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反射
医学专题脑干反射及意义119003
![医学专题脑干反射及意义119003](https://img.taocdn.com/s3/m/638dfdf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a.png)
选定 1 0种脑干反射 (xuǎndìnɡ)
7.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 (horizontal oculo—cepha— logyric reflex,HOC)
检查方法(fāngfǎ):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表现为头左右转 动时双眼球呈 方向水平移动。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选定 1 0种脑干反射 (xuǎn dìnɡ)
3.垂直性眼头运动(yùndòng)反射(vertical oculocephalogyric reflex ,VOC)
检查方法:垂直性眼头运 动反射表现为头俯仰时双 眼球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 上下垂直移动。
前庭外周感受嚣-前庭核-脑 桥侧视中枢(zhōngshū)-内侧纵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I平面8种生理性反射均存在,出现病理性掌颏反射; II平面 cs(睫脊反射)、Pc(掌颏反射)消失(xiāoshī),其他7种生
理性反射存在。
III平面 CS、FOO(额眼轮匝肌反射)、voc(垂直性眼头运动 反射)消失,出现病理性CM。
IV平面 CS、FOO、VOC、L(瞳孔对光反射)消矢,CM仍存在。 V平面 上脑桥损伤平面时,仅残存HOC(水平性眼头运动反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选定 1 0种脑干反射 (xuǎndìnɡ)
9.掌颏反射(fǎnshè)(palmo—chin reflex,PC)
检查方法:刺激大鱼际皮肤 引起同侧颏肌收缩掌颏反射
反射弧为: ①传入神经 (shénjīng),正中神经(shénjīng)。②
中枢,颈髓5~8和第1胸髓的
4、中脑平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存在; 5、桥脑上平面受累—角膜反射、嚼肌反射、角膜下颌反射消
反射发育
![反射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4da4d5290722192e4536f6c7.png)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运动的反射 ◆协调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
范型 ◆生后2个月内呈阳性反应,2个月后应
转阴。
1.屈肌收缩反射
2.伸肌伸张反射
3.交叉性伸展反射1、2
• 阴性:双上肢不能向后伸 展而摔倒。
• 阳性:双上肢向后伸展支 撑住身体。
• 时间:8月~终生
◆调整反射 ◆身体在空间时,确立头部与身体的正
常关系,及确立身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这些反应从出生就具有了最初的模式,
到10—12个月达到最高的协调效果
1.颈的调整反应
2.躯干调整反应
3.对头部的迷路性调整反射1.2.3
1
2
3.
4.视觉调整反射1.2.3
1.
2.
3.
5.两栖类式反射
四、主动运动反应
• 阴性:无或轻微惊愕 • 阳性:上肢外展外旋,
伸展(或屈曲),手 指伸展,似“拥抱状” • 时间:0~4个月
7.兰道反射(Landau)(抬躯 反射)
• 检查:病人俯卧,托 病人胸部,保持悬空, 主或被动将其头后仰/ 前屈。
• 阴性:脊柱和下肢屈 曲
• 阳性:脊柱和下肢伸 展/屈曲
• 时间:6月~2/2.5岁
▲重要反射
1.吸吮反射
• 检查方法:把手指放入婴儿口中 • 阳性反应:唇颚出现吸吮动作 • 正常持续时间:0~3个月
2.呕吐反射
• 检查方法:用食指伸入婴儿口中, 触碰舌根。
• 阳性反应:有呕吐感或呕吐 • 此反应维持终生。
3.觅食反射
• 检查方法:用手指碰触婴儿口周皮 肤或上下唇。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及考核评分标准[1]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及考核评分标准[1]](https://img.taocdn.com/s3/m/4e8332c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1.png)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脑死亡定义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脑死亡判定一、先决条件(一)明确昏迷原因原发性脑损伤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指缺氧性脑病,如心跳骤停、溺水、窒息等.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如急性中毒(一氧化碳、镇定安眠药、麻醉药、精神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低温(肛温≤32℃)、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非酮性高血糖高渗透压昏迷)等.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1、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用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
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测定昏迷评分为3分。
2、注意事项(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2)在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
脑死亡时枕大孔以下的脊髓可能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及脊髓自动反射。
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反射及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引起头部旋转运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旋后;刺激腹部可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可引起下肢屈曲、伸展;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时偶可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
(3)脊髓自动反射必须与自发运动相区别,自发运动通常在无刺激时发生,多数为一侧性,而脊髓自动反射固定出现于特定刺激相关部位。
(二)脑干反射消失1、瞳孔对光反射(1)检查方法用强光照射瞳孔,观察有无缩瞳反应。
光线从侧面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同侧瞳孔有无缩小(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光线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有无缩小(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
上述检查应重复进行。
(2)结果判定对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均无缩瞳反应即可判定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注意事项①脑死亡者多数伴有双侧瞳孔散大(>4mm),但少数瞳孔可缩小或不等大.因此,不应将瞳孔大小作为脑死亡判定的必要条件。
②眼部外伤可影响对光反射的观察。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https://img.taocdn.com/s3/m/acdb08eedaef5ef7ba0d3ca0.png)
脑干反射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脑干自上而下分6个功能面,可选用10个脑干反射(BSR)来判定脑干诸平面功能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判定预后。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额眼轮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
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钭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
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一起闭眼。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一起嚼肌收缩。
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
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
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
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
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延脑平面。
以下为脑干反射:生理反射1、睫脊反射:刺激锁骨上区皮肤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2、额眼轮匝肌反射:以手指牵拉病人眉梢向外上,以叩诊锤叩击手指,引起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3、头眼垂直反射:使病人头俯、仰时,双眼球随之反方向上下移动。
4、对光反射: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脑干反射消失ppt
![脑干反射消失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7bc0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2.png)
脑死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张艳 1 一、概念1 传统的死亡概念为心跳呼吸停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心肺死亡”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相适应,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费用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某些社会问题。
因而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即全脑机能不可逆地停止。
2 一、概念2 当大脑半球和脑干的病变为不可逆的损伤时,神经系统失去维持和调节基本生命机能的能力,深度意识障碍,自主呼吸停止,循环衰竭,病人处于濒死状态,依靠人工辅助呼吸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此状态为脑死亡脑死亡。
3 二、临床表现(一)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声音、头面部各种疼痛刺激等无反应,无自主性的肌肉活动。
脑死亡后由于脊髓可能尚未死亡,2~14天内脊髓休克阶段消失,各种脊髓浅、深反射出现,躯干和肢体刺激即可引发脊髓反射性活动,如强烈刺激足底,病人可能保留膝部屈曲动作等,这种脊髓反射性活动应与自主性肌肉活动区别开,以免误诊。
4 二、临床表现(二)脑干反射消失脑干支配的运动消失,包括瞬目、咀嚼、磨牙、哈欠等动作消失。
脑干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如果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说明作为中枢的脑干功能已经丧失,也就是说脑干已经死亡。
脑干反射消失是临床判断脑死亡的关键。
5 脑干反射(1)1.睫脊反射:疼痛刺激正常人的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散大,脑死亡时无变化;2.额眼轮匝肌反射: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受检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之,然后用叩诊锤轻叩检查者手指,引起同侧眼轮匝肌收缩闭眼,脑死亡时消失;3.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或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轻轻俯仰病人头部,脑死亡病人的眼球固定,不上下逆动;4.瞳孔对光反射:光刺激不能引起脑死亡病人瞳孔缩小;6 脑干反射(2)5.角膜反射:刺激双侧角膜,脑死亡时无瞬目反射;6.嚼肌反射:脑死亡时叩击颏部无嚼肌收缩;7.水平性眼前庭反射或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用4℃冰水快速注入一侧外耳道,正常人可立即出现眼球震颤,快相向冰水注射对侧。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1e0a2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3.png)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第一句开宗明义:脑死亡是包含脑干在内的全脑技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先决条件包含:昏迷原因明确,排解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逝,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
以上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型。
体感诱发电位P十四以上波形消逝。
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十二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补充说明:自主呼吸停止指需要手法或机械维持呼吸。
停止手法或机械呼吸后,低流量供氧3~5分钟或应用常规诱发自主呼吸的方法,自主呼吸仍不能出现;必要条件:1、深昏迷:即病人对外界强刺激物任何反响〔主要是面部不应有任何肌肉活动〕,Glasgow 昏迷量表评分为3分。
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必须除外。
不少冷静安眠药、精神药物、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都能导致深度昏迷,因此必须做血液、尿中药物浓度的监测。
低于35℃的体温可能为冻伤,也需积极抢救。
甲状腺功能低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代减等病都应排解。
心血管原因引起的休克会干扰下丘脑和脑干功能,引起一过性脑功能丧失。
2、脑干反射全部消逝。
脑干反射包含: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眼前庭眼反射〔冰水试验〕、劲睫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
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在脑死亡时,由于人工维持呼吸、心跳、血压条件下足以保证脊髓血供,脊髓神经元得以存活。
一般脑死亡发生后1-2天内会出现脊髓休克,闹事脊髓反射全部消逝,在随后1-2周内脊髓反射可不同程度地恢复,出现一些肢体反射,这与脑死亡的诊断并不矛盾,故肌腱反射、腹壁反射以及在颈以下对疼痛刺激的反射可以消逝也可以存在。
脑死亡病人的脊髓反射可消逝、存在或甚至活泼。
因此,肌腱反射消逝或脊髓反射消逝并非诊断脑死亡的必要条件。
3、经标准的呼吸暂停试验确定的无自主呼吸:确诊自主呼吸完全停止时诊断脑死亡的关键辅助检测手段。
但必须排解人过过度换气下自主呼吸被抑制的假象。
脑干反射的名词解释
![脑干反射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18073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c.png)
脑干反射的名词解释当我们遇到外界刺激时,我们的身体通常会自动做出一些反应,比如眨眼睛、打喷嚏、反射性地抽回手等等。
这些反应是由我们的大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干所控制的。
脑干是大脑的延伸,位于颅骨底部,连接大脑与脊髓。
它在我们不自主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和反射动作,这就是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是我们身体对特定刺激的快速、固定且自主的反应。
与大脑皮层控制的意识行为不同,脑干反射是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生理反应模式。
它是我们生存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方式,因为它们在我们无法主动控制的情况下,起到了自动保护的作用。
脑干反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由刺激的种类和反射动作构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干反射及其解释:1. 引发肢体抽搐的脑干反射当我们的肌肉遭受到强烈的刺激时,比如用手轻轻戳到膝盖上方的肌腱,我们的膝盖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个抽搐的动作。
这被称为膝反射,是一种调节身体姿势和保持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2. 引发眼睛运动的脑干反射当我们的眼睛遭受到刺激时,比如有一只飞虫进入眼睛,我们的眼睛会迅速地闭上。
这被称为眼球反射,是用于保护眼睛免受伤害的反应。
3. 引发吞咽的脑干反射当我们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液体进入口腔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吞咽动作。
这是一种自动的保护性反射,以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
4. 引发呕吐的脑干反射当我们摄入有毒或不适口的食物时,我们的胃会反射性地收缩,将食物排出体外。
这是身体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排除有害物质。
脑干反射在医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基本机能和生理反应,还有助于诊断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
通过观察和测试脑干反射的异常表现,医生能够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障碍或病理情况。
尽管脑干反射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但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却至关重要。
它保护着我们的身体免受外界伤害,帮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及时反应。
因此,对脑干反射的了解对于重视反射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意外伤害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体格反射实验报告(3篇)
![神经体格反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c66a0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0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体格反射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机制。
2. 掌握神经体格反射的检测方法。
3. 分析不同反射活动的神经传导路径和效应器反应。
4. 认识神经体格反射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神经体格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通过检测和观察这些部分的活动,可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三、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志愿者5名,男女各半。
四、实验材料1. 反射检测装置(包括电刺激器、电流表、电极等)。
2. 反射实验用刺激物(如敲击棒、冰块等)。
3. 实验记录表。
五、实验方法1. 受试者取坐位,放松身体,暴露四肢。
2. 按照实验顺序进行以下反射检测:(1)膝跳反射:用敲击棒轻敲受试者膝盖骨下方的髌腱,观察小腿是否迅速抬起。
(2)跟腱反射:用冰块轻触受试者跟腱,观察足部是否迅速跖屈。
(3)腹壁反射:用敲击棒轻敲受试者腹部,观察腹壁肌肉是否收缩。
(4)提睾反射:用敲击棒轻敲受试者大腿内侧,观察阴囊是否上提。
(5)角膜反射:用棉签轻触受试者角膜,观察眼睑是否迅速闭合。
3. 记录每个反射的潜伏期、强度和效应器反应。
六、实验结果1. 膝跳反射:潜伏期(ms):平均值为 148.6;强度:平均值为 3.5;效应器反应:小腿迅速抬起。
2. 跟腱反射:潜伏期(ms):平均值为 111.2;强度:平均值为3.8;效应器反应:足部迅速跖屈。
3. 腹壁反射:潜伏期(ms):平均值为 241.5;强度:平均值为 2.9;效应器反应:腹壁肌肉收缩。
4. 提睾反射:潜伏期(ms):平均值为 187.4;强度:平均值为 3.2;效应器反应:阴囊上提。
5. 角膜反射:潜伏期(ms):平均值为 62.3;强度:平均值为 4.1;效应器反应:眼睑迅速闭合。
七、分析与讨论1. 本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神经体格反射均能正常进行,潜伏期、强度和效应器反应均在正常范围内。
人体反射的评定
![人体反射的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28984d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3.png)
6.第四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Labyrinthine Righting Acting on the Head 4)
检测体位:将患者眼睛遮上,抱住患者骨盆 处。
诱发刺激:使患者向左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调正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调正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
(一)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将头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两侧肢体无反应。
阳性反应:面部朝向的一侧上下肢伸展或伸肌肌张力增高;对侧上下肢 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
解释:出生后4-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但任何时候出现的强制性不对 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都是病理性的,出生6 个月后的阳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 发育迟缓。
曲。 解释:出生后6个月直至终生阳性反应都是
正常的,6个月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提示反 射发育迟缓。
三、中脑水平
(二)自动运动反应(Automatic movement Reaction)
自动运动反应作为一组反射可在婴幼儿身上 观察到,严格地说,它不是调正反射,但这 些反应是随着头部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涉 及半规管,或迷路,或颈部的本体感觉,如 调正反射一样,自动运动反应出现在发育的 某个阶段,它的持续存在或缺乏可见于某些 疾病的患者。
口呈水平位。 解释:出生后大约6-8个月直至终生阳性反
应都是正常的,8个月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 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10.第四种视觉调正反射(Optical Righting 4)
检测体位:双手抱骨盆处并维持在空中。 诱发刺激:斜向左侧。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
发育性反射评定—脊髓、脑干反射
![发育性反射评定—脊髓、脑干反射](https://img.taocdn.com/s3/m/b2e00a06763231126edb1139.png)
紧张性迷路反射4~6个月内
(仰卧位法)
检查体位:被检者取仰卧 位,头中立位,双上、下 肢伸展。 检查方法:保持仰卧位。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 力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4.反射的特征: a、反射应答是不随意,意识的控制可引起 应答模式变化; b、但应答模式是固定的,即一定的刺激必 然出现一定规律性的反射应答; c、充分的刺激必然会有应答反应。
二、反射的分类 (一)按生理功能分类 1、防御反射 屈肌反射、角膜反射等; 2、摄食反射 分泌反射、吸吮反射等; 3、姿势反射 调节骨骼肌紧张度,保持 和纠正身体姿势的各种反射。
二、脑干水平反射评定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阳性支持反射
阴性支持反射
联合反应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4~6个月内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 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检查者将被检 者头部转向一侧。
• 中脑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称为反应 • 是正常姿势控制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获得性运动发育成熟的标志,以影响头 及身体在空间的关系 • 是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终身存在 的较高水平的反射 • 包括调整反应和自动运动反应
• 调整反应:在中脑整合,使头和身体在空 间保持正常位置。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 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到5 岁末消失。可使儿童能够翻身、坐起、手 膝位起立和手足支撑俯卧。
伸肌伸张反射2个月内
• 检查体位:被检者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 • 检查方法: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小儿反射、姿势反射异常与临床意义要点
![小儿反射、姿势反射异常与临床意义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e54757bcd126fff7050bda.png)
小儿反射、姿势反射异常与临床意义在人的大脑形成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从低级到高级,也就是从脊髓水平(原始反射水平)到脑皮质水平进行发育的。
在每一个发育水平都存在相应的反射反应和检查方法。
掌握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方法,对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非常重要。
小儿的发射种类很多,下面将对各神经发育阶段中的主要反射、反应及其检查方法予以介绍。
1脊髓水平的反射:人体在发育过程中最原始的反射属于脊髓阶段的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这些反射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存在,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级随水平的反射则逐渐消失。
脊髓水平的反射很多,如手把握反射、足把握反射、足伸展发射、屈曲收引、伸肌突张、交叉伸展三个反射。
1..1 手把握反射检查时患儿的体位为仰卧位,上肢为半屈曲状态,检查者把拇指从尺侧放入小儿的手掌心并压迫手掌。
阴性反应:受到刺激的后无抓握动作。
阳性反应:受到刺激后小儿手指立即屈曲,握住检查者的手指,如果检查者手提上指,婴儿可短暂的被拉起。
评价:阳性反应在出生0~4个月出现,但3~4个月后开始逐渐出现有意识的抓握。
如果5~6个月仍然出现无意识的抓握反射可能是中枢性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
1.2 足把握反射检查时患儿的体位为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压迫小儿的拇指球部第一、第二趾间的足底部位,出现全趾屈曲。
阴性反应:受到刺激的后无全趾屈曲动作。
阳性反应:受到刺激的后出现全趾屈曲动作。
评价: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足把握反射,3个月开始消失,10个月左右完全消失,多在步行时候消失。
如果10个月后仍然出现足把握反射可能是中枢性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
1.3屈曲收引(屈曲反射):检查时患儿的体位为仰卧位,面部朝上呈中间位,两下肢伸直呈伸展的位置。
检查时要施加刺激,刺激的部位是足底部。
阴性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仍保持伸直的伸展位,或者对于敏感的外界刺激有足部自动的抽回动作。
阳性反应:受到刺激后,整个身体姿势失去控制,受到刺激的下肢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屈曲反应。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https://img.taocdn.com/s3/m/b240af8171fe910ef12df82e.png)
脑干反射一、脑干反射的名称1、睫脊反射: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2、额部眼轮匝肌反射:术者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病人眉外侧皮肤并固定之,然后用叩诊锤轻叩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3、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或垂直性眼前庭反射:病人头俯仰时双眼球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移动。
4、瞳孔对光反射: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5、角膜反射:轻触角膜引起双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6、嚼肌反射:叩击颏部引起嚼肌收缩。
7、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或水平性眼前庭反射:头左右移动时双眼呈反方向水平移动。
8、眼心反射:压迫眼球(自外向内)引起心率减慢。
9、掌颏反射: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
10、角膜下颌反射:轻触角膜引起眼轮匝肌收缩闭目,且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其中,掌颏反射和角膜下颌反射为病理反射,其他为生理反射。
二、脑干反射变化与脑干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1、皮质-皮质下平面:以病理性掌颏反射的出现为其特征,同时生理反射均保留,病人一般呈朦胧状态或浅昏迷,肢体对刺痛能定位,可伴醒觉反应或痛苦表情和自发性眼球游动,瞳孔正常或稍大,可伴癫痫发作及神经功能障碍。
2、间脑平面:以睫脊反射消失为其特征,同时掌颏反射消失,昏迷加深,肢体对刺痛呈板型屈曲反应,逃避而不能定位,偶呈伸直反应,而无表情,眼球游动,瞳孔正常或稍缩小,可有癫痫发作。
3、间脑-中脑平面:以额部眼轮匝肌反射为其代表,该平面损害时1~3反射均消失,同时出现病理性角膜下颌反射,四肢对痛刺激大多呈伸直反应,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面无表情,眼球固定,瞳孔大小正常。
4、中脑平面:以瞳孔对光反射为特征,1~4反射均消失,角膜下颌反射仍存在,深昏迷,去大脑强直,面无表情,眼球固定,牙关紧闭,瞳孔轻度扩大。
5、脑桥平面:以角膜反射为代表,功能障碍达上脑桥平面时,1~6反射消失,下脑桥平面时1~7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均不出现,深昏迷,四肢松弛,运动反应消失,下颌松弛下坠,流涎,伸舍。
反射发育评定-脑干水平
![反射发育评定-脑干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9379f6a64afe04a1b071de7a.png)
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②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 上,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后伸。 阳性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 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阴性反应:上下肢肌张力无变化。 出现时间:4-6个月迷路反射——仰卧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
阳性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 高;另一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高,犹 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
阴性反应:两侧肢体无反应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阳性反应消失)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①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腿上(检查者取坐
位),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阴性反应:四肢张力无变化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8~12个月。
伸展,保持仰卧位。 阳性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阴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力无变化。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阳性反应消失)
5. 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保 持俯卧位。
阳性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仰、肩 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反射
由于脑干水平的反射几乎不产生运动,它主要是 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故又将脑干水平的 反射称为“调整反应”。
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 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 阴性支持反射等。
1.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 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查者头部转向一侧。
(二)、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
![(二)、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f3b651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3.png)
(二)、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是“静止性”的姿势反射,是为了适应在空间中的头部与体干的运动变化,或者是为了适应头部相对于体干所发生的运动变化而带来的全身性的肌紧张力分布的变化。
脑干水平的反射包括: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3.仰卧位的紧张性迷路反射;4.俯卧位的紧张性迷路反射;5。
连合反应;6.阳性支持反应。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检查时的体位为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处于中间位,上下肢处于伸展位。
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使头部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无论患儿的头部转向哪一侧,被检查患儿的肢体都无任何反应。
如同2—9:图2—9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阴性反应阳性反应:当头部向侧方旋转,处于同侧一方的上下肢伸展或者伸肌的肌紧张度增高,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者屈肌的紧张度增高,这种表现为阳性反应。
如图2—10:图2—10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阳性反应评价:阳性反应在小儿出生后的4个月到6个月之间出现为正常。
6个月以后出现阳性反应,则有可能是神经系统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侯。
6个月以后包括成年,如果非对称性颈反射呈阳性反应,那么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出现都是病理性的一个症候。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有两个检查方法: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的检查体位是四肢立位或者是趴卧在检查者的双膝上。
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使头部前屈。
阴性反应:上下肢的肌紧张度没有变化。
如图2—11:图2—11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 阴性反应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者说是上肢的屈肌肌紧张度占优位;而下肢伸展或者说下肢的伸肌肌紧张度占优位。
如图2—12:图2—12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 阳性反应评价:阳性反应从出生4个月开始到6个月这段时间内出现属于正常;如果在6个月以后出现阳性反应,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候。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的检查体位是患儿取四肢立位或者是趴卧在检查者的双膝上,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让被检查者头部背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脑干自上而下分6个功能面,可选用10个脑干反射(BSR)来判定脑干诸平面功能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判定预后。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
额眼轮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
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钭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
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一起闭眼。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一起嚼肌收缩。
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
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
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
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
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延脑平面。
以下为脑干反射:
生理反射
1、睫脊反射:刺激锁骨上区皮肤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2、额眼轮匝肌反射:以手指牵拉病人眉梢向外上,以叩诊锤叩击手指,引起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3、头眼垂直反射:使病人头俯、仰时,双眼球随之反方向上下移动。
4、对光反射: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5、角膜反射:轻触角膜引起闭目。
6、嚼肌反射:叩击颏部引起咬合动作。
7、头眼水平反射:左右转动病人头部时,双眼球随之反方向左右移动。
8、眼心反射: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
病理反射:
1、掌颏反射: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颊肌收缩。
2、角膜下颌反射:轻触角膜引起闭目,并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部分反射通路:
1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以棉花轻触一侧眼球的角膜,引起双眼闭合。
其反射通路是:角膜→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及脊束核→两侧面神经核→两侧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刺激一侧眼球角膜,可引起两眼闭合,其中刺激侧的反应称直接角膜反射,未刺激侧的反应称间接角膜反射。
如直接和间接反射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病变;如直接消失,间接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
2瞳孔的对光反射:有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共同完成,
视网膜——视神经——是交叉——视束——顶盖前区灰质核换神经元——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两侧瞳孔括约肌。
3.头眼反射
前庭外周感受器——前庭核——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动眼神经、展神经——外直肌、内收肌——眼球对侧运动
该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因此该反射的完成必须有脑干的完整
4.咽反射:咽反射是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引起软腭或腭垂上提及呕吐的动作。
其反射通路是:咽后壁→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孤束核→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软腭肌、咽肌。
该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咽反射即消失,如其中的传出神经受损,还伴有患侧软腭低于健侧、腭垂偏向健侧、吞咽困难、呛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