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支杆菌的诊治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结核分支杆菌的诊治思路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MTB)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一大类分枝杆菌总成,虽种群庞大,但对人体致病的种类仅为其中一小部分。近年来临床上NTM发病呈快速增多趋势,现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于NTM,现阶段有哪些研究?如何诊断和治疗呢?

NTM的分型及传播途径

NTM常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型,常见的有根据生长速度分为快速生长型和缓慢生长型;根据该类菌群在试管中的生长温度、速度、菌落形态及色素产生与光反应的关系分为光产色菌、暗产色菌、不产色菌和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四组。以上NTM均可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灰尘等自然环境中,有些甚至对消毒剂及重金属耐受。

NTM以潮热地带多见,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水和土壤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不同地区感染的NTM 类型和受累器官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以龟分枝杆菌、戈尔登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较为常见。近年来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不明,可能与实验室技术与方法的改进、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人口老龄化、免疫抑制人群增多及环境暴露的增加有关。

NTM侵入人体的常见途径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等,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捕杀大部分NTM,发病机制与结核病极为相似。对于肺部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罹患NTM的风险更高。病理改变亦类似于MTB,肉芽肿结节是其典型病理改变。

常误诊为肺结核病,需谨慎鉴别

肺部为最常受累器官,全身中毒症状类似肺结核,故未经实验室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者常误诊为肺结核病。

1、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常有基础疾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症、囊性纤维化、尘肺等,部分患者原有脊柱侧弯、漏斗胸和二尖瓣脱垂,还有患者无明显症状由体检时发现。

2、侵犯淋巴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最常累及上颈部和下颌下淋巴结,亦可累及耳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多为单侧,可不伴有全身症状,仅表现为局部淋巴结受累,可无痛或仅轻度压痛,软化、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

3、播散性NTM主要见于免疫功能受损者,多见于HIV感染者。在血CD4T细胞<10×106/L 的HIV感染者中有约40%可发生播散性NTM病。可累及淋巴结、骨、肝脏、胃肠道、心内膜、心包和脑膜等,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感染不易鉴别。最常见的症状为不明原因、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多有进行性体重减轻、夜间盗汗;胃肠道症状由轻度甚至持续性腹痛、难以缓解的腹泻和消化不良等,查体可有腹部压痛及肝脾肿大。

4、其他类型NTM可发生于滑膜,累及四肢关节、骨和骨髓病变。

5、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推荐以下诊断标准:

(1)NTM感染:NTM皮肤试验阳性,缺乏组织、器官受NTM侵犯的依据;

(2)疑似NTM病:①痰抗酸杆菌检查阳性而临床表现与肺结核不符者;②痰中发现菌体异常的分枝杆菌;③痰或其他标本中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但其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与MTB复合群不同;④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而反复排菌的患者,且肺部病灶以支气管扩张、多发性小结节及薄壁空洞为主;⑤经支气管卫生净化处理后痰分枝杆菌不能转阴者;⑥有免疫功能缺陷,但已除外肺结核的肺病患者;⑦医源性或非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或外科手术后伤口产期不愈而找不到原因者。具备以上7项中之一即可考虑为疑似NTM病。

(3)NTM肺病:具有呼吸系统症状和(或)全身症状,经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空洞性阴影、多灶性支气管扩张及多发性小结节病变等,已排除其他疾病,在确保标本无外源性污染的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出NTM肺病的诊断:①痰培养2次均为同一致病菌;②BALF中NTM培养阳性1次,阳性度++以上;③肺活检发现分枝杆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病情痰标本和(或)BALF中NTM培养阳性≥1次。

根据患者病情诊断,精准治疗

目前对于NTM药物治疗效果仍不确切,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1)由于NTM耐药模式因菌种不同而又所差异,所以必须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2)依照药敏试验结果和用药史,选择5-6种药物联合治疗,强化期6-12个月,巩固期12-18个月,在NTM培养结果转阴性后继续治疗12个月以上;(3)不同NTM病的用药种类和疗程可有所不同;(4)不建议对疑似NTM肺病患者进行试验性治疗;(5)对NTM肺病患者应谨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NTM常用治疗药物

1、新型大环内酯类(如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

2、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布汀)

3、乙胺丁醇

4、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

5、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

6、头孢西丁

7、其他如四环素类、磺胺类及碳青霉烯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