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课件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1
崇尚和谐
任何时间都应该做到对于身边的人事物持有
注重修身
2
和谐、不偏执的态度。
注重个人修身,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不
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
3
提高修炼水平
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修炼水平,例如冥想、
学习中庸文化
瑜伽、书法、园艺等。
深入了解中庸文化的精髓与思想,让它成为 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道德修养,即强调个人对 于自我的修养,以达到心灵的清静、 平和、从而达到身体的健康、和谐 及积极的人际关系。
世界各国的中庸思想传承
1
朝鲜
儒学与中庸思想相通,其中“中正仁义”与
日本
2
中庸思想相仿。
日本古代的“良寛之道”和江户时代的“诚心
诚意之道”皆有中庸思想的影子。
3
越南
越南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等与中庸思想相通之处。
孔子对中庸的阐释
中庸定义
孔子将中庸定义为一种能够把握度德而妙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不偏向极端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的价值
孔子认为中庸思想有助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能在道德层面 上求得自我的完美。
修身与治国
孔子的中庸思想将个人的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庸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庸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1 儒家思想
2 中庸思想
3 区别在实践
强调人的意识和道德品质, 主张以人为本,通过人的修 身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也强调修身,但相较于儒家 思想,中庸更加注重生活的 实际场景和达到和谐境界的 修炼方法,适用于个人的成 长和社会的管理。
中庸之道课件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中提倡平衡 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
适度自我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适度自我,既不 过分自负也不过分自卑,以平和的 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稳健决策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决策时应稳健 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冒险或过 于保守,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稳定和 持续。
全面与均衡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全面 发展自己,均衡提升各项能力。在追 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 康、家庭生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平 衡发展。
案例三:个人成长中的中庸之道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调节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学会自我管理与调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 静和理性,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激动或消极。同时,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原则要求我 们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欺骗 、不隐瞒,建立互信互惠的人际
关系。
03
CATALOGUE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01
02
03
尊重他人
中庸之道提倡尊重他人, 不偏激、不极端,以平和 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避免 人际冲突。
适度妥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 之道鼓励适度妥协,以实 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 和谐共处。
总结词
权衡与取舍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要求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 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取舍。在处理内部矛盾、协调部 门利益以及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
总结词
适度与有度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强调做事要适度,掌握好分寸。在 管理员工、制定考核标准、分配资源等方面,应把握好尺 度,避免过犹不及。同时,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 因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或过于保守。
《中庸之道》课件01
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论语中庸之道 ppt课件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 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 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 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 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艺术 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 术人生。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 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2.“中”行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 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中庸之道_课件1
中庸之道
导入新课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 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 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目录
1
• 新课学习
2
• 课堂小结
3
• 课后作业
学人谈片
新课学习
1.《中庸之道》——林语堂 (选自《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中庸”辨》——马宝珠 (选自《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闲话孔子》——施蛰存 (选自《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仁者见仁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仁者见仁
【翻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 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 经为时很久了。”
仁者见仁
13.23 子曰:“君子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仁者见仁
【翻译】孔子说:“君 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 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 求协调。”
百家争鸣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译文】郑桓公问史伯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 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一定会遵 从。’现在周曲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好邪阴险的 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 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 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 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 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 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之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 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 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
导入新课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 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 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目录
1
• 新课学习
2
• 课堂小结
3
• 课后作业
学人谈片
新课学习
1.《中庸之道》——林语堂 (选自《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中庸”辨》——马宝珠 (选自《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闲话孔子》——施蛰存 (选自《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仁者见仁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仁者见仁
【翻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 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 经为时很久了。”
仁者见仁
13.23 子曰:“君子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仁者见仁
【翻译】孔子说:“君 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 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 求协调。”
百家争鸣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译文】郑桓公问史伯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 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一定会遵 从。’现在周曲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好邪阴险的 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 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 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 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 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 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之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 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 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中庸之道
“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 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 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恰如其分的 最佳点。 恰如其分
思考
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 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 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不是 中庸也有好恶。好好先生即乡原,是孔子深恶 痛绝的人。 真正的中庸是在礼的节制下,人的气质德行作 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让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
P39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爱憎分明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13•24)
学海导航:
16、要做到审时度势,通权达变;
要与人为善,善于接纳他人,但是不能一 味调和,要爱憎分明,以仁义为准则;
切忌自骄或自馁,任何时候都不能卖弄小 聪明,更不可耍滑头甚至做奸诈之事。
甲(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以身作则。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 百姓的表率。 (3)不正确。“不讲原则,四面讨好”是不讲原 则的折中主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 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 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18、(1)群而不党 (2)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矜持庄重,不争强好胜; 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君子爱憎分明,爱憎 的标准是礼义。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表达了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PPT课件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之道优秀课件ppt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礼”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礼”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中庸非中折
中庸有原则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13•24)
联系课内外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P39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如何中庸 ?-内涵
第一题:
▪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 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 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 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 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 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 (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 “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 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礼”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 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 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 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 自己的生命。------于丹《论语心得》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 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 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 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 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 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 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 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 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 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 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17•24)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 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 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三、如何中庸 ?-内涵
结合第4、6章(中庸的道德修为)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论语》选读之14
中庸之道
检查预习: 1、正音:
▪ 民鲜(xiǎn)久矣
▪ 必也狂狷( juàn)乎
▪ 乡原(yuàn )(通“愿,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 恶( wù )称人之恶( è )者 ▪ 讪(shàn) 徼( jiāo ) 讦( jié )
一、何谓中庸 ?-释义
▪ 第1章:中庸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德也,其至( 达到极点 ) 矣乎!民鲜( 少 )久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爱憎分明!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什么是中庸之道?
▪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 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 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 恶分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 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鲜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何谓中庸?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中庸非中折
中庸有原则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13•24)
联系课内外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P39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如何中庸 ?-内涵
第一题:
▪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 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 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 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 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 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 (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 “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 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礼”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 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 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 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 自己的生命。------于丹《论语心得》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 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 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 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 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 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 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 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 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 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 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17•24)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 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 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三、如何中庸 ?-内涵
结合第4、6章(中庸的道德修为)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论语》选读之14
中庸之道
检查预习: 1、正音:
▪ 民鲜(xiǎn)久矣
▪ 必也狂狷( juàn)乎
▪ 乡原(yuàn )(通“愿,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 恶( wù )称人之恶( è )者 ▪ 讪(shàn) 徼( jiāo ) 讦( jié )
一、何谓中庸 ?-释义
▪ 第1章:中庸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德也,其至( 达到极点 ) 矣乎!民鲜( 少 )久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爱憎分明!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什么是中庸之道?
▪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 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 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 恶分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 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鲜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何谓中庸?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乡原,德之贼也。”(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