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外籍诗人朱亨衍的诗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宁夏外籍诗人朱亨衍的诗歌创作

作者:梁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朱亨衍是清代宁夏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他的诗歌创作在宁夏古代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题材、内容、特色等方面对朱亨衍诗歌作个案研究。

关键词:朱亨衍;诗歌;主题

作者简介:梁艳(1983-),汉,宁夏固原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02

朱亨衍,字浚伯,号清江,广西桂林市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初任直隶甘肃知县,清乾隆元年(1736)任宁夏盐捕通判,清乾隆九年(1744)任平凉府盐茶厅(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同知,清乾隆十三年(1748)奉文移驻海城,在任八年,政绩卓著,历有“良吏”之称。《光绪海城县志》记载其在任期间:“修城池,建衙署,开水利,卓著政声,士民至今称之。”1朱亨衍博览多识,著述颇丰,诗词歌赋亦多创作,且成就不凡。著有《退耕轩杂著》、《海喇都初志》及《息肩吟》、《甚浦吟》、《跪首吟》等诗集。同时,其在宁夏地方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修纂《乾隆盐茶厅志》一书。后引病归隐,回到故乡,教书育人,读书立著。

在宁夏任职期间,朱氏的诗歌创作现存17首,皆保存于《乾隆盐茶厅志》18卷“艺文”一类中。

一、八景组诗

地方名胜以以八景命名,源于宋代的“潇湘八景”,后来“八景”成为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成为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例如燕京八景、青岛八景等等。宁夏八景文化始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明代庆王朱栴的《宁夏志》里面已收录有当时就籍于宁夏的江苏人陈德武写的《宁夏旧八景诗序》。这里的八景是“黑水故城、夏台秋草、黄沙古渡、长塔钟声、官桥柳色、贺兰晴雪、良田晚照、汉渠春水。”到清代,俞益谟《康熙朔方广武志》中定八景为:“紫金晓雾、芦沟(现宁夏青铜峡小坝西南芦沟湖)晚霞、地涌浮图(浮图,即佛塔,中卫市中宁县牛首山南侧地塔)清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地涌塔,在紫金山麓。传昔昏夜雷雨,忽见霞光自地涌出,有番僧过之云:此大西天甘南塔飞降于此,此小西天也。后遂将大乘经至山,译成汉文,建塔焚修焉。至今蒙古番僧岁来朝”)、青铜所秀、花石松纹、西天古刹、阁绘万佛、中洲株柳。”

朱亨衍的这首八景组诗歌咏的是海城八景。海城即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境内的西华山(天都山)和南华山是海原县的主要山脉,山中有很多自然景观河人文景观。据朱亨衍修纂的《盐茶厅志备遗》和光绪末年海城知县杨金庚和儒学训导陈廷珍修纂的《海城县志》记载,海城八景是:华山积翠、古寺天花、五泉竞冽、清池皓月、双涧分甘、西山积雪、古寺疏钟、龙岗夕照。朱亨衍的这组诗皆为七言律诗,可以说是海城山水的精华,八景中除了选取最具特点的自然山水景观外,还将八景搭配在海城的春夏秋冬、晴雨雾风、朝阳夕阳上,展现出八景最美的一面。

华山积翠

太华召尧不可亲,城头姑射寓形真。千岩万壑当窗见,翠霭清阴入座频。

野戍寒泉新物色,云行雨施旧精神。累累岗阜谁伦比,略许天都问主宾。

华山,即位于海原县城南7公里处的南华山,为六盘山余脉,因山形似莲花,亦名莲花山。远眺南华,青翠碧绿,郁郁葱葱;近观南华,层峦叠嶂,野花遍地。每到夏秋之际,山便成了一座巨大的绿色迷宫。

古寺疏钟

古殿荒台尽棘丛,何来钟韵到城东。凄凉夜逐凄凉月,断续声随断续风。

旅客乍闻悲饭后,蓬闺频听泣宵中。我无木铎徇浇俗,正藉西山一片铜。

古寺,指海城县东岳庙古寺。据《盐茶厅志备遗》中载,东岳庙古寺虽然年代久远,殿阁剥落,但寺中悬钟在朝风夕雨中,传来断断续续的钟声,听来凄清婉转,令人神消。寺院是佛教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一些寺院,或因年代久远、历史内涵丰富,或因保留了某一时代典型的宗教建筑风貌,或因发生过奇异的故事,成为某个地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众多寺院景观为八景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朱亨衍到海城勤政爱民,造福一方。兴修水利期间他走遍了海城的村村落落,白天督促人民挖沟修渠,晚上借住寺庙,闲暇时间与僧交谈。在此,不但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进一步密切了和佛教的关系。因此在朱亨衍的诗中,寺庙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灵光寺花》、《重游灵光寺》、《春日游西山寺》及《过高台寺》都是其题咏寺庙之作,这些诗中作者大部分是对佛寺自然景观的审美,在模山范水中,将佛禅之理熔铸其中,表现出其亲佛之意、向禅之心,诗风脱尘出俗、清幽静美。

二、纪游述怀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览山林川泽,自然山水为文人骚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诗人的文学创作揭开了大自然的神秘面纱,优美的景致通过诗文得以宣传,从而为人们所熟知。朱亨衍在海城的几年里,每到一处,必然要登临游赏、参观拜谒,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亭台楼阁都不放过,他在描绘山川楼阁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

自然景物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较高高的艺术成就。这类诗歌创作主要有《纪游》组诗、《八月十四日郊行步》、《春日游西山寺》、《过高台寺》、《九日旧城即事》、《郑旗堡夜宿》。

“名山仰止几年深,此日登临惬素心。”

——《纪游》其一

“问道宫前雪满山,混元阁后户重关。”

——《纪游》其二

“却笑无聊千岁鹤,何天不可以高飞。”

——《纪游》其三

“好是山中春信早,鹧鸪啼罢子规啼。”

——《纪游》其四

山水与人信有缘,宝山此日叹空还。”

——《纪游》其五

这首《纪游》组诗序文中交代了作者“仲冬初霁,有崆峒之游,冰雪载涂,中道而返”,从序文中看这是作者登临崆峒山2所做,第一首,他倾诉对崆峒山的向往之情,身临其境后顿觉身心惬意;第二首,诗人想要问道,但门前积雪阻碍了诗人的脚步。问道宫和混元阁都是道教的建筑物,读此诗,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满身雪花的行者矗立在紧闭的山门前,虔诚、高洁、自由和超逸;第三首,诗人自嘲之语,“千岁鹤”出自于晋·陶潜《搜神后记》3,后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宦游海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四首,冬天要过去了,鹧鸪和子规(即杜鹃鸟)开始啼叫,在古代文学中,鹧鸪和子规鸟都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一首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之情,可能自己与此山无缘吧。

或许,远离家乡在外仕宦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随心的、自由的,诗人似乎也难以摆脱流离转徙的生活境况,因此他的这组纪游诗与思乡念友、叹世归隐等复杂情绪连在了一起。这样的思乡之情在《九日旧城即事》一诗中表达的更为深切,诗中“狡兔已知离旧穴,南鸿何日到新疆。茱萸插处羞双鬓,触忤乡心下望乡。”诗人半生劳累,一生为民请命,造福一方,身在异乡的凄凉使得诗人对回归故乡如此的渴望,作者通过狡兔和南鸿的典故及巧妙的化用前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传达出人不论漂泊到哪里,都希望回归故里,人到暮年,不能回归故里,落叶不能归根的伤感之情。这首诗也显示出诗人在艺术上工于用典,但没有生拉硬扯、拼凑成篇的弊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