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来自的一名老师,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心脏的泵血功能》。本次说课共分五个板块,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生理学知识是学习后继医学课程的必要基础。本节课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生理学》的第四章第一节。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泵功能的评定。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心脏的解剖学相关知识,掌握了血液循环系统中各器官的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特性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血管生理这部分内容,它在整个血液循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临床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点知识,是进一步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常考内容,也是生理学所学章节中,占理论课课时最多的一个章节。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本教材特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心动周期与心率
(2)熟悉心脏的泵血过程
(3)掌握心泵功能的评定
2.能力目标;
(1)通过多媒体示教心脏的泵血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考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动态的动画形式,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心脏是如何正常工作的?
(2)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糖尿病病人的多尿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诊断中,我们如何去评定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健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其探索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置关于心脏病态状态下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心房纤颤(心脏的功能主要是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完成的)、风湿性心脏病(房室瓣开不大、关不全)。
3.情感目标:
(1)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生理学的热情。
(2)在学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合理的医治,关心体贴病人。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知识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定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理解和掌握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
2.难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定
难点的依据: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影响因素较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两块内容即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我校是医学类,在06年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普通二本院校,我授课的对象是刚上2本线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稍差,注意力不集中,自主、自觉学习的能力差,欠缺必要的学习方法,但是她们对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在教法上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坚持一下4个基本原则:
1.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新知识的摄入必须给予对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启发、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中要形成一种师生的互动。
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激情其主动思考的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4.举例、练习加深理解知识,突破难点,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策略上我选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的方法,并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于心脏泵血过程的知识学习中,我主要采用比喻演示法、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关于心泵功能评定,这块内容的学习中我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
1.比喻+演示法:
心脏就犹如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一辆汽车好不好,动力强不强主要都是取决于其发动机的性能;亦或者可采用我们日常非常熟悉的打气筒的例子,其工作原理与心脏泵血过程及其相似。采用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
直观演示法:我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心脏泵血的全过程。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讨论心脏从我们出生到老去,它一直在不停的工作,为何它不知疲倦?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心脏是如何将推动全身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另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通过“教”“学”“放”“收”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3.讲授法:
通过直接的讲解,对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和消化。
4.案例分析法:
在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初步了解的知识进行稳固和加深理解。我设计的案例是: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使用强心针的案例。通过客观真实的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现在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乏学习主动性、自信及学习兴趣、解剖学理论基础不扎实,所以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做好文章,在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要通过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随堂笔记:
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同学做笔记,通过随堂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
3.课前课后预习复习
在课前我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同学查阅关于心脏的相关资料,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在课后我要求学生一定要抽出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巩固,并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知识面,有助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积累。
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遇到不懂得地方,首先和同学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不要急于求助于老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启发,往往能化难为易。在学习后,我进行指导和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5分钟)
我采用图片的方式,从动力泵的角度引入内容
由以前学习过的解剖学知识提出: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总结为:血液从身体的各个部分汇集到上下腔静脉(静脉血)——右心房——右心室——泵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变为动脉血)——回到左心房——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