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9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2、影响
学校教育迅速摆脱 混乱局面, 回到 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 发展战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表现: ⑴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5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15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9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外,谦虚谨慎是不可缺少的品格。自以为是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成功的门路。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 学校。”
根据材料思考:既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全日制学校 教育制度,那么为什么还要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 教育制度?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经过 (二)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是重视人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 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春秋政治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展
课标要求: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 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1、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一)经过
1、拉开序幕
(1)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 进行初步改革。
(2)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 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成中学学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时期内国家主要发展全日 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 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于迅速发展, 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 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 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文化 水平不高,需要学习知识,等等。
二、动乱中的教育 ——混乱
1、原因: “文革”冲击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表现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⑵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⑶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 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允许社会办学, 启动希望工程(1989)
邓小平 (1990年9月5日)
在安徽 大学就读的苏 明娟(《希望工 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 2005年大学毕业, 走上了工作岗位。
“以 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助 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确立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旧教育有用经验,借 广大工农开门,大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 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 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A、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这种教育方针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wk.baidu.com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D)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动乱时期的中国教育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②恢复高考制度③编写新教材④倡导尊
师重教⑤启动“希望工程”
(B)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 的提出②工农速成班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
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
B
)
8 、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2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潜能,做你真正喜欢的事业。 12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15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肯定失败。 6 、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即使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2 、在人生中只有曲线前进的快乐,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只有珍惜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只有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6 、会说话的多说,不会说话的少开口,要小心言多必失。成功人士大多沉默寡言,不多开口,这不是说沉默寡言能够做出什么创造性贡献,而是减少错误的发生。 1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 有价值! 3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 、一个人要想掌握精湛的技术,不能性急,要肯于吃苦,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13 、在现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里,谁不继续学习,谁必将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 、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掌握事物的正确动向,你就会事半功倍,而后取得最后的成功。 14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11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1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要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想要怎样才能充实地走完这段历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碌碌无为,虚度韶华?还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这取决于 自己。要想成就理想,需要做到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普通的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又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
A.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A)
B.整体水平还是得以与建国初期持平
C.通过严格考试录取的制度基本不变
D.还是起到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作用
(3)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
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A)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4)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其拨乱反正的措施有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 发展战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3、20C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 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4、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青海边远牧区学校开展远程教育 西藏日喀则地区中学新教学楼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措施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思考: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①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 力的竞争。其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②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 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 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 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三)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A、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D、从基本国情出发; E、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前17年)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 步步开展的?(经过)2、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2、表现3、影响
探究三: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
1、“文革”后初期状况(改革开放)2、 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2、影响
学校教育迅速摆脱 混乱局面, 回到 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 发展战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表现: ⑴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5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15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9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外,谦虚谨慎是不可缺少的品格。自以为是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成功的门路。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 学校。”
根据材料思考:既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全日制学校 教育制度,那么为什么还要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 教育制度?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经过 (二)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是重视人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 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春秋政治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展
课标要求: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 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1、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一)经过
1、拉开序幕
(1)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 进行初步改革。
(2)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 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成中学学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时期内国家主要发展全日 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 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于迅速发展, 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 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 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文化 水平不高,需要学习知识,等等。
二、动乱中的教育 ——混乱
1、原因: “文革”冲击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表现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⑵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⑶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 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允许社会办学, 启动希望工程(1989)
邓小平 (1990年9月5日)
在安徽 大学就读的苏 明娟(《希望工 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 2005年大学毕业, 走上了工作岗位。
“以 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助 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确立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旧教育有用经验,借 广大工农开门,大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 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 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A、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这种教育方针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wk.baidu.com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D)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动乱时期的中国教育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②恢复高考制度③编写新教材④倡导尊
师重教⑤启动“希望工程”
(B)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 的提出②工农速成班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
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
B
)
8 、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2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潜能,做你真正喜欢的事业。 12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15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肯定失败。 6 、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即使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2 、在人生中只有曲线前进的快乐,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只有珍惜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只有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6 、会说话的多说,不会说话的少开口,要小心言多必失。成功人士大多沉默寡言,不多开口,这不是说沉默寡言能够做出什么创造性贡献,而是减少错误的发生。 1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 有价值! 3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 、一个人要想掌握精湛的技术,不能性急,要肯于吃苦,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13 、在现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里,谁不继续学习,谁必将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 、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掌握事物的正确动向,你就会事半功倍,而后取得最后的成功。 14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11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1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要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想要怎样才能充实地走完这段历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碌碌无为,虚度韶华?还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这取决于 自己。要想成就理想,需要做到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普通的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又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
A.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A)
B.整体水平还是得以与建国初期持平
C.通过严格考试录取的制度基本不变
D.还是起到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作用
(3)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
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A)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4)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其拨乱反正的措施有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 发展战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3、20C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 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4、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青海边远牧区学校开展远程教育 西藏日喀则地区中学新教学楼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措施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思考: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①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 力的竞争。其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②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 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 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 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三)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A、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D、从基本国情出发; E、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前17年)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 步步开展的?(经过)2、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2、表现3、影响
探究三: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
1、“文革”后初期状况(改革开放)2、 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