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 经》)
• 2、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 例: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叶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宇, 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中国传统文化源流》
三纲五常
• 一、什么是三纲五常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 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 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这种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 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 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 义、礼、智、信”。
• 从政治层面看,“为政先礼”(《礼记》),“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论语》) 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 (4)人际交往中,遵守四个原则:尊重、遵守、适度、 自律。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
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 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 3、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 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等。
• 六、批判地继承

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
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
• 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 子·大略》),即义利兼顾。
• 颜元: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 功” ,把义利二者结合、统一起来。较好 地解决了义利关系问题。
• 例子:桃园三结义;梁山忠义;
• 3.礼 • (1)概念:指体现仁爱精神的具体的行为规范,是处理
人际关系最根本的道德要求。爱人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即义,而不是没有差别地去爱一切人。而礼则是体现这些 要求和原则的具体规范。 • (2)内容: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 社会的道德规范;礼节、礼仪、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处事方 法。 • (3)功能:就个人来看,礼是立人之本,是人之所以为 人的根据。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 氏》)“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 上》)——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础,而学礼也就自然成 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礼 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维系社会秩 序的安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二、三纲
•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 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 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 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 特殊的道德关系。
• 孟子“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 三、五常
• (3)功能: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 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的关系。
• 2.义 • (1)概念:是“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 ,
是一种判断人们行为的善恶当否的价值标准,是 人们思想和言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人们实现道 德完善所必须经由的道路。 • (2)内容,义是群体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 体现。 • (3)义利之辨: • 孔子:“见得思义” ,即在利益面前,要首先考 虑是否应该、合理的问题。这一思想并不否定人 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只是要以义作为衡量其 行为的标准。
• 4.智 • (1)概念:智即理智、理性、智慧。指道德认识
和道德理性。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和观念, 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 • 智与其它四常不可分割。智离开仁便显得苛刻, 离开义便显得乖巧,离开礼便显得浅薄,离开信 便显得诡诈。
• (2)内容:第一,知道遵道;第二,利人利国; 第三;自知知人;第四,慎言慎行;第五,见微 达变。此外,还包括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 思危等。
•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 于非义之信”(《正蒙·有德》)。如果讲信有违大 义,则宁愿食言。可见,儒家讲信,注重的不是 其形式,而是其精神实质。如果离开道德的标准, 片面地强调信,必然导致对道德责任的否定,破 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是不符合信的本质的。
• 五、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 1、三纲五常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 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 《孟子》:“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信是天 道的属性,人们讲求诚信,就是对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的 效法,对客观天道的尊重、认同与遵循,对人类本性的完 善。
• 讲信必须要联系义来看,所说的话是否需要付诸 行动,也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
• 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 在”(《孟子·离娄下》)。
• 孟子认为,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拿天下的财富 给他作俸禄,拿良马数千匹送给他,也不应该回 头看一下;甚至在生命和道义之间发生矛盾冲突, 应该舍弃生命而取道义。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如 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 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 ,又进一步把重义轻利的观念推 向极端。
wenku.baidu.com
• (5)举例:
• “天下之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孟子·公孙 丑下》)
•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向程颢程颐拜师 求教的事。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
•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 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 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 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 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 (3)功能:作为道德认识,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 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 5.信 • (1)概念: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 • (2)功能:在儒家看来,信是“进德修业之本”、“立
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在《周易·乾》卦的《文言》 中,就有“忠信,所以进德也”的论断,把忠信视为增进 美德的根本方法。 •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把信作 为立人之本,而且把信视为立国之本,认为“民无信不 立”(《论语·颜渊》)。如果人民不信任,国家朝政就立不 住脚。
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 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 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如其提倡
孝道,诚信至今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 批判地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源流》
三 从四德
•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 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五常 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这是封建 礼教。
• 1.仁 • (1)概念: • 从字源学上看,仁从人从二,是涉及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范畴。 是一种“恻隐之心”。 • 孔子说:“仁者,爱人” ,认为仁者应该
同情、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人,时 时处处以己推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 (《原道》) , 提倡广泛的、普遍的爱。 •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西铭》)把天下民众看作自己的同胞 兄弟,把世间万物看作自己的朋友。
• (2)内涵:《礼记·儒行篇》阐述了仁的具 体内涵: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肃敬谨 慎,是仁的实质;宽舒从容,是仁在举止 上的体现;谦逊待人,体现着仁的功能; 礼节言谈,体现着仁的庄重与文采;诗歌 音乐,体现着仁的和悦;分财济贫,体现 着仁的施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