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切开术解剖概要

1.气管颈部气管颈部指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之间的气管,通常有6~8个软骨环。在气管切开术体位(头正中位并后仰),成人气管颈部有7~11个软骨环,其中以8、9个气管环者居多。气管被疏松结缔组织包绕,故具有较大的活动度。气管颈部的前方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等。两侧的舌骨下肌在相当于气管正中的位置借深筋膜相连,形成一宽约2~3mm的白色筋膜线,常称为颈白线,在深吸气时颈白线显示更清;气管切开术中沿此白线分离两侧肌肉即可暴露气管,且出血较少,故颈白线为寻找气管的手术标志之一。

2.甲状腺峡甲状腺峡可作为气管切开术参考定位标志,其可覆盖第1~7气管环之间的任何部位。陈黔南(1993)观察到甲状腺峡的下缘绝大多数(92.2%)在第4气管环及其以上平面。另有约5.6%~10.6%的人甲状腺峡缺失。

3.气管前间隙在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有一充满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称气管前间隙。此间隙沿气管前壁向下直通纵隔,为气管切开术并发纵隔气肿的主要途径。

4.气管颈部前方的血管颈前静脉位于距颈前部正中线0.5~1.6cm处的浅筋膜内,在第5~7气管环前逐渐穿过深筋膜转向外侧,约72%的人出现颈静脉弓。气管前间隙内有恒定地走行于气管前方的2~4支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动脉沿气管前放上行至甲状腺,外径约2mm,出现率约为10%~18%,其位置和形态均不恒定,易被损伤。气管切开术中应仔细观察、妥善处理这些血管,以避免术后出血。此外,头臂干、左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均可能突至气管颈部下份前方,在成人出现率虽低,但低位气管切开仍可能引起损伤而导致严重后果。

5. 头臂干与气管的关系头臂干在第7、8气管环处越过气管前壁向右后斜行,与气管十分接近,两者之间仅有少许结缔组织。年幼小儿的头臂干位置较高,常超出胸廓上口,若气管切口低于5、6气管环则颇为危险。金昱(1998)通过尸体解剖研究气管与头臂干的位置关系,观察到头臂干起于主动脉弓,向右上方走行时,与气管发生如下关系:.①不交叉型:头臂干下段经气管右侧上行,不与气管发生交叉关系(占10%);②不完全交叉型:头臂干的下段经气管右半部的前面与其交叉行向右上方,但不与气管前正中线交叉(占28%),这种类型的交叉位置较低,头臂干上缘和气管接触的长度为0.75cm±0.22cm;③完全交叉型:头臂干与气管的前正中线进行交叉,这种类型较多,(占62%),头臂干上缘与气管接触的长度为1.62cm±0.41cm,交叉点的高度在第7~10气管软骨环任何平面上者为62.5%,其中在第8~9环者最多(占84%)。

6.颈前安全三角颈前部正中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和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三角区域是气管切开术的安全区,此区内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7.环甲膜环甲膜位于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成年男性环甲膜的上下间距为0.3~1.3cm,女性环甲膜的上下间距为0.3~0.9cm。94%的环甲动脉行于环甲膜前部的上1/3,6%的行于中1/3,因而切开环甲膜时靠近环状软骨上缘有助于减少该动脉的损伤,减少出血。

常规气管切开术

1.麻醉成人气管切开术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麻醉中先在切口处皮下注射,继而向深部应注射至气管前方和两侧,以便在分离气管时不出现疼痛。先行气管插管可减少手术中的低氧和并发症的发生。小儿一般应全身麻醉,若无禁忌,术前均应先行插入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以保证安全和便于手术。紧急气管切开术无需麻醉。

2. 体位常规体位为仰卧、肩下垫枕、头后仰,使颈部尽量伸展。由于气管活动度大,手术时须保持下颌骨颏隆凸、喉结及胸骨颈静脉切迹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以使气管保持在正中矢状位上。小儿气管细软,头位稍有转动,气管即难以定位,要有专人在头侧固定头部,使头后仰保持正中,是使气管保持位置表浅和不发生移位的关键。对某些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可采用半卧位,甚至坐位,但头位要求相同。

3. 手术者和助手的分工和配合气管切开术常只有手术者和助手两人实施。如果助手有手术经验,在皮肤切开后,手术者和助手均用左手拉钩,右手持器械进行操作。如果助手无手术经验,则由助手双手各持一只拉钩进行暴露,手术者双手操作。

4. 切口

①横切口:在颈前环状软骨下方2cm处沿皮纹切口,长约4~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口两端组织要切透,方可有足够大的手术野。将创口上缘提起,在颈廓肌深面潜行分离皮瓣约3cm,暴露胸骨舌骨肌和颈白线。

②纵切口:于颈前正中线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静脉切迹上方之间,纵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向两侧稍行分离,以钝拉钩向两侧牵拉即可见颈白线。对病情严重、颈部粗短或肿胀的病人,宜采用纵切口并使切口加长,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纵切口所需手术时间稍有缩短,但遗留瘢痕明显。在常规气管切开术中,纵切口已逐渐被横切口取代。

5.分离两侧舌骨下肌群结扎或推避颈前静脉,结扎吻合支。沿颈白线自正中分离两侧舌骨下肌群,因切口较小,应钝性分离,不宜锐性切割。两侧拉钩要均等用力,勿偏向一侧,更勿将气管拉向一侧。拉开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即可见甲状腺峡。

6.处理甲状腺若甲状腺峡不妨碍暴露和切开气管,则无需处理。若无法暴露3~4气管环,则用小拉钩向上钩起,在峡部下缘和气管前筋膜之间稍行钝性分离,多可将峡部上拉以暴露3、4气管环。除非峡部位置过低,一般不向下拉甲状腺峡。切忌对甲状腺峡粗暴钳夹,遇甲状腺峡出血可缝合止血。若甲状腺峡过宽而影响气管的暴露,则需钳夹后切断并将断端“8”字缝合止血。有时可见到甲状腺左右两叶在气管前的正中部位相连,使气管的暴露十分困难,此时可从浅面的包膜外向下游离至其下缘,再牵开下缘钝分离其深面,有时可找到两叶的分离处,充分游离后,方可顺利将甲状腺上翻,以暴露气管。

7.暴露和确认气管经上述步骤后,经气管前筋膜即可隐约见到气管环,用手指触诊可触及气管软骨的略带弹性的环形结构。试以空注射器穿刺,若有空气抽出,即可确认为气管。在成年病人,穿刺时可使用吸入1%丁卡因的注射器,吸出空气确认气管后,较早注入丁卡因进行气管表面麻醉,可使切开气管时咳嗽反射消失。小儿则不宜使用丁卡因。颈总动脉一般均较气管细且有弹性、触之较软、有搏动感,但将颈总动脉误切者已有多例报道,在小儿尤不易与气管鉴别,故穿刺也有助于这些情况的鉴别。注意牵开或切断、结扎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最下动脉。由正中线切开气管前筋膜,即可见到白色、光滑的气管软骨环。气管前筋膜不应过度分离,气管前筋膜的切口亦不宜小于气管的切口。为避免气体沿气管前间隙扩散而形成纵隔气肿,可将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一同切开。在小儿,气管前方可能遇到胸腺,一般以拉钩向下推移即可暴露气管。病人咳嗽时胸膜可凸出于锁骨上方,若手术分离较深,有可能损伤胸膜而造成气胸,这种损伤多发生于小儿,右侧多见;此时应用钝拉钩将胸膜拉向下方,妥为保护。

8.切开气管切开气管前须妥善止血、备好吸引器,以免血液会被吸入气管以及切开后吸引血液和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