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精神的“洗礼”

合集下载

让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让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让学生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李明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所以说语文课应该是美的。

一、感悟想象:品味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

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和想象,使自己的情感意识融入课文所创造的境界,并与之产生和谐统一的共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学习过程自然也会轻松愉快得多。

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不妨反复地进行涵咏品味,并借助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给世间万物镀上一层银色,笼上一层薄纱。

月光下,绿叶田田,荷花亭亭,清香袅袅,月色溶溶,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柔和,朦胧恍惚,富有诗情画意。

多么优美迷人的月色,多么令人陶醉的夜晚!沉浸在这般美好的境界之中,我想每个学生都会心醉神迷,觉得韵味无穷,怎么可能会讨厌语文,痛恨语文课呢?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茫茫沧海,是不是能够激起年轻学子的凌云壮志,开启他们博大的胸怀?那“中通外直,不差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是不是也能唤醒同学少年的高洁情怀,养成他们美好的节操?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诚然如此,类似的例子,课文中不胜枚举。

美,不仅仅在大自然中可以寻觅捕捉,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想中也随处可见。

当我们看到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青布长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联想到自己那辛辛苦苦为生活奔波为全家操劳的父亲,一样地深沉无言的父爱,怎能不会令我们心头发热、眼里发酸?当杜甫蜗居于风雨飘摇的茅屋,在饱受凄风吹刮冷雨淋漓之苦时,仍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呐喊时,那种宁愿自己冻死而念念不忘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有谁不会为之折服为之动容?体味这种崇高的精神美,无疑会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摘要】在教学中,语文课应该始终保持着“语文味儿”,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缺乏“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还应该通过专题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也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爱上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未来的语文教学还需要更多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引言: 语文味儿、学生、兴趣、能力、素质、创造力、爱上语文正文: 培养、提高、推动、激发、爱上语文结论: 重要性、发展方向、语文课、语文味儿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语文课在学生眼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即缺乏吸引学生的特色和魅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重新焕发活力,我们需要让语文课拥有“语文味儿”。

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语文课缺乏趣味和创新,学生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只有让语文课拥有“语文味儿”,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1.2 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味儿”是指语文课具有独特的文学和语言特色,能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它包括了对汉字、诗词、传统文化等的热爱和理解,以及对文学作品和语言运用的欣赏和体会。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作者:高翠梅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10期摘要: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医生,这句话对于语文教师更为合适。

语文的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相比其他学科来讲,语文最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格特征。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但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更要求教师用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洗礼。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魅力道德教育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就非常重视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学生道德的培养。

这种教学习惯也造成我国重视社会人伦,轻视自然规律的现象。

新的社会时期,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使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逐渐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保障。

然而,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使我国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光靠技术的先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民道德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因此,怎样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中寻找平衡是现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上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有效作用。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要素如果一个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等外在条件并不理想但还想获得成功,那么这个人就需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实现理想,也就是说人格魅力是一个人能够出类拔萃的先决条件。

人不但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人格魅力就是一种能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他人青睐的能力。

人格魅力的获得需要自身的严格修养和对高层次境界的不断追求,一旦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就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完成对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

(一)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格魅力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人文底蕴,更是激发自身潜能的基石和追寻更大境界的金钥匙。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让语文魅力绽放,点燃学生无比热爱之火语文,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载体,唤起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如何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的最重要课题。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贴近学生现实语文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结合,创设真实、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增加语文的实用性。

二、精进“互动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学现代的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共同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挖掘“趣味性”的学习素材,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语文学习未必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将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积极开展诗歌朗读比赛、故事演讲比赛、作文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语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引导,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

例如,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和鼓励学生接受个性化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之美让学生陶冶情操

语文之美让学生陶冶情操

语文之美让学生陶冶情操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读写能力,更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文字的魅力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作文培养等方面,探讨语文之美如何让学生陶冶情操。

首先,语文课程的内容设计是培养学生情操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充满了经典的诗词、文言文以及现代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欣赏、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词,讲解古文,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并从中汲取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其次,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如朗读、讲解和讨论等,来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

例如,在朗读诗歌时,教师可以示范优美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模仿表演,并引导学生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比赛、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艺,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最后,作文培养是发展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通过作文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讲解写景、描写人物形象、叙述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批改和指导,帮助学生改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

通过这样的作文培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之美是如何得以让学生陶冶情操的。

语文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作文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魅力语文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基础。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语文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和热爱,对于学习语文常常感到厌烦和枯燥。

为了让学生能够发现和享受语文的魅力,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培养阅读习惯是让学生享受语文魅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拓宽知识和培养情感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领悟到语言的魅力。

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趣、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如名著、经典散文等,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分享会或读书报告,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开展语文创作活动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方式。

语文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创作任务,如写一篇心理描写文章、编写一段小故事等,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拓展语文学习的方式也有助于让学生享受语文的魅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课本为主,而现在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点可能更加不感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有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工具,如课件、教学软件等,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浏览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站和论坛,参与在线讨论、观看视频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感受,引导他们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投入。

让心灵在美好的品德中获得洗礼

让心灵在美好的品德中获得洗礼

让心灵在美好的品德中获得洗礼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稚嫩的心灵在美好的品德熏陶中得到洗礼。

下面就此谈几点策略:一、引导讨论,感悟美好品德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推进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体验,感悟其间蕴含的感情与人物的良好品德。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

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透了”的。

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示“我”。

然手让学生反复读描写巴迪听了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后截然不同的反应的语句。

再让学生讨论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发挥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在一阵激烈议论后,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

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由此,学生深刻地感悟了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二、放手探究,挖掘优秀品德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探究活动中触摸文本,符合小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优秀品德。

让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

让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
强 调 人 的 自然 情 感 与 道 德 理 性 、
楚辞 ,从 汉赋 到
记》,从 唐
诗 到宋 词 ,从 元 曲到 章 回 体 小 说 ,美丽不老 的汉语 文化令人 陶
醉 !我们怎能不带 着虔 敬热忱之
心 去 亲 近 母 语 学 好 母 语 呢 !学 生
学 习母语 的过程 ,不仅是 掌握本 民族语 言的过程 ,而且是 他们接 受 民族 文化 和 民族精神洗礼 的过
的语文 教学实践 中 ,应 特别注重
引导学生探 究作品 的人 文思想和
个 民族 的智 慧 、技艺 、宗

教 、风俗 、历史 ,都深深地蕴 藏 在他们 的母语 里 ,母语是 民族 文
化 和 民族精神 的载体 ,是 民族 生 存 发展之根 ,母语 是维系一个 民 族 的文化纽带 和精 神支柱 ,代 表 着 一个 民族 的尊 严 。没有母 语 ,
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 以人 文的眼
光关怀人 与 自然 ,关注 时代 与社 会 ,从而达 到丰富情感 、提 高修 养 、发展健康 个性 、形成健 全人 格 的 目的 。为 此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化 的方式诠 释着 自己对最 完美最
高 尚 的人格 理 想 的 固执 的追 求 ,
他 们 是 中 华 民族 最 宝 贵 的 文 化 遗 产 ,是 语 文 教 育 最 重 要 的课 程 资
子 , 那 啸 吟 山 林 、 放 浪 形 骸 的 “ 林七 贤 “ 竹 ,那 摆 脱 世 俗 羁 绊 ,
源 ,是 我 们 培 育 ~ 个 个 大 写 的 “ ” 的最 为坚 实 宽 厚 的座 基 。 人 我们还 可 以引导学生 从有人格 缺 损 的人 物形象 中反省 A身 。有些 悲 剧 性 人 物 形 象 之 所 以 走 向悲

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

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

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当我们的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取到无限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变得轻松自如了。

所以近年来,我一直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

以下是我的点滴感悟,呈现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语文无处无魅力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语文是什么》,道出了我对语文的粗浅认识。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端正漂亮的方块字,是灵动多情的标点符号,是华美流畅的语句篇章,是惊世骇俗的经典名著。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大方得体的自我言谈,是规范文雅的行为举止,是和谐友好的倾心交流,是真诚友善的并肩携手。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朗朗的诵读,是深深的思索,是激情的表达,是酣畅的书写。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悠远动听的古代神话,是富含哲思的《诗经》《论语》,是清新优美的散文,是含蓄深刻的小说,是精美流畅的诗歌,是波折起伏的戏剧。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诗,是画,是舞,是欢快跳动的音符;语文是哭,是笑,是悲,是喜,是丰富多彩的情感;语文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是咸,是五味杂陈的生活;语文是你,是我,是他,是我们共同的家。

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感知中国文字的内涵深意,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小小标点的浓情蜜语;可以领略散文的飘逸,可以察觉戏剧的深沉。

诗词歌赋演绎了我们的华夏篇章,语修逻文积淀了我们的学习榜样。

我愿带着学生到语文的世界徜徉,让学生真正去品尝无处无魅力的语文盛宴。

二、丰富语文学习方式语文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对于不同板块的语文知识,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例如:字词我们要随文学习,辞章我们可对比分析,写作需少讲多练,表达宜多说多用。

即使是文章的阅读学习,也应据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或以教师精讲为要,或以学生自品为主;或精心玩味,或激情诵读;或穿越时空让历史再现,或推陈出新让经典永传。

单一乏味的授课模式,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距语文越来越远,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怎能让学生感知语文的魅力无限?三、舞台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很多时候,我们总不相信学生的潜能,总喜欢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总喜欢霸占着整个课堂,无论如何也不愿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剥夺了学生体验、参与、表达、提高的机会。

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尽情享受语文之美

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尽情享受语文之美

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尽情享受语文之美作者:陈慧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3期语文是一门什么学科?刚上大学的时候,带每一届新高一的时候,以及进入高三总复习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犹记得最初的答案,我认为语文是经典名著,可以无限徜徉在其中,看尽人间繁华,品遍红尘滋味。

后来,走上三尺讲台,我发现语文是一个个可以拆分的知识点,是工具,是分数,是荣誉。

再到后来,当我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轮回了一圈后,我的心里,有了一个新的答案:语文,是一个浪漫的学科。

它是一个个字符构成的美丽星图,是人类走进思维这个神秘世界的指明灯,是历史沉淀的绝美秘境,是走入彼此内心的隐形桥梁。

语文核心素养,似乎是听到了我的心声,在我和语文分数以及语文本质之间徘徊得水深火热的时候,它就那么适时地悄然出现了。

我似乎终于在看不见头的隧道里看到了一点星光,我快速地跑过去,虽然一路摸黑前进,但是,当越靠近星光,我越能找到高考与语文素养的重合点,我欣喜地构思、创造,与学生一起打造梦想的语文课堂。

一、在语言文字的跳动中,感受字符飞扬的魅力传统的语文课堂,如果是现代文,我们就走近作者,整体感悟,重点分析,主旨总结。

如果是文言文,就是一个大型拆解现场,一篇《师说》,可以从实词、虚词、句式,翻来覆去几节课,台上热血沸腾,台下一片昏睡,高三一问,常不知自己已经学过此文,于是师生一起捶胸顿足,重新回到文本。

我总觉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在比较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出来的,否则,我们本非作者,怎知作者为何偏用此字,我们也不在当下场景,又怎知那字正是恰恰好最合适的呢。

所以,我总习惯用对比法让学生把生活语言和文本语言联系起来,感受这从甲骨文一路走来的文字,是怎样让我们的文本拥有了鲜活的生命的。

我善于抓住学生的语言点,进行步步引导。

例如一次普通的课堂上,我随意给学生讲了一句鸡汤“你要相信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语文教学之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之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之情感教育《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良好的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记忆效率,增强机体抵抗力。

所以说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豪情万丈的诗歌朗诵,磬人心脾的散文欣赏,震人心憾的抗战文章,等等,无不充满情感,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其中有对祖国的忠诚、人民的热爱、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为民之念、莫逆之交;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

所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身至境,扬撒情怀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精辟的见解,还要能够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与文章的作者达到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创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之中。

语文教学不要刻意讲求章法,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怀,在不同的场合搭建不一样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月光撒泻的傍晚时分,踏着月亮的影子,手拿一把花伞,步履轻慢的走进教室,目光如思的凝望着教室外边的天空,仿佛在欣赏这浩瀚的星空,欣赏这即将到来的荷塘月色。

黑暗的夜,仰望星空,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逐渐的和作者的情感融入在一起。

语言学习与精神洗礼的和谐共振——统编教材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语言学习与精神洗礼的和谐共振——统编教材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语言学习与精神洗礼的和谐共振——统编教材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研究【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类选文所占比重较大,这些内容承担着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

反观一线教学,却多存在着方式简单、学生情感陌生、言语表达训练缺乏等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活动、关注文本表达、延伸同类内容等方式进行,在语言品读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键词】革命题材,教学困境,言意兼得,教学研究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类选文比重较大,依据先分散后集中、单篇到单元的组元方式分布在各个年段的教材中,这些内容承担着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

[1]知其意而难其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如何避免把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简单上成思想品德教育,种了“思品”的地,荒了“语文”的田;二是如何把握尺度,在言语习得的同时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教材解读:鲜明的价值导向为教学前提不少一线教师认为,革命题材类课文不好教,学生不理解、不认同,教学价值不大。

但其实老师们如果能提前解读到它们特殊的教学价值所在,一定会更愿意把它们上好。

革命题材类课文拥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红色经典,它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被纳入教材,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文教育——理解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价值追求,化为己用。

对教师而言,解读好此类课文的共同价值观并把这些解读清晰而明确地传达给学生才是教好红色经典课文的前提条件。

同中存异,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革命题材类课文,老师备课时不要停留在文字表层上,更要重视每个课文自身的教育价值,既有共性点又有个性点,如五下的《清贫》一课,方志敏以写自白书的方式,表明了每一个共产党人清正廉洁、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再如六上《金色的鱼钩》、四上《梅兰芳蓄须》等,在教学时要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方式有所不同。

展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展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在 “ 以学生为本”的今天 ,课
生 在 阳光 般 的知 识 氛 围 中 兴 趣盎 然
德 曾经说过 : “ 教学 的艺术不在于
堂随着 时代 的步伐悄然改变 ,体现 出更 多 自由、快乐的因素 ,为学生 所喜 闻乐见 。作为育人 之本 的语文 教学 ,在独特 的文化意蕴中营造一 方缤纷而奇趣 的学习乐园 ,布局一 场场 清新 的精神洗礼 ,展现 出其最
邹韵文
21 0 0年第 3期
语 言文 字是神奇 的,亦是唯美
的 。语 文教 学 可 通 过 让 学 生 品 词 品
词 ,让同学们深刻而饶有趣 味地认
识 了这个 新朋友—— 翠鸟 。而 且 ,
句 ,从 而更 深入 地 理解 语 言 的神
伟大的人 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曾把人的教育概括为“ 千教万教, 教人 求真; 千学万学 , 学做真 。我想 , 其 所言之真, 既是指求学态度的真诚 , 更
那是一节语文教学竞技课 ,课题是 《 翠鸟》 。刚开始 ,刘老师为同学们
带来的是一段翠鸟捕鱼的录像 ,精 彩的画面展示配 以刘老师灵 动的说
应 多创造条件 ,让学生 学会参 照 , 学会 品悟 , 自然而真实地撷取 生活
中七彩 的阳光 ,塑造完 美 的人 格 ,
从 而 茁壮 成 长 。
独特的魅力 ,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

地学习 ,自然成长 ! 二、自由、平等 ,创建交流的
平 台
传授 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欢欣和
鼓舞 。没有兴奋的情绪 ,怎么能激 动人 ,没有主动 ,怎么能唤醒沉睡
如果教学硬 要体现 师道尊严 ,
师生 之 间非要来 条 “ 河汉 界 ” 楚 , 这样 的 “ ”必不益 于 “ ” 教 学 。在 语 文教学课堂上 ,丰富的知识能笑”所赋予梅花的灵魂 ,词 的生机 。语言 ,在学 生多番试读 中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嘿,各位家长和老师们,你们是不是也经常听到孩子们抱怨语文课枯燥乏味?“又是背古诗,又是写作文,一点意思都没有!”,哎,这可真是让人头疼。

其实,我最近就发现了让孩子们爱上语文的一个小秘密,嘿嘿,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可是我从一个很“奇葩”的事件里总结出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我最近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参观,准备让他们写一篇观后感。

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对展品没什么兴趣,只顾着玩手机。

唉,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换个思路。

我并没有直接让他们写“观后感”,而是先带着他们玩了一个游戏:我把博物馆里的石刻、陶器、青铜器等等展品的照片混在一起,让孩子们猜猜这些东西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用。

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开始认真观察照片,互相讨论,还争着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个可能是用来打猎的工具...” “我觉得这个是用来盛酒的...” 看着他们热火朝天的样子,我心里暗自窃喜。

游戏结束之后,我问他们,“你们觉得博物馆里的文物有意思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有意思!”然后我顺势就说:“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些展品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你会觉得它们有意思呢?”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有的甚至还模仿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对那些冷冰冰的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开始思考它们背后的故事,这简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后来,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写作文,把他们刚才的描述整理成文。

孩子们写得特别投入,一个个脑洞大开,文笔也比以前生动了不少。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想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找到他们对文字的“共鸣”。

就像博物馆里的文物,如果只是冰冷的摆在那里,孩子们自然不会产生兴趣。

但如果我们通过游戏、互动、体验等方式,把它们和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故事和魅力,进而爱上语文。

让人文精神滋润高中语文课堂

让人文精神滋润高中语文课堂

让人文精神滋润高中语文课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作为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人文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应试教育依然占主流的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培养仅仅是一种点缀罢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们有必要把语文教学从单纯的字句、词语、概念、篇章的积累中解放出来。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落实课堂,在教学中渗透叶澜先生曾讲过,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使学生从工具性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生命的真实境况中来。

语文课堂,无疑是培养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媒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他们的身上无不凝聚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学《归园田居》,让学生领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节操;学《短歌行》让学生感受时不我待、建功立业的雄心;学《赤壁赋》,让学生体悟旷达超脱的人格理想……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精神的滋养是毋庸置疑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这种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二、立足课本,在阅读中熏陶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本,本身就闪烁着美好的人性光芒。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

记得在一次阅读后,大家分享阅读体会。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文中所弥漫的家国之痛飘零之苦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然而更让我震撼的却是在万方多难中,一个弱女子始终坚守的那份尊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声呐喊,时隔千年,依然掷地有声!”说到此处,班上响起了一阵掌声。

让语文课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让语文课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让语文课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作者:尚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4期内容摘要:语文课不能仅仅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而存在,它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

本文作者认为,语文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好的习惯,语文课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课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语文课还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培养精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改革的大潮中,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改进教法,方能不负语文教学的使命。

一.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好的习惯要想学好语文,需要培养很多好的习惯。

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动笔墨、看书的习惯,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与“主动学习法”结合起来进行。

“主动学习法”分五个步骤: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

就拿学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来说吧!学习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学习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复习总结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作业注重巩固提高,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再让学生逐步实践怎样学,久之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的习惯。

再说写作,写作需要观察,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去注意、去了解、去认识。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许多事发生,如果不注意就会放了过去,往往会忘得干干净净,脑子里至多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如果有意识地去观察,则收获大、印象深,会发现写日记的好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接触生活中的人和事,多观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写作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名家名篇,可以说是学生间接的生活体验,学习时要求学生对文本要反复朗读、吟咏、背诵,调动想象,学习语言和丰富语言。

让语文课走进学生心灵(教材处理篇)

让语文课走进学生心灵(教材处理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走进学生心灵(教材处理篇)天津二十一中卢津榕作为语文老师,总觉得语文这门学科是一座开满了奇葩异卉的大花园,未入已觉芳香扑鼻,身处其中则更是眼花缭乱。

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语文没有什么好的感觉,认为训斥说教充斥其中,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反感。

为了转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我大力提倡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力图廓清语文的本真面目,力求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下面以《〈名人传〉序》这课书为例,阐述一下我的语文教学观念。

《〈名人传〉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书,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

而本书《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罗曼·罗兰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

我们没先不看内容,只看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这几位主人公,就已然被他们震撼,他们都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大师,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和三位名人是很陌生的,这就造成了在感情及理解上的隔阂。

所以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三人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以及作品蕴涵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只是浮皮潦草的理解文章,而是深入进去,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人类优秀精神作品的陶冶,同时感悟大师们的卓越精神品质。

这里我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的展示米开朗琪罗的著名雕塑及绘画作品,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介绍列夫托尔斯泰,改变把语文课上成纯语言知识的训练课或政治说教课的状况,而是突出语文的文学性、审美性、文化性,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

与此同时我又考虑如果所有东西都是我给学生,即使讲得天花乱坠,那还是我的东西,真正进入他们心灵的又有多少呢?怎样让他把所学变成自己的,自己对所学就加以珍爱并且能烙在心里,在说的奢望一些,像这种凝结这人类优秀精神的作品,我希望能影响他们的爱好,有意识让自己的兴趣更上一个等级,甚至通过他自己的深层思考影响他们的对人生的看法。

心灵的滋润——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

心灵的滋润——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
范 仲淹 身 上 , 以学 到忧 国忧 民 的 爱 国情 怀 。初 中语 文 可
所不 同, 它主要靠个人 自觉和情 感方 面的潜移 默化 。我 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文素质 的培养 , 它主要通 过从心 灵上启发 和 引导 进行 自我感 悟 。并 由此 诞 生 了“ 善 性 论 ” 性恶论 ” 和“ 两种 主要观 点 , 不 管是 “ 但 性善 论” 还是 “ 恶论 ”它 们都 主张 对灵 魂进行 陶 冶和 自我修 炼 , 性 , 从 本 源上悟 出做人 的基 本道 理 。初 中语 文教材 蕴含 了极 为丰 富的人 文教育素 材 , 它们 文质 兼美 , 着独 特 的育 有 人优势 。这些优 秀文章 中所 蕴含 的审美 因素能 够很 好 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审美结构 , 比如学 生就能够 从《 步 》 散
中学 教 学 参 考
教 学 时空


— —



语 文教 学的 内
语文新课 标提 出要 在教学 过程 中对 学生 进行 爱 国
主义情 感和社会 主义道德教 育 , 使他们 形成 良好 的人 生 观和价值 观 , 现审美情趣 与文化 品位 的提 高 。这就要 实 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的束缚 , 发展学 生 把 个性特点作为重要 的教学 目标 , 引导学生在 学 习教材 作 品 的过程 中发掘它们的 内涵 , 用真 善美 的美好 情感洗 礼
的意志所 感 染 ; 小橘 灯 》 的小 主人公 独 立 坚 强地 生 《 中 活 , 惧 困难 、 不 积极 乐观 的精神会 给学 生带来 强烈 的 冲
击 ; 自清 的 《 影 》 让 学 生 不 自觉 地 想 起 自 己 的 父 朱 背 会
文 中深刻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精神的“洗礼”
摘要语文教学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内容
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在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德育,让学生享受精神的“洗礼”,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精神洗礼
《语文课程标准》用“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目的是为了阐述这样一个理念:语文是一种养成,一种熏陶,一种浸染,是让学生享受一次次的精神“洗礼”,而不仅仅是一种塑造,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质兼美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情景交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灰椋鸟》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该文是养鹤姑娘徐秀娟烈士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成的。

课文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对林场工人的赞颂之情。

于永正老师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如何将徐秀娟烈士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林场工人的赞颂之情传递给学生,并了无痕迹地使他们受到熏陶与启发呢?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产生喜欢鸟类的思想感情,知道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应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并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渗透。

一、氛围营造中享受“洗礼”
师生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理智碰撞过程、人格感染过程。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渲染,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

上课伊始,教师深情叙述作者的动人事迹:有一个东北女孩,十分爱鸟,自幼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8岁便成了养鹤专家。

1986年,她不远千里,从家乡来到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在1987年9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寻找一只飞失的小丹顶鹤,掉进了小河,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她,叫徐秀娟。

她不但爱丹顶鹤,还爱各种各样的鸟儿。

她的文笔很优美,留下了许多日记和诗文。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徐秀娟烈士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成的。

这样一段深情的话语,使学生对作者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形成阅读期待。

学生积极调动其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认真地去阅读、去体会。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和学生一道走进文本、交流感悟。

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品味,没有压力。

上课临近尾声,升华情感:今天,我们学习了徐秀娟烈士的文章,更深刻地感受她的爱鸟情怀,也更深刻地认识到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这个道理。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录音)养鹤姑娘徐秀娟烈士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但她演绎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故事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怀着对这位大姐姐的崇敬,再一次深
情朗读这篇课文吧! 学生听着歌曲,对作者的爱鸟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相信,也必将把自己从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落实到行动中。

二、尽情阅读中享受“洗礼”
王崧舟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读”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

学生的“读力”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靠“听”是听不会的,靠“讲”是讲不出的,靠“做”是做不成的,只有通过“读”才能学会“读”。

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采用多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读,读出情感和韵味,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学会做人做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课文内容,领略课文的妙词佳句。

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文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进而感悟课文内涵,水到渠成。

三、质疑释疑中享受“洗礼”
学贵有疑。

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解决问题,并获得素养的提升,是最佳的阅读境界。

课文开头写道:作者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对它的印象不怎么样。

而结尾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
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学生初读课文后,会感到很矛盾。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去和文本对话,尽情和老师、伙伴交流,使富有个性的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启迪。

四、延伸拓展中享受“洗礼”
学语文与生活实际应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下课前,我安排学生完成两项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习的空间,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课的课外作业:①课后阅读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文章《珍珠鸟》,体会人与小鸟的另一种别样情感。

②以“爱鸟”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

要求:内容丰富,可以有爱鸟的故事、与鸟有关的古诗句、美文佳句、图片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优势,巧妙、适时地向学生渗透德育,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这种渗透,不能是单纯的道德说教,不要有成人的理性解读,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自己品味,以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