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阐释到历史厚描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文化诗学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691【2010)03—0146—04
文化诗学在欧美学界的全面崛起发生在20世纪90年 代初期的新历史主义思潮,而它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勃兴却 是伴随着国内文坛逐渐兴起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研究热潮, 一直以来更是得到童庆炳、蒋述卓和刘庆璋等知名理论家 的积极倡导。相比较中国传统涛学诸如“兴观群怨i兑”、“以 意逆志说”以及“诗外功夫说”之类朴素混沌的文化批评观 念,当下语境的文化诗学经历过后现代文化的思想洗礼,更 加突出其方法论的历史意识和理论新意【lKP33~35)。文化涛学 在阐释学层面上贯通历史批评与人类学研究的传统界限, 它要么被西方学界视为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副产品,要么就 是被国内学者看作人类学批评的历史性实践。不少学者甚 至倾向于在文学人类学和文化诗学之|'日J直接划上等号,就 连文化诗学批评家自身也强调“实践一种更为文化或人类 的批评”,即“类似于格兹、布鲁恩、道格拉斯、拉宾诺和特 纳等人类学家的文化阐释研究”f2](1弓--4)。本文从批评方法
主体活动的“厚描”状态。他认为厚描的目的就是要赋予文 化概念以具体和实质的语境意义,同时在文化的表层结构 扩大主体阐释空间、追踪社会意识取向。文化人类学这种 重视微观文化、历史细节和社会边缘的厚度描写,不仅突 出了人类学研究原本具有的阐释性内涵,即在文化符号的 阐释网络中特别关注对于文化结构和社会意识的深层次 研究,而且也彰显出阐释活动本身的历史意义,即在文化 网络的主体阐释中极力强调人种学研究的精神内涵和社 会效用。因此,文化人类学既是文化的主体阐释学,也是阐 释主体的文化学。文化符号的厚度描写将人类学的田野方 法带入文化研究领域并由此开拓文化批评的传统疆域,厚 描理念在历史批评领域的理论延伸则必然“将人们熟悉的 那些属于文化学的范畴扩展到比文学批评所能允许的范
①厚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是._
的历史踪迹“让文学和非文学成为彼此的厚描”m¨n。
文化结构与历史情境:批评旨趣的分歧
如果说文化人类学对文化诗学的理论影响在于“文化 造物”和“阐释厚描”的思想观念,那么后者对于前者的理 论改造就在于“文化结构”和“社会能量”的历史意识。在批 评方法论层面,文化诗学认为文化人类学的厚描方法“使 我们已经在做的事情显出意义,将我们的职业技巧作为比 我们自己的把握更重要、更关键和更有说服力的东西重新
一、文化分析与厚度描写:批评方法论的契合
文化诗学通常被视为历史意识的主体阐释学,而文化 人类学则被当作民族志文化的研究理论,因此两种批评话 语就自然拥有历史批评与文化研究的亲缘关系。就文化批 评的方法论特征而言,无论是主张历史性的文化批评,还 是提倡泛文化的历史研究,文化涛学与人类学的批评方法
作者简介:王进(1979~),男,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也表明自身的研究重心“不在于抽象的普遍规律,而在于 某些特定的偶然事件之中自我如何根据既定文化的生成 规律和矛盾得以塑造”m”。 与文化人类学从人性意义的角度强调符号结构与文 化网络的做法不同,文化诗学批评从社会能量的流动性角 度坚持文化结构与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特征。以文化符号 的意识形态特征来补充和解释文化结构的抽象性规律,文 化符号则既是社会关系的承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物。 正如文化诗学本身对文化厚描的历史阐释的反复强调, “我们处理的实际上是某种共同享有的符号、一套相互指 涉的不仅仅作为再现的目标也是再现的条件的修辞和象
收稿日期:2009—09—23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的资助。
论、研究旨趣和理论导向3个层面对两种批评话语的张力 关系展开探讨,指出文化涛学对文化人类学既有文化符号 结构的方法借鉴,也有历史意识形态的理论反拨。文化塑 型和厚度阐释的批评观念是两者方法论的契合点,文化结 构和历史情境的阐释重心是研究旨趣的分歧点,而从文化 分析到历史厚描的范式转移则呈现出它倡导历史涛性和 文化生态的不同涛学导向。
征”嗍;以历史性的社会语境来置换文化性的符号结构,
文化诗学认为任何看似独立的社会个体(包括历史主体和 文化客体)实际上都是社会能量流动的网络节点,从而提 倡在否定抽象人性和普适规律的基础上,转向考察历史主 体在既定文化语境中的自我塑型和权力运作。文化人类学 似乎对生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性意义具有特别的研 究兴趣,文化涛学则更加关注处于社会能量流动过程的主 体建构和权力轨迹,更加强调的是某种情境主义的意识形 态运作过程。换句话说,文化涛学批评就是要沉降到历史 碎片和文化细节,从而揭示出文化符号和社会意识的各种 隐喻结构,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实现格兹文化人类学 的所渭“与人性的面对面”的批评理想,而是为了以社会能 量的研究思路追溯并再现出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历史 肉身,更加真实地触摸到语言符号、文化结构和社会能量 的历史性图景。
《云南社会科学))20LO年第3期
SociaJ Sciences in
Yunnan
No.3
从文化阐释到历史厚描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文化诗学批评
● ●
王进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文化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西方学界逐渐兴起的新兴批评话语。文化诗学对文化人类学既有文化结构的 方法论借鉴也有历史意识的理论创建。文化塑型和厚度阐释的批评观念是两者方法论的契合点,文化结构和历史情境的 阐释重心是研究旨趣的分歧,文化分析与历史厚描的批评范式则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理论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 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学研究获得一种生态文化批评的诗学新起点。 关键词:文化阐释:厚度描写;文化人类学;历史意识;文化诗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长久的故事一起带入一致的视野之中”旧㈣。
与文化人类学话语相似,文化诗学的历史批评同样要 求将具有历史意识的文化结构作为工作平台,转向江湖野 史或逸闻轶事的厚度描写,以图触摸历史意义的真实肉 身。而与前者不同的是,文化诗学的批评旨趣并不在于人 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规律和人性特征,反而更多地是指向社 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和意识形态特征。如果说对文化结 构和人性意义的特别关注是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要义,那么 对社会体系和权力话语的文化反思则是文化诗学批评的 历史旨趣。一方面,对于其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契合,文化 诗学继承了文化造物与厚描阐释的批评观念,提倡历史批 评“沉降到一小部分具有共鸣性的文本”,同时强凋“这类 文本的每一篇都被看作是16世纪文化力量交汇线索的透 视焦点”;另一方面,对于两者的不同理论导向,文化诗学
ຫໍສະໝຸດ Baidu
当代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兹相对于深度描写(deep description)和浅度描(thin description)的
研究传统而又提出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本文的“厚描”概念沿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厚度描写观念。
147
万方数据
交还到我们手里”【驰㈣,’;在理论旨趣层面,它则提倡以社
会能量的流通观念来充实历史意义的符号结构,强凋在各 种历史断层的截面上揭示出文化结构的意识形态内涵。换 句话说,文化塑型与厚描阐释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文化涛学 与文化人类学的批评契合点,符号结构与社会能量的研究 旨趣则体现出两者对文化结构和历史意识的不同理论导 向。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中,既然意指符号的文化能 力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类本性的特殊内涵, 那么对文化符号的厚度描写则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社会文 化的群体差异和个体特征。在语言符号、文化结构与人性 意义的复杂关系中,语言符号与文化结构是文化造物的研 究素材,人性意义则是厚描阐释的批评目的;通过符号结 构的厚描阐释可以加深对人性意义的文化意识,而对人性 意义的文化分析也必然呈现出对文化符号的深度理解。借 助对语言符号和文化结构的厚描阐释活动,文化人类学特 别关注符号差异和文化细节,强调“我们必须沉降到细节, 掌握各种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各种社会个体”。对社会个体 和文化细节的理论关注体现了文化人类学话语对民族文 化的和抽象人性的宏大叙事的根本质疑,同时也突显出它 对具体人性和群体差异的充分重视。将人性意义置于具体 的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将文化研究置于文化符号与分析 主体的阐释共鸣,文化人类学的分析重点就在于“理解某 种生活形式”,而且“使别人确信你确实已经这样做的,关 涉到的并不只是讲述细节的结合或是总体叙事的强迫接 受”,因为“它实际上关涉到将形式和平台、过去的时刻和
与精神信息来源”附n嘲。无论是文化概念的符号网络,
还是文化观念的意义结构,文化人类学总是指向文化结构 对主体阐释和意义生产的各种规范作用。在意义生产的文 化网络层面,文化人类学重视文化概念的意义指涉,强凋 “文化是意义的交织刚络,人类阐释得以自身体验和指导 自我行为”;而在主体阐释的文化结构层面,它关注文化概 念的阐释性内涵,指出“文化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 验科学,而是一种探寻意义的阐释性科学”H琊~i0)。一方面 提倡文化结构的符号性和网络性内涵,同时又强调文化意 义的主体性和阐释性视角,文化人类学因此重新界定了文 化观念对于社会群体和阐释主体的塑造体系。正是源于 “文化造物”的这种理论观念,文化诗学也相应地提出“文 化塑造”和“自我塑型”相互协调的身份建构观念。在主体 意识与文化结构之间,文化涛学的自我塑型过程是“由特 定意义的文化系统支配,靠着控制从抽象潜能到具体历史 象征物的交流互变而创作出特定时代的个人”【2】(P3呻。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范畴实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社会 体系,它的文化分析过程则是对文化符号和社会结构的再 现性I嘲释活动。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侧重对文化范畴的深 度描写,强调概念性的抽象理解效果,而文化人类学则提 倡对文化结构的厚度描写,重视主体性的具体阐释过程。 因此,文化涛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契合关系更直接地体现在 对文化结构和历史意义的“厚度描写”的阐释实践。格兹的 文化人类学强调文化概念本身就是历史事件、社会制度、
148
三、历史诗性与文化生态:理论话语的重建
人类学家詹姆斯・克利福德认为自我塑型的主体性概 念应该被视为文化涛学对“文化造物”和“阐释厚描”的理 论延伸,而文化人类学的“自我塑造绝对不是新型个体独 立性的不受约束的出现”;同时,前者“对于文艺复兴自我 塑型的反思观念明显依靠于人种学的视角”,而诗学层面 上的“被塑造的、抽象自我总是定位于文化和表达符号模 式和语言的关涉之中”[91(194)。就文化人类学与文化诗学的 研究模式来讲,两者存在着文化阐释观念的契合关系,但 是就理论导向而言,前者提倡建立一种研究人性意义的文 化阐释学,后者则主张通向一种涛性历史与生态文化的涛 学批评。两者之问明显呈现出文化阐释的某些功能性的理
146
万方数据
都无法游离出文化的阐释学和阐释的文化学范畴。在文化 的阐释学层面,两种理论话语认同作为符号网络的文化概 念,相当重视历史文化对阐释主体的塑型作用;在阐释的 文化学层面,两者都提倡文化结构的历史观念,不断强调 以“厚度描写”①方式对文化意义和历史形式的文化分析。 文化人类学对文化概念的理论界定大致来源于马克 思・伟伯的社会学观念,因此它尤为重视作为符号网络和 意义结构的文化观念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结构的多种塑造 作用。对于格兹积极倡导的文化人类学来说,文化要么是 具有阐释性内涵的“某种规范活系统,个体据此定义语词、 表达感情和作出评价的各种意义和符号的”;要么就是意 义结构的“某种符号形式的历史性传承模式,人类以此交 流沟通、延续意义和扩展对于生活的知识和各种态度”;或 者就是塑型网络的“某种符号方法的总体,用以控制行为
围更加宽广也更加陌生的文本领域”【彻。
文化诗学批评主张将历史文本看作是社会意义的符 号网络,指出对文化符号的厚描结果最终指向文化结构和 主体意识的闸释语境,因而强调厚描阐释要借助文化结构 进入历史语境,通过追溯逸闻轶事的文化踪迹而建构历史 语境的文化图景。对于文化涛学批评来i兑.既然对于文化 结构的历史厚描既是文化主体的阐释目的,也是历史主体 的阐释语境,那么与其在作者和作品的意识或精神内涵之 中寻求原初意义,还不如聚焦于阐释嘲络的厚描效果。换 句话说,既然历史文化是厚度描写的文本内容,历史文本 是深度压缩的文化形式,那么文本与文化在诗学层面就理 应成为彼此对应的“厚度描写”。对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分 析而言,文化与文本的彼此厚描已经存在于文化符号的网 状结构和社会意识的话语体系,“最大的挑战不只在于探 索那些其它的文本”,而是在于如何通过回溯“社会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