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了更接近生活,新现实主义电影还大量起用 非职业演员,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男主角 就由一位失业工人扮演。
• 在电影手法上,新现实主义大量采用中、远景, 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 故事片,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 拒绝玩弄技巧,强调影片的朴实、自然和浓郁 的生活气氛,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 上多下功夫。
• 后者强调戏剧冲突律的结构原则,注意运 用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 来强化冲突、层层递进、直导高潮的内在 法则,删除一切对故事情节没有直接推进 作用的细节,追求人工雕琢的美,强调电 影的假定性。
• 纪实性电影美学观的奠基者,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 纪录电影大师维尔托夫和美国纪录电影大师弗拉哈 迪。
•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集中体现在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 生活和斗争,反映战后意大利尖锐的社会问题, 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 带来的种种苦难等方面。
•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主义 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普遍 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 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捕捉大量真实感人 的细节,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 巴赞没有留下系统的理论著作,但在他撰写的 大量文章中,广泛运用了哲学、心理学、社会 学、美学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 格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理论。
• 巴赞的理论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性的 关键作用,巴赞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电影纪 实美学的一代宗师。
• 巴赞的理论主要包括电影影像本体论和电影语 言进化观这样两个部分。
录和揭示具体的现实。 • 技巧特性,有一些是借用照相的技巧,有一些则是电影
自身才具有的“技巧特性”,诸如剪辑等等。 • 克拉考尔更看重电影的“基本特性”,而不是“技巧特
性”。 • 尼克·布朗:“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理论是反戏剧、反
象征、反实验、反文学、反绘画的。”
• 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纪实美学,强调电 影艺术的逼真性,强调电影的照相性和纪录功 能,克服了蒙太奇电影美学观和戏剧化电影美 学观的某些局限性。
• 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主要集中体现为摄影 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
• 巴赞的电影语言进化观,建立在他的影像本体 论基础之上。
• 在《电wenku.baidu.com语言的演进》一文中,巴赞特别强调 了从无声到有声给电影美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巴赞论述了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的演进趋向,其中 最主要的是电影空间与时间的真实问题。巴赞认为, 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电 影表现的基础是视觉的和空间的现实。与此同时, 电影摄影不仅具备了照相的再现空间的性能,而且 可以纪录时间,从而使电影保持空间的真实统一与 时间的真实延续。
• 维尔托夫1921年创立了“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 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认为电影镜头是“中性的”、 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和 完善,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因此,电影 必须忠实地摄录生活,把生活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
• 维尔托夫十分重视电影的活动照相性,要 求以高度的逼真性作为电影最重要的美学 特性。
• 弗拉哈迪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纪实性电 影美学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 20世纪30年代,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 纪录电影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 他们一方面强调纪录片应当富有创造性地 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实录;另一方面又十 分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 工,因为摄影机的“眼睛”(镜头)可以 比人的眼睛有更大的力量。
• 轻视电影剧作和表演技巧,只能给电影艺术的 发展带来阻力,并且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巴赞与纪实美学
•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 被西方电影研究者普遍看做是继以爱森斯坦为 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之后,在世界电影理论 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 巴赞一生写过大量的电影评论文章,并与友人 合办了著名的《电影手册》月刊。
• 纪实美学成为场面调度派的理论基础,场面调 度派强调电影摄影机独特的纪录和揭示功能, 主张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来保持空间和时间的 完整性。
• 但是,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也有着严重 的缺陷,他们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表现在: 过分夸大电影艺术的纪录功能,忽视甚至 否认主观因素;用表现真实代替生活真实, 用现象真实反对本质真实;用所谓“纯客 观态度”反对电影艺术的创造性,甚至企 图取消电影艺术家的作用。
(四)克拉考尔与“物质现实复原论”
• 德国社会学家与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 考尔(1889—1966),一生只写过两部专著, 但却在电影理论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讲 到,电影艺术与其他各门传统艺术的本质区别 在于电影具有照相的本性。
• 克拉考尔把电影的特性分为基本特性和技巧特性。 • 基本特性是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录功能,特别擅长于纪
• 在剧作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常 常采用单线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情节不复杂, 重要人物较少,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拒绝和排斥人工 编造的戏剧性,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潜藏的戏剧性 冲突和情节,突破传统的戏剧化电影“起、承、转、合” 式的结构框架,打破传统戏剧化结构的封闭性,采用更 为开放的叙事结构方式,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甚至通 过散漫无序的事件的累积来结构影片,从平凡而朴实的 生活素材中提炼出隐蔽的、潜在的、往往不被人注意的 主题和题材。
•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前后延续了7年时间,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走向衰落。
•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电影风格,尤其是对 于纪实性电影美学的探索和实践,新现实 主义电影至今对现代电影仍然有着深远的 影响。
•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根源,是意大利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 和政治形势下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
• 《偷自行车的人》的编剧柴伐梯尼对新现 实主义电影有若干见解:
• 电影应当“直接注意各种社会现象,而不 要通过什么虚构的故事”。
• 电影并不排斥戏剧性,但是,“使我感兴 趣的总是我们凑巧碰到的事情的戏剧性内 容,而不是我们计划好的戏剧性内容”。
• 电影应当“通过活生生的,我能直接与之 生活在一起的真实人物来表现现实”。
影视美学
第四讲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一)纪实美学
• 早在电影的初创时期,以卢米埃尔和梅里 爱为首,就已经开始形成两大片种或两大 流派,即纪录片与故事片、纪实派与演出 派、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
• 前者强调电影的照相性,突出电影摄影机 的独特的纪录和揭示功能,反对滥用蒙太 奇分割镜头,注意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 来表现人物和事件;在剧作上反对人工编 造故事情节和类型化的人物性格,要求到 生活中去发掘真实事件和细节,强调电影 的逼真性。
• 电影应当关注尖锐的社会问题,反映和表 现人民切身感受到的各种迫切问题。
• “把影片的结局问题留给观众去考虑”。
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性: • 否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对生活进行
提炼、概括和加工,也忽视了电影艺术家 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必然使得影片缺乏 深度。
• 对于电影来讲,“重要的是,要善于探究出事 情与事情的发生过程,事实与事实的产生过 程”,这就把电影的纪实性局限于人的外部生 活,不重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流于表 面,显得肤浅。
• 空间和时间的真实问题,始终是巴赞纪实美学关注 的焦点。
• 巴赞的电影理论还包括心理主义,主张电影应 当创造现实的幻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的真实。
• 巴赞的电影理论不仅在60年代以后影响了法国 “新浪潮”的一批导演,乃至意大利的安东尼 奥尼和费里尼等人;与此同时,巴赞的电影理 论更与克拉考尔的理论一道,掀起了纪实美学 的高潮,对那一时代的电影创作与电影研究产 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 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 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局限于 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 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 反映二战后的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 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个口号,鲜明地 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主张,实 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 从电影技术手段来看,战后出现的轻便摄影机、高 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也 使得实地拍摄具有了基本的物质手段和必要的技术 条件。
• 新现实主义者以纪实性作为美学基础,追求电影真 实性和逼真性,把摄影机放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多 拍实景、外景,取消了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 规,力求创造一种接近纪录片的质朴真实感。
• 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 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的开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罗西尼导演的《游 击队》(1946),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1948),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 《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 (1952),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 (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和 《罗马11时》(1952)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 格里尔逊等人拍摄的一大批纪录影片中, 画面构图、镜头剪辑和音画配合等都相当 讲究,。
•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十分注意拍摄普通 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场面, 如《锡兰之歌》、《夜邮》。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 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 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