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大部书,精采篇章顶醍醐。
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毛泽东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高度赞誉了《资治通鉴》。
他自己也曾说过,读《资治通鉴》读了“一十七遍”。
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代伟人这样执着呢?岁月绵绵无期,人生却不过百年。
在这场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演绎了无数传奇。
而作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的《资治通鉴》,我们又怎能拒绝它的诱惑,拒绝走到其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呢?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主编。
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崇尚儒学。
受到宋英宗的赏识,并为其编撰《资治通鉴》提供了物资上的帮助,才得以使其问世。
而《资质通鉴》也不孚众望,成了唯一能与《史记》相媲美的历史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被合称为“两司马”。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跨越16个朝代,记述1362年的历史。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资治通鉴》得名于神宗钦赐“鉴于往事,有资于资道”。
此书以“借鉴历史,教以帝王得以巩固其封建统治之术为目的”,书中描绘了风雨飘摇中王朝的更替,血雨腥风中英雄的赞歌,以及国家危难时智者的谋略。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时代画卷。
那么在书中,司马光先生所要表述的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就要从其内容上逐一展开了。
王朝的更替似乎是自然的一般规律,但王朝持续时间的长短却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
这里,我们就产生了疑问,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王朝的更替呢?很显然,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残暴不仁,从而“失道寡助,群起而攻之”。
例如秦二世、孝桓帝。
《资治通鉴》中所述窦武的话“桓帝今不虑前事之失,却复循覆车之忧”,那么,江山之忧,犹可见矣。
而与之相对的,司马光极度赞扬了汉武帝的任人唯贤、果断睿智,正是有了汉武帝的雄韬伟略,汉家王朝才得以书写一段经久不衰的神话。
由此可见,司马光思想的一大主题便是“为人君者,应礼贤下士,爱护人民”。
不仅如此,书中还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例如不畏君权、忠职尽责的周亚夫;忠君护主的樊哙;严守承诺、有恩必报的关羽。
都让我们心潮澎湃,却也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与其畅谈人生,驰骋沙场,点兵挥汗。
见证时代变迁下的辉煌与挫败。
而在《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谋臣志士,他们进谏忠言,为君王出谋划策,他们才是一场历时动荡的主角。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进一句忠言;他们穷其智谋,只为守住那一方寸土之地。
即是历史已消退了其颜色,万事万物早已时过境迁,那手摇蒲扇,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晁错;随机应变,料事如神的张良依然鲜明的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褪去。
历史在他们的手中,变幻成了一场场棋局,他们各显身手,移兵退卒,将对手节节逼退,赢得精彩。
这即是司马光的第二思想主题: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前面,我们说到《资治通鉴》作为唯一能和《史记》相媲美的巨作,其影响源远流长,那么,到底有何影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资治通鉴》的贡献:
宋末明初三省评价《资治通鉴》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从这句话中,我们足以见到《通鉴》的广大影响: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在编年体史好汉起落的长河中,起了总结旧例兼开创新体的作用。
它重振了编年体的威名,发展和完善了这种体裁,“代表了我国古代编年史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我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编撰学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资治通鉴》博大精深,鸿篇巨制,在历史学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自《通鉴》问世,为其注释、校勘者络绎不绝,以致研究《通鉴》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梁启超说过:“《资治通鉴》是绝对好的皇帝教科书”。
的确,《资治通鉴》蕴含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经验和政治智慧,例如司马光在书中提出了人君三德:仁、明、武。
他指出:仁是根本,明是实现仁的方法,武就是果断。
这就要求君主必须明智武断,要任人唯贤,不避亲疏、贵贱。
这些都为后朝皇帝提供了借鉴事实,以助其针砭时弊,实现国
泰民安。
《资治通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描绘的王朝的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运筹帷幄的智者,视死如归的勇士。
让后代读者可谓几多欢喜几许愁。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站在时代的尖端,看至今时世变化。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其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方针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了新纪元。
中国似一颗明亮的星,正逐渐散发出万丈光芒,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这颗明星拥有的无限力量。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要想走得更远更好,必须从中央领导人来看,必须礼贤下士,坚决抵制贪官污吏,严整党纪党风。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领导者,首先应该修身养性,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要有果敢睿智的抉择,这正是司马光所提倡的呀!从各官员来看,要严明正己。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想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对象,本身却贪婪愚昧,那么还想奢望下级人士廉洁正直吗?当今世界,贪污横行,百姓有冤难申。
时下网上疯传的少女毁容案,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悲剧吗?司马光告诫我们,臣下要忠君爱民,古往以来的正确思想,难道真的不适合当今世界吗?
虽然,《资治通鉴》无论是对于古代还是现代来说,都具有其不可小觑的影响,但是事无巨细,金无足赤,任何事物都不可做到尽善尽美,作为历史巨著的《资治通鉴》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来谈谈其缺憾。
(二)《资治通鉴》的不足之处:
《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描写,而作为上层建筑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却着墨甚少,不仅让人们美中有所不足。
司马光崇尚儒学,其中心思想是力维正统,排斥异端。
正如柏杨所说的“司马光有一种崇古的狂热,那一种维护现状的固执,他关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群的利益。
”这从他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中就可看出。
由于司马光竭力反对古代所没有的任何东西,所以他的思想不适应时代变化的潮流,难免束缚了其历史观,混淆了他对某些历史问题的是非概念。
欠缺对人物的全面评价,有不少遗漏之处。
书中我自认为司马光对项羽的描绘缺乏“公正性”文中塑造的仅是一个违背誓约,近乎残暴的霸王。
但据《史记》以及相关古书记载,项羽的确还有其善良柔情的一面。
例如荡气回肠的那一曲情爱挽歌——霸王别姬;壮怀激荡的那首《垓下歌》;洒泪挥别将士,却仍不失风采的西楚霸王。
所有的而这些在《资治通鉴》里面都没有涉及。
不仅如此,在对曹操的描绘中,我也着实费解。
有学者认为“司马光和别的作者不同,他对曹操的评价公正客观,他没有把曹操称为奸雄、枭雄,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肯定了他的功绩”。
在汉纪末,司马光用习凿齿论说:“曹操暂自骄代而天下三分”,未免过于粗陋。
未免知道,曹操战败,并不只是因为拒绝征聘张松为僚属,而是因为其强大的野心,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得人心,长而久之造成的。
在这一点上,我坚持我的观点。
《资治通鉴》注重维护皇帝和官僚的利益,对平民百姓的关注却极少。
百姓,作为王朝的基石,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
无论是王朝稳定繁盛之时还是风雨飘摇之际,百姓都真实的映射了王朝的实际情况,可为《资治通鉴》起辅助论证的作用,使主题更加生动,引起读者的共鸣。
然而遗憾的的是,《资治通鉴》却极少描写百姓的生活。
虽然《资质通鉴》存在其自身的缺憾,但不可否认其瑕不掩瑜。
正如柏杨先生所说“《资治通鉴》上各式各样行为模子,迄今仍然不断地浇出同类的产品,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
”试想一代伟大领袖毛主席犹能乐不思蜀地研磨《资治通鉴》一十七遍,我们又有何理由忽视其强大的感召力呢?让我们整装待发,一起走进司马光先生的笔下,去体验历史的沉浮浩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