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
高考历年真题中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高考历年真题中的常见陷阱有哪些高考,作为中国学子人生中的重要关卡,其真题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然而,在这些真题中,也隐藏着一些容易让考生“失足”的陷阱。
了解并避开这些陷阱,对于取得理想的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考历年真题中的常见陷阱。
一、语文科目1、阅读理解中的“干扰选项”在语文阅读理解部分,命题人常常设置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与原文意思有细微偏差的选项来干扰考生。
这些干扰选项可能是对原文的过度解读、断章取义,或者是把原文中未提及的内容添加进来。
例如,原文说“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选项可能会表述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通过程度上的夸大来误导考生。
2、作文的“立意陷阱”高考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直白,但如果考生不深入思考,很容易陷入浅层次的立意。
比如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考生如果仅仅停留在感谢父母、老师的层面,就难以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
而应该从社会、人生、文化等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感恩的意义和价值。
二、数学科目1、计算中的“粗心陷阱”数学题中的计算量往往较大,考生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粗心错误。
比如在小数运算中忽略小数点的位置,或者在分式化简时忘记通分。
这些看似简单的错误,却可能导致整道题的答案错误。
2、条件遗漏陷阱有些数学题目给出的条件较多,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遗漏某些关键条件,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例如在几何题中,忽略了图形中的隐藏条件,或者在应用题中没有充分利用所有给出的数据。
3、概念混淆陷阱数学中的概念繁多且容易混淆,命题人会利用这一点设置陷阱。
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等,如果考生对概念理解不清晰,就很容易出错。
三、英语科目1、听力中的“口音和语速陷阱”英语听力部分,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口音和较快的语速,这对于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
有时候,一些单词的发音会因为口音的原因而发生变化,考生如果不熟悉,就容易误解。
2、阅读理解的“词汇陷阱”阅读理解中会出现一些生僻词汇或者一词多义的情况。
科技文阅读设题陷阱的类型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科技文阅读设题陷阱的类型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识破题目所设的陷阱,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结合高考实例,总结出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的10种主要类型。
一、以偏概全: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二、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四、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五、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六、混淆时间: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阅读原文时,应对“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修饰限制词语给予足够的关注,否则就容易造成时间的混淆。
七、信息遗漏: 就是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漏掉原文里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者挖的“十大陷阱”及规避技巧一轮复习分点精讲

边练边悟4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3·新高考Ⅰ卷,T2-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 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 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找原文]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 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 成真正的伤害。 解 析 未然变已然。原文最后一段第二句: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 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根据文本信息“可能会”推断,选项 “造成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4.混淆时态 设错方式: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通过增 删,转换成选项中的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 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 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把“可能是” 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解题要点: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示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 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 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解析 选项武断绝对。“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 手段”错。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 真景况中作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为散文所遗忘”,可见散文家 并没有“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
3.无中生有 设错方式: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或者原文中 没有此意,而是命题者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
2.武断绝对 设错方式:原文的内容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夸大其词, 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高考历年真题中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高考历年真题中的常见陷阱有哪些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而历年真题,作为备考的重要资料,能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和命题规律。
然而,在这些真题中,往往隐藏着一些容易让人“掉坑”的陷阱,如果考生不加以留意,就可能在考场上失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高考历年真题中的常见陷阱。
一、语文科目1、阅读理解中的“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选项可能会故意将原文中的概念进行偷换,导致意思完全不同。
比如原文说的是“某种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而选项却表述为“这种现象一定会发生”,这就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误解”文言文实词众多,且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
有些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容易被误解,比如“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如果考生按照现代的意思理解为“行走”,就会翻译错误。
3、作文中的“主题偏离”高考作文题目通常有一定的导向和范围,如果考生没有仔细审题,很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偏离主题。
比如题目要求写“坚持梦想”,但考生却写成了“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有关联,但重点不同,就会被扣分。
二、数学科目1、选择题中的“干扰选项”选择题中常常会设置一些看似正确但实际上是干扰的选项。
这些选项可能会利用考生的常见错误思维或者对概念的模糊理解,诱导考生选错。
2、填空题中的“计算粗心”填空题的答案通常要求准确无误,而一些考生在计算过程中因为粗心,比如小数点位置错误、符号弄错等,导致答案错误。
3、解答题中的“答题不规范”在解答题中,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还要求解题过程规范清晰。
有些考生虽然得出了正确答案,但因为步骤不完整或者逻辑不严谨,被扣分。
比如在证明题中,没有写清楚关键的推理步骤。
三、英语科目1、听力中的“同音词混淆”在听力部分,由于语速较快,一些同音词容易混淆考生的判断。
例如“hear”和“here”,“write”和“right”等。
2、阅读理解中的“长难句理解”阅读理解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长难句,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就可能误解句子的意思,从而选错答案。
高考十大陷阱题

热点必备——高考十大陷阱题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熟悉的句型结构,或者一些固定搭配来制造陷阱,让考生在不知不觉中选错答案。
常见陷阱题的类型分析如下:1.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帮助考生将考题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迅速联系起来,并在短时间内调集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并得出正确的答案;但若运用不当,便会误导考生掉入命题人所预设的陷阱,得出错误的答案。
[典例1]Isn’t it time you got down to _______ the papers?(06年重庆卷)A. markB. be markedC. being markedD. marking[解析]答案为D。
考生易误选A,以为考查动词不定式结构。
其实本题考查短语“get down to doing sth.”的用法,意思是:开始认真对待某事。
这里to是介词,后面跟动名词或名词作宾语。
2.“冗余信息”干扰命题者有时在题干中插入了一些次要信息,或称“冗余信息”,用来干扰作答者的正常思维,通常把简单题干复杂化,以分散考生注意力。
常见的“冗余信息”有插入语、后置定语和前置状语、从句等。
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去掉冗余部分。
这样,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例如:[典例2]Attention, coffee lovers! We have for you, the best coffee machine ________ invented.(06年江西卷)A. everB. alreadyC. evenD. nowadays[解析]正确答案为A。
本题的主体句是We have the best coffee machine _________ invented,分词短语ever invented=which have ever been invented是定语修饰语。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实用类阅读中的陷阱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实用类阅读中的陷阱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
下面是编辑的高考语文考前指导,供参考,祝大家高考大捷~
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偷换概念
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无中生有
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 合题错项设题九大 陷阱及对策
陷阱
陷阱一: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 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 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陷阱二:张冠李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 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 导致对象错位。
陷阱六;事件杂糅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 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 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 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陷阱七: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 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 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 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 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 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 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 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5)读题解疑。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 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 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6)看注释解疑。年代、官职、人物关系、 特殊事物等,有时会有注释,可以帮助理解 文意。
陷阱三:弄错时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 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 混乱表述
陷阱四:颠倒顺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 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 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 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陷阱五;故意误译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 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 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1 .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庞籍传》)【选项设置】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口头翻译】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对比分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例3:(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17个丢分陷阱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17个丢分陷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一、偷换概念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Ⅰ)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
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突破秘籍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二、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Ⅰ)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
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高考题易错系列阅读理解题常犯的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题易错系列阅读理解题常犯的陷阱及应对策略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阅读理解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很多考生在面对阅读理解题时常常犯下一些易错的错误。
本文将针对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陷阱,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通过了解这些陷阱和策略,考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阅读理解题,提高解题能力。
一、语句理解陷阱在阅读理解题中,语句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
然而,有一些语句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考生的困惑,导致错误的答案选择。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语句理解陷阱以及应对策略:1. 否定词的使用在阅读理解题中,经常会出现否定词,如"not"、"never"等。
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这些否定词,导致对文章的真实含义产生误解。
因此,面对否定词,考生应特别注意其存在,并且在选择答案时要注意否定词对答案的影响。
2. 推断陷阱在阅读文章时,考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推断得出某些结论。
然而,只凭个人的主观推断是不准确的,容易导致错误答案的选择。
因此,对于阅读理解题中需要推断的部分,考生应该基于文章中的明确信息作出推断,而不是凭空臆断。
3. 词义理解在阅读理解题中,常常出现一些生词、隐喻或比喻的表达。
这些表达方式对考生来说可能陌生,导致理解困难。
为了克服这个陷阱,考生应该在平时多积累词汇量,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出其大致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细节把握陷阱除了语句理解陷阱外,细节把握是阅读理解题中另一个容易出错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节把握陷阱及应对策略:1. 引用混淆在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或者说法,这容易导致考生与作者的观点混淆,进而选择错误的答案。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考生应该仔细分辨作者的观点和引述者的观点,并根据文章的脉络和语境进行推理。
2. 细节偷换在阅读理解题中,有时会出现与文章内容相关但并未在文中明确提及的干扰选项。
这些选项很容易让考生误以为是细节中遗漏了的信息,导致选错答案。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的阅读理解题陷阱类型2、不同陷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应对各类陷阱的策略和方法4、示例分析以加深对陷阱的理解11 引言阅读理解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这些题目中,常常存在着各种陷阱,容易导致考生误解题意、选错答案。
了解并识别这些陷阱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至关重要。
111 常见陷阱类型1111 偷换概念在题目中,将原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得表述看似相似,但实质含义发生了变化。
考生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被误导。
1112 以偏概全选项只涉及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而将其推广为整体的结论,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和条件。
1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出现了原文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完全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1114 张冠李戴将不同主体的行为、观点或情况错误地搭配在一起,造成混淆。
1115 过度推断超出了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范围,进行过度的猜测和推理。
1116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偏离了作者的本意。
112 不同陷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121 偷换概念的特点往往使用相似的词汇或表述方式,但关键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被替换,改变了原意。
例如,原文说的是“增加”,选项中可能变成“提高”,看似相近,实则不同。
1122 以偏概全的表现形式通常只选取原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例子,然后将其作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地区的某种现象,选项却将其推广到整个国家或全球范围。
1123 无中生有的常见手法可能会引入一些看似合理但在原文毫无依据的信息,利用考生的常识或常见的思维模式来误导。
比如,在关于科学研究的阅读中,提到一个未被证实的理论作为选项。
1124 张冠李戴的识别要点注意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包括人物、机构、事物等。
一旦发现选项中主体与原文不符,很可能是张冠李戴的陷阱。
1125 过度推断的迹象选项中的结论过于绝对、夸张,或者基于一些微弱的线索进行了大幅度的推理。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
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婢益的。
陷阱一: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如2008年全国卷第10题D项: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此项“善于审案”无此信息。
原文相关信息是最后两段,主要是结尾“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命题者以此前的惩罚一官吏的行为故意说成是“善于审案”,其实那事例是要表现韩延寿勇于改错。
陷阱二: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如2009年广东卷第8题A项:李迪本来是赵都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他(李迪)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应是“李迪的曾祖”而不是李迪。
陷阱三: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
我们来看2009年高考全国卷D第IO题C项: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
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
运瓜时,他也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大旱之时,郭原平否定具官的建议并没有引农田水注入瓜渠,因此他帮助别人应该不是在当次,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
陷阱四: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如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C项: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复习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 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 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的信息,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六)因果倒置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 或强加因果关系。注意“所以”“而”“导致”“引发”等词,看是否乱用因 果,违背逻辑。
•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
Hale Waihona Puke 命题者对干扰项的设计有如下十大雷区
1.以偏概全 2.已然未然不分 3.前后倒置(时间事件) 4.主次颠倒 5.选择与兼备 6.因果倒置 7.答非所问 8.肯否混淆 9.夸大与缩小 10.无中生有
(一)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出现 “凡”“一切”“全”“都”等词一定要小心。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例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 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 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分析]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属于“混淆时态”的错误类型。
阅读题目常见陷阱分析

阅读题目常见陷阱分析在我们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阅读题目是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并做出正确回答的关键环节。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粗心大意或者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入,陷入一些常见的陷阱,导致答题错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阅读题目中常见的陷阱类型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阅读题目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出题者会巧妙地将题目中的关键概念进行替换或者曲解,从而改变题目的原意。
例如,题目中说的是“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增加”,而选项中却说成是“该产品的市场供应在增加”,这就是明显的概念偷换。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我们在阅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和概念的定义,并且在对比选项时要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概念的不一致。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的陷阱通常表现为用个别、局部的情况来代表整体。
比如,文章中提到某个地区的某种现象,而题目却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要防范这种陷阱,我们需要培养全面思考的能力,不能仅仅根据局部的信息就做出整体性的结论。
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文章所涉及的范围和对象是否与题目一致。
三、过度推断有些题目会引导我们根据给定的信息进行推断,但如果我们过度发挥,超出了原文所提供的合理范围,就容易出错。
比如,文中只是说“某公司正在考虑推出新产品”,而题目中却问“该公司新产品一定会成功”,这就是过度推断。
在面对需要推断的题目时,我们要依据原文的逻辑和信息进行合理推测,避免凭空想象和过度猜测。
四、混淆因果混淆因果关系是另一个容易让人犯错的陷阱。
可能会把原因说成结果,或者把结果当成原因。
比如,文中说“因为天气恶劣,所以航班延误”,而题目中却变成“航班延误导致天气恶劣”。
为了避开这个陷阱,我们要清晰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逻辑,在阅读题目时认真分析选项中因果关系的合理性。
五、绝对化表述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绝对化的表述,如“一定”“绝对”“必然”等。
然而,很多情况下,事情并非如此绝对。
例如,“只要采取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
阅读题目常见陷阱分析

阅读题目常见陷阱分析在我们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阅读题目是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解答问题的重要环节。
然而,很多时候题目中会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理解偏差、答错题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一下阅读题目中常见的陷阱。
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阅读题目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出题者可能会在题目中故意将一些关键概念进行替换或混淆,从而误导答题者。
例如,题目中原本说的是“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但在选项中却变成了“该产品的市场供给在持续增加”。
需求和供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答题者没有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概念的偷换,就很容易选错答案。
又比如,题目提到“动物的本能行为”,而选项中却变成了“动物的学习行为”。
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答题者没有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就可能被题目所迷惑。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也是一个常见的陷阱。
题目可能会根据个别的、局部的情况得出普遍的、整体的结论,或者将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情况推广到所有情况。
比如,题目中说“在某些地区,这种植物能够很好地生长”,但选项却变成了“这种植物在任何地区都能很好地生长”。
很明显,从某些地区到任何地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推广。
再比如,“部分学生通过参加辅导班提高了成绩”,不能就此得出“所有学生参加辅导班都能提高成绩”的结论。
三、过度推断有些阅读题目会引导答题者进行过度的推断,超出了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范围。
比如,题目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个现象,而选项却对这个现象的原因、影响等进行了过于深入和广泛的推测,而且这些推测并没有在题目中给出明确的依据。
又比如,题目提到“某公司近期推出了一款新产品”,选项却声称“这款新产品将彻底改变该公司的市场地位”,这种没有根据的过度推断很容易让答题者陷入误区。
四、强加因果强加因果是指在题目中把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情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从而误导答题者。
例如,题目中说“今天下雨了,小明没出门”,选项中却认为“因为下雨,所以小明一定心情不好”。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 解题策略:
• 考查点
应对第略
•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 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是绝对的情况。 • 3.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 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4.答非Leabharlann 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常表现为“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尽管选项表述完全符合原文,但选项并没有回答题干所探讨的问题。要注意题干中“原 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
• 3.思想情感总结不当
•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 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 4.表达技巧理解不准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ⅢT12]C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 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
• (4)事件先后设错。 •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T12]C项,根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
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无中生有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
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3、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简析】不准确。
“强拉因果”类干扰项的“原因”及“结果”都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意思,只是其因果关系不成立,故不准确。
D项“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不是如选项前半部分所述。
4、答非所问例4.阅读《读书精神的失落》一文,完成:对“是书害了读书精神”的含义的阐释,正确的两项是(文略)A.出版物太多太滥,书籍只是一种商品,并不关心读书的精神内涵。
B.现代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点缀和娱乐行为,并不看重书籍的重量。
C.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一种手段,读书至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
D.书籍不再是信念和执著的见证,无休止的商业炒作瓦解了读书人的精神防线。
E.现代人将书籍作为工具和玩具,放弃了对社会人生的追求。
【简析】正确项是A、D。
A、B、C、D、E五项均符合原文意思,而B、C、E说的是“现代人”失落了“读书精神”,不符合“书”害了“读书精神”的题意,答非所问,故答案只能是A、D两项。
5、前后倒置例5.阅读下文,判断A项说法是否正确。
按照计划,到2000年时,陆基卫星发射器将把三个“太空帆船”送入轨道,这些太空帆船在轨道上“扬起帆”并只依靠阳光作动力朝着月球方向航行。
A.太阳帆船不用燃料,没有污染,是目前最好的航天器。
【简析】不正确。
A项中“目前”与文中“到2000年时”从时间上不符,故A说法有误。
参考例证:1993年高考第28题B项“《学会生存》激发了吉尔福特和威廉斯的探讨”中虽然没有表示时间的词,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却是判断B项正误的关键,《学会生存》是1972年发表的,而吉尔福特在1956年和1965年就提出了智力结构模式,因而B项说法不正确。
6、夸大与缩小例6.阅读下面文句,判断D项理解是否正确。
美国市场上现有的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马血中提取的,马血中的红血球被去除了,只留下含有数千种不同抗体的血浆,而这些抗体中只有几种能解蛇毒,这样患者在使用了这种解毒药之后,会对血浆中数千种其他的抗体和蛋白质产生若干种过敏反应,而且,使用剂量还必须很大。
新一代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羊血中提取的,其血浆经过提纯,使其中仅含能解蛇毒的抗体。
在迄今接受这种新药治疗的32位患者中,大多数都没有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产生使用传统解毒药时经常出现的严重的过敏反应。
D.新研制的抗蛇毒药物使用时所需剂量小,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简析】不正确。
D项说法的前半部分符合文意,但后半部分就“夸大其辞”了,因为文中用的是“大多数”,马虎的学生很可能把文中的“没有一个”看成“产生副作用”的主语。
例7.阅读下面一句话,判断B项理解是否正确。
用一种名为木瓜蛋白酶将每一种Y-形抗体的“杆”与其一对“臂”分离,后者才是该抗体与目标化合物结合的部分。
B.该抗体指能解蛇毒的一种Y-形抗体。
【简析】不正确。
B项误将文中的“每一种”说成“一种”,属于“缩小其辞”,走马观花的考生很可能漏读文中的“每”而误认为B项正确。
7、个别与一般(以偏概全)例8.阅读下文后回答,A、B、C、D是对太空帆船的结构的说明,选出不准确的一项。
一个剑桥科学家小组在建造欧洲参赛太阳帆船的挑战中,因为设计独特而处于领先地位,它设计的太阳帆船将在竞赛中同其他太阳帆船一道,在一个载荷舱中由一个卫星发射器(如欧洲阿丽亚娜火箭)送入大约1万公里高的轨道上。
进入轨道后,它将展开成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并环绕地球许多圈,速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摆脱地球引力并进入月球轨道的速度。
太阳帆船可以用同风筝相似的方式来通过改变形状(从锥体到平板甚至是马鞍形)而加以操纵。
与雨伞的脊相似的灵活的金属脊决定着帆船的形状,而且根据地面指令,金属脊还能受热致弯,从而改变帆船的形状……成功的关键是位于帆船中部的一颗小型太阳能通信卫星。
该卫星为地面的导航人员提供视频图像,帆船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置在卫星内。
A.有一张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
B.帆中有伞脊一般的灵活的金属脊。
C.船中有一颗太阳能通讯卫星。
D.卫星中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
【简析】A项不准确,因为“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是剑桥科学家小组建造的帆船的结构情况,其他帆船的帆的面积不一定为3万平方英尺,这是“个别”与“一般”情况的置换,也就是说,“个别”情况不一定能代表“一般”情况,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8、未然与已然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
此类干扰项只要认真辨析,抓住关键字眼,是不难判断出来的。
例9.如原材料“科学研究发现,复眼见于昆虫和节肢动物,它由许多独立的晶体组成……新的显微机械加工技术使研究者可以制造出模拟昆虫眼睛的极小的人造复眼。
研究者甚至想办法将多个晶体环绕一个半球形物排列,有朝一日或可用它来制造视野能达到360度的装置。
”干扰项设置为:“研究者可用多个复眼晶体环绕成的半球形物制造视野达到360度的”。
经过辨析我们会发现,原材料所说“有朝一日或可用它来制造视野能达到360度的装置应用于化妆培训行业。
”是属于研究方向,只是表示将来有可能出现,而这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而干扰项却判定为“已经”的事实,这就违背了原材料意思。
与此相类似的干扰项还有“可能”变“一定”(或然与必然),“未知”变“已知”等。
9、必要与充要这种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把阅读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混淆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推理,常见的是混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关系。
“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无甲必然无乙,有甲并非必然有乙”。
如,“只有存在空气,植物才能生长”一句,没有“存在空气”这个条件,植物必然不能生长,但有了“存在空气”这个条件,植物也不一定必然能生长。
而“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有甲必然有乙,无甲必然无乙”。
例10.我们看原材料:“超声波清洗技术是功率超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层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它不仅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而且振动加剧溶液的脉动和搅拌,更增强了清洗的效果。
因此,超声清洗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
”干扰项设计为:“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是离不开超声波清洗技术的。
”通过辨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超声波清洗”只是“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未必就没有这个结果。
10、描述当解释在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一些描述性的说明或补充性的阐释,并没有准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例11.从对"沙尘暴"的解释中,选出最准确的一项,B项"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此句虽可在原文中找到,但它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并没有揭示出沙尘暴的本质特征,是无效信息。
本文仅就原阅读题中某一段落进行阅读,或对某一选项的正误进行分析,这样文字少,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失误率较低。
如果面对整个现代文阅读,面对大量的文字、纷繁的选项,考生对选项认真辩析、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尤为必要了。
解答高考现代文小阅读题,通常采用三遍阅读法,即①第一遍:阅读全文,把握思路,领会主旨,勾画关键句;②第二遍:结合题干,重点阅读,勾画相关信息;③第三遍:对照题干和原文,辨明干扰项,找出选题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