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寒和苦寒的性质的药物作用不同, 甘寒和苦寒的性质的药物作用不同,所以使 用时必须分辨,尤其在发热初期,不宜早用 用时必须分辨 芩、连之类。 甘寒能使邪从汗解,苦寒 苦寒则使邪从下泄; 甘寒 苦寒 甘寒主清肺胃之热,苦寒 苦寒则泻三焦之火; 甘寒 苦寒 甘寒能生津,苦寒 苦寒反从燥化行液。 甘寒 苦寒
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 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 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 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 表热)。 表热 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疏表法” 疏表法 或 “解表法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解表法 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导致 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 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 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 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 哪一类方剂。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 热毒壅结, 热毒壅结 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热的病证 伴有发热的病证,如痄腮(耳前 伴有发热的病证 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 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温毒初起,治疗常采用辛凉解表配合清热解 温毒初起 毒的方法来表里双解内郁的热毒。 如,痄腮治以普济消毒饮加减 普济消毒饮加减,乳蛾治以甘 普济消毒饮加减 甘 桔射干汤加减,Hale Waihona Puke Baidu眼、牙痈治以翘荷汤、泻 翘荷汤、 桔射干汤加减 翘荷汤 黄散加减等。 黄散加减
3、宣表化湿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 湿热病邪侵袭卫表,症见恶寒微热、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白腻等,以芳 芳 疏表透卫、 香辛散、燥湿理气 香辛散、燥湿理气药物来疏表透卫、宣化表 疏表透卫 里湿邪。 里湿邪
藿香、淡豆豉辛散疏表 辛散疏表; 辛散疏表 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芳香化浊 杏仁宣肺疏表 宣肺疏表,“气化湿亦化”; 宣肺疏表 配以猪苓、赤苓、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 淡渗利湿 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二、调和营卫退热法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 方法。 卫表受了风邪,症见发热、鼻塞、自汗出等, 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 必须 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 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 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 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 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
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 发热 变化(热型)和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 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 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 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 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发热恶寒并见:邪在肺卫的征象。 发热恶寒并见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寒热往来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 身热不扬
也因为桂枝汤主要功能在于调和营卫,故经 过加味以后如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等,并可以治疗虚弱 小建中汤 治疗虚弱 症候,这是突出的一点。 症候 对偏阳气虚弱,平时畏冷,疲劳后微有低热 的患者,依据“劳者温之 劳者温之”的治则,常用桂 劳者温之 桂 枝汤酌减桂枝用量, 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加入党参或黄芪或当归 之类,效果良好。 之类
3、清热泻火
代表方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黄芩汤、 黄芩汤 适用于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症见身热口渴、 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 脉数,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 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黄芩:苦寒泻火、直清里热; 黄芩 芍药、甘草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使清热 解毒而不伤阴; 临床上,加黄连 黄连加强清热解毒的力量,加 黄连 玄参养阴解毒,淡豆豉 淡豆豉发郁热,透邪外达。 玄参 淡豆豉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 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 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 香薷 理气;扁豆花 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 厚朴苦 扁豆花 厚朴 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银花、连翘 银花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 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 湿邪较甚者 暑热 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 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身热肢厥 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发热夜甚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 夜热早凉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
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 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 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 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轻清宣气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或里热渐退而余热内 扰,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症见身热微渴、 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 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 心中懊侬不舒、舌苔薄黄、脉数,以性质轻 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外达。 宣畅气机,透热外达 宣畅气机
栀子: 栀子:清三焦邪热; 淡豆豉: 淡豆豉:宣发郁热、透邪外达、兼以除烦, 使内郁之邪热外透而热解。
《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必须注意,发汗能损伤津液 发汗能损伤津液,并且过分发汗 发汗能损伤津液 能使汗出不止,造成亡阳等不良后果。 发汗法应用时,一方面应掌握适当剂量 掌握适当剂量, 掌握适当剂量 一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对当汗不汗 当汗不汗, 当汗不汗 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 不当汗而汗 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 当汗不可汗 汗不得法 等见解,说得相当具体,可资参考。
代表方剂:桂枝汤 桂枝汤 《伤寒论》强调,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 安卧,助其出汗祛邪,适宜于体弱邪轻 体弱邪轻的太 体弱邪轻 阳中风之证。 桂枝祛风,白芍 白芍和血,生姜 生姜发表,红枣 红枣补中, 桂枝 白芍 生姜 红枣 攻补两两结合,与发汗剂的专仗发汗退热显 然不同,是用调和营卫增强机体机能来祛邪 外出。
4、疏卫润燥
代表方剂:桑杏汤 桑杏汤 燥热病邪伤于肺卫,症见发热、咳嗽少痰、 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舌边尖红、苔 以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 薄白欠润等,以辛宣凉润之品 解除卫表燥 以辛宣凉润之品 热之邪。 热之邪
桑叶、豆豉:轻宣透热解表 轻宣透热解表; 轻宣透热解表 杏仁、贝母:宣肺止咳 宣肺止咳; 宣肺止咳 栀皮:清上焦邪热 清上焦邪热; 清上焦邪热 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生津润燥; 生津润燥 共奏疏表润燥之效,符合“温者宜凉、燥 者宜润”的原则。
辛温发汗法: 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 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 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 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的且其性 辛凉发汗法 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 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
叶天士称“辛胜则汗 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 辛胜则汗 表气,促使“邪随汗并 邪随汗并”而外解 。 邪随汗并 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 解毒、 解毒 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 和胃 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 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 反应。
发热的辨证论治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锦芳
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 感染性 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 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 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 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
于此可见,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掌握发汗 掌握发汗 退热的原则, 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 用,是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 假如见到感冒不分风寒和风热,选择方剂 也不分辛温和辛凉,或者把某些成药当作 特效药,显然是不对的。
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 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 即使热势甚炽,仍然怕见风寒,不欲揭去衣 被,此时治以发汗为主。 临床上不可见热就清热;邪在表时,如果用 清凉抑遏,反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病因、病性、 病因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程阶段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 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原因不明的发热证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
1、辛散表邪
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 香苏饮 麻黄汤、香苏饮 麻黄汤 香苏饮; 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 桑菊饮 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 桑菊饮; 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 并非单纯用辛温 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 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 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 清头目等药物在内
2、辛寒清气
代表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 适用于里热炽盛,蒸迫内外,病邪有外达之 里热炽盛,蒸迫内外, 里热炽盛 势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脉洪大者, 势者 以大辛大寒之品大清气分亢盛邪热 大辛大寒之品大清气分亢盛邪热,既直折 大辛大寒之品大清气分亢盛邪热 阳明无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邪 热皆解。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解的目的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随证变法”。 随证变法
《难经》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 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 营周于外。”营卫调和,腠理疏达,表气调 达,表邪亦解。 如果对一般伤风发热证,放弃发汗而强调调 对一般伤风发热证, 对一般伤风发热证 和营卫,也是不恰当的 和营卫,也是不恰当的。
正因为桂枝汤 桂枝汤的祛风退热不同于一般的发汗 桂枝汤 剂,所以不适应于外感无汗的表实证 不适应于外感无汗的表实证,同时 不适应于外感无汗的表实证 用量也要适当配合。 用量也要适当配合 桂枝汤原方桂枝和白芍的分量相等,假使桂 桂枝汤原方桂枝和白芍的分量相等 枝重于白芍或白芍重于桂枝,便成为桂枝加 桂汤及桂枝加芍药汤,均能变更其作用。
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症见:壮 热不恶寒,反恶热,伴口渴引饮,汗出,舌 不能再用发汗,汗 苔薄黄,脉数等,这时候不能再用发汗 不能再用发汗 后有阳亢阴竭的危险;也不可早用养阴 不可早用养阴,防 不可早用养阴 止阴遏阳伏之变。
三、清气退热法
清气退法主要运用于里热炽盛者。 清气退法主要运用于里热炽盛者 由于气分无形邪热所在的部位、病势浅深、 病邪性质各有不同,清气法又可分为轻清宣 轻清宣 辛寒清气、清热泻火 气、辛寒清气 清热泻火 辛寒清气 清热泻火的不同。
石膏:大辛大寒清泄气热,因势利导,透 石膏 热外达; 知母: 知母:苦寒而性润,配合石膏,增强清热 止渴除烦之力; 生甘草: 粳米保 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配粳米 粳米 养胃气。
白虎汤虽然不是解表剂,服后自然地汗液 白虎汤 畅泄,热随汗解。本方一方面使热邪从肌 一方面使热邪从肌 表缓缓透泄,一方面保存津液 表缓缓透泄,一方面保存津液。 白虎汤能清泄肺胃热炽,在伤寒和温病过 程中,这种退热法是最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