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è)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

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

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4、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5、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答:(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二)课堂探究

1、(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1)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谦);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五“无因喜谬赏”“无以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的特点吗

五、[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

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公何物验之”对曰:”帝惊曰:而终不平也。.

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A.戴胄奏罪当徙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比一二年....C.见谏者悦而从之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意终不平....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C)

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C)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