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_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拉康主体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
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拉康主体理论
方 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0改为/他者思故我在0,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拉康;镜像时期;语言;主体/他者;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8)05-0142-04
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是当下备受
关注的法国哲学家,他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与社会文化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后精神分析学的独特风景。在拉康丰富广博的思想资源中,其主体理论历来是争论的焦点。拉康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主体问题研究,为之后的解构浪潮奠定了基础。
拉康接连在人成长的镜像、俄底浦斯、象征语言等几个时期从不同的视角消解了主体,拉康用他者
来解构主体,他宣称人的存在/总是在别处0[1]573
;他突出了语言在主体构建中的作用,/主体只有在其言语的主体间性的连续性中才得到满足,而主体
的历史正是构成在这言语中0[1]268
。并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以全新的阐释角度引入语言学研究中,/主体的无意识即是他者的话语0
[1]275
。在当下
文化研究语境中,当后学理论中的/身份0观念越来越成为显学时,可以尝试将拉康的主体理论放在文化研究新的视域中去加以审视。拉康理论中虽然分裂了主体,但他对身份认同的一些观点却正好为主体和身份创造了对话的可能,并且契合了诸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看法。当后学理论解构的狂欢散去后,拉康的主体理论为我们研究主体与身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从想象到象征:拉康主体理论之基本构成
拉康的主体理论由镜像阶段起始,经由镜像、俄底浦斯、社会语言三个阶段得以完成。其间经历了由想象界到象征界的历程,主体逐渐被他者所一再
压抑。
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6~18个月时能从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这个时候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还不完全具备肢体的协调能力,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在此时,一个关键的时刻却发生了,这个婴儿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身的完整性。拉康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将其发展为著名的镜像理论。拉康这样论述到,婴儿(主体)对自身的第一次认识是通过镜中的影像,不论婴儿是否意识到镜中他人就是自己,主体的首次认可就是发生在他者的参照下。而且这个他者不是别的任何人,而是婴儿通过一系列自恋式认同与自我联系起来的镜中自己的影像。
随后在人的主体确立的过程中进入了俄底浦斯期,在这一过程中,婴儿不得不与母亲分离而踏入父权社会。这便进入了本体论异化的第二个层面,即他人面相认同中发生的自我异化。拉康的镜像阶段还广义地泛指一种主宰了童年的最初几年众人所建构起来的目光之镜。开始可能来自父亲,而后来是众人的镜像之看。自此主体将逐渐告别想象界,而被规训入象征域。从传统的话语逻辑来看,当孩子开始长大,将自主地进入社会。想象就不再是他生存中的主要支撑结构,他将成为一个理想主体(即笛卡尔所认定的那个/我思故我在0和康德那个理性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方 亭(1982-),女,河南信阳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142#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8卷 第5期 2008年10月 (Ph il o s .&Soc .Sc.i Ed i.t )V o.l 28No .5O c.t 2008
启蒙了的主体),自主地理解这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拉康将笛长尔的/我思故我在0改为/他者思故我在0[2]161,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
拉康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了对象征域中主体的分析,更加鲜明地提出是话在说我,主体是无意识的言说者。拉康的主体是分裂的主体,这是主体进入象征秩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语言系统毕竟先于人而存在。拉康认为,人类的主体性问题与语言的运作直接相关。正是语言本身的能指/所指的不确定导致进入语言的主体即言语主体的分裂。/在话语的世界里,无就等于有,大家在这里又一次发现了一种间隙构成了主体。主体是引入现实的一种缺失,,当主体占据了这个缺失的位置时,一种缺失就被引入了词语,这就是主体的定义0[3]。通俗点来讲,就是说主体产生于话语系统,可是主体并不能言说自身、也不能互相交流。主体原本就是空无。作为能指的一种效果,主体必须经受语言语义的不稳定性。构成能指链的无尽的差异过程,被主体体验为一种根本的错位。主体进入先在的语言系统)))象征秩序,加剧了主体最初在遭遇他的镜像时所经历的那种分裂过程和体验到的欠缺感。主体一出生就落入语言中,而主体性也正是通过语言而构建的。对无意识的主体来说,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主体通过语言系统建构自身,却又消解在能指/所指无限的滑动和延异中。
在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过程中,拉康先用镜子(他人目光之镜)割裂了主体与自我的联系,镜像异化是第一个本体异化的层面。当镜像期结束之后,那个镜像中的/我0便开始转化为更具解构性的/社会之我0。想象的镜像突然转化成一种语言介体构成的巨镜,这一次,镜子是一种象征之看。语言象征性得以能指之网构筑出文化社会主体之类像。在象征域中,主体使用语言符号统一世界与自身的社会文化实在,却失去了存在本身,因为语言即主体存在之死,是异化之异化。
二、从他者到认同:拉康主体理论之新契机
拉康主体理论首先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拉康的/三界0)))对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划分无疑受到弗洛伊德/三我0)))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影响。而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对拉康主体理论的影响。黑格尔关系性的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可谓是给拉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并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有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才能认同自己。拉康赞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他指出,此辩证法的全部价值或意义就在于,它道出了自我(意识)的真相,即自我(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他人的认可。黑格尔是这样来强调认可的重要性的,即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必须建立在被另一个自我意识认可的基础之上。拉康同样十分强调认可的重要性,并且把它视为主体间关系或主体间言语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但拉康在黑格尔主/奴二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并没有回归黑格尔式的辩证统一,而是将其转化为了一种注重分裂或差异特征的辩证法:以自我形式面世的人类主体根本上乃是一个他人,不过,想象的统一性掩盖了根本上的差异性,从而在想象中给予了人类主体完满自足性。
拉康曾经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一个自认为是国王的人是个疯子,一个自认为是国王的国王同样也是个疯子。拉康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主体性即人格的对立只能在主体间的关系中建立,脱离主体间的关系,任何身份认同都是一种疯狂。所以身份认同是发生在主体间关系中的。依拉康之见,/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0[1]408。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只能通过外在于他的能指链象征系统来反指自己,否则,他将什么都不是。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因为主体是无法自己认同自己的,无论是真实的镜子、他人目光之镜还是巨大的社会语言之镜,都是主体自我认同的参照系。主体只有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关系中才能确立自身。这种认同的重要性,从镜像阶段起就体现出来了。/镜像阶段0是主体生存史上的一个二律背反的时刻,一方面,镜像反射使幼儿摆脱早先混乱无序的割裂感,赋予幼儿一个完整主体感,从而使他得以区分自我和他人,这种区分是幼儿进入象征秩序必要之前提。另一方面,主体是作为一种想象的认同而建立起来的,就是说,被认为是属于个体最本己部分的主体实际上是通过与自身之外的他者认同而构建的。他者的存在将压抑主体一生。主体不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是交往的产物。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0[1]184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性现实行为,单凭纯粹主观的镜像、形象和想象,主体是无法认同自我的,哪怕是拉康所说的伪自我。主体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并不是本源就有的,其实在性也并不是毋庸质疑的。引入他者概念来反观主体,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主体是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关系中得以确立的。
这种认同的重要性同样发生在象征界中。/在
#
143
#
方亭: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