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教学中的月意象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教学中的月意象浅析

发布时间:2008-10-7 10:40:56 分类:科研论文已经阅读42次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中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据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三首诗中就有一首笔触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对月的痴爱由此可见一斑。据传,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的。不只是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等等唐诗大家,诗作中都写到过月。有人说,在唐代,诗之所以有盖世名声,实在离不开月的推动和烘托。那么唐诗中的月都有哪些意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绪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离别相思之愁,表现出月意象的离别相思的情感内涵。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聚合而情欢,离散而心悲,在悲欢离合交织而成的情感时空中,“月”始终占据重要的一席,带有浓重的伤离色彩。有学者指出“柳酒月水是藉以表现离别主题最常见的意象,是别离诗创作的四大要素。”不管是双方的临歧送别,或是单方的相思怀人,“月”都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唐代漫游成风,士人们常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也有赴边从戎,求取战功等原因,亲朋好友间的离别、相思成了唐人生活中常有的事情;离别相思也成为诗人创作时最常表现的情感之一。月亮以其四方同照、深情绵渺的特征成为诗人们抒情寄意的最佳选择,反映着抒情主体离别相思时的凄愁心绪;或离别虽苦,尚可“千里共蝉娟”的乐观情怀。

根据月意象与其他意象群的组合和抒发的情感的基调的不同,表现离别相思之情的月意象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月,“清”取清冷忧愁之意,表达的感情的基调主要是感伤和愁苦。这是唐诗中此类月意象的主调。

青丝络骆马,去府望梁城。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

别筵寒日晚,归路碧云生,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

(钱起《送田仓曹归觐》)深秋时节,诗人与朋友分别。想象着分别之后远隔千里,会期杳杳,只能在深夜相思之时仰望空中一轮新月,以期安慰相思之苦;但想到月缺了可以定期再圆,人别了却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因此望月只能更增愁苦。“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月意象与诗人的相思之愁苦紧紧地联系起来,成为诗中表达离别相思情意的最重要的意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是李白怀念友人王昌龄之作。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零,子规啼血,虽不着一

愁字,而悲愁之意自现。后两句以摇曳之笔,突发奇想,希望能把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怀托付明月,打破时空阻隔,直接与友人倾心交流。凸显月意象,极写关怀之切。情思缠绵,蕴涵深挚。

另一类月意象是“明月”,“明”取明朗、旷达之意。这在表现离别相思的月意象中占少数。比起“清月”所触引的伤感,诗人在运用此类“明月”意象时显然采取了一种逆向思维如果说上一类“清”月意象重在表现凄凄别情,格调凄清萧条,那么这类“明”月意象则表现了诗人明朗旷达的态度。如:李娇“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送崔主簿赴沧州》)、王维“相去千徐里,西园明月同。”(《送熊九赴任安阳》)、李白“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送别》)、王昌龄“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送崔参军往龙溪》)、等等。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王昌龄下面的几首:

玉碗金酹倾送君,江西日入起黄云。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

(《送李五》)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窦七》)

虽是抒发送别之情,但是诗中看不见前人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悲伤情调,而以明朗、乐观、旷达态度出之,逆向生发出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情绪来,表达一种对友情的自信与旷达。友人分离两地,但是可以乘明月去来,月在,人在,情在,就像不曾分开。

总之,不管是“清月”还是“明月”,虽然表现的情感基调有很大差别,一则忧愁凄伤,一则旷达乐观,但都表现出诗人对真情的珍重和对亲朋好友的深切思念。

二、怀乡恋土之情,表现出月意象的怀乡恋土的情感内涵。

男子离家,闺中女子要忍受寂寞相思之苦,而对于去国离乡,抛妻别子的征人游子,他们同样也要承受着怀归故园、思念亲人的痛苦。对故园亲人的相思眷念也是月亮意象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内涵。

乡愁是中国人古老而又永恒的情愫。对古时的农业生产而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是宿命也是本性,人心向往安定团圆,视背井离乡为切肤之痛,视守土事亲为最大幸事,一旦远离故土,必然会“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吟诗作赋以表达怀乡之情。“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蜀道难》),家里有父母双亲,有兄弟姊妹,有妻子儿女,即便是在外生活得风流快意,即使唐人尤其是盛唐人志在四方,辞亲远游以求功业,但血浓于水的思亲之情,仍然让诗人希望能够早日还乡,与亲人团聚。唐代思乡怀人诗中选择入诗的意象是是多种多样的,如杨柳、大雁、凉风、秋兰等,它们也都能触发离愁、

融合离情。但是,这些意象都受限于此地此物、此时此景。惟有同印万川的月亮是天下共此景,天涯共此时,即月亮具有惟一性、共享性,能够连接相隔千里万里的人,沟通遥夜相思的离情,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因此,当诗人们

“离群托诗以怨”时,便很自然地选择月亮作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中介,月亮也就随之成为思乡恋土诗中诗人们运用最多的意象之一。不管是士人游宦、商贾奔波、战士征戍前方或战乱迫人流离,当空一轮明月总能牵扯出诗人浓重的乡愁来。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月亮成为激发思乡怀归之情的神秘象征物,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李白那首人人皆能颂的《静夜思》就简洁明了地表明了这种关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游子见到床前那片空明的月光,产生了一种审美错觉,仿佛是银霜白露铺洒在地上。望明月在此异乡,思故乡在彼天涯。俯仰之间,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写尽了思乡人共通的心理体验。对往事的追忆,对亲人的深沉思念,对故乡的执着眷恋,全都融化在这明净的月色里了。整首诗由景及情,由实而虚,由现实再到想象,忽离忽合,忽远忽近,把游子心头一种普遍的思乡情绪用一个明了的月亮意象表现无遗,刹那传神,妙绝古今。被誉为“天籁之音,询为千古不磨之思乡名篇。” (徐安琪.大唐文化的奇葩——唐诗三百首.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在有些表达思乡恋土情感的诗歌中,月亮意象不仅传达出诗人的思乡盼归怀亲之情,还往往与仕途失意、羁旅困顿联系在一起,反映他们孤独寂寞的心态和寻求慰藉、解脱,寻找精神寄托的心理,体现出一种复合的情感内涵来。从而使得怀乡恋土的情感更为深沉执着。

我们来看看的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绪,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日落黄昏之际,诗人站在烟水迷檬的江中小洲上,眺望寥廓空旷的天际,一颗愁心却似乎要化入那一片空旷寂寞的暮色之中;云树低压,家山不见,一个“低”字,写出了诗人引颈眺望,目极天涯的神态。随着诗人的伫立徘徊,夜色渐临,明月升起,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伸手可触,仿佛是月亮的有意亲近,在诗人愁情正炽、索寞悲凉的心灵里,洒一缕温情慰藉的光,让诗人感受到些许的温暖。月亮仿佛就是一个知音,在诗人最落魄失意、满腔愁绪的时候走近。于此,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得到了一种安慰。但是,当我们换种角度再仔细品味,就会品出浓重的悲愁意味来:与明月亲近,自然表明与人世疏远。因此,这轮与人亲近的月亮,实际上潜含着诗人的隐痛和暗愁,远离故土的怀归念远之苦、长处羁旅为人弃置的失意苦闷,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月亮意象既是诗人愁情的安慰者,又是揭示者。

除了表现游子的怀乡恋土之情,月意象也寄托着征夫戍客对家和亲人的深刻的思念。所不同的是,在表现征夫戍客的思乡情感时,月意象也同时负载着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对生命缺乏保障的担忧,以及远在边关,白首沙场,还乡无望的深愁长恨。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生命缺乏保障,还乡遥遥无期,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郎士元《塞下曲》),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边关的月下相思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这首先表现在大量的“关山月”诗中。《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