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阶梯 教案教学设计 _0

理想的阶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道理,并能从现在做起,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学习选用具体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记住名言警句和一些名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方法,适当复习排比方式。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方面展开议论,道理讲得透彻,用作论据的事例又充分又恰当。讲析过程中帮助学生先理解论据与分论点的关系,再弄清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难点是选用几个事例作论据时,次序的排列要合理,叙述例子详略要得当。

二、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并运用已学过的议论

文知识自己进行阅读研习。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突出讲析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应采用启发、引导和点拨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有过多少不同的想法、目标和希望,其中最能激励自己去为之奋斗的就是自己的理想。但要实现理想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分别请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感想后,引入课题。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注意需要注音和解释的一些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2.弄懂课文题目的含义,弄清是什么短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

三、研习新课。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遮挽(wǎn)翱(áo)翔鞭答(chī)废寝(qǐn )忘食笔耕不辍(Chuò)怨天尤(y6u)人攫(jué)取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拦住挽回。翱翔:鸟在天空回旋飞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邀游。鞭答:用鞭子、竹板之类抽打。废寝忘食:顾不得

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力于某件事。笔耕不辍:长时间不停止地写作。怨天尤人:受了挫折或出了问题后,只是一味怨天,归罪别人。

(以上预习后,请同学到黑板上做,集体订正。)

3.学习、分析课文。

(l)本文的题目“理想的阶梯”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阶梯”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阶梯”指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作者以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实现理想必须像登阶梯那样,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2)认真读课文,理解什么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弄清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认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以下的内容都围绕它来展开阐述。

(3)“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的第1段能否略去不写?为什么?

明确:作者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谈起,指出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并针对三种现象提出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的开头一段不能略去,因为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谈起,才能引起青年们的阅读兴趣,达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的效果。

(4)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论述部分与课文第2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方面论述的中心句)三个方面分别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排比段落。各方面的第1句是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分论点。三个方面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结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阐述论证了中心论点。另外,这三个方面又是与第2段中三个“有的……”相对应的,因此三个分论点又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来,它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阐述了“奋斗”的内容。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分论点部分的论述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层(马克思为……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展开论述,列举事例,说明杰出的人物是沿着理想的阶梯刻苦勤奋取得成功的。第三层(今天……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激励青年们刻苦勤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6)集体朗读l一3段,请同学简述马克思和诺贝尔的故事。

4.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1.集体朗读5、6段后思考:作者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后,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作者先从正面阐述,文中列举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鲁迅对时间是“惜”如生命,巴尔扎克是如痴如狂地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去“拼”,而爱迪生则是“挤”时间,“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甚至三十六小时”。

再从反面阐述,作者先算了一笔时间帐,说明“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然后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说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常理,指出有的人至今不知珍惜时光。最后是小结,扣住上一段开头提出的观点,把“有无理想”和“是否珍惜时间”联系起来说理: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对时间自然不知珍惜;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2.让学生默读第7段,在分析第一、二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上,与同桌分析第三个分论点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文章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一观点后,作者分两层论述。首先阐述如何对待困难。以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为例进行论证,详写高尔基,略写伽利略、布鲁诺。第二层主要论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成就。这一层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事例,阐明“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成功”这一道理。最后激励“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要怕困难,要迎难而上,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3.提问:结尾部分是怎样总结全文的?

明确:最后一段从上文三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结出“奋斗,是改变现实的强大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第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奋斗,

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谨严。这个结论,紧扣中心,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联系实际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的阐发。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尾提出了极具感召力的言词: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三、总结全文。

我们学完了全文,懂得本文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列举了大量事实进行论述;结尾第7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列一个结构提纲。

如图所示:

一、引论部分二、本论部分三、结论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展论述总结全文

这种先总后分再总的结构,可以使人获得概括而清晰的整体印象,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

四、布置作业。

1.在课本上做“揣摩·运用”六,进一步领会第7段的内容;用笔记本做“记忆·联想”七,落实“教学目的”三。

2.字词练习。

(l)给下列字词注音。

磋跎坎坷巅汀棘(答案:cuōtuó kǎn kě diān tīng jí)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饱尝艰辛②严于律己③奋笔疾书④笔耕不辍

⑤艰苦卓绝⑥凌云壮志

(答案:①充分②约束③迅速④停止⑤不平常③高出)

3.指出下列句子各是什么复句。

(l)有的青年虽然有理想,但刻苦勤奋的精神不足。()

(2)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3)既然普洛河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

(4)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有才华而又年轻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

(答案:(1)转折(2)因果(3)因果(4)转折)

(赵强)

附:《理想的阶梯》答疑

1.《理想的阶梯》这个标围的含义是什么?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展开论证的?

《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实现四化这一理想比喻成一座高峰,要攀上这座高峰,就一定要架设起一架阶梯,人们踏着这架阶梯往上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之巅。这架阶梯就是奋斗。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①②

本文的结构可以图示为:(一)(二)

③④⑤⑥

(三)。(一)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二)是本论部分,把中心论点剖分为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部分的意思是说,奋斗这座阶梯有三个梯级,一个是刻苦勤奋,一个是珍惜时间,一个是迎难而上;奋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地说,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就是实行奋斗。(三)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是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这三个分论点没有先后之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因此,我们说本文的结构形式是“并列开拓式”。

2.《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论据能不能互相调换?

三个分论点中都举出了事实论据。第一个分论点讲勤奋刻苦,举了马克思、诺贝尔废寝忘食、刻苦奋斗的事;第二个分论点讲珍惜时间,举了巴尔扎克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爱迪生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甚至三十六小时的事;第三个分论点讲迎难而上,举了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却迎难而上的事。

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可不可以互相调换呢?我们先看第一个分论点中所举的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这两个人的事中有没有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因素呢?当然也有,但是作者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把座位下的水门汀地面磨掉了一层和诺贝尔废寝忘食整整四年做了几百次试验的事,这样的事只能证明他们刻苦勤奋,并没有说明他们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样,第二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迎难而上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珍惜时间;第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珍惜时间的因素,但作者强调

的是他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按作者现在这样取材的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不能调换的。

当然,如果改变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可以调换的。如果用第一个分论点.“刻苦勤奋”中所举马克思和诺贝巨尔的事去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麻当写他们加何抢时间,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连续下作多少小时,不肯浪费一刻时间,视时间如生命的事;如果用第二个分论点中“珍惜时间”中所举巴尔扎克的事去论证第一个分论白“迎难而上”,那就应当写他如何废寝忘食、如痴如杯她奋笔疾书的事;如果用第三个分论点“迎难而上”中所举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等的事去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在和常人同等的时间内取得了常人所不可企及的成果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重点论证几个不同的论点,关键是要找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论据与论点统一在一个角度里,使其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初学写议论文时,常常只在论点后随便写上一个事例,而不注意这个事例与论点的结合,出现论点与论据错位的毛病,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便知道这一毛病出现的原因和今后在写作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一毛病的出现了。

3.《理想的阶梯》在逻辑推理上有什么特色?

本文引论部分(1、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要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青年首先要有为四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但是仅仅有理想而不为实现理想去艰苦奋斗,理想也只能是幻想而已;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先确立的大前提是“只有树立理想,才能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接着用“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规则进行推理,论述青年不树立理想必然不能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树立理想还只是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是不能实现的,要使理想变成现实,还必须艰苦奋斗,所以说“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接下来三个分论点的提出,也都是采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逻辑推理形式:刻苦勤奋(第一个分论点)是奋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不刻苦勤奋就不算是奋斗,但是仅仅刻苦勤奋了,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奋斗,还必须珍惜时间(第二个分论点),还必须迎难而上(第三个分论点);只有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才能算是完全的奋斗。

本文采用这种辩证剖析的推理形式,把思想不断地往前推进加深,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把读者的认识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使人感到有一种无可置疑的逻辑美。

4.《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各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证?

本文第3段,第一句“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是段首中心句,结构上称为段的“起始部分”,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是这一段的“展开部分”,是对起始部分所提分论点的论证,所用论证方法是科学归纳法中的求同法。“求同法”是以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为主要依据的,具体步骤是“由异到同”,即先分别阐述几个事例在各个侧面的不同点,再归纳起来分析它们在本质上的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论点成立的原因。这一段先分别阐述马克思、诺贝尔各自所从事的不同事业、所作的不同努力、所取得的不同成就,然后总起来分析阐明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不仅都有崇高的理想,而且都有刻苦勤奋的行动,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可以得出结论:刻苦勤奋的人是能实现理想的。最后两句是这一段的“终结部分”,联系当前青年的实际,对起始部分提出的论点作了重申和深化。

第4、5段是对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的论证,第4段仍然用“求同法”展开论证,第5段改用了“反证法”。“反证法”就是在展开论证时,提出一个与论点相矛盾的判断,并阐明这个判断是虚假的,然后根据排

中津(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推知论点的真实性。这一段首先提出“要珍惜时间”,然后提出一个与之相矛盾的判断“有人不珍惜时间”,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是“没有理想”,是“不懂人生的意义”,接着断定:这样的人是不能实现理想的;反之,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奋斗,就能实现崇高的目标。

第6段第一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是全文的第三个分论点。“奋斗的必要……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论证的展开部分,采用了“选言排他法”。所谓“选言排他法”就是在段的起始部分确立分论点以后,在段的展开部分首先构成一个包括论点作为一个选言肢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然后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中“否定肯定式”,论证其他选言肢都是假的,从而断定论点的真实。这一段是这样论证的,首先构成一个包括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作为一个选言肢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遇到困难以后,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以“客观条件差”为借口,遇难而退;有的人以“岗位平凡”为理由,回避困难。然后在展开部分,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中的“否定肯定式”,论证论点以外的两个选言肢的虚假性。这样,在终结部分就有充足理由对论点加以重申和深化: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迎难而上的人,必将取得令人欣慰的硕果。

总之,本文三个分论点在论证过程中,都运用了准确的概念、真实的判断和无可置辩的逻辑推理,充分揭示了理想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不仅使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认识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情感上得到激励,使人产生一种为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渴望。这是本文在理论论证上的最大成功之处。

(王胜忠)

一四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一、深入领会并运用名言和事例作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学会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写法。

二、通过学习本文,懂得“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和“生命的意义在于事业”的道理。激励同学们为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而珍惜时间,勤于拼搏,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用名言和事例作为论据和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根据这一重点,围绕课文自读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到的知识,温故知新,培养自读能力。

二、这两篇短文是自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后,在书上画出要点并作笔记练习。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诣(yì )熹(xī)怠(dài )拙(zhuō)

蟊(máo)袤(mào )惘(w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1)造诣: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程度。

(2)建树:多指事业、功绩的建立

(3)无垠:没有边际。

(4)广袤:广,指宽度;袤,指南北间距离的长度。形容宽而广的意思。

(5)通宵达旦:整整一夜到天亮。指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学习或工作。

(6)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二、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说“勤”》,思考、分析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引用“一勤天下无难事”的俗语和唐代文学家

韩愈的话“业精于勤”作为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根有据,开门见山,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阐述论证的呢?

明确:作者在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第2段对“勤”的含义作了详细的阐述。从第3段起,列出两个分论点“勤能出成果”和“勤能出智慧”展开论述。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按下列图表填写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具体内容。

列图表如下:

引用俗语、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l)提出中心论点“业精于勤。”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三、归纳小结。

要求学生把讲读课文《理想的阶梯》与本文《说“勤”》加以比较,说说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引出论点和阐述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明确:相同点:1.两篇课文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行文谋篇,显得有条理,层次分明。2.两篇文章都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列出分论

点展开论述。各分论点之间又都是并列关系。3.两篇文章都主要是选用事例为论据。叙述有详有略,合理排列,恰到好处。

不同方面主要有两点:1.《理想的阶梯》作者是从青年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谈起,根据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三种现象而提出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中心论点。而《说“勤”》则是开头引用名言、俗语来提出中心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2两篇文章在论述时都引用了名言俗语。但前文引用朱自清的话主要用于证明分论点,后文引用韩愈、高尔基、卡莱尔的话主要用于提出问题和归结全文。

四、自读课文《事业篇》,编写阅读提纲,同学们讨论订正。

列图表如下:

提出论题: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第1段)

(l)引出论点:生命的意义在于事业。

(第2段)

分论点①: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

(第3段)(设比喻、讲道理论证)

分论点②: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

(2)(第4段) a.文学家孔子、司马迁、鲁迅的事例。

b.爱国者屈原、岳飞、郑成功的事例按先后

概括列举 c.革命领袖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的事例分类举

d.科学家家蔡伦、毕升、祖冲之的事例论证

(3)进一层阐述: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人生“将洋溢着永久的光彩”。

(第5、6段)

激励新一代青年“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

五、课外作业。

1.把本单元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俗语分类并摘抄到日记本中。

2.完成课文练习四、五题。

(赵强)

单元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蕴()含潜()藏开拓

()

坎()坷翱()跟蹉()跎()

鞭答()造诣()蟊()贼

二、根据下列句子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时间白白的过去,事情没有进展。()

2.原指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比喻酒色财气等浪费宝贵人生的东西。()

3.整整一夜到天亮。比喻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学习或工作。()

4.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比喻停止改革进取。()

5.原指道路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不平。()

6.指受了挫折或出了问题后,只是一味抱怨天,归罪于别人。()

三、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废寝忘食()笔耕不辍()严于律己

()奋笔疾书()艰苦卓绝()堰旗息鼓()

四、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学术随笔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作品,宜深文浅教。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交融起来产生亲切感,具体感,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并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2、理解语句含义,联系现实探究。 3、拓展阅读写作,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语句含义,联系现实探究。 2、拓展阅读写作,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课堂导学法。鉴于本课情况,教师引导点拨稍多。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课前演讲3分钟。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我们的课前演讲照常进行了,今天恰恰轮到黄 弋帆同学了。在她心中,人生如诗如梦。 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 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 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他们都有自己 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人生旅途中,我们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那么作 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冯友兰的哲学随 笔《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 二、介绍作者、解释课题(2分钟) (一)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都珍藏着冯友兰的照片。在哪里?请看课 本前一张插图。有同学惊诧,怎么样是个男的!照片上的人,智慧的头脑,深邃的目光,银白的长须。我来介绍一下:冯 友兰,未名湖畔的学子,留学美国的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的 哲学教授,中国的哲学家,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灿星。 (二)解释课题 关于“境界”,请举实例: 1、人生三境界:本学期我们发的资料。有关于用山水 来谈人生三境界的,它是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

概括段意 教案

概括段意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 2.清楚概括段意的要求:明确、简练、完整、连贯。 3.熟练运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段意。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摘句法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概括段意,直接找中心句的途径。 2.掌握中心句的判断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一、【以例识法】 请同学们概括出下面文段的段意。 例1.①母亲是个好劳动。②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而展开的。是对这个特点进一步的举例说明。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例2.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②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③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中提到的“语言”二字,表明“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讯息的工具。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②③中例举了鹿科动物和工蜂的动作,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动物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因此,句①的句意已经可以涵盖后面两句的内容,也是就文段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意了。

理想的阶梯 教案教学设计 _0

理想的阶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道理,并能从现在做起,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学习选用具体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记住名言警句和一些名人的事迹。 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方法,适当复习排比方式。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方面展开议论,道理讲得透彻,用作论据的事例又充分又恰当。讲析过程中帮助学生先理解论据与分论点的关系,再弄清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难点是选用几个事例作论据时,次序的排列要合理,叙述例子详略要得当。 二、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并运用已学过的议论 文知识自己进行阅读研习。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突出讲析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应采用启发、引导和点拨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有过多少不同的想法、目标和希望,其中最能激励自己去为之奋斗的就是自己的理想。但要实现理想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分别请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感想后,引入课题。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注意需要注音和解释的一些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2.弄懂课文题目的含义,弄清是什么短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 三、研习新课。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遮挽(wǎn)翱(áo)翔鞭答(chī)废寝(qǐn )忘食笔耕不辍(Chuò)怨天尤(y6u)人攫(jué)取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拦住挽回。翱翔:鸟在天空回旋飞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邀游。鞭答:用鞭子、竹板之类抽打。废寝忘食:顾不得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表内乘法,谁能把乘法口诀背给老师听听。 1.口算(出示课件)5×39×4 8×5 3×2 4×7 6×5 8×7 9×8 2.同学们可真聪明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口答: (1)6个十是(),12个十是(),20个十是()。 (2) 40里面有()个十, 70里面有()个十, 150里面有()个十。 2、出示主题图: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1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生回答: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汇报各自的算法: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2)10个2相加是20。 (3)2×10看成2个10,也是20。 3.那么谁知道200×3等于多少2000×3等于多少 四、小结 法把题目看作表内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五、巩固练习 1.2×7= 3×3= 4×5= 20×7= 30×3= 40×5= 200×7= 300×3= 400×5= 2000×7= 3000×3= 4000×5= 2.每瓶矿泉水2元,买20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 3.20×5的积末尾有一个0。() 30×4=160。() 一个乘数是7,另一个乘数是300,它们的积是2000。()400+400+400=400×3=1200。() 5.每箱方便面的售价为40元,买7箱,300元不够用。 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0×3 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10个2相加是20。 2×10看成2个10,也是20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难点:了解口算思路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联习。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 捉迷藏 教案 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年级三年级学科音乐欣赏课 【教材分析】: 《捉迷藏》是丁善德先生创作《儿童组曲》中的第四首,全曲具有天真淳朴的曲调、活泼跳动的节奏、变化丰富的速度和力度,是一首充满童趣和活力的乐曲。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活泼、开朗,富有好奇心,喜欢游戏,适合情景式教学。因此,这首《捉迷藏》非常适合作为三年级学生欣赏曲目。【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本节课我采用多元化手段引领学生感知乐曲刻画出的健康活泼的音乐形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记忆音乐主题,能够感受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和旋律行进的方向,认识其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2、过程方法:通过听、唱、画、思、析、等多元化手段感受《捉迷藏》勾画出的不同音乐情绪、不同游戏场景,体验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 3、情感态度:通过对《捉迷藏》的欣赏,培养积极向上的精

神面貌和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主题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不同场景;感受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难点:能用图形谱表现力度、速度的变化和旋律的行进方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捉迷藏时欢快和紧张的情绪。 【设计意图: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游戏”引发 对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第一乐段 (1)初听乐曲:教师弹奏乐曲,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认识钢琴音色,回忆节拍强弱关系。 (2)第一乐段单独聆听并讲解,让学生感受音乐主题所描绘的游戏场景。(追逐、闪躲的场景) (3)画旋律线及图形谱,感受音乐元素的变化。(力度、 速度的变化) (4)唱主题,巩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掌握。 (5)为乐段标记字母,构建音乐结构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乐曲中塑造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从结绳计数说起》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从结绳计数说起)教案教学设计第—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6 从结绳计数说起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和一般生活中产生的,在研究古人如何计数的过程中了解计算方法的开展过程,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感受探究的乐趣。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初步感知古人在生活中用石子、绳子、骨头等来进行计数,体会数学X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在小组中采纳古人的计数方法——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来感受用符号表示数的必要性,同时在研究古人采纳的计数方法中体会人类开展过程中知识的开展过程。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阅读中猎取数学信息。在数学学习中要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就是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资料并在理解中尝试开展活动的数学课。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想,为学生制造了模拟古人计数的活动,鼓舞学生搜集各国和各地区的计数符号或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时机。课前打算教师打算PPT课件学生打算搜集有关计数方法演变过程的资料、绳子、纸条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图画,觉察问题。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有趣的图画,想看吗?(课件出示:用数字组成的美丽图画)师: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觉察了什么?(它是由数字组成的)师:数字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古代的人又是怎样计数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结绳计数说起。(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画,觉察图画中的秘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字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习新知做好打算。⊙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合作探究,体会古人计数的方法。(1)观察图片,你觉察了什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用石子或在绳子上打结来表示数量,一个猎物就用一个石子或在绳子上打一个结来表示) (2)感知古人计数方法的特点。师:我们书中介绍了三种计数方法,一起

小学科学《小帆船》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帆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小帆船观察帆与风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科技作品——小帆船,测试小帆船的保持航行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制作小帆船,了解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 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风的资料、课件等。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风的资料,吸管、制作小帆船的材料(空瓶一个、筷子一根、两块长条形的硬纸板、几张厚纸片、一根彩绳、胶带及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 提问:郑和下西洋是用的什么样的船呢? 学生答:帆船。 小结:帆船的发明,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创举。 提问:帆船前进的动力来自哪里? 学生回答:风。 2.揭示课题:那么帆船是怎样利用风的力量航行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艘小帆船探究吧!(板书课题:小帆船) (二)制作帆船(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1.认识小帆船的组成。 谈话:在制作之前先要动脑,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观察小帆船,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

[理想的阶梯教案]理想的阶梯精品教案

[理想的阶梯教案]理想的阶梯精品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列举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2.学习段首排比提出论点的方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理想。但有同学虽有理想,却刻苦勤奋不足;有同学也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时间。那么,到底该怎样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群的一篇议论文章--《理想的阶梯》,看他是怎样告诉我们如何去攀登理想的高峰的。(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板书) 1.论证方法。 2.提出分论点的方法。 三、第一次尝试,抓课文要点 1.提出尝试要求:听录音,记下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来作论据论证分论点的事例。(用简洁的话介绍) 2.学习听录音,完成以上练习。 3.点名回答练习答案。 4.快速看书。补充答案。

5.出示小黑板上正确答案相对照。肯定学生成绩。 6.归纳总结:举事例论证。 四、第二次尝试,巩固目标"1" 1.明确尝试要求,点读课文第四段(除段首句外)内容。 (1)选择论点。 (2)记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 2.点名回答,信息反馈。 为什么记这些词语!(因为事例中的这些词语最能体现论点中的"刻苦勤奋"。) 3.归纳总结。 五、第三次尝试,完成目标"2" 1.明确尝试要求,分组分任务讨论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完成: (1)三个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相同特点 (2)对三个分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相同特点 (3)三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组成一句话可组成什么句式 (4)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完成以上练习。 3.点名回答,归纳出目标"2",段首排比。 4.归纳总结: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学习描写景物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运用 [敎學目的] 1、探究、归纳、实践景物描写的方法。 2、归纳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學习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4、赏析优秀写景作品,提高學生文學素养。 5、培养學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學习习惯。 6、陶冶情操,培养學生热爱自然景物、热爱家乡的情感。 [敎學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运用 [敎學难点]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敎學方法] 读练法、归纳法、、探究法、讨论法、实践法 [敎學时数] 一课时 [敎學用具] 课件 [敎學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请大家看一张照片,有谁看出这张照片拍的是哪里的景?这张照片是温老师4月10号清晨经过上水南大桥的时候拍的-南浦溪的景,你们看看拍了哪些景物?树、河流、阳光、房子、美吧?真美!好,如果给这张照片,配上一段优美的写景文字,真可谓是锦上添花了,怎么写呢?怎样写才能再现南浦溪的美呢?不急,我们先来學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再来试试。 二、景物描写的概念 學生齐读。从概念中我们知道了描写的对象是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目的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感其光等等,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通过三个片段的學习,来探究总结。

三、探究总结方法 1、请看第一个片段,这个片段选自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请一个同學朗读—声音响亮—好。这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夏季。请坐,同學们说是不是夏季景色:从哪里看出来,请學生回答柳树:打卷、低垂,马路:干巴巴老城:三个形容词:干燥、憋闷、烫手,写狗也用了夏天特有的动作,趴在地上,吐舌头,,这个夏天太热了---点击—热。通过这个片断的分析,我们學到了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特征,老舍先生这段文字就是抓住了景物的本身特征和时令特征进行描写(板书),生动再现了祥子拉车环境的恶劣。 2.第二个片断,选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请女生齐读,真动听!谁来说说这段写景文字通过什么方法来完成的--是?嗅觉=视觉-有设么修辞?比喻、排比、通感。紫藤萝的美作者正是通过调动感官和展现多种修辞手法(板书),这么梦幻的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5秒,闭眼-54321,--变—哇-象瀑布一样倾泻而下,繁盛辉煌! 3.回顾总结。通过刚才两个片段的學习我们先来概括一些写景的方法,大家说说,好,请看大屏幕,齐读。除了这些外还有哪一些呢?初一时候我们學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写春花一段大家记得不?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用了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闭了眼---对,虚实结合”。 我们这學期刚學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第二段,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里有哪些写景方法,写水清却通过写鱼,对,用了正侧面,,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还有,这时候柳宗元的情感怎样的?--乐?那句表现出来的,似与游者相乐、快乐的情溶于快乐的景,情景交融。通过回忆我们又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方法还有:大家一起读第三小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正侧面结合。 4、老师展示、學生分析。总结了常用的写景方法,我们回到第一张照片,这幅我们南浦溪的美景该如何描写呢?请同學来说说,描绘的不错-这景色太美了,老师也忍不住也信手写了几句,你们想不想听听?!-请听:(音乐)你从昨夜的---。谢

五年级音乐《冬雪》教案 教学设计

《冬雪》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 学唱《堆雪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聆听作品《乘雪橇》,让学生体会美国爵士音乐的特征,感受冬雪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学唱歌曲《堆雪人》,体验冬天游戏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分析、模唱等方式,来感受乐曲带给人们的愉悦心情。 3.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乐曲《乘雪橇》,能够听辨出乐曲的各部分是如何从速度、节奏以及声音的模仿来描写人们兴高采烈的情景。 (2)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聆听《乘雪橇》体会爵士作品的音乐特点。 2.能够有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堆雪人》,并体会歌曲情绪。 难点: 1.欣赏乐曲《乘雪橇》,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2.能够准确的掌握歌曲《堆雪人》中节奏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打击乐器、同步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材分析】 《乘雪橇》是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的一首作品。每年的圣诞节,几乎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听到这熟悉的乐曲,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的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采烈的心情。 歌曲《堆雪人》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

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学生自由回答)你们在冬天的时候,一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呢?(请同学讲讲他们冬天玩的游戏)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首乐曲,都跟冬天的游戏有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课程新授 (一)欣赏乐曲《乘雪橇》 1.初次聆听 思考:(1)此乐曲表现了冬天什么样的情景?(圣诞节的场景、滑雪的场景) (2)哪些音响让你感受到这样的情景?(铃铛的声音、音乐的高低就像是从高处往下滑落) 2.揭示主题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你们的答案和作曲家已经很接近了,那看看作曲家到底想表现冬天里的什么场景吧。(出示图片,揭示《乘雪橇》的课题) 3.感受乐曲 (1)选取乐曲中的一段音乐(乐曲第二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段音乐表现了乘雪橇过程中的那些声响?(马鞭声、马蹄声、铃铛声) (2)请同学们来模仿一下马鞭的声音,(嘴巴喊“驾”,手做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尝试加入马鞭声。(可能会失败) (3)出示节奏谱 2/4 XX XX | XX XX | XXX 0XX | X— | 教师口数拍子,手点着图谱,让学生清楚是在哪里加入的马鞭声。(第六拍)马鞭是在弱拍甩起的。 (4)请同学们试着加入马鞭声,口数着拍子,在第六拍加入马鞭声。 (在打节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强弱关系,并体会这条节奏在乐曲中的作用,休止符的地方在乐曲中是马鞭的声音,也是一个重拍,马鞭甩下去马儿就跑的更快了) 4.再次聆听 思考:乐曲的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每一次都有什么变化?(每一次都有一次反复。第三次出现的气势最庞大,好像暗示着乘雪橇的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热闹,最后一次出现力度越来越弱) 5.演示乐曲

二年级音乐《大海的歌》教案 教学设计

《大海的歌》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大海》 欣赏《海上风暴》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首关于大海的歌,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海”的形态,感受音乐要素变化给音乐形象塑造带来的不同效果,进一步积累音乐经验,培养良好的听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和演唱,体验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体会海的平静与咆哮时的不同情绪,培养学生对大海的喜爱。 3.知识与技能 (1)能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 (2)通过为《大海》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 2.能够独立的分析音乐情绪、速度。 难点: 1.准确演唱符点音符的节奏。 2.准确演唱全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 钢琴、同步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材分析】 《大海》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歌曲为采用F大调,3/4拍子的二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很有规律,其A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描绘了一幅平静、宽广和博大的大海画面。B乐段与A乐段形成对比,起伏的旋律似大海的波涛,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后又回到宁静的画面,以宣泄对大海的赞美之情。由于歌曲采用了疏松的三拍子节奏,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又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 《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培尔金特是农村青年,他爱幻想(换句难听话就是,他爱信口开河地撒谎),很穷。有一天,他在一个婚礼上,把新娘拐走了。但他并没有与那姑娘白头偕老,而是抛弃了她,开始满世界地流浪。他与山妖为伍,还与山妖的女儿有了私生子。他在老人院里为母亲送葬,然后闯荡天下,靠走私黑奴和珠宝成为富翁,又在一次沉船中失去了一切。他流落到阿拉伯,他被关进疯人院,最后,他踏上了回乡之旅,在家乡总结了一生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传说把海螺放在耳朵上就能听到大海的声音,现在请大家把双手并在一起做捧物状,模仿海螺放在耳朵上,试着感受大海的声音。是不是很奇妙?大家是不是还没有听够?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大海的歌——《大海》。 二、课程新授 (一)学唱歌曲《大海》 1.聆听音乐,并思考: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地、抒情地) (2)听完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再次聆听音乐,并用手打节拍,思考: (1)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 (2)强弱规律是什么?(强弱弱) 3.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观察歌词。思考: (1)歌词中的“摇篮”说的是什么?(大海) (2)为什么说“太阳月亮也睡在里面”?(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可补充) 4.学唱歌曲 (1)齐读歌词。 (2)教师弹奏旋律范唱,学生跟唱,要求演唱时用手打固定节拍。 (3)练习符点音符,要求要准确地、清楚地演唱符点音符。 (4)重点解决全音符的演唱,要求要唱准三拍子的时值,不要抢拍子,唱的时候用手打固定节拍,并默数三拍子时值。 (5)教师弹奏伴奏,学生演唱。 5.跟随伴奏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小组合作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边唱边展示编创的动作。要求编创的动作要符合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和表现出大海的波浪起伏。 (二)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人教版小学美音乐(简谱)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唱歌《时间像小马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

人教版 音乐课教案 授课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唱歌《时间像小马车》 授课班级: 指导教师: 授课教师: 学校:

第五单元唱歌《时间像小马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时间像小马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创作歌曲。采用2/4拍,F大调式。歌曲采用了有规律的节奏,多为四分、八分音符,形象得模仿了时钟“嗒嗒“走动的声响。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使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歌词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告诉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各自做着不同的事,说明了时间珍贵而紧迫,要珍惜时间。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艺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表现自己心中的音乐形象。我在设计这一课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通过“猜谜语”、"坐马车"、“说故事”、"创造声音为小马车伴奏"、“小小创作家”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合作、欣赏、表演中积极热情地去感受和表现音乐。突出趣味性、游戏性,合作性,并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灵活再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

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通过看、想、说、演、听、唱等直观手段和体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通过“猜谜语”、“坐马车”、“说故事”、“创造声音为小马车伴奏”、“小小创作家”、等活动,寓教于乐。激起“兴趣”,调动“热情”,活跃“课堂”,展现“人文”。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艺术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资源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电子琴、双响筒、碰铃、手铃等伴奏乐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用清脆的声音、活泼的情绪正确的演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过程与方法: 体会小马车“由远而近”和“由近而远”的声音变化,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声音渐强和渐弱的效果。

《理想的阶梯》教学设计-01

《理想的阶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道理,并能从现在做起,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学习选用具体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记住名言警句和一些名人的事迹。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方法,适当复习排比方式。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部分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第1、2自然段):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 第二层(第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问题的共同点,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分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即针对三种现象提出分论点,分析评述,帮助青年解决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自然段):提出第一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并用马克思、诺贝尔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二层(第5、6自然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用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具体事例和朱自清的名言作论据进行论证。 第三层(第7自然段):提出第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并用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和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 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它们是每一层的论点,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因此,显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什么样的关系?

渴望春天教案 教学设计3篇

渴望春天教案教学设计3篇 渴望春天教案(一):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透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由整理] 3、透过创编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勇于创意的意识。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完美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教学难点:弱起节奏、变化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一)、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学生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刚才老师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吗?对,

这是我国作曲家潘振生写的一首儿童歌曲,它以天真活泼的语气来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也写了一首有关春天的歌曲,让我们一齐来倾听莫扎特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貌的?(播放课件,范唱) 师:《渴望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装作的一首深受儿童喜欢的歌曲 三、学习新歌《渴望春天》: 1、聆听了整首歌曲以后你能回答出春姑娘的问题吗?(多媒体课件出示) A、歌曲的情绪:1、热烈激动2、抒情愉快3、低沉忧伤 B、歌曲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C、歌曲的拍号:1、3/42、6/83、3/8 2、介绍6/8拍子。 师:这是一首6/8拍子的歌曲。你明白6/8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吗(强弱弱次强弱弱)?如果用拍手和拍腿来表示强和弱,谁更适合强拍?让我们一齐来演示一下。 (二)节奏练习 1、让我们随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春天的节奏:(播放第一句音乐出示节奏型) (1)X|XXXX|X.XXX|XXXXX|X.0| (2)X|XXXXX|XXX0X|XXXXXX|X.0|

理想的阶梯 教案

1《理想的阶梯》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的写法。 2.学习例证、引证、对比、比较、数字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进行努力奋斗以实现崇高理想的教育。 教学设想 《理想的阶梯》是一篇内容丰富,论述充分,针对性强,富于启发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好文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三个方面:理解文章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如何选用典型的、充分的事例作论据以有力地证明论点;另外,列举事例与分析议论相结合,对比、比较、数字、设问、反问等的运用,也值得注意。 用三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阶梯》。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发表在15年前的《中国青年》杂志上,文章的针对性明确,论述很充分,写作上有它的特点,所谈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今天读起来我们会感到很切近,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吸取有用的东西。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注意掌握文章的内容,考虑这几个问题如何作答。 思考题一: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 思考题二: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哪些?文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思考题四:文中是如何列举事例并加以分析议论的? 3.学生各自阅读理解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三、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 5.了解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的结构的理解。 提问: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可提问两三名同学;有不同看法可进行讨论;老师对同学的看法酌情讲评,结论留待下节课再作。) 6.解释词语 碌碌无为:碌碌,平庸,无特殊能力。 毅力:坚强持久的意志。 怨天尤人:尤,归咎,怨恨。 凌云:凌,升高。 笔耕不辍:辍,chuò,中止,停止。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鞭笞:笞chì,鞭打。 翱翔:áoxiáng,在空中回旋地飞。 抱负:远大的志向。 攫住:攫,jué,抓。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硕,shuò。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题一(总体内容与结构) 2.作思考题二(总论点,分论点) (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回答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总论点与分论点。 3.论证方法:例证、引证、数字。 教学过程 1.了解同学对本文总体内容与结构,总论点与分论点的理解情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 学设计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迁移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研究了表内乘法,谁能把乘法口诀背给老师听听。1.口算(出示课件)5×39×4 8×5 3×2 4×7 6×5

8×7 9×82.同学们可真聪明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 1、口答: (1)6个十是(),12个十是(),20个十是()。 (2)40里面有()个十,70里面有()个十,150里面有()个十。 2、出示主题图: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例1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生回答: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汇报各自的算法: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2)10个2相加是20。 (3)2×10算作2个10,也是20。 3.那么谁知道200×3等于多少2000×3等于多少 四、小结 法把题目看作表内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几个。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五、巩固练

1.2×7= 3×3= 4×5= 20×7= 30×3= 40×5= 200×7= 300×3= 400×5= 2000×7= 3000×3= 4000×5= 2.每瓶矿泉水2元,买20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 3.20×5的积末尾有一个。() 30×4=160。() 一个乘数是7,另一个乘数是300,它们的积是2000。()400+400+400=400×3=1200。() 5.每箱方便面的售价为40元,买7箱,300元不够用。 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0×3 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10个2相加是20。 2×10看成2个10,也是20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课)

教案教学目标设计模板(精选3篇)_教案的教学目标模板

教案教学目标设计模板(精选3篇)_教案 的教学目标模板 教案教学目标设计模板(精选3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教案的教学目标模板”。 第1篇: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 (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不但要考虑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意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根据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依次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状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假如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须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其次章其次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

§2.2 原子(其次学时)两个设计表。 2.安排学时 根据设计的授课实际须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须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安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根据其次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安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依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仔细探讨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化探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主动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干脆的、必定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精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学问点学习目标有着干脆的关系,但又不是全部学习目标的简洁相加。 另外要留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假如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当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