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体验式采访和隐性采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第一节 体验式采访
天津 电台 记者 (三 位深 色工 装者 )在 天津 港煤 码头 体验 式采 访
体验式采访是记者参与被采访者的生活与工作, 亲身体验他们的劳动和生活过程,并在体验中做 进一步的采访。 记者的体验式采访就是变“你做我写”为“我做 我写”。
一、体验式采访兴起的背景 1.体验式采访是记者长期坚持的一项传统 体验式采访是时下媒体普遍采用的一种采访方式 和手段,但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事物,它是新 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
3.细致观察 记者除了扮演某个角色、全身心地从事这个角色 的活动以外,必须有意识地观察体验对象工作和 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群、这些人与体验角色之 间的关系状况、体验对象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 等;观察的对象还包括有意识地倾听对象之间的 交流、他们与周围人群的对话等。
4.与体验对象交流 记者应在体验的过程中多与体验对象交流,获得 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他们对职业和生存 环境的评价等,从而丰富体验对象的信息,增进 记者在体验中对角色的理解。
5.体验时不能忘了记者的角色 第一,体验中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记者不是完 全被动地跟着体验对象一样做,有时可能会主动 增加一些环节,以获得更多的外界信息。 第二,体验中既要忘情地投入,又要牢记体验过 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
第二节 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一般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 的的采访方式,也有人称之为暗访。 也就是说,隐性采访是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 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 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三、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选好隐性采访的题材 一般来说,凡是以公开采访的方式能获得新闻事 实的活动,尽量不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 隐性采访多用于公开采访不可能实施采访、或不 可能达到采访目的的情况。
2.选好隐性采访中的身份 隐性采访中记者必须事先准备好以什么身份进行 隐性采访,如以什么身份与参访对象接触,不同 的身份与暗访对象接触可能导致的结果会很不一 样,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采取哪些方式实施采访, 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等,都必须事先有充分的准 备。
比如,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滥用暗访手段,只 有在无法公开采访或公开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的特定情况下,才应考虑选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使用隐性采访要把握好“度”,把握不当,容易 出现“越权”、“侵权”等敏感问题,带来不良 后果;
必须符合现行法律规定; 必须平衡好保护隐私权与满足公民知情权和监督 权的关系; 不应只以隐性采访的内容为全部依据,因为使用 隐性采访的时间不会很长,不能保证采访到的情 况不是偶然性的东西,如果把它们当作必然性的 东西表现出来,就会以偏概全,背离新闻的真实 性。
第八章
体验式采访与隐性采访
体验式采访又叫参与式采访。有些书上把体验式 采访等同于隐性采访,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隐 性采访是不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体验式采访则 不一定不公开记者的身份。
体验式采访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的体验式 采访,记者体验的是采访对象的角色;而隐性的 体验式采访,记者体验的是对采访对象相对的角 色,如传销中的“下线”,买卖中的顾客等。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且把显性的体验式采访 成为体验式采访,而把隐性的体验式采访成为隐 性采访。
二、体验式采访的方法 1.选好体验对象 记者选择的体验对象,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必要 和可能。
从选择的必要性来说,记者体验的职业一般是人 们并不太了解或并不真正了解、却对社会发挥着 重要作用的职业。 从选择的可能性来说,由于记者本人素质、能力 的限制,并不是什么职业都可以作为体验对象的。
2.全身心投入和参与 要获得这个角色的内心感受,就必须全身心参与 到这个角色的活动中。 记者的体验有时也得有演员的那股深入的劲头。 记者体验什么角色,在那段时间里,记者实际就 是那个角色,以那个角色的身份讲话、做事,举 手投足都有明显的角色特征。
5.隐性采访应接受道德的制约 有些记者不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而是为了 满足自己的窥私欲等阴暗心理而进行的暗访。 另外,记者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事先 与交谈对象亮明身份,对象说的话是在不知道与 之谈话者身份的情况下所为,或者说记者是在假 身份的掩护下进行采访,是以“欺骗”手段获得 别人的信任,新闻公开报道后就承担着有违诚信 的道德指责。
3.暗访须与明察结合 明察有时得不到真相,有时候采访受阻;暗访虽 然能排除干扰探明事实真相,但往往很局部,而 且对关键性事实进行解释往往单靠暗访难以获得 。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使采访 更全面、更透彻。
4.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侵害公 民的人身权利,如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 侵犯商业秘密;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泄露 国家机密;使用不法手段获取信息如有争议的录 音、录像、照相器材等。
6.在隐性采访时记者要注意自身的保护 虽然我们说记者有一定的勇气和胆量,但是,记 者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善于在完成采访任务的 同时,使自己不受伤害,不然,记者的采访目的 就很难达到。
四、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现在有三种观点: 肯定、反对、既不明确提倡也不完全禁止。
第一种观点认可并提倡。这主要是那些新闻实务 界的人士。 首先,他们认可、肯定态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他们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这种采访方式确实是一 件能够有效解决一些采访难题的“秘密武器”。 第二,他们还认为,采访人与被采访人的权益都 不是无限的、绝对的。 第三,他们认为,隐性采访并未有违法的嫌疑。
为什么记者还要进行隐性采访呢? 第一,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有许多 不公平、不公正甚至是丑恶的现象存在。这些现 象、这些做法不敢公开见阳光,自然也不愿或不 敢接受记者的采访。 第二,有的采访对象的举动是在很自然的条件下 发生的,如果有了记者的参与,会影响当事人行 为的“保真”效果。
二、隐性采访的类型 1.侦察型 侦察型,主要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的情况下,对 某些违法犯罪行为或社会阴暗面的探访或侦察。 这种隐性采访常常是记者事先得到某个举报,或 通过观察对某个事件存在疑问,为了弄清究竟, 化装成另一种身份,前往暗访,探明虚实。
第二种观点坚决反对,主要是从现有的法律来说 的。 国际记者联合会1954年4月通过的《记者行 为原则宣言》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 照片和资料”。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录音、录 像资料在法庭上是不能作为证据的。
第三种观点对隐性采访即不明确提倡也不完全禁 止。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隐性采访是开展舆论 监督的必要和有效手段,但对这一手段的使用必 须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是个关键问题。 记者不可能是普通外人,而必须具有与采访对象 有“合作”关系的特定身份。
一、隐性采访兴起的背景
伊莉莎白·科克伦
范长江
隐性采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读者也越 来越喜欢阅读种种方式写出来的新闻。原因: 其一,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大多是公开采访难以 得到的鲜为人知的内幕,“揭密”式报道满足人 们的好奇心理; 其二,隐性采访大多数是监督类的批评报道,这 类对非正常现象的监督报道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三,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不仅真实,而且很少 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发生“撞车”,避免雷同现象, 易于产生独家新闻。
2.体验式采访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 首先,体验式采访是产生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 其次,体验式采访因为渗入到了从事某种职业的 人的内心感受,可以表现得较为细腻,较容易写 出“人性关怀”,体现媒体的亲民风格,符合媒 体的人本主义发展趋向,因而越来越受到受众的 青睐。
3.体验式采访能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 体验式采访改变了记者的采访风格,它不仅要求 记者深入现场,而且必须深入到所体验的角色工 作和生活的内部,与被体验者做同样的事,才能 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记者采访所获得的材料 真实可信。
2.体验型 体验型隐性采访则是记者以一个被服务者的身份, 感受和体验整个服务过程,而不亮明记者身份。 体验型采访对象大多以揭露性采访为主。 有时候,记者体验的目的只是为了摸底,弄清事 实真实状态,有的体验型隐性采访,目的只是在 于探明究竟,揭开报道对象的秘密。
3.验证行 有的隐形采访,是对正面形象的验证。为了探明 虚实,记者以不公开身份的隐性采访方式,予以 验证。 当然,更多的验证性隐性采访是对影响公众利益 的事实的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