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及传播学传播学定义:研究“传播〞的学问,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播的定义: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

传播的特性:①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书面语言〕,图像传播〔拍照录像〕②时空遍布性:时间纵贯人类史,空间横跨人类社会③行为伴随性:很多行为的进展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实物传播:第四种传播类型〔其他三种见①,如模特表演〕分为:“无意〞传播〔传者无意而受者有心〕;“有意〞传播④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本行为之一。

因为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定义①“共享〞说强调信息是传者及受者对信息的分享②“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③“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结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及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二分法群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群众媒介即报刊、播送电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划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群众传播划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的思维活动,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响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而进展〔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群众传播:群众媒介所进展的信息传播活动目的: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显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群众,提供娱乐,检测环境优点:快——传播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负功能:麻醉精神,文化侵略,降低审美能力缺点:反响不及时、不充分、不直接变化:过去一般只使用亲身传播手段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群众传播技术〔网络、手机等〕来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人际传播偶发,最没有规律;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开会上课〕;群众传播最有规律〔报纸杂志的周刊月刊,电视的播出时间〕角色:人际传播传者受者随时交替;组织传播的传者受者有限定,上下级差异大;群众传播,媒介是专职的传者,群众是固定的受者〔新兴网络使传者受者的角色随时替换,是革命性的变化〕反响:人际传播反响容易,组织传播反响困难,群众传播更加困难〔但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场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信息:表达不标准的问题人际传播最不标准,组织传播有所标准〔军事行动中的暗号〕,群众传播最为标准〔媒介作为一种“标准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标准性符号〞转化为“标准符号〞,如略语、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主观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第一章:媒体融合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近年来,媒体融合成为了全球的热门话题。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媒体形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媒体融合应运而生。

媒体融合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等。

媒体融合不仅改变了媒体的形态,同时也对科技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技传播是指把科学、技术信息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科技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传播更加立体、多样化和个性化。

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渠道,如新闻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渠道不但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提供互动沟通的功能。

同时,媒体融合促进了媒体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学习,从而提高了科技传播的水平和效果。

第二章: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的特点1. 双向交互性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兴的传播平台将科技传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不仅可以进行单纯的信息传播,还可以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增强了交流的密切性。

这一特点在新闻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有利于双方交流和促进科技的发展。

2. 多元性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传播的方式趋向多元,传播形式也趋于全面。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形式外,还有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型媒体形态,使科技信息能够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传媒的多元性利于提高受众的兴趣和吸引力,为科技传播带来更好的反映。

3. 可视性传统新闻媒体主要进行文字、图像、音频等形式的传播,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视频正在成为新的主流传播形式。

视频传播直观明了,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理解,也易于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进行分享,这一特点对科技传播非常有利。

第三章: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的影响1. 提高传播效率媒体融合让科技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快速。

传统的新闻传播需要时限限制,而在互联网媒体之间的相互转载、传播,显著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

媒介变革对社会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媒介变革对社会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媒介变革对社会传播的影响与启示第一章媒介变革的概念和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也在不断演变,出现了新的媒介形式,比如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等等。

这些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传播方式和模式。

媒介变革的概念是指媒介形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社会传播的形式、方式和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

媒介变革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

随着媒介形式日益多元,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

2. 交互性。

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具有交互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信息流动更加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互动和交流。

3. 即时性。

现代社会传播的特点之一是即时性,无论是发表言论、传播信息或是交流观点,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章媒介变革对社会传播的影响媒介变革对社会传播方式和模式的影响是显著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流向。

传统媒介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而现代媒介具有双向传播特点,信息的传播流向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2. 提高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效率。

现代媒介技术能够直接针对特定的受众进行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

3. 增强了信息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现代媒介技术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展现方式,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交互传播,让信息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实性得到了增强,人们可以通过多方渠道和多种角度获取信息,从而判断信息的真伪。

4. 扩大了公众的表达空间和社交圈。

现代媒介技术为公众的表达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宣传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第三章媒介变革对社会传播的启示1. 坚持步入多媒体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新媒体应用,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即时通讯等,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和传播力度。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第一章如何理解国际传播1.1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现象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流现象,具有以下详细特点:- 跨文化性: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 多语言性:传播内容往往需要翻译和适应不同的语言,这增加了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 传播渠道多样性:包括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 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1.2 国际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国际传播的过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信息采集:涉及新闻采集、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信息处理:包括编辑、校对、翻译、格式化等,使信息适合特定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 信息分发: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卫星电视、网络平台、印刷媒体等,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 信息接收与解读:受众接收到信息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对信息进行解读。

- 反馈与互动:受众的反馈通过不同的方式返回给传播者,如收视率、点击率、评论等,传播者据此调整传播策略。

1.3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国际传播作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其详细作用包括:- 信息传播:通过国际新闻报道、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传递知识和信息。

- 形象塑造:国家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声誉和软实力。

- 文化输出: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的国际传播,推广本国文化。

- 政策宣传:政府利用国际传播手段,宣传其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支持和理解。

1.4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目标国际传播作为追求的目标,具体包括:- 增进国际理解:通过传播活动,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推动全球治理:通过国际传播,促进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问题的解决。

- 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1.5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衡量指标国际传播的衡量指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传播力:评估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如媒体的国际受众数量。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4)约翰· 米尔的新闻自由观 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 米尔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米尔这样说:“如果全人类除了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有 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 制全人类更为合理……如果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指全人类——引者)就被 剥夺了用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如果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好 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会被理解得更明确,印象也会更生动。” 弗雷德· 赛伯特对米尔的观点这样进一步解释:米尔就“表达思想的自由”提 出了四大论点。首先,如果我们压制某种意见,那么……就等于压制真理。其次, 错误意见可能包括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的真理。第三,即使大 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 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 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2、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不一样。不同的传播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 一样。传播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历史性、有限性、 与权利的对称性等特征。例如,新闻工作者、电影 工作者、教师等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邵培仁先生把传播者的责任分为四个方面:契约性责任、社 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78-80页)。 契约性责任如记者承担的某新闻机构的报道任务;社会性 责任如一定的道德责任;法规性责任是有关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如: 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国际性责任, 例如 “在1967年和1972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关于卫星电视直播 问题的公约和决议。其主要原则是:电视直播应该建立在尊重国家 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相处、合作和互利的基础之上;不允 许进行战争宣传和种族不平等宣传;不允许播出唆使性节目、道德 败坏和暴力的节目;电视一概是巩固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的舞台,而不应变成国际冲突和民族纠纷的根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79-80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信息传递、符号交流、意义传递等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社会传播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学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等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线性模式、互动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解码、反馈、互动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享和评估成果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印刷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媒介和技术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四章:受众与消费者行为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接受信息的群体、具有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需求、欲望、态度、社会文化等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决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受众的概念、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五章:传播效果与影响力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2 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舆论分析等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影响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效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效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效果与影响力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六章:传播与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分析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交换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媒体、移民、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创新的发展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七章:传播与性别7.1 教学目标理解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建构主义等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性别平等的促进、性别歧视的消除、性别认同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性别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性别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性别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八章:传播与政治8.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8.2 教学内容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政治信息、政治宣传、政治话语等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社会学等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参与的促进、政治意识的塑造、政治稳定的维护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政治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九章:传播与伦理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掌握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分析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9.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真实性、公正性、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道德哲学、伦理准则、案例分析等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媒体诽谤、网络欺凌、数据保护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概念、原则和判断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的实际案例,讨论解决方案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伦理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十章:传播与未来10.1 教学目标理解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掌握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分析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2 教学内容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社交媒体、物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版权问题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未来的实际案例,理解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未来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补充说明: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个方面。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第一章:引言电视节目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娱乐活动之一。

随着电视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日常娱乐、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泛指信息传递、态度影响和行为改变等方面,而对社会的影响也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塑造、社会反应的引导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探讨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电视节目传播效应2.1 信息传递电视节目传播的首要效应是信息传递。

无论是新闻、娱乐还是教育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包括时事新闻、文化知识、科技进展、市场动态等等。

这些信息的传播影响到了社会上广大的受众观念和态度。

例如,一些新闻报道会引发公众对特定问题或事件的讨论和关注,从而产生社会反响。

此外,一些教育类节目还会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观众提高素质与能力。

2.2 态度影响电视节目不仅传递信息,同时对观众的态度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例如通过娱乐节目来提高观众的生活品质和快乐感;也可以是存在问题的,例如一些电视剧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会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和态度。

这些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耐久的。

2.3 行为改变电视节目的另一种传播效应是行为改变。

由于电视节目的视觉、音频和情感层面的渲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影响,从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

例如,广告的刺激可能会引发观众的购买行为;犯罪电视剧可能会引发观众模仿犯罪行为;健康类电视节目可能会引发观众的运动和饮食习惯改变等。

这些行为改变的影响也不是短暂的,它们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三章: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3.1 文化传播电视节目可以传递并影响一定的文化元素。

例如,电视节目可能会通过处境、角色、桥段等方式展现特定文化的观念、情感和价值,产生文化印象和认知。

无论是优秀的本土文化作品还是国外的文艺作品,都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传递文化元素并丰富观众的文化圈层,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章: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文化传播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展开。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观众和生产者转变为生产、分享、传播、反馈和共同创造的参与者。

通过新媒体,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和观点,并形成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而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文化传播过程的影响是极大的。

1.1 新媒体的特点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可定制性和社交性,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并且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互动性方面,传统的文化传播只能是单向的,而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沟通和互动,人们可以参与到传播中,分享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加深人们的文化认知。

在即时性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及时反馈,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在可定制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推荐不同的文化内容。

这也使得文化传播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

在社交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各种欣赏、分享、评价和评论的形式,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1.2 新媒体的平台探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分支。

面向群众领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提供了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在线社交服务。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创建个人的专业社交网络,在其中进行信息传播、交流甚至创作,以此实现文化传播的拓展和深入。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个人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接受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体验的主要平台,而移动客户端也成为了快速传播文化的途径。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现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传播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很多新问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二、博客的社会意义
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推动去中心化传播 博客构建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 博客促进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 博客民间记录成为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 博客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形成交互作用
三、博客的传播结构
四、博客的传播特点
个体构成传播中心 内容自由度较高 传播手段相对单一 传播节奏自由 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界限模糊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管理方式看
有限制式论坛。通常是一些较为稳定的论坛,特别是一些小型的论坛。在 这里,无明确身份的人,即过客,通常只能阅读别人的意见,而不能发表 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所有发言者都有明确的ID(账号)。在这样一些 稳定的论坛中,个体可以通过ID 来塑造自己,即使这个形象与现实生活中 的自我有所不同,但也是个体自我的一种表现形态。经营这样一种自我并 不容易,因此人们不会轻易地毁坏它。
六、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与微博、微信等新的应用相比,博客的特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博客更适合进行专业化的深度表达与交流。微博、微信等对于人们快速了 解一些信息、进行大规模信息扩散与讨论是有益的,而博客更适合进行一 些专业内容的讨论。这些交流,要求人们有较为深度的阅读,也要求有一 定的思考沉淀。 尽管微博中也有长微博的形式,微信甚至没有容量的限制,但这两者都是 移动社交产品,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影响, 因此,要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与交流,是有障碍的。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第三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8
健康传播的特点
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专业性和权 威性 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有明确的目的性 四个层次 健康传播过程具有复合性
受传者 受众
传播者
传播的要素
传播媒介
信息
10
1.传者

传者(communicator)即传播信息的人 或物(机构)。
传者是相对于受者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存, 又可相互转换角色。是社会性传播活动的保证。 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传者”---健康知识、 健康信息的传播者。
29
传播的基本特性
1.传播具有社会性 2.传播具有普遍性 3.传播具有工具性 4.传播具有共享性(共同有某种观点、知识、新闻、 分享某种情感等。) 5.传播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 行为。)
30
传播过程模式(一)
双向性和互动性?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 To whom(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With what effect(什么效果)——效果——效果研究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制作、储存、传递和接受信 息等一切传播活动,研究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分享信 息的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社会性、普遍性、互动性、共享性
4
传播的功能
探测 协调 教导 娱乐
5
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指通过各种渠道、 运用各种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 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是一般传播行为在卫生保健领域的具体和深化
1.自我传播:自身传播(信息→大脑加工处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教学目的:本章教学,主要讲授信号、象征符的概念、特点、及信号、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符号、信号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等,并引导学生学习在信息传播中,利用信号和符号开发其象征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信号与象征符(一)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分信号是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德国学者E.卡西尔)。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S.K.兰格尔)。

(一)信号的性质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地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二)象征符的性质特点1.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替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人类拥有最完整的符号体系。

人类的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

副语言不仅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它们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由于它们也能够像语言那样传递信息,有人也称之为“体态语言”。

一般来说,体态符号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话、程式化的符号。

如果说上述两类符号大多还是语言符号的辅助物,那么第三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概括起来说,符号功能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3第三章 传播核心层面

3第三章 传播核心层面

第三章传播核心层面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识记品牌核心价值定义;了解品牌核心价值作用;掌握品牌核心价值原则。

品牌核心价值,又称为品牌精髓、品牌基因、品牌信仰等。

她是整合品牌传播学的最高统帅,是“卫星/火箭理论”模型的最高层。

所有的传播活动都应该围绕品牌核心价值来展开。

第一节品牌核心价值定义一、概述再好的理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不同的品牌核心价值使品牌看起来完全不同。

品牌到底应该卖什么?整合品牌传播理论认为,品牌卖的是核心价值,卖的是人性!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定位并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

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这是著名广告大师罗素·瑞夫斯的灵感之作,堪称经典,流传至今。

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USP,又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的核心价值,以至于我们不愿意使巧克力在手上停留片刻。

德芙巧克力: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品牌核心价值在于那个“丝般感受”的心理体验。

能够把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丝绸来形容,意境够高远,想象够丰富。

充分利用联觉感受,把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麦氏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作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品牌,麦氏的核心价值堪称语言的经典。

与雀巢(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不同,麦氏的感觉体验更胜一筹,虽然不如雀巢那么直白,但却符合品咖啡时的那种意境,同时又把麦氏咖啡的那种醇香与内心的感受紧紧结合起来,同样经得起考验。

人头马XO: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尊贵的人头马非一般人能享受起,因此喝人头马XO一定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

人头马给你一个希望,只要喝人头马就会有好事等着到来。

有了这样吉利的“占卜”,谁不愿意喝人头马呢?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成了信天游。

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多少也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提升。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一章: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也逐渐迎来了一次新的转型。

信息技术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大众传媒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二章: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一大影响。

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新闻、信息、文化等内容以多种形式传递给用户,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如及时、全面、交互等,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广泛的服务。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新速度更快,传递信息更为精准,内容更为多样化,且在边界上更加模糊。

同时,网络媒体也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并分享信息,甚至可以对信息进行实时评论和互动,从而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

第三章: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另一个重要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轻松建立社交关系并进行互动,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获取用户喜好以及消费心理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和推广产品和服务。

此外,社交媒体也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巨大的传播平台。

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分享新闻、文章、视频等内容,并与朋友和关注者互动,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信息。

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许多大众传媒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品牌形象,加强用户互动和参与度。

第四章:移动应用移动应用是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另一个重要影响。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通过移动应用浏览新闻、视频、音频等内容。

通过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获取更为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这也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更加准确和精细的目标受众群体。

与此同时,移动应用也可以通过推送功能向用户主动推送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更加贴合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忠诚度。

因此,移动应用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途径,也使得大众传媒更加便捷地与用户互动。

第五章:结论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第一章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正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二章网络新媒体的概述1.定义:________网络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媒体形式,包括社交媒体、微博、公众号等。

2.特点:________实时性强、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内容多样化等。

第三章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1.提升传播效率●通过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递和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以多种形式传播,如音频、视频、文字等,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2.打破传统媒体垄断●传统媒体对于文化传播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网络新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自主传播的渠道。

●通过网络新媒体,个人和小团体也有了传播自己观点和创作的机会,促进了多样化的文化传播。

3.促进文化多元化●网络新媒体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不同文化之间更容易交流和融合。

●个人和小团体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自己的文化观点和作品,增加了文化多元性。

4.挑战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传播模式遭受了冲击,传统媒体需要转变方式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过载等,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应解决办法。

第五章结论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升了传播效率、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推动了文化多元化。

然而,也面临着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未包含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没有涉及到法律名词和注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片
• 人类进化史诗——突变(中) • /jilupian/20100813/n29876. html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 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 活动——劳动。 •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 音器官的进化。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 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 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 的推动力。
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 活字媒介家族成员:报纸、杂志、书籍 1、报纸:以刊载新闻、评论、副刊及广告为主,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优点:报道详尽,解说深刻;可供反复阅读、思考;容易保存 缺点: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杂志:装订成册、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印行的出版物 特点:出版周期长,细致深刻,具有较强的指导、解释功能; 对象明确,读者群固定; 3、书籍:生产周期长,新闻性、时效性差,但对问题阐述系统而完整,适于长期保存和使用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 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 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的因素。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 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 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 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 ——空间。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 依据 。 •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 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三、印刷传播时代
蔡伦造纸术 毕昇印刷术
三、印刷传播时代
• 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金 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 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 元。 •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 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 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 全新的数字印刷传播时代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 信息社会具有以下பைடு நூலகம்个特点:
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社会经济主体的主导地位 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成为劳动力主体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贸易主流
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 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 • 从媒介普及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在这个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 到了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 。 高度信息化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直到今天。
总结
• 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彻底摆 脱了动物传播状态。 • 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立性不断增强 。 •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 和多样化的过程。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的媒介功 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媒 介 是 人 的 延 伸
麦克卢汉
• 马歇尔· 麦克卢汉(1911-1980),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被誉为信息 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和“先 知”。 资料片:BBC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 /topics/77631/
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
1、电影:集表演(戏剧、舞蹈)、表现(文学、绘画)和音响(音乐、 对白)于一身的高级艺术,需各种专业人员共同创作的一种工业 优点:影像清晰,信息量大;注意力易集中,娱乐性强 缺点:环节多、要求高、周期长、时效差 2、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信息工具 优点:渗透性;时效性;灵活性;通俗性 缺点:易逝性;被动性 3、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像的信息工具 优点:现场感强;同步、远距离传播;感染力强 缺点:难以表现非视觉性事物;技术要求高;设备投入大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
媒 介 即 讯 息
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 量的增加。 • 信息量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以5年为周 期来计算,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 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 •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 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 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一步提高 2、大量发行 3、拥有大量读者群
四、社会结构的变革
大众传播产生的社会原因:
1、生产力发展和工业革命兴起使信息需求扩大
2、工业革命造就了大众媒介的读者群 3、宽松的文化体制有利于大众媒介的涌现 大众传播时代开幕的标志: 1833年本杰明· 戴伊(美)在纽约创办《太阳报》
第二节 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 和研究的冲击
• 1、信源多元化 • 2、技术融合化
• 3、内容个人化
• 4、传受交互化 • 5、关系平等化
• 3.信息双向流动
• 4.超越时空限制
• 网络传播的影响 • 传播的传受关系发生变化
• 传播内容多媒体化
• 互动性增强 • 网络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中
• 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 • 1.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的状态发展
• 2.传播技术呈叠加态势发展
• 3.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 • 4.信息的复制和传送速度越来越快 • 5.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呈金字塔状发展
LOREM IPSUM DOLOR
三、 复制技术的演进
大众传播的条件: 1、在技术上提高复制水准(快、远、多、精 (1)中国发明的木板印刷术(雕版在629-649,活版在1040-1049) (2)德国工匠戈登堡(1450年)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制造出手摇式 印刷机,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的速度
(3)以蒸汽为动力的新型滚筒印刷机(19世纪初),使印刷的速度进
第一节 传播革命的意义
•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 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 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 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电子传播
一、口语传播时代 • 人类语言的特性: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印刷传播时代 • 资料片:BBC.文艺复兴的秘密——古登堡印刷术 • BBC.文艺复兴的秘密--古登堡印刷术_标清.flv
四、电子传播时代 •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 距离快速传输。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 电报机。 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发出了世 界第一封电报。 1858年,大西洋海底电缆宣告竣工,实现接近于 实时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
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 系统。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
系统。 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 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五、网络传播时代
• 网络传播的特点:
• 1.信息量巨大 • 2.技术融合
• 电子媒介的种类 • 1.电影 • 2.广播 • 3.电视 “炉边谈话” 美国大选电视辩论
• 电子媒介的影响 • 1.促进经济 • 2.推动政治 • 3.方便生活 • 4.传承文化
四、电子传播时代
有线系统 以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 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为标志 以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 获得成功为标志
第三章 传播技术的影响
LOREM IPSUM DOLOR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1、媒介演变的历程
2、新媒介传播的特点 3、麦克卢汉理论的贡献与缺陷 4、媒介融合
• 第一节 传播革命的意义
• 第二节 媒介理论的演进
•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展望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 :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蜜蜂“8字舞” 灰雁动作信号
第三节 新媒介与 信息化社会
一、何谓新媒介
广义: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
狭义:继报纸、广播、电视后出现的互联网和手机 新媒介的特征: 1、不同于传统的六大媒介 2、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组合 3、Computer+Communication的组合
二、新媒介的种类
• 1、通信卫星:由中继器、天线、遥测指令、控制及电源系 统组成,用于同步转播电视节目或通话的中介 • 优点:传播距离远,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服务灵活性强 • 2、光纤通信:用于同步传输电流或信号的中介 • 优点:材料来源丰富;损耗少,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 不受电磁干扰,无杂音;保密性强 • 3、有线电视:通过共用天线将电视画面用电缆传给观众的 电视 • 4、电脑:集信息识别、录取、存储、运算和转换及各种活 字和声像媒介功能于一身的工具 • 5、互联网:由电脑中心控制,既可贮存、处理、传送各种 文字信息,还可传受电话、广播、电视等声像信息的数字 化传播工具 • 优点:技术融合;信息双向;受众自由选择;超越时空限 制 • 6、手机:打破大众传媒间界限,拆除大众传播、组织传播 和人际传播间藩篱的一种集大成的技术和信息终端
无线系统
地上波传输
卫星传输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
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 数字化生存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和速度上 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