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1名运动员参加羽毛球比赛,比 赛采用淘汰制,即前一轮比赛的胜 利者进入下一轮比赛。问总共需要 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65+33+16+8+4+2+1+1=130
131-1=130
残缺棋盘问题
•
影响顿悟的因素
• 思维定势 • 判断障碍 • 问题情境干扰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思维定势
2/3, 1/2,
3/4, 7/12
•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并用。)
• 2、孕育构思阶段—问题的求解
• 研究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 思维研究者围绕加工,冥思苦想,致 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直 至思维达到饱和。
• (以逻辑思维为主)
• 3、潜伏顿悟阶段—问题的突破
• 研究者转移思考对象,使对原有对 象的思考从意识活动转入潜意识活 动,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考, 以突然出现灵感而顿悟的方式,产 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
•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有区别 的:
• 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 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 形象的意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 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形象思维 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 2、形象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 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 律。
• 由于形象思维能在思维过程中,将意 象“随意地”再生和组合,因而能突 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对研 究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以利 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 第一、求同法
•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个场合 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 唯一的共同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 果联系。图式如下:
场合 ⑴ ⑵ ⑶
相关情况 ABC ADE AFG
被研究对象 a a a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二、求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
征和内部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 预见性。
三、分析与综合
• 1、分析 • 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各个组
成部分,然后结其分别加以研究, 以达到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本质的认 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 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三个环节:
• (1)把整体加以“解剖”,把它的各个 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开来或“分离”出 来;
• (2)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这 是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
• (3)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情况,阐明它们各居何种地位, 各起何种作用,各以何种方式与其他部分 发生作用。
• 2、综合
• 综合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 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 (以非逻辑思维为主)
• 4、验证完善阶段——问题成果 的证明和检验
• 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用 实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 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形成比较 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 题的方案和方法,并在理论上加以 认定、确认或否定。
• (以逻辑思维为主)
• 顿悟过程
• 顿悟是问题表征方式的转变
• 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
• 认识的突发性; • 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 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 2、直觉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 直觉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们是 非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也是发挥 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 现。
• 直觉思维的发生机制:它本质上是 科学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心理素 质和心理活动的表现。
• 演绎要以归纳为基础,归纳要以演 绎为指导,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 渗透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 形象思维 • 直觉思维 •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一、形象思维
• 1、形象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形象为思维的
对象和基础,在形象地反映客观事 物的具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等思维形式 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 思维方式。
• 意象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 的反映。
•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 思维活动。它包括属于感性认识范 畴的由知觉形象触发的印象联想, 以及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意象和概 念的联想。
•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 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 想象极富有创造性,还具有形象性、 概括性和幻想性等特点。
• 第二、要找到比较的标准。 • 第三、善于识别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 在比较的基础上,将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 类,将具有差异点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从而 将体态万千的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 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叫分类。
• 分类的作用:
• 提供便利简捷的检索途径; • 正确的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
• 直觉是对事物的快速理解,是在认识过程中的 突然而来的飞跃,它是一种在感性材料的触发 下一下子推测到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活动。
• 直觉需要感性材料,但它不需要大量材料进行 逻辑推理,知觉只要一点感性材料的触发就行 了。直觉需要推理,但直觉的推理过程不是按 部就班的,而是跳跃式的,只经过一两个步骤 马上猜到事物的本质。所以直觉的根本点就是 快。看到某个感性材料,脑子一动,就猜到了 事物的本质。
• 3、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 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 基础,综合是分析是发展和提高。 没有分析,不可能进行综合;没有 综合的指导,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分 析。
四、归纳和演绎
• 归纳 • 归纳是科学思维中由个别到一般
的推理形式和研究方法。
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
• 求同法 • 求异法 • 求同求异共用法 • 共变法 • 剩余法
• 但是归纳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方式来 看,归纳是获得知识和知觉的基础。
• 演绎
• 演绎是科学思维中从一般到个别的 推理形式和研究方法,既包括由全 称判断推出特称判断或单称判断的 推理,也包括从普遍性理论知识出 发去认识特殊的、个别的事件或属 性。
• 演绎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由大 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 直觉思维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 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在直觉和 灵感中还包含着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 悟。
• 灵感是指主体对于反复思考尚未解决的 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 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是人们 借助直觉启示对问题的突然领悟。
• 当一个人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头脑中积 累了大量的知识,并且不断地进行整理 ,思维处于高度集中,高度活跃的状态 。想呀,想呀,还是想不出来,由于受 到某一现象的启示,突然猜到了问题的 本质,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种 思维现象就称为灵感。
• 形象思维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 意义。
二、直觉思维
• 1、直觉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 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这种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也可称为 直觉力或思维洞察力。
• 所谓 “直觉”就是这样一种“敏感或机灵 ”,它能“直接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 正确的东西”。
• (3)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
•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 1、准备阶段——问题的选定 • 2、孕育构思阶段——问题的求解 • 3、潜伏顿悟阶段——问题的突破 • 4、验证完善阶段——问题成果的证
明和检验
• 1、准备阶段——问题的选定
• 研究者发现和确定目标,形成问题情 境,并围绕问题或目标搜集材料,获 得尽可能多的关于目标的信息。
二、比较与分类
•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科学思维对由观察 与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 初步方法。
• 比较的作用: • 对事物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 • 揭示事物的运动及其发展的历史顺序
• 比较注意的事项
• 第一、要考虑可比性。墨经说:“异类 不比,说在量,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 多” 。
2/3=8/12,1/2=6/12, 3/4=9/12,7/12
4/5,
5/6,
23/30, 13/15
4/5=24/30 5/6=20/30 23/30=23/30 13/15
26/30
3/5, 4/7, 12/17, 6/11 3/5= 4/7= ,12/17= ,6/11=
判断障碍
• 一个人手中有一叠50元和10元 的人民币,其中50元的张数是10 元张数的7倍多5张,10元人民币 的总值比50元的总值多2290元, 这个人有50元和10元的人民币各 多少张?
三、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 (1)特点不同 • (2)作用不同 • (3)层次不同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 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 创造性思维的机制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研究人员在原有 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与其 探索对象及探索过程相匹配的、独 特的科学思维形式,把握对象的本 质及其规律,从而获得新思想、新 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思维过程 。
• 图式如下:
场合 ⑴ ⑵ ⑶
相关情况
被研究对象
A1BC
a1
A2DE
a2
A3FG
a3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五、剩余法
• 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 原因,同时又已知前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是后 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现象 的其余部分就与后一现象的其余部分有因果联 系。其图式如下:
合之间,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即在被研究现象
出现的场合中它出现,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
的场合中它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
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图式如
下:
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对象
⑴
ABC
a
⑵
-BC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 )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 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都没有这个情况, 那么,这个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图式如下:
问题情境干扰
• 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 列不同
• 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 •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的多少
不同
• 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 邓克:盒子问题 任务:被试把三支小蜡烛安置在与视线相平行 的门上,并将其点燃。
材料:第一组:三个空火柴盒,三支蜡烛,几枚 大头针,几根火柴。 第二组:三个火柴盒分别装着三支蜡烛, 几枚大头针和几根火柴。 第三组:多个火柴盒,分别装着三支蜡烛 ,几枚大头针,几根火柴以及与任务无关的纽 扣等。
第七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与非逻辑方法
•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 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 逻辑思维的特点 • 比较与分类 • 分析与综合 • 归纳与演绎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
•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 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 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 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 的类型。它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 辑两种形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开拓有效的知识面
• (2)质疑和多角度思考。
• 勇于质疑。才能突破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要求改变原来的思维轨道,从新的角度重新认 识事物。
• 当思维从一个方向受阻时,转向另一个方向。 单向地毫无进展地重复思考,想了一遍又一遍 ,钻进去拔不出来。勤于思考,不是窝在心中 想无数遍,而是要多角度思维、逆向思维。
复合情况A、B、C、D与被研究的复合现象 a、b、c、d有因果联系
B与b有因果联系
C与c有因果联系
D与d有因果联系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 归纳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 从科学事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是提出假说 和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为科学观察和实 验的设计提供逻辑依据,便于用简明、合 理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它 通过对有限数量的事物的考察,得出关于 无限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 要获得正确的演绎推理结论,必须 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正确的推 理前提;二是推理的形式必须合乎 推理规则。
• 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 是论证的有力工具; • 是提出科学预见的重要手段和检验
理论的辅助手段。
•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 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 思维方向上相反,归纳是从个别到 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场合 (1) (2) (3)
相关情况 ABC ADE AFG
被研究对象 a a a
… (1’) (2’) (3’)
…
……
-BH
-
-DN
-
-FO
-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四、共变法
•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的,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 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65+33+16+8+4+2+1+1=130
131-1=130
残缺棋盘问题
•
影响顿悟的因素
• 思维定势 • 判断障碍 • 问题情境干扰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思维定势
2/3, 1/2,
3/4, 7/12
•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并用。)
• 2、孕育构思阶段—问题的求解
• 研究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 思维研究者围绕加工,冥思苦想,致 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直 至思维达到饱和。
• (以逻辑思维为主)
• 3、潜伏顿悟阶段—问题的突破
• 研究者转移思考对象,使对原有对 象的思考从意识活动转入潜意识活 动,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考, 以突然出现灵感而顿悟的方式,产 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
•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有区别 的:
• 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 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 形象的意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 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形象思维 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 2、形象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 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 律。
• 由于形象思维能在思维过程中,将意 象“随意地”再生和组合,因而能突 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对研 究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以利 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 第一、求同法
•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个场合 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 唯一的共同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 果联系。图式如下:
场合 ⑴ ⑵ ⑶
相关情况 ABC ADE AFG
被研究对象 a a a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二、求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
征和内部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 预见性。
三、分析与综合
• 1、分析 • 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各个组
成部分,然后结其分别加以研究, 以达到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本质的认 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 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三个环节:
• (1)把整体加以“解剖”,把它的各个 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开来或“分离”出 来;
• (2)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这 是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
• (3)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情况,阐明它们各居何种地位, 各起何种作用,各以何种方式与其他部分 发生作用。
• 2、综合
• 综合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 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 (以非逻辑思维为主)
• 4、验证完善阶段——问题成果 的证明和检验
• 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用 实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 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形成比较 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 题的方案和方法,并在理论上加以 认定、确认或否定。
• (以逻辑思维为主)
• 顿悟过程
• 顿悟是问题表征方式的转变
• 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
• 认识的突发性; • 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 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 2、直觉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 直觉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们是 非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也是发挥 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 现。
• 直觉思维的发生机制:它本质上是 科学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心理素 质和心理活动的表现。
• 演绎要以归纳为基础,归纳要以演 绎为指导,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 渗透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 形象思维 • 直觉思维 •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一、形象思维
• 1、形象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形象为思维的
对象和基础,在形象地反映客观事 物的具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等思维形式 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 思维方式。
• 意象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 的反映。
•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 思维活动。它包括属于感性认识范 畴的由知觉形象触发的印象联想, 以及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意象和概 念的联想。
•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 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 想象极富有创造性,还具有形象性、 概括性和幻想性等特点。
• 第二、要找到比较的标准。 • 第三、善于识别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 在比较的基础上,将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 类,将具有差异点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从而 将体态万千的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 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叫分类。
• 分类的作用:
• 提供便利简捷的检索途径; • 正确的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
• 直觉是对事物的快速理解,是在认识过程中的 突然而来的飞跃,它是一种在感性材料的触发 下一下子推测到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活动。
• 直觉需要感性材料,但它不需要大量材料进行 逻辑推理,知觉只要一点感性材料的触发就行 了。直觉需要推理,但直觉的推理过程不是按 部就班的,而是跳跃式的,只经过一两个步骤 马上猜到事物的本质。所以直觉的根本点就是 快。看到某个感性材料,脑子一动,就猜到了 事物的本质。
• 3、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 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 基础,综合是分析是发展和提高。 没有分析,不可能进行综合;没有 综合的指导,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分 析。
四、归纳和演绎
• 归纳 • 归纳是科学思维中由个别到一般
的推理形式和研究方法。
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
• 求同法 • 求异法 • 求同求异共用法 • 共变法 • 剩余法
• 但是归纳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方式来 看,归纳是获得知识和知觉的基础。
• 演绎
• 演绎是科学思维中从一般到个别的 推理形式和研究方法,既包括由全 称判断推出特称判断或单称判断的 推理,也包括从普遍性理论知识出 发去认识特殊的、个别的事件或属 性。
• 演绎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由大 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 直觉思维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 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在直觉和 灵感中还包含着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 悟。
• 灵感是指主体对于反复思考尚未解决的 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 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是人们 借助直觉启示对问题的突然领悟。
• 当一个人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头脑中积 累了大量的知识,并且不断地进行整理 ,思维处于高度集中,高度活跃的状态 。想呀,想呀,还是想不出来,由于受 到某一现象的启示,突然猜到了问题的 本质,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种 思维现象就称为灵感。
• 形象思维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 意义。
二、直觉思维
• 1、直觉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 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这种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也可称为 直觉力或思维洞察力。
• 所谓 “直觉”就是这样一种“敏感或机灵 ”,它能“直接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 正确的东西”。
• (3)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
•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 1、准备阶段——问题的选定 • 2、孕育构思阶段——问题的求解 • 3、潜伏顿悟阶段——问题的突破 • 4、验证完善阶段——问题成果的证
明和检验
• 1、准备阶段——问题的选定
• 研究者发现和确定目标,形成问题情 境,并围绕问题或目标搜集材料,获 得尽可能多的关于目标的信息。
二、比较与分类
•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科学思维对由观察 与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 初步方法。
• 比较的作用: • 对事物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 • 揭示事物的运动及其发展的历史顺序
• 比较注意的事项
• 第一、要考虑可比性。墨经说:“异类 不比,说在量,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 多” 。
2/3=8/12,1/2=6/12, 3/4=9/12,7/12
4/5,
5/6,
23/30, 13/15
4/5=24/30 5/6=20/30 23/30=23/30 13/15
26/30
3/5, 4/7, 12/17, 6/11 3/5= 4/7= ,12/17= ,6/11=
判断障碍
• 一个人手中有一叠50元和10元 的人民币,其中50元的张数是10 元张数的7倍多5张,10元人民币 的总值比50元的总值多2290元, 这个人有50元和10元的人民币各 多少张?
三、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 (1)特点不同 • (2)作用不同 • (3)层次不同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 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 创造性思维的机制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研究人员在原有 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与其 探索对象及探索过程相匹配的、独 特的科学思维形式,把握对象的本 质及其规律,从而获得新思想、新 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思维过程 。
• 图式如下:
场合 ⑴ ⑵ ⑶
相关情况
被研究对象
A1BC
a1
A2DE
a2
A3FG
a3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五、剩余法
• 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 原因,同时又已知前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是后 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现象 的其余部分就与后一现象的其余部分有因果联 系。其图式如下:
合之间,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即在被研究现象
出现的场合中它出现,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
的场合中它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
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图式如
下:
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对象
⑴
ABC
a
⑵
-BC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 )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 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都没有这个情况, 那么,这个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图式如下:
问题情境干扰
• 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 列不同
• 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 •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的多少
不同
• 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 邓克:盒子问题 任务:被试把三支小蜡烛安置在与视线相平行 的门上,并将其点燃。
材料:第一组:三个空火柴盒,三支蜡烛,几枚 大头针,几根火柴。 第二组:三个火柴盒分别装着三支蜡烛, 几枚大头针和几根火柴。 第三组:多个火柴盒,分别装着三支蜡烛 ,几枚大头针,几根火柴以及与任务无关的纽 扣等。
第七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与非逻辑方法
•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 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 逻辑思维的特点 • 比较与分类 • 分析与综合 • 归纳与演绎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
•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 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 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 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 的类型。它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 辑两种形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开拓有效的知识面
• (2)质疑和多角度思考。
• 勇于质疑。才能突破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要求改变原来的思维轨道,从新的角度重新认 识事物。
• 当思维从一个方向受阻时,转向另一个方向。 单向地毫无进展地重复思考,想了一遍又一遍 ,钻进去拔不出来。勤于思考,不是窝在心中 想无数遍,而是要多角度思维、逆向思维。
复合情况A、B、C、D与被研究的复合现象 a、b、c、d有因果联系
B与b有因果联系
C与c有因果联系
D与d有因果联系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 归纳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 从科学事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是提出假说 和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为科学观察和实 验的设计提供逻辑依据,便于用简明、合 理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它 通过对有限数量的事物的考察,得出关于 无限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 要获得正确的演绎推理结论,必须 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正确的推 理前提;二是推理的形式必须合乎 推理规则。
• 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 是论证的有力工具; • 是提出科学预见的重要手段和检验
理论的辅助手段。
•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 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 思维方向上相反,归纳是从个别到 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场合 (1) (2) (3)
相关情况 ABC ADE AFG
被研究对象 a a a
… (1’) (2’) (3’)
…
……
-BH
-
-DN
-
-FO
-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 第四、共变法
•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的,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 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