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诚”与“自诚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以上是《中庸》言“诚”最重要的文献。盛言“人”与创生不已的创造真几的“天道实体”的关系(也含着万物与道体的关系)。“天命”者,天道实体之流行也,流行于人便成为人之性,流行于万物便成为物之性。这是《中庸》一书开宗明义之要旨,而后文则以此“诚”体以实之,即,以“诚”体具体化“天道实体”之实意,也就是说,天道实体的创生“纯亦不已”的实意,就是道德创生之“纯亦不已”。(“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诚体天道之流行于人而为人之性,是从上至下言,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说,就是道体贯彻于人而成为人的本性,用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熊十力先生的话说,就是由体而成用。也就是说“诚”是体,“明”是用。但是,体和用的关系是不二的,严格言之,是一。用牟宗三先生常用的哲学术语去说是,即存有即活动。人性源自“天道诚体”,这“诚体”是创造的真几,为真实的生命,人人本有,天地之道亦只如此。人直下体现此诚体,而以修养工夫以复之,这就是“人之道”,也就是《中庸》言“诚之”的工夫。也是熊先生所谓的由用以显体。牟先生所谓的即活动即存有。就是《中庸》所说的“修道之谓教”,“自明诚,谓之教”便是落实展开《中庸》前文言“教”之实意。最终是人与道体的完满合一,所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这一系列的由道德实践以“贞定”性与天道,文字非常吃紧。大体言之,性与天道是形式地说、客观地说,而诚则是内容地说、主观地说。
要好好了解《中庸》,可读北宋周濂溪的《通书》,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对《通书》和《中庸》都有非常精辟的解释,可细读。假如觉得太难懂,可以先读牟先生的《十九讲》和《中国哲学的特质》这两本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