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内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经典条件作用对教学很有意义P36

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A,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A,I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B,2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关系:对不同人而言,强化的效果不同,同一种反应,甲认为是一种惩罚,乙可能认为是一种强化,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应遵循“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另外,强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的反应,或是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的修正过程。

A,社会认知理论

三元交互作用论:个体、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有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与环境存在交互作用。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B,观察学习(论述或简答)

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a,注意: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b,保持: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储存。

c,复制: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观察者选择和组织要素,进行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

d,动机: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而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受强化的影响。这里的强化包括:直接强化—表现出行为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受到强化;自我强化—自我奖励)【论述题或简答题】观察学习如何在教学当中进行运用

学校课堂中存在大量的观察学习,教师需明确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按照观察学习的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学习。观察所学习的对象称为示范,包括真实示范、象征性示范和创造性示范。示范过程包括a,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班杜拉通过对儿童观察发现,儿童喜欢模仿他心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师,也喜欢模仿同性别的人,和获得荣誉的优秀的人以及同龄人,一般行为独特或曾受过惩罚的人,一般不是儿童的模仿对象。b,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可通过直接强化所示范的行为表现,和预期强化的认知情境两个途径来建立。c,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即教师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

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苛勒)

黑猩猩顿悟实验

认为学习是形成新的完形

2.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白鼠迷宫实验

认为学习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

3.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A,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指有相似属性的对象或事物,二指确定某事物的归类依据。

B,学习是类目化过程。类目化活动,指将事物置于编码系统之中。学习者通过类目化活动对学习材料所揭示的规则、现象、事物正确地进行类目化(概括化),把输入的刺激归为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及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以便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般编码系统。这种类目化过程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类目。(这是发现学习的原理)

(2)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A,结构教学观

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师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B,发现法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