新感觉派一、婵阿姨的灰色婚姻春风轻轻拂过,每一个生灵都在悄悄的苏醒,都想在这明媚的时节里接受春阳的抚摸,婵阿姨也不例外,她沐浴在春意融融,歌舞升平的大都市,路过她的每一个人都巧笑嫣然,充满青春活力,何况上海女子本来就风流精致。
只有她仿佛被春天抛弃,她的时令还停留在冬日,身上依然穿着厚重的驼绒旗袍和绒线围巾,独自坐车来到这繁华美丽的大城市,孤零零的一人走在街上,婵阿姨恍惚了,她隐隐觉得自己似乎和别人不一样,浓浓的空虚落寞充斥着她,从内到外,她觉得自己穿的太厚,感到闷热。
她的每一个神经都被这春日的阳光和眼前的一切唤醒。
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手法,细致的分析了婵阿姨的心里活动,通过对婵阿姨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简笔勾勒,两两出现对比的落差,即外界愈加热闹繁华,婵阿姨心理愈加寂寞骚动,呈现出婵阿姨矛盾复杂的心理。
当她走到饭店,好不容易想吃大餐安慰自己,对面却是一家三口热闹的点菜情景,她又开始了白日梦模式,她心中愈加的不平衡,周围的女伴都嫁了丈夫,有了儿女,成了家,有人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总归充满了家的味道,只有婵阿姨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一份被人觊觎的家产,偶尔有“一种极罕有的勇气奔放起来”时却依然被外在的压力吓退。
此时她艳羡这永不曾拥有的幸福,她尴尬、难堪,甚至扭曲的幻想别人是否看得出她的经历和人生。
本能最终还是抵不过为金钱利益和道德观念所浸透的社会关系的控制。
作者通过对婵阿姨内心的剖析,并与同周围的环境变化发展紧紧相扣。
《春阳》:中年寡妇被迫克制的欲望下,是金钱和现实的沉重枷锁
《春阳》:中年寡妇被迫克制的欲望下,是金钱和现实的沉重枷锁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盛行和日本现代文学的传入,几位青年作家开始积极探索并尝试小说的“另类”写法,他们将学来的意识流、蒙太奇、心理分析等新奇的创作技法,融入到对充斥着商品、消费、娱乐的大都会——上海的细致描摹中,展现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下男男女女的生存情态。
这种大胆的创作尝试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坛“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这一新兴的流派开启了小说创作的新纪元,而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这几位青年作家被称为引进并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弗洛伊德在这三人之中,施蛰存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虽然被冠以“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帽子,但他的创作风格却灵活多变。
除了描写现代都市病态、糜烂的生活外,他也将笔触伸向乡村,表现城市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侵蚀;他也将目光放到传统文学故事中,如《石秀之恋》,以精神分析的手法挖掘人物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消解了石秀的英雄光环,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他也将关注点聚焦在都市里的普通女性身上,展现她们在传统的规训下灵与肉的冲突。
虽然题材多样,风格百变,但据施蛰存与友人来往信件显示,施蛰存本人最满意的小说,竟不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之作,如《梅雨之夕》、《鸠摩罗什》、《石秀之恋》等被评论家们大加推崇的作品,而是描写中年寡妇欲望之念的小说——《春阳》。
《梅雨之夕》之流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大多是新感觉派作家们在引进新鲜且新奇的现代主义后,进行小说炫技的试验品。
而《春阳》则将外来的精神分析笔法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巧妙结合,在观照人性的同时,达到了批判现实、反思现实的力度。
施蛰存一、消费的欲望被金钱压制《春阳》讲述了昆山的中年寡妇婵阿姨在上海的银行取完钱后,本应打道回府,但温暖明媚的天气让她萌生了逛一逛上海街道的想法。
从银行到繁华的马路到冠生园再回到银行,在空间的流转中,婵阿姨对消费和情爱的欲望一次次被激起,却又一次次被压制,最终,那个让婵阿姨浮想联翩的银行男职员的一声“太太”,打破了她的所有幻想,她不得不有些狼狈而凄凉地逃离了这座都市。
施蛰存春阳
3
名词解释
4. 爱尔琴金表:(ELGIN )埃 尔金手表 或者爱琴表是美国历史 上生产量最大的怀表工房,筑造 了一时的钟表帝国。生产价格较 高的表。1870-1955年的产量占 了美国钟表总产量的50%以上。 1952年走向没落,到1968年正 式破产解散。金表一般是为富人 打造的豪华产品,华丽的外壳用 以金为材质,在当时的售价只有 达官贵人能拥有。
4
文本分析-春阳
今天扑脸上的乃是一股热气,一片晃眼的亮,这使她平空添出许多兴致。 (本来婵阿姨应该继续的常规生活,在火车站等列车回去,而格外的一天,在春阳刺激 性下,让婵阿姨开始萌发不一样的“兴致”,蠢蠢欲动的想打破常规,想逗留在上海)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么样轻,那么样美丽,又那么样小玲玲的……早知天会 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 (春阳下的婵阿姨,一方面因为天热才想要穿那件时髦的雁翎绉旗袍,另一方面看到上 海的人们穿的轻少美丽,羡慕,嫌弃自己的厚重和简朴,她想融入到上海繁华的群体中 ,成为来来往往人群中的一员。) 什么东西让她得到这样重要的改变?这春日的太阳光,无疑的。它不仅改变了她底体质 ,简直还改变了她的思想。真的,一阵很骚动的对于自己的反抗心骤然在她胸中灼热起 来。 (文章的一次转折,直接描写了婵阿姨心态的转变,也是由孱弱到活力,由常规到反抗 的改变。)
昆山:1.位于施蛰存老家江苏苏州的昆山,作者有对昆山的印记。2.距离上海不远,这给了 婵阿姨能一年几次便利来上海的机会。且相比大上海的开放,江南水乡的昆山无疑是受传 统影响更深的地方。一个来自县城的寡妇来到繁华又开放并且没有人认识自己的上海,可 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接触一些新的思想,这给了婵阿姨渴求改变,放纵自己的机会,得 到了一种临时性的解放或者解脱。
施蛰存春阳读后感
施蛰存春阳读后感
先说这婵阿姨吧,她一出场就带着一种压抑的气息。
在那个传统的社会里,她守着自己寡妇的身份,看似生活过得挺安稳,可这春阳一照,心里那些被压抑的东西就像小草要破土而出似的。
你看她去银行取钱的这一路,施蛰存描写得可细致了。
那春阳暖暖的,照在身上本应该是很舒服的,可婵阿姨却觉得这阳光好像能穿透她,看到她心底那些不敢示人的想法。
她看着街上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情侣们,那种羡慕又嫉妒的小情绪就一点点冒出来了。
这让我觉得啊,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内心深处对爱情、对自由的渴望都是藏不住的,就像春天的种子,只要有点阳光就想发芽。
我特别佩服施蛰存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婵阿姨心里那点小九九,他写得丝丝入扣。
比如说她在茶馆里看到那个年轻男子的时候,那种心动又纠结的状态。
她一边觉得自己这样一个寡妇不应该有这种心思,一边又忍不住被那男子吸引。
她的目光就像是黏在人家身上一样,可又要装作若无其事。
这种矛盾的心理啊,就像我平时想吃巧克力又怕胖的感觉,只不过婵阿姨面临的可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压力呢。
再说说这故事里的春阳吧,它可不仅仅是个天气描写。
这春阳就像是一个催化剂,把婵阿姨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新生活的向往都给激发出来了。
在阳光下,她看到的世界好像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些平常被忽略的东西都变得鲜活起来。
可同时呢,这春阳也照出了她的无奈,她被困在自己的身份里,即使有了那么一点心动,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着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去触碰,真的是有点小悲哀呢。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作者:杨筱朱丽林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春阳》是施蛰存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以主人公婵阿姨的意识流动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久被压抑的乡镇富婆的本能欲望的短暂显现。
本篇论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春阳》这部作品进行解析,以主人公婵阿姨为例,对其行为及其心理进行阐释,进而对这一形象形成的精神根源进行深度探讨。
关键词:《春阳》婵阿姨弗洛伊德19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门新兴学说,在中国,施蛰存可以说是是首先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
尽管他对自己新感觉派作家的称号有所怀疑,但是他却认为“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而已”,[1]其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特色可以说是十分明显了。
《春阳》是一场春光洋溢的缥缈的梦,是婵阿姨离开昆山来到上海,面对都市的繁华,街道上的娇艳女子和年轻的态度极好的银行行员,不禁萌生的久违的放纵自由的想法,以及压抑许久的性意识的重新显现。
施蛰存以意识流的方式记录了婵阿姨在一天时间里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她的身世和潜意识的描写来揭示其精神根源。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婵阿姨的心理变化,以“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潜意识中萌生的性渴望”两部分为主体,对《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进行阐释。
一.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理性的结构。
它是由无意识的冲动形成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者。
它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快樂”,一味追求无条件的满足。
“自我”从“本我”发展而来,“自我”限制和驾驶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基础上实现“本我”的一部分要求。
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以一种道德感和“良心”的形式沉淀于人心,制约并净化“本我”的盲目冲动。
在二月半旬的这样一个好天气里,婵阿姨的“本我”逐渐苏醒。
春阳
春阳作者:施蛰存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11期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祖籍浙江杭州。
1926年与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等,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婵阿姨把保管箱锁上了,走出库门,看见那个年轻的行员正在对着她瞧,她心里一动,不由得回过头去向那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保管箱看了一眼,可是她已经认不得哪一只是三○五号了。
她往怀里一掏,刚才提出来的一百五十四元六角的息金好好地在内衣袋里。
于是她走出了上海银行大门。
好天气,太阳那么大。
这是她今天第一次感觉到的。
不错,她一早从昆山乘火车来,一下火车,就跳上黄包车,到银行。
她除了起床的时候曾经揭开窗帘看下不下雨之外,实在没有留心过天气。
可是今天这天气着实好,近半个月来,老是那么样的风风雨雨的没得看见过好天气,今天却满街满屋的暖太阳了。
到底是春天了,一晴就暖和。
她把围在衣领上的毛绒围巾放松了一下。
这二月半旬的,好久不照到上海来的太阳,你别忽略了,倒真有一些魅力呢。
倘若是像前两日一样的阴沉天气,当她从玻璃的旋转门中出来,一阵冷风扑上脸,她准是把一角围巾掩着嘴,雇一辆黄包车直到北火车站,在候车室里等下午三点钟开的列车回昆山去。
今天扑脸上的乃是一股热气,一片晃眼的亮,这使她凭空添出许多兴致。
她摸出十年前的爱尔琴金表来。
十二点还差十分。
这样早,还好在马路上走走呢。
于是,昆山的婵阿姨,自个儿走到了春阳和煦的上海的南京路上。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样年轻,那样美丽,又那样小巧玲珑的,这使她感觉到自己的绒线围巾和驼绒旗袍的累坠。
早知天会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
她心里划算着,手却把那绒线围巾除下来,折叠了搭在手腕上。
什么店铺都在大减价。
婵阿姨看看绸缎,看看瓷器,又看看各式各样的化妆品,丝袜,和糖果饼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蛰存与《春阳》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由孔认识茅盾。
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
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
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
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
四一二政变后,施蛰存回家,在松江中学当语文老师,戴、杜两个同学也躲在他家里。
三人一起读书,翻译外国文学。
施蛰存翻译了显尼志勒的《倍尔达达·迦兰夫人》。
这时,冯雪峰南来松江,四人一起研究诗歌;施蛰存喜欢的中国诗人有李贺、李商隐、黄庭坚、陈三立,外国诗人有哈代、夏芝、惠特曼、桑德堡。
1928年暑假,戴望舒和施蛰存先后去了上海,都住在刘呐鸥租的房子里。
刘呐鸥喜欢苏联文学和欧美的现代派文学,好谈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日本流行的文学,施蛰存受了不小的影响。
此前,施蛰存就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读了显志尼勒的心理学分小说。
此前发表的《周夫人》就显出此倾向。
他他创办了期刊《无轨列车》(共出了八期,以“借无产阶级文学,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的罪名被禁止)和“第一线书店”(1929年1月换到北四川路,改名为“水沫书店”继续开业)。
1929年到1930年,是他们创作、出版最繁荣的时期。
施蛰存出版了小说集《追》、《上元灯》,后者受到读者的欢迎让他信心大增。
1929年9月,水沫书店创办《新文艺》月刊。
施蛰存在上面发表了《鸠摩罗什》。
因主张激进,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到该刊第二期被迫停刊,水沫书店也随之停业。
1929年10月,施蛰存与陈慧华在松江结婚,冯雪峰、姚篷子、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文艺界的朋友赶来祝贺。
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送横幅“多福多寿多男女”(华封三祝,后二人生一女四男)。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前一天冯雪峰特意去住处通知施蛰存等人参加,但施恰巧回松江了,所以只有戴望舒和杜衡去参加了。
但此后,施蛰存努力转向,写作了《凤阳女》、《阿秀》、《花》等描写劳动人民的小说,可都是失败的作品,于是结束此类创作。
1930年10月,施蛰存在《小说月报》发表历史小说《将军底头》。
这和《鸠摩罗什》都是他满意的作品,“是运用历史故事写的侧重心理分析的小说,在当时,国内作家中还没有人采取这种创作方法,因而也获得一时的好评”。
(施蛰存《我们经营过的三个书店》)。
1931年他又发表了《石秀》、《在巴黎大戏院》、《魔道》等小说,出版《将军底头》和《梅雨之夕》两个作品集,代表着他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成就。
但是受到了楼适夷、钱杏邨等左翼作家的批判,“他们只是张着有闲的眼,从这崩坏中发现新奇的美,用这种新奇的美,他们填补自己的空虚”,这种文坛上的新感觉主义新方向“证明了曾经向新的方向开拓的作者的‘没落’”。
于是施蛰存不敢再继续这类风格的创作。
1931年春,“水沫书店”改为“东华书店”,施蛰存继续任编辑,同时在中国公学任国文课教员六个月。
1932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他们的书店停业,他回到松江,教书,写诗,诗风受到了戴望舒的影响。
1932年5月,现代书局发行的《现代》月刊于上海创刊,施蛰存受邀任主编。
(前两卷由施蛰存编辑,第3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
第6卷1期出版后,改由汪馥泉接编。
1935年5月出至6卷4期,因现代书局关闭而停刊。
)现代书局的老板张静庐想将它办成一个没有政治风险的刊物,主编施蛰存都致力于将它办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刊物。
它确实成了当时影响巨大,聚集了中国现代大多数作家的文学刊物。
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张天翼、周起应、沙汀、楼适夷、魏金枝、郁达夫、巴金、老舍、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杜衡、杨邨人、侍桁、沈从文、周作人、赵景深、李金发、苏雪林等不同倾向的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创作或论文。
在“左联”遭受压制的情况下,发表了左翼文学,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现代》杂志发表了大量中国新感觉派和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扩大了新感觉派的影响。
1933年,施蛰存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
1934年编月刊《中学生文艺》,主编《文艺风景》(共出两期)。
1935年4月,他编的《晚明二十家小品》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
1936年7月,因病到杭州修养,任杭州行素女子中学语文教师,并喜欢上了收集把玩瓷器古董。
9月,小说集《小珍集》由良友公司出版,这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城乡带来的一些怪现象。
1937年3月,他最后一篇历史小说《黄心大师》发表于《文学杂志》第1卷2期上。
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剖析黄心潜在的性苦闷,同时运用了评话、传奇演义的中国传统手法。
抗日战争爆发,去云南大学执教。
1937年9月8-29日,发了22天到达昆明,次年3月整理出这次迁徙的记录《西行日记》。
施蛰存由此开始了他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在云南与沈从文、林同济等人交往密切。
因云南被轰炸,于1940年12月回到了福建永安,在中等师资养成所任教一年。
1941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四年,1945年到福建三无江苏学院任教一年。
1945年翻译出版显尼志勒的《爱尔赛之死》、显克维支的《战胜者巴尔代克》和保、匈等东欧作家的小说集《老古董俱乐部》。
1946年随江苏学院回到上海。
国共内战期间,塈南大学任教,编发表译著为主的刊物《活时代》,出版抗战八年间写的散文集《待旦录》。
新中国建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谢绝好友冯雪峰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邀请,认为还是在上海当老师好。
1950-1958年是他译述的丰收期,译了二十多本东欧、苏联文学。
1958年被划为右派,到上海郊县嘉定劳动。
这时开始收集碑拓,进行金石研究。
劳动两年后,1960年回到华东师大中文第资料室工作,开始纂辑《词学文录》。
用《花间集》曲子词的规格体制,1963年选编了一部宋代小令集《宋花间集》,清代的《清花间集》,二书1986年出版。
同时抄编了一部《历代词籍序跋汇编》。
1966年文革期间再受冲击,1969年再被遣送到嘉定劳动,期间继续古代文学和金石碑刻的研究。
1974年回资料室工作。
1978年始开始回到讲台给本科生上课,1981年主编《词学》丛刊。
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小结:1、施蛰存一生,作家、翻译家、编辑、古典文学和金石研究学者、教师。
2、文学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1937年以前,以小说为主,以后以散文为主。
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写实、怀旧到历史、都市题材的心理分析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约以1929年为界,前期代表作为小说《上元灯》;后期代表有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后者是他小说成绩的代表,是他自觉运用心理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
所受的影响主要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作品。
他的小说的特色是,重视人物的性心理、潜意识、二重人格的描写,善写人的本能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及由此形成的病态心理。
二、《春阳》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收入施蛰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施蛰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本书各篇中所被描绘的女性,几乎可以说都是我近年来所看见的典型,虽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笔调之下,但是把它们作为我的一组女体习作绘,在这个意义中,它们仍然可以有编在一集中的和谐性的”。
(一)思想内容写为旧式婚姻牺牲了青春的中年乡镇富婆婵阿姨,在春天的阳光和商业大都会气息的诱发下,萌动的一次注定要失败的性爱心理。
上海的畸形繁荣与周边乡镇昆山的保守,城乡文化的二无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二)人物形象:婵阿姨她是在传统婚姻、道德和财富的侵害下性格异化、精神变态的中年富婆形象。
她是已守寡十三年的35岁寡妇,继承了婆家巨额财产的富婆。
为此浪费了青春,经受着灵肉冲突的煎熬,将在传统的生活轨道中耗尽生命。
十二三年前,婵阿姨底未婚夫忽然在吉期以前七十五天死了。
他是一个拥有三千亩田的大地主底独子,他底死,也就是这许多地产失去了继承人。
那时候,婵阿姨是个康健的小姐,她有着人家所称赞为“卓见”的美德,经过了二日二夜的考虑之后,她决定抱牌位做亲而获得了这大宗财产底合法的继承权。
她当时相信自己有这样大的牺牲精神,但现在,随着年岁底增长,她逐渐地愈加不相信她何以会有这样的勇气来了。
翁姑故世了,一大注产业都归她掌管了,但这有什么用处呢?她忘记了当时牺牲一切幸福以获得这产业的时候,究竟有没有想到这份产业对于她将有多大的好处?族中人的虎视眈眈,去指望她死后好公分她底产业,她也不会有一个血统的继承人。
算什么呢?她实在只是一宗巨产底暂时的经管人罢了。
小说所写的就是一次她春心萌动的心理。
自然环境氛围:春天的暖阳,万物复舒。
社会人文环境(上海大都市),开放自由;人的“春”天气息(年青人的活力,女性的美丽打扮、男女间的爱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