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言语行为_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1. 引言1.1 介绍老舍《骆驼祥子》作品背景《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于1936年首次发表。
这部小说以描写北京城中一个出租骆驼的小商人祥子为主线,展现了他在现代社会中的艰辛生存现状和对人生命运的挣扎。
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老舍在小说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真实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令人触及心灵的印象。
通过对《骆驼祥子》作品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核,以及老舍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叙事技巧对作品整体氛围的塑造和读者情感共鸣的产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概述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描述故事情节的工具,更是展现作家思想和心情的关键方式。
通过精妙的语言叙事技巧,作家能够巧妙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从而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叙事技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比如对话的设置、人物内心独白、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等等。
这些技巧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在小说中,语言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叙事技巧,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细腻的北京城市画卷。
2. 正文2.1 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语言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演性理论: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新方向》的理论价值—以戏剧《爱与信息》的表演性探究为例

138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4期
然是文学和艺术研究的表演性理论中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他通过阐述《人物:文学研究的 三种探究》(Character: Three Inquires in Literary Studies )[1], 特 别 是 根 据 芮 塔· 菲 尔 斯 基(Rita Felski)的后批评阅读、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约瑟夫·诺斯(Joseph North)的第 三 种 范 式 等, 从 西 方 批 评 话 语 的 角度指出文学和艺术研究推动表演性转向的 必要性。
一、建立文学研究的行动者网络
什么是文学的表演性?何成洲在《表演性理论》中明确 指出:“文学是审美的,也是施行性的;是精神的,也是物质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表演性理论: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新方向》的理论价值—以戏剧《爱与信息》的表演性探究为例
137
的;是个体 的 , 也 是 集 体 的 ; 是 言 语 叙 事 的 , 也 是 行 为 动 作的。”[1] 该书为这一观点的确立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首先溯源了语言的施动力:从维特根斯坦、J. L. 奥 斯 汀(J. L. Austin)到德里达,“表演性”概念均被用以描 述语言的施行性和对现实的参与性,这说明语言既是描述世 界的表达工具,也是改变世界的行动主体;德里达提出的语 言“可重复性”和“可引用性”概念,更使语言的施行力量 进入文学领域,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主从 关系,揭示了文学语言介入现实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AbstractThe speech act theory put forward by the British linguistic philosopher J. L. Austin in 1950s was introduced into literature study by Richard Ohmann and Stanley Fish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Paul de Man and Jacque Derrida. Thus the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was formed. Hillis Miller is not the first one to apply it to study literature, but h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 by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eory based on his own understanding.Standing from the tradition, Miller tried to explain the literary speech act from a fresh angle. At the beginning he got back to Austin’s illustration and crux, faced the plight directly and put forward that language itself was simultaneously constative and performative, that fictional language is also performative. In his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he proposed a Miller-characterized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by transforming Derrida’s Theory of Différance and de Man’s Theory of Rhetoric carefully. In his theory, Miller re-specified the rules of literary speech act , which ass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worked community and “feasibility ” of inappropriate speech acts. Thus the viewpoint that performativity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literature was proposed at last.Miller’s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mainly aims at giving a new definition to elements in literature acts. According to Miller, writ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writer can condcut his performative right, control the text and guide the reader. As to the text, a virtual reality, it is able to get rid of the writer’s control and is able to self -empowered. The readers are the last part where the meaning of literature can be realized and responsible for reading ethic as well.On the basis of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Miller made a series of adjustment to his critical theories of later years. Firstly, he facilitated the ethical turn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econdly he combined literary studies with cultural studies which provided a fresh theoretical angle to study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assure the status of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s. Finally he modified his claim of Finality of literature and believed that literature would never be terminated by new technology and can exist continuously as long as literarity is found.Key Words: Hillis Miller;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literary performative ;ethical tur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1章米勒对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新阐释 (6)1.1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突破 (7)1.1.1直面奥斯汀的理论困境 (7)1.1.2突破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传统 (9)1.2文学言语行为的新规则 (11)1.2.1文学中无形共同体的有效性 (11)1.2.2文学中不恰切言语行为的有效性 (14)1.3述行性作为文学核心品质 (15)1.3.1文学用修辞表现述行 (16)1.3.2文学述行生产意义 (17)第2章基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要素新定位 (19)2.1行使述行权的作者 (19)2.1.1唤醒“幽灵”的皮革马利翁 (19)2.1.2诱使读者信任的“骗子” (21)2.2自我赋权的文本 (23)2.2.1文学作为虚拟现实 (24)2.2.2文本的自我证明 (25)2.3担当阅读伦理的读者 (27)2.3.1天真式阅读与去神秘式阅读 (28)2.3.2读者再次唤醒“幽灵” (29)第3章基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新转向 (32)3.1促成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 (32)3.1.1为解构主义辩护到批评的伦理转向 (32)3.1.2悖论结构与批评伦理的契合 (34)3.2联接文学与文化研究 (36)3.2.1文学话语再次参与社会建构 (36)3.2.2文化阐释成为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39)3.3修正文学终结论 (40)3.3.1新技术没有终结文学 (41)3.3.2基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未来 (43)结语 (45)注释 (47)参考文献 (53)致谢 (56)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8)绪论J.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1928—)[1],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美国意识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转向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2章 文学与语言)【圣才出品】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0d3a5be9b89680203d825a1.png)
第2章文学与语言一、填空题1.__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言【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2.文学是一种________,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答案】语言艺术【解析】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要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不仅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而且采用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
二、名词解释1.文学性[四川大学2011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
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
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
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2.陌生化[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南开大学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答: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
它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
文学理论--简答题

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 P44、45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生动地描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2、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P124文学创作当中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读白、对话等,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言语、科学言语。
科学言语是科学领域中使用的言语,比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具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的色彩和风格,因此,显得材料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当中的言语,它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比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得来讲要服从说明的需要,将事情表达清楚。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了个人的感情色彩,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象征的说理体系,往往采用隐喻、暗喻、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文学作品的言语指示意义往往不能够一眼看穿,因此,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更具有艺术性、技巧性。
3、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P124 118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分为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
文学活动属于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活动,作家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及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审美体验对其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运用审美话语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所以作家不仅是美的体验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因此文学家也会成为思想家。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阐释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阐释陈聪【摘要】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于20世纪后期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伦理观,借此探讨文学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米勒对阅读伦理的研究采用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径,从语言记述功能与施为功能的矛盾关系的探讨开始,重点突出的是文学文本对现实的影响和改造,这有别于传统的对于文本伦理性的探讨,成为米勒对西方文论的独特贡献.【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希利斯·米勒;阅读的伦理;记述功能;施为功能【作者】陈聪【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意识批评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到解构主义时期对文本意义多元性的解读,米勒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成为西方文论发展中关键的一环。
在20世纪90年代米勒提出了“阅读的伦理”理论。
时至今日,“伦理阅读”“伦理叙事”等一直是从事文学研究,特别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所必须细读的关键词。
纵观目前国内文学批评界对于米勒阅读的伦理的研究,主要是在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和后期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一定的实绩。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米勒伦理阅读理论的研究视阈过于狭窄。
一般认为米勒的伦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阅读的伦理》一书中,而实际上,《叙事的伦理》和《地理志》以及《皮格马利翁的诸多版本》等论著都是米勒伦理性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阅读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目前国内的研究在深度上虽有挖掘,但在文本的细读和理论的完整性方面尚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其次,从米勒的解构主义到其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理论上的“转弯”,虽然学者伊格尔顿认为这个转弯是温和的,这主要是因为二者具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可以连缀成一个前后延续的发展之线。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初中生名著导读的几点思考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于初中生名著导读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2-09-28T03:39:51.10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作者:罗婷[导读] 学生名著阅读指导刻不容缓,如何帮助学生趣味阅读,高效阅读变得必不可缺。
罗婷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摘要学生名著阅读指导刻不容缓,如何帮助学生趣味阅读,高效阅读变得必不可缺。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阅读书目阅读方法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1],臧克家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如果要看一副旧社会的风景画,可以去看《骆驼祥子》;想要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可以去看《简?爱》;要想走进魔幻现实主义,可以去《西游记》看一看;如果你想亲临气势磅礴的战场,那么,读《水浒传》也未尝不可。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自己的作品中与一个文学大师对话,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对于7—9年级学生,应“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2]。
可学生们真实的读书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不禁替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而主动阅读课外名著的学生本身就很少,大部分学生是被动阅读,再加上学生选择阅读的课外书目未经筛选,那么真正有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就更少了。
近些年,孩子们离文学名著越来越远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诱惑真的太多了,游戏的诱惑,手机的诱惑,各种声光电影的诱惑,足以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也因为,考试带来的压力,让很多孩子没有时间放松下来阅读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贯穿古今中外,浪里淘沙,沙里淘金,作为我们整个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代代传承。
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所错失的,无疑是这世间最珍贵的财富。
那么,面对这样严峻的教学形势,如何巧妙地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过来;如何帮助学生巧妙地利用课余时间,读到足够多的课外书目;如何精心设计名著导读课,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谎言的破灭——《追风筝的人》节选对话文学言语行为案例分析

1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
1.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 Austin 在《如何以言行事》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并指出语言 不仅仅用来陈述、描写和说明,还可以用来实施一种行为,“我 们说话时,其实也在行事 1”。奥斯汀将言语行为(speech-acts) 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也就是发出 “话语”的字面意思或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动作本身,传达某 种意义或信息、表达某种思想的行为。其次,是以言行事(illo⁃ cutionary act),即话语的言外行为,话语的深层表意,言语行为 中的隐含的意义。最后,是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它是 话语的言后行为,是话语对人产生影响后人类所采取的行动, 即听者的理解和反应 2。Austin 认为成功的以言行事,有三个条 件必须满足:(1) 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 ( 2) 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3) 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 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美国语言学家 Searle3 对奥斯 丁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他进一步地把言语行为分为五大 类:阐释类(即向听者指出自己主张正确性的言语行为)、指示 类(即让听者做出某种行动的言语行为)、承诺类(即说话人做 出承诺的言语行为)、表达类(即说话者表达自己情感或态度的 言语行为)和宣告类(即能改变某种事态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分析——以《茶花女》第十章为例

。
。
“
t f di g i b bmi i d di (3) h m 第 一句 话是 阿曼 达对 玛格 丽 特的要 求 描述 了 他 对玛 格 丽 特 的
,
u s
t
e
。 o n
n
,
, u
v 。
a n
s e r e e
.
”
二 言语行 为理论 的 发 展
后 来 美 国 哲 学家赛 尔 对 奥斯 丁 提 出 的分 类 法 进 行 了 批 判 并 提 出 了 自己 对 言 语 行 为 的
,
指令 类 指令类 的言外 之 的是 说话人 试 图 让 听 话人 做 某 一件事 它 的适
,
a 从 向是从 客 观 现实 适 从 话 语 适从 条件 是 需要 或 愿望 ( s e
,
。
r l
,
200 1
:
内涵 《茶 花 女 》描 述 了一 名 叫玛 格 丽 特 的妓女的悲 惨 生 活 以 此 揭 露 了 资本 主 义 系统 下 人 们生 活 的堕 落 以 及 各 阶 层 之 间 的矛 盾 许 多学 者 已 经从 不 同角度对 《茶 花女 》 进行 了 深 人 分析 比 如 道德 文
19 5 5
、
年奥 斯 丁 首 先提 出 了 言 语行为理论
。
分 类法 他发 现 了 不 同言语 行 为相 互 区 别 的十 二 个方面 其 中最重 要 的是 ① 言外 之 的 ② 适 从 向③ 所表 达 的 心 理状 态 ( 何 兆 熊 2 0 1 3 0 3 ) 言外 之 的指 一 类有 着 相 同 目的并 属 于 同一 范 畴 的言外 行 为 1 但 是却 有 着不 同的语势 ; 适 从 向指话语的 命题 内容 与 客 观世 界 之间 的关 系 ; 所 表 达 的心 理状 态 指说话人 在实 施 言语行 为 时对 话 语 中所
生活与文学

生活与文学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现实,而文学则是我们用来记录和表达生活的
艺术。
生活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文
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常常是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同时,生活也是文学的源泉,作家们往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丰富多彩
的作品。
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感受和思考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而文学作品又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和慰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部
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生活的经历而对文学作品有新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和文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生活
的镜子,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让我们珍惜生活,感悟文学,让生活与文学在我们的心灵中共舞,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学概论试题

选择填空文学理论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
“诗言志”强调文学四要素中的作品。
在其《金枝》中提出“相似律”与“接触律”两条巫术原理。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的。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艺术概括是实现这一方式的根本途径。
文学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审美的,这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艺术构思中简化的实质目的其实还是突出。
歌德最早提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这对范畴。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提出的。
文学创造实质上就是审美活动。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
主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是毛泽东。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称之为“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可划分为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
在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的“合力”,起着终极作用的是经济。
为什么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但又是有功利的?答:a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又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往往直接地是无功利的。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文学虽然主要是具有无功利性,但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系统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
d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文学的四要素是:世界、作品、读者、作家。
生活与文学

生活与文学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而文学则是我们在生活中寻求安慰和启
示的艺术。
生活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挑战,它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沮丧,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快乐,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
而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会寻求文学的帮助,文学给予我们安慰和启示。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共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够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方向和目标。
另一方面,文学也是源自于生活。
作家们往往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各
种不同的作品。
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文字,呈现给读者。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批判。
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为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而文学则为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也应该尊重文学。
通过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也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生活与文学,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永恒而深刻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名称。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他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移情:移情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是原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感情的东西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东西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由禁锢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研究总结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状况,经验和规律。
文学批评:不按历史的顺序,研究、分析、评论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它不像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去具体的分析、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而是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文学理论要完成的五个任务:发展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
再现说(模仿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者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者抬高到高于一切和重于一切的地位,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关。
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它是一种读者在作品中的意向性体验:非实际的,非亲身的体验,强调得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他们认为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之外,在读者的意向性体验之外,不存在文学,文学只存在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
折中义文学:是指某些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现象,往往难以按确切标准分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这样就有了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
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
语言系统: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包括语法、句法、词汇等。
它是一种代码。
言语:具体的说话,人说的话,包括方言、口语、俚语、俗语、成语等。
它是一种信息。
话语:是一种经过加工的、规范化的书面语,通常与口语、主语相对。
可以看做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文学理论(大题)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学本体论:其代表人物:兰塞姆,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
作为本体的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4、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其次是共时性向度。
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后者成为深层结构。
6、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7、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9、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0、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二、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一)世界和作者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反映活动。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二)作品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三)读者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1、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2、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1、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
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学话语的述行性研究

文学话语的述行性研究摘要:述行理论是当代西方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观念,该理论一反传统文学研究所秉持的“摹仿论”,认为文学并不仅仅是在反映世界,而是在主动的建构世界。
本文对文学话语的述行性进行研究,从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探讨文学话语的述行性特征。
关键词:述行性;文学言语行为;解构主义关于文学话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理论研究的焦点。
在承认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同时,不同流派的和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对文学话语的性质做出的论述又是各不相同的。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文学观认为,文学话语是意义的承载工具,文学通过话语模仿现实世界,因此文学话语不具有独立性,必须依靠现实世界而存在;与此相对应,文学成为反映、刻画或描述现世界的附庸,文学的价值在于如何生动、形象地指称现实。
形式主义文学观以阐述语言自身的特点为重点,从语言内部的形式结构等角度对文学语言的特征进行总结与阐发。
在这类文学理念指导下,文学语言的音位、韵律、变异、修辞等成为理论家重点探讨和研究的对象。
虽然以上两种文学语言观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更易,但是二者对于文学语言研究的思路和定位却一脉相承,都受到了传统西方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将文学立于与日常现实相对的地位:前者肯定了语言所反映的是独立于语言本身的现实,文学指涉现实而非创造现实,从而置文学为现实的附庸,削弱甚至消解了文学的独立性;后者力图澄清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相异之处,在“有机整体”等概念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封闭式的研究,虽于个别方面有所深化,对文学自身的独立性有所彰显,但却矫枉过正,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彻底分裂,成为文化研究等理论批评的靶点。
为了彻底突破文学语言研究的尴尬境地,以美国耶鲁学派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积极吸收解构主义的理念,并将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文学研究,将文学话语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文学话语研究新的局面。
本文以奥斯汀等语言哲学家的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融合解构主义相关理论,对文学话语的述行性特征进行研究。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第五章基本概念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着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基本概念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思考问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第七章基本概念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9.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10.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1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语言与思维[1] (1)
![语言与思维[1] (1)](https://img.taocdn.com/s3/m/f9584567e45c3b3567ec8b60.png)
语言与思维一、语言与思维的界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由声音(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部分构成的,语言在实现它的交际功能时,正是它的三个构成部分的综合应用。
言语是指个体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言语,这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运用,利用同一种语言,可以说出大量的、各种不同的言语。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
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1.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
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也要用直观思维。
2.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
艺术家和文学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的活动。
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
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思维能力,主要地是指这种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思维类型。
这种思维只有人类有,动物没有,所以动物没有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把小鸡抓住捆扎起来,小鸡挣扎尖叫,母鸡会应声而至,赶来营救;而把小鸡罩在玻璃瓶中,哪怕小鸡挣扎喊破了嗓子,母鸡因为听不倒小鸡的叫声,在一边仍然是无动于衷,若无其事,这说明母鸡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只具有直观思维能力,没有逻辑思维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活动,语言在其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前两种思维很少语言的活动,一般称为非语言思维,第三种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所以是语言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王建香1摘要2从言语行为视角看来,文学既不是对现实的单向摹仿,也不是与现实无关的独立王国;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
它强调文学文本创造现实世界的能力以及与现实世界的互文性关系。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拆除了在文学与现实、摹仿与被摹仿之间设置的等级制,而关注二者的共生关系。
1关键词2摹仿;现实;文学言语行为;述行1基金项目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05JJD750.11-44002)1作者简介2王建香,1966年生,文学博士,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411105)。
1中图分类号2I02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1-6198(2008)06-0176-04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文论关注的焦点,它已成为探讨文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基础。
在人们熟知的文论观念中,要么将文学定义为对现实的摹仿;要么认为文学完全独立于现实。
它们大多忽略了文学与现实之间互文的、动态的、/相互性0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由西方文论家们逐渐发展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试图改变这一状况。
它将文学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以社会规约为恰切条件的述行,一种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规约之间的话语互动。
这样,文学话语并非/反射0或/指涉0某个外在的纯然客体的中介物,而是像日常言语行为一样,创造了自己的文本世界,同时也参与了对物质世界的建构。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为文学摆脱其长期以来作为附着于现实、附着于日常语言之上的次等语言这一屈从地位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它也因此而成为理解文学与现实关系时与摹仿说、表现说、客观说、实用说(艾布拉姆斯的四分法)等并列的新维度。
一、文学摹仿现实/摹仿说0是西方最早关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无论是柏拉图所持的/诗歌是对-他人的制作品.,即表象世界的摹仿0的观点,还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悲剧是对-行动和生活.或-美的本质.的摹仿0,也无论是/摹仿0一词,还是/-反映.、-再现.、-伪制.、-摹写.、-复制.或-映像.0112等替换词,都是主张文学摹仿、再现既存的现实实体。
人们阅读或是研究文学作品时也通常有意无意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中人物、地点、事件、场景等的/原型0。
作品的真实性,即对现实的指涉性似乎成为判定文学好坏的唯一标准。
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的摹仿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所创造的形象反映了某一公认的历史、社会或心理现实:如狄更斯对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种种人性弱点的揭露,乔伊斯对资本主义人性颓废一面的揭示,或者索福克勒斯对人的潜意识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揭示等等;另一方面,它对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0现实的展望。
它们假设:存在着某一时间上/先在0、空间上/位于语言外部0的原初可供文学参照和摹仿。
被摹仿者与摹仿者之间构成本质与非本质、中心与非中心的二元对立。
而且任何文学理论都难以跳出这一/不证自明的定理0:/所有观念论和唯物论似乎在关于文学(其实是所有艺术)与-外部.的关系上意见一致,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外部.中所包含的-真实.的性质以及这种真实性如何被-呈现.的方式上。
0122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与摹仿论相对的表现论也同样是以/文学即再现0为假设的:它不过是将再现的对象由客观现实替换成了作者的创造性个性,即心理现实。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学对现实或自然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文学与现实的对应以一种更抽象因而也是更隐秘的形式被巩固。
即使是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作为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内部也是这样。
在言语行为理论家和将这一理论引入文论的早期学者那里,仍然维持文学与哲学、虚构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二元对立的等级关系,现实仍然是文学不可撼动的指涉物和摹仿对象。
不过在他们这里,文学的摹仿对象已不是客观物质,而是描述现实的日常话语或/自然语言0。
塞尔(John Searle)以其5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6一文成为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认为,文学虽然不是欺骗行为,却是/不带欺骗目的的伪述行0,它将严肃话语中连接语词与现实的/纵向规约0悬置起来,而代之以一套/超语言的、非语义的0/横向规约0,因此只有与正常的(也是正确的)断言行为相联系,虚构话语才与世界发生关系。
他认为文学是对日常言语行为的摹仿,而且这种摹仿正如低级序列、简单行为常常摹仿更高级的序列和复杂的行为一样。
132虽然文论家们似乎从言语行为理论这里发现了重新定义文学、赋予文学以/全新0地位的契机,但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形成之初,相当一部分学者仍然以假设文学是对日常言语行为的摹仿为前提的。
/伪言语行为0、/言语行为的再现0、/-摹仿.或-虚假.的言语行为0等是他们赋予文学的别名。
奥赫曼(Richard Ohm ann)在谈到语言的指涉功能时认为,虽然不能以是否指涉外部世界作为判别文学/非文学之分的标准,但小说家所创造的模拟世界,必须通过文字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才得以完成。
不过文学作品不像绘画和电影一样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一系列言语行为,即言外之力的摹仿。
文学本身的/句子缺乏本应附着其上的言外之力0142。
他甚至仍然认同奥斯汀关于诗歌是/苍白的0、/寄生的0等语言应用的观点。
斯坦曼(M artin Steinmann)则将文学阐释与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0联系起来。
他认为,虚构话语中存在一条原则:将非虚构话语中的言说行为、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悬置起来,/比如说,它将作者必须指涉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某物这一命题行为悬置起来0。
另一方面,他同时认为,虚构话语要想有意义,作者又必须佯装实行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即/佯装报道有人正在实施言说行为,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0。
因此,虚构话语寄生于非虚构话语之上,或者说/倒骑在非虚构话语的背上0152。
这样,虽然斯坦曼承认虚构话语的言说行为和非虚构话语一样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是来源于对存在的或曾经存在的事物的指涉,而在于话语产生的言后行为,即读者对多种意义(如作者本意、规约意义、潜藏的意义)的推断和揭示,但是他给虚构话语贴上/虚假的0或/摹仿的言语行为0的标签似乎又使文学的地位降到了原点。
不管是认为文学应该摹仿现实的传统摹仿观,还是将虚构等同于寄生的现代语言哲学观,甚至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早期,在文学与现实、文学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都隐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等级制,而且认为文学永远处于依附的、次要的地位。
二、文学创造现实虽然言语行为理论只是将文学言语视为日常言语行为的对立面:一种寄生的、因而缺乏言外之力的言语行为,但是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使语言摆脱真假值的束缚,赋予语言/以言行事0的特性,也因此使它很快/成为文学最乐于接纳和改编的0理论162,并最终形成了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文学绝不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不是社会规约的附庸,它同时也创造自己的文本现实,影响甚至塑造社会现实。
拉什迪(Salman Rushdie)小说5撒旦诗篇6(The Satanic Verses)的发表便是文学以言行事、文学述行的典型例证。
它的发表,尤其是其中长长的被刺杀者名单使得当时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非常恐惧,因而宣判拉什迪死刑而且对他进行全球追杀,使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寻求保护。
该小说的述行性体现在它并不是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创造了文本现实,并且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现实。
对文本虚构世界的力量,德里达几乎给予了高于其他一切话语的评价。
他认为,文学通过语言产生了一种启迪的力量,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与司法语言共有的力量:它不仅教会我们更多、甚至是/基本的0关于所有写作及其阐释时的哲学和科学局限性,而且甚至/可能超过它们,质询它们,-虚构化.它们0172。
这虽然带有浓厚的解构主义味道,但也由此可见文学言语行为的创造性特征。
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这里,再现不再是文学的突出特征,即使是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也是如此。
佩特雷(Sandy Petrey),一个坚定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家和批评家,以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作为言语行为分析的主要对象。
他并没有像传统的摹仿论那样,将巴氏的作品尊为文学反映现实的最高典范,而是在其中看到了文学创造现实这一事实。
他在分析巴尔扎克长篇小说5夏蓓尔上校6时表明:符号不是物质的反映,文学也不是现实的产物。
他将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引用海德格尔的两个概念/身体和自然毫无意义的物质性0和/历史和社会的赋义功能(meaning-endow ment)0182更加具体化:/夏蓓尔的身体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身份是毫无意义的物质性;夏蓓尔的死和农民这一阶级身份表明了历史赋予意义的功能。
0小说中夏蓓尔在一次作战中被误以为战死,其名字已被写入死亡者名单,因此/他仍然活着0这一物质事实已毫无意义。
他经过了失忆、恢复,而又因说自己是夏蓓尔上校被以/玷污烈士名誉罪0投入监牢等曲折经历,在十年后终于回到巴黎。
可这时他发现世异时移,物易人非:巴黎已改朝换代,街道名称也变了;而最令他伤心的是,妻子也成他人妇,原先的房产也不再属于他。
/夏蓓尔自己也成了没有符号的指称物了,所有能带给他快乐的语词都是没有指称物的符号。
0最后连他自己也不再认可自己了:/我不是夏蓓尔,不是夏蓓尔!现在我叫希亚辛斯0, /我不再是人,我是7号房间164号。
0夏蓓尔上校本人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证明和死亡记录消失了!因此,佩特雷认为:/没有什么先于表征(再现)的物质现实,正是表征(再现)本身构建了它所指称的(阶级)利益本身。
0192也就是说,所谓先在的物质也是语言(包括文学语言)社会表征的结果。
因此,社会现实不是文学再现的对象,反之亦然,文学也不构成社会现实再现的对象,它们互相揭示对方得以存在的条件:/想象0与/现实0是文学和社会共同的内在特征。
那么作为虚构话语的文学,其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在哪里?它又是怎样创造现实的呢?很多研究者从文学将社会现实虚构化、重新语境化,然后创造出新的现实这一层面来探讨文学的述行性。
其中伊瑟尔(Wolfgang Iser)最有代表性。
伊瑟尔把文本的选材叫做/保留节目0。
他认为,虽然现实总是通过遴选一些适合保存的东西试图将它们制度化、稳定化,但是那些被压制和否定的东西也是世界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文学作品仍然以流行的思想体系作为语境,但是其虚构性特征使得它无法生产/预期的期望0,只能拿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框架体系,使意义得以形成。
文学要具有吸引力,就必须带给读者新东西,因此文学不可能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自己的主导思想,相反它常以打现有制度的擦边球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与那些假定文学只是/伪言语行为0或其变种的观点不同,伊瑟尔明确表示:/虚构话语具有言外行为的基本属性0:一方面,它关涉规约,但另一方面,它又引领读者理解文本得以形成或述行的选择机制,进而使得读者生产出文本的实际意义,最终达到文学成功述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