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学期 文言文 愚公移山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练习题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北山愚公者./荷担者.三夫
C.跳往助之./乙翁欲扶之.
D.以.残年余力/以.天下之所顺
2.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叟携酒/至乙翁第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4.(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二翁”身上都体现出了什么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种精神的内涵意义。
【答案】
1.A
2.B
3.(1)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2)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担心力气不够。
4.乐观向上、老当益壮、奋进的精神。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遇到困难,要乐观地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最终一定会有圆满的结果。
【详解】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
B.都是代词,……的人;
C.都是代词,指代人;
D.都是介词,凭借;
故选A。
2.本题考查朗读停顿。
B.错误,“河曲智叟”是主语,“笑而止之曰”是谓语,主谓间需停顿,改为: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故选B。
3.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②余,我;亦,也;未,没有;然,然而;恐,担心;胜,能承受,承担。
4.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
【甲】文中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还积极提出移山的主张,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可见他老当益壮、不怕困难;愚公的话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子孙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可以将大山挖完,表现出愚公乐观向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的精神。
所以愚公和二翁身上都有乐观向上、老当益壮、奋进的精神。
内涵意义:面对困难、逆境,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
就一定能成功!
【点睛】
译文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
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
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
”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①,芒②针为钩,荆篠③为竿,剖粒④为饵,引⑤
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⑥之弋也,弱弓纤缴⑦,乘风振之,连双鸧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⑨,吞之不疑。
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注释):①纶:钓鱼的丝绳。
②芒:谷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
③荆莜(diào):楚国产的细竹。
④剖粒:剖开的米粒。
⑤引:牵引,这里指钓上。
⑥蒲且子:古代善射者。
⑦弱弓纤缴: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
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
⑧连双鸧(cānɡ):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
⑨聚沫:聚拢的泡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达于汉阴.阴_____________(2)纶不绝.绝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詹何以.独茧丝为纶/ 以.残年余力
B.曾.闻先大夫之言/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大王治国诚.能若此/ 帝感其诚.
D.鱼见臣之.钩饵/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8.寓言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分别说说这两则寓言的“灵魂”。
(每则写一点即可)
【答案】
5.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断
6.D
7.(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楚国的国君听说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8.答案示例:甲文告诉我们遇事要不畏艰难险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乙文是说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顺应自然之势,这是获得成功的一条捷径。
【分析】
5.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阴”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绝”是古今异义词,“断”的意思。
6.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以:介词,用/介词,凭借;
B.曾:副词,曾经/副词,竟然,连……都;
C.诚:副词,果真,确实/形容词,真诚;
D.之:都是助词,的;
故选D。
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遂(于是,就)、荷(挑,扛)、夫(男人)、叩(敲,打)、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尾(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闻(听说)、异(感到惊异)、故(原因)”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8.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
【乙】文则通过叙写詹何钓鱼而渔具不坏的故事,可结合詹何所说的“用心专,动手均
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话语,从“用心专一”“善于吸取经验”“方法科学”等角度来谈“灵魂”。
如:方法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科学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要善于思考,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掌握新的方法等。
【点睛】
参考译文:
【乙】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作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听我已经逝去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
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
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
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
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
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说的好。
”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②,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注:①文首:花脑袋。
②喙(huì):鸟嘴。
③自詨(xiào):詨,大叫。
自己叫自己的名字。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出入之迂.也迂:________②杂然相许.许:________
③其状如乌,文.首文:________④以堙.于东海堙:________
10.甲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要分析他们的不同。
11.甲乙两文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案】
9.曲折,绕远赞同花纹,纹路堵塞,填塞
10.妻子:不反对移山,提出问题语气较轻。
一个“君”字,在表示疑虑和担忧的同时,更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且焉置土石”是为了解决移山过程中的问题而说。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一句语气重,是讥讽和责难愚公,“残年余力”更是表现出他对愚公的不屑态度,他反对并阻止移山。
11.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分析】
9.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出入之迂也: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迂:曲折,绕远。
(2)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许:赞同。
(3)其状如乌,文首: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文:花纹,纹路。
(4)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塞东海。
堙:堵塞,填塞。
10.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称呼不同,语气不同。
妻子用“君”,表尊重。
智叟用“残年余力”,表轻视。
(2)目的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妻子连
续提出两问,都非常具体、关键,用语充满尊重,故可理解为一方面表示疑虑和担忧,想要帮助愚公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表示关心。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语充满轻视,故可理解为是在嘲讽愚公,表示不屑,进而想要阻止愚公移山。
11.
本题考查主题。
(1)甲文。
结合第一段“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想要移走两座大山。
《愚公移山》是寓言,是以具体故事来暗指某种思想、道理。
愚公代表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大山代表的是大自然,愚公想要移山代表的是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结合第二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增加,一定能移走大山,表现出顽强的毅力。
(2)乙文。
结合“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女娃因为溺死于东海,于是化为精卫,衔树枝、石头,要填满东海。
这是一则神话故事,用神话中的人物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
精卫填海代表着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精卫衔树枝、石头填满东海是不可能的,但是却一直不肯放弃,表现出顽强的毅力。
(3)故两篇文章都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点睛】
译文:
(乙)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报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笑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哉,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媚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三山,一播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传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注)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诗:凭借。
④瓶:水瓶。
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血。
⑥顾:难道,反而。
1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B.而.山不加增/日出而.林霏开
C.以.告富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5.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
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2.D
13.(1)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穷)和尚吗?
14.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5.示例:愚公不愚蠢,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放弃、有毅力、有长远打算的精神。
从他不愿绕山开路,而愿意去挖山中,也能看出愚公不
逃避问题。
他想要挖山的本质,也是为他人着想,但他挖山的行为却不值得借鉴。
【分析】
12.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惧其不已也/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们/语气词,一定);B.而山不加增/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以告富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词,来/介词,因为);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动词,到)。
故选D。
1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自(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陇(通‘垄’,高冈山地)”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顾(难道)、鄙(边境)、哉(吗)”几个词是赋分点。
1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
《蜀之鄙有二僧》用蜀鄙二僧之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了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从而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道理。
据此可概括出共同阐述的道理。
15.
开放性试题。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
本文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可从积极的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这种挖山的行为又是不可取的。
言之有理即可。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注释)舆:手推的小车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惩.山北之塞(_______)②何苦.而不平(_______)
③谷父母厌憎,欲捐.之(_______)④是负义也(_______)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请问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发扬“愚公精神”吗?为什么?
18.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9.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
16.惩:苦于苦:以……为苦或把……当作苦或者担心捐:抛弃负:违背、背弃
17.时代仍需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8.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②父亲感到很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奶奶接回来赡养了。
19.例: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他们老了而抛弃他们。
例: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分析】
16.
本题考查重点实词。
①惩.山北之塞: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
惩:苦于。
②何苦.而不平:愁什么山挖不平。
苦:以……为苦。
③谷父母厌憎,欲捐.之: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捐:抛弃。
④是负义也:这是忘恩负义啊。
负:违背、背弃。
17.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先表明观点:肯定。
愚公精神代表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使gdp 总量很高,但是想要继续发展,依旧需要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据此归纳答案。
18.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需要注意以下重点词语。
汝:你。
心:思想。
固:顽固。
彻:改变。
,不:不如。
惭:惭愧。
乃:于是。
归:回家,回归。
1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原谷谏父》讲了原谷用智慧劝告父母,使他们改正错误的故事。
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我们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们老了,就抛弃他们。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教育子女天经地义,而文中的原谷却运用自己的智慧,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母是为孩子做榜样的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你没做到的事。
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点睛】
译文:
乙: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
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文言文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