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外籍诗人朱亨衍的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宁夏外籍诗人朱亨衍的诗歌创作
作者:梁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朱亨衍是清代宁夏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他的诗歌创作在宁夏古代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题材、内容、特色等方面对朱亨衍诗歌作个案研究。
关键词:朱亨衍;诗歌;主题
作者简介:梁艳(1983-),汉,宁夏固原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02
朱亨衍,字浚伯,号清江,广西桂林市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
雍正初任直隶甘肃知县,清乾隆元年(1736)任宁夏盐捕通判,清乾隆九年(1744)任平凉府盐茶厅(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同知,清乾隆十三年(1748)奉文移驻海城,在任八年,政绩卓著,历有“良吏”之称。
《光绪海城县志》记载其在任期间:“修城池,建衙署,开水利,卓著政声,士民至今称之。
”1朱亨衍博览多识,著述颇丰,诗词歌赋亦多创作,且成就不凡。
著有《退耕轩杂著》、《海喇都初志》及《息肩吟》、《甚浦吟》、《跪首吟》等诗集。
同时,其在宁夏地方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修纂《乾隆盐茶厅志》一书。
后引病归隐,回到故乡,教书育人,读书立著。
在宁夏任职期间,朱氏的诗歌创作现存17首,皆保存于《乾隆盐茶厅志》18卷“艺文”一类中。
一、八景组诗
地方名胜以以八景命名,源于宋代的“潇湘八景”,后来“八景”成为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成为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例如燕京八景、青岛八景等等。
宁夏八景文化始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明代庆王朱栴的《宁夏志》里面已收录有当时就籍于宁夏的江苏人陈德武写的《宁夏旧八景诗序》。
这里的八景是“黑水故城、夏台秋草、黄沙古渡、长塔钟声、官桥柳色、贺兰晴雪、良田晚照、汉渠春水。
”到清代,俞益谟《康熙朔方广武志》中定八景为:“紫金晓雾、芦沟(现宁夏青铜峡小坝西南芦沟湖)晚霞、地涌浮图(浮图,即佛塔,中卫市中宁县牛首山南侧地塔)清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地涌塔,在紫金山麓。
传昔昏夜雷雨,忽见霞光自地涌出,有番僧过之云:此大西天甘南塔飞降于此,此小西天也。
后遂将大乘经至山,译成汉文,建塔焚修焉。
至今蒙古番僧岁来朝”)、青铜所秀、花石松纹、西天古刹、阁绘万佛、中洲株柳。
”
朱亨衍的这首八景组诗歌咏的是海城八景。
海城即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境内的西华山(天都山)和南华山是海原县的主要山脉,山中有很多自然景观河人文景观。
据朱亨衍修纂的《盐茶厅志备遗》和光绪末年海城知县杨金庚和儒学训导陈廷珍修纂的《海城县志》记载,海城八景是:华山积翠、古寺天花、五泉竞冽、清池皓月、双涧分甘、西山积雪、古寺疏钟、龙岗夕照。
朱亨衍的这组诗皆为七言律诗,可以说是海城山水的精华,八景中除了选取最具特点的自然山水景观外,还将八景搭配在海城的春夏秋冬、晴雨雾风、朝阳夕阳上,展现出八景最美的一面。
华山积翠
太华召尧不可亲,城头姑射寓形真。
千岩万壑当窗见,翠霭清阴入座频。
野戍寒泉新物色,云行雨施旧精神。
累累岗阜谁伦比,略许天都问主宾。
华山,即位于海原县城南7公里处的南华山,为六盘山余脉,因山形似莲花,亦名莲花山。
远眺南华,青翠碧绿,郁郁葱葱;近观南华,层峦叠嶂,野花遍地。
每到夏秋之际,山便成了一座巨大的绿色迷宫。
古寺疏钟
古殿荒台尽棘丛,何来钟韵到城东。
凄凉夜逐凄凉月,断续声随断续风。
旅客乍闻悲饭后,蓬闺频听泣宵中。
我无木铎徇浇俗,正藉西山一片铜。
古寺,指海城县东岳庙古寺。
据《盐茶厅志备遗》中载,东岳庙古寺虽然年代久远,殿阁剥落,但寺中悬钟在朝风夕雨中,传来断断续续的钟声,听来凄清婉转,令人神消。
寺院是佛教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一些寺院,或因年代久远、历史内涵丰富,或因保留了某一时代典型的宗教建筑风貌,或因发生过奇异的故事,成为某个地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众多寺院景观为八景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朱亨衍到海城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兴修水利期间他走遍了海城的村村落落,白天督促人民挖沟修渠,晚上借住寺庙,闲暇时间与僧交谈。
在此,不但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进一步密切了和佛教的关系。
因此在朱亨衍的诗中,寺庙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灵光寺花》、《重游灵光寺》、《春日游西山寺》及《过高台寺》都是其题咏寺庙之作,这些诗中作者大部分是对佛寺自然景观的审美,在模山范水中,将佛禅之理熔铸其中,表现出其亲佛之意、向禅之心,诗风脱尘出俗、清幽静美。
二、纪游述怀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览山林川泽,自然山水为文人骚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诗人的文学创作揭开了大自然的神秘面纱,优美的景致通过诗文得以宣传,从而为人们所熟知。
朱亨衍在海城的几年里,每到一处,必然要登临游赏、参观拜谒,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亭台楼阁都不放过,他在描绘山川楼阁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
自然景物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较高高的艺术成就。
这类诗歌创作主要有《纪游》组诗、《八月十四日郊行步》、《春日游西山寺》、《过高台寺》、《九日旧城即事》、《郑旗堡夜宿》。
“名山仰止几年深,此日登临惬素心。
”
——《纪游》其一
“问道宫前雪满山,混元阁后户重关。
”
——《纪游》其二
“却笑无聊千岁鹤,何天不可以高飞。
”
——《纪游》其三
“好是山中春信早,鹧鸪啼罢子规啼。
”
——《纪游》其四
山水与人信有缘,宝山此日叹空还。
”
——《纪游》其五
这首《纪游》组诗序文中交代了作者“仲冬初霁,有崆峒之游,冰雪载涂,中道而返”,从序文中看这是作者登临崆峒山2所做,第一首,他倾诉对崆峒山的向往之情,身临其境后顿觉身心惬意;第二首,诗人想要问道,但门前积雪阻碍了诗人的脚步。
问道宫和混元阁都是道教的建筑物,读此诗,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满身雪花的行者矗立在紧闭的山门前,虔诚、高洁、自由和超逸;第三首,诗人自嘲之语,“千岁鹤”出自于晋·陶潜《搜神后记》3,后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宦游海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首,冬天要过去了,鹧鸪和子规(即杜鹃鸟)开始啼叫,在古代文学中,鹧鸪和子规鸟都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首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之情,可能自己与此山无缘吧。
或许,远离家乡在外仕宦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随心的、自由的,诗人似乎也难以摆脱流离转徙的生活境况,因此他的这组纪游诗与思乡念友、叹世归隐等复杂情绪连在了一起。
这样的思乡之情在《九日旧城即事》一诗中表达的更为深切,诗中“狡兔已知离旧穴,南鸿何日到新疆。
茱萸插处羞双鬓,触忤乡心下望乡。
”诗人半生劳累,一生为民请命,造福一方,身在异乡的凄凉使得诗人对回归故乡如此的渴望,作者通过狡兔和南鸿的典故及巧妙的化用前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传达出人不论漂泊到哪里,都希望回归故里,人到暮年,不能回归故里,落叶不能归根的伤感之情。
这首诗也显示出诗人在艺术上工于用典,但没有生拉硬扯、拼凑成篇的弊病。
由于朱亨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入仕为官,且仕途还算顺利,所以其诗歌多以思念故乡为主题,而很少有以反映宦游之苦为内容的诗篇。
郑旗堡夜宿
淡荡春风晓未休,酒帘低处暂停驺。
近人黄鸟语声醉,出谷白云山顶留。
午饭腥膻双兔臛,客窗颠倒一皮裘。
平生浪说还家好,老向天涯未肯休。
这首诗带有浓厚的山居风味,直写山中的舒适,并透露出亲切、温馨、浓厚的人情。
诗歌写的是宦游生活的实际见闻感受,偏于纪实。
在句法上没有特意锤炼,意象比较松散,诗风自然本色,又有人间的世俗的情感体验,给人以平易感、新鲜感,在普通的生活细节中,透出了闲玩清赏的士大夫情趣。
三、题咏及酬唱诗
所谓题咏诗,是指诗人将其所创作之诗,根据不同的吟咏对象,题写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者其他物品上的一类诗歌,其诗题的开首大都冠有一个“题”字。
朱亨衍的这类诗有《题拨云楼》、《题爱山堂》、《题明游府谈兵处》。
题拨云楼
荒寒何处暂开颜,高阁登临趁偶闲。
翠盖重重城外树,青莲瓣瓣雨中山。
好风入座来何处,红日当头近可攀。
自是拨云非易事,几年赢得鬓毛斑。
长期以来楼阁与文人有不解之缘,闲,则登楼望远以畅情;喜,则登楼以舒怀抱;愁,则登楼以消忧愁,楼阁承载着一代文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登临拨云楼(在今海原),俯瞰海城美景,雨中的莲花山郁郁葱葱,烟雾缭绕。
等到红日当头,诗人一定要去攀登,想要拨云实为难事,这里拨云实为作者造福一方的重任,为政几年已经两鬓斑白。
这是一首充满理趣的诗,诗人借自然景色之美,来抒发了自己人生的报复。
除了题咏诗外,作者还有一首奉和酬唱类诗歌《奉和孟郭二有南楼之作》,这首诗是作者在中秋前夜和孟郭两位好友秋游时的一首和诗,好友聚会,喝酒吟诗,即所谓诗酒风流。
一般来说,在这种场合下写出的诗歌,其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
这首诗歌虽没有太多的社会内容,但表达了夜游中的快乐之情及与朋友真心实意地交流。
纵观朱亨衍的诗歌,大都描写的是观山览水的惬意及高雅闲淡的生活场景,没有昂扬的斗志,也没有愤懑的情绪,虽稍有寂寥思归之气,但更多的是平心静气之后的散淡和闲适,诗歌在内容上略显单薄,不够厚重,但诗人作为驻守宁夏的外籍地方官吏在位期间政绩卓著,兴水利,修城池,为百姓所敬仰,同时他把对宁夏的山川的热爱融注其诗歌的创作中,为后世乐
道。
清代宁夏海原籍诗人刘统曾作诗《题赠朱司马》:“杜鸦多事促归耕,越雉瞭人阻去程。
行止于君且随遇,圃农何择总怕情。
芝兰满彻香風暖,桃李成阴暑气清。
风土劳劳何足讶,欲将图版补西倾。
”诗歌赞美了朱司马的丰功伟绩以及其治理下的海城一片祥和安定的气象,可以说诗人对清代宁夏地方建设和地方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1.清杨金庚纂.光绪海城县志.刘华点校.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页120.
2.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道教有史以来最早的发源地,属六盘山支脉,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3.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遂高上冲天。
”
参考文献:
[1]清.朱亨衍总纂.刘华点校.乾隆盐茶厅志.银川市: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2]清.黄恩锡编纂.周兴华等标注.乾隆中卫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1990.
[3]唐骥选注.宁夏古诗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4]俞益谟,高嶷纂修.康熙朔方广武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