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理论与实践探索
古典园林调研案例

古典园林调研案例一、调研背景。
咱就说,中国古典园林那可是园林界的老祖宗啊,有着超级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呢,就挑了苏州拙政园来调研,这园子在古典园林里那可是响当当的明星。
为啥选它呢?首先苏州本就是园林之城,拙政园又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不去它那儿逛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研究古典园林。
二、拙政园概况。
# (一)历史渊源。
这拙政园啊,岁数可不小了。
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到现在都好几百年了。
最早是一个叫王献臣的官员建的,这人估计也是个文艺青年,想要打造一个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不过呢,这园子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是命运多舛,几经易主,还被各种改建。
但不管怎么折腾,它的那种古典韵味一直都在。
# (二)地理位置。
它就在苏州城的东北隅,地理位置相当不错。
周围的环境那叫一个美,旁边有河有巷,就像给拙政园这个大美人儿配上了漂亮的首饰和丝带。
园子里的布局呢,巧妙地利用了原来的地形地貌,依山傍水(虽然苏州没什么大山,但那种起伏的小地形也是利用得恰到好处),把山水、建筑、植物这些元素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
三、园林布局与造景手法。
# (一)布局特点。
拙政园的布局,就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
整个园子以水为中心,水面占了园子的很大一部分面积。
你一进去,就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水,波光粼粼的,像一面大镜子。
水的周围呢,亭台楼阁、假山怪石、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从空中看下去(我是没这个机会从空中看啦,但是想象一下),就像一颗明珠被各种精美的装饰环绕着。
园子被分割成东、中、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
中部是精华所在,也是最开阔的地方,以水景为主,各种景观都围绕着水展开。
东部比较疏朗开阔,有很多庭院和建筑。
西部则相对紧凑,有一些比较幽静的小景点。
这三个部分虽然各自为政,但又通过回廊、花墙、小桥这些巧妙的设计联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各自有各自的小空间,但又能随时串门儿。
# (二)造景手法。
1. 借景。
拙政园的借景手法那可是一绝。
它能把园外的景色巧妙地“借”到园子里来,让园子看起来更大、更有层次感。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苏州自六朝起就是全国富庶之区,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文武能人层出不穷,地方富贾集聚一方,购田宅、设巨肆、建园林以娱乐之风因此绵延吹了上千年。
如今,苏州园林保存之多、样式之完整居全国首位。
苏州现存大小园林169处,其中典型代表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九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占中国同列园林类世界文化遗产十三处(2004)中的绝大多数。
可以说,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巅峰时代,代表了历代文人对诗意生活最为美好的构想。
悠游在苏州的大小园林庭院中,缓慢而内敛的情绪漫溢四周,朴野撩人的气息萦绕左右,建筑、植物、山石和水结集在这些体会之中,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然而,究其本体,这只是“从人生战场上败退下来以后精神上得以慰藉的避难所”;追其形式不讲实质,苏州园林只能是二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维实现,缺少真实可信的人与土地关系,是虚假而空洞的“桃花源”。
我们在沾沾自喜地吹嘘国粹或是生硬地照抄符号时,应该首先探寻蕴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生活美学观念,辨认出真正值得继承的艺术,本文亦从这两方面出发分别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隐逸观和自然观,以揭露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缺陷。
1 隐逸观—隐而非逸1.1 隐逸观的分类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不计其数的士大夫文人因为政治生活的困顿而选择隐居逃避,同样也有向往自然生活的富贵达人折中选择郊居玩乐,复杂的动因和悠久的传统造就了园林文化中独特的隐逸观。
园主人在隐逸文化包围下完成了其人格的精神构造和此类私家园林的灵魂艺术主旨的建立。
中国隐逸文化可以按照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宗教色彩的隐逸。
由于社会变革剧烈,士人们惶恐自己的力量渺小,于是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归根复命、清心寡欲”为理论基石的隐居避世盛极一时,庄子是最为有名的代表。
他们不愿委身仕途,谋求富贵,虔诚地坚信自我意志的力量,枯守寂泊,永远不在心灵上与现实沟通契合。
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理论与实践探索

反 思 ,十 八大提 出 “ 倡 导生态 文 明,
位置 ,反映 出人 类具 有强 烈的生态意 美 丽 中国”的行 动纲领 ,这既 表达 了 识 , 但是 当时 的生产 力水平 极其低 下 ,
“ 大神 ” 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 构 图 。
北魏农 学家贾思 勰 的《 齐 民要术 》 人 民对 未来美 好生活 的憧憬 ,又说 明 城市 建设水平很 低 ,所 以,我 们可 以 也记述 了朴素 的生态 学观 点 。 了人类 向往 “ 返朴 归真 ”的生活境域 。 将这种 生态观理 解 为一种迫于 环境压
.
,
e c o l o g i c a l g a r d e n 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
K e y wo r d s:S u z h o u 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 ; T h e n a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i e w; T h e e c o l o i g c a l g a r d e n c i t y ; P r a c t i c e
.
Ab s t r ac t : Th e ma n k i n d i s p u r s u i t o f n a t u r a l a n d b a s i c s l i f e r e a l m S u z h o u 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 a r e p o e t i c h a b i t a t i o n o f h u ma n mo d e 1 Th e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s e s t h e” n a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i e w” o f S u z h o u C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wh i c h wi l l b e b e t t e r t o p r o mo t e t h e n a t i o n a 1
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的开题报告

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的开题报告题目: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高度精致、仿佛天然的艺术,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然而,在传统园林的美丽之中,也蕴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虚假。
本文将以苏州园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中隐逸观和自然观的本质,进一步探讨虚假在园林美学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虚假;隐逸观;自然观一、引言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其精致的艺术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
在传统园林手工精细的园林景观中,隐逸观和自然观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它背后似乎存在的一个问题:园林所呈现出的美丽和自然,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本文将以苏州园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中隐逸观和自然观的本质,进一步探讨虚假在园林美学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传统园林之隐逸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隐逸观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隐士的隐逸就是他们为了避世而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
他们在这样的地方修建房屋,并在房屋周围种植树木、灌木和花卉,利用自然景观和建筑物的结合来创造出一种美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来,这种风格也在城市中的园林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隐逸观念。
苏州园林在设计上追求一种“远离人世”的感觉,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观。
园林内的曲径通幽、古树参天、石桥卧波,全部是为了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这种隐逸观中包含了多种层面,既有身体上的远离喧嚣和机械的城市生活的意味,也有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的意味。
此外,园林的隐逸观还与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相联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融合”的思想。
然而,隐逸观中的自然并非完全真实的自然。
尽管园林内的湖泊、河流、树木和花卉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并非全部是自然状态。
论苏州古典园林的“朴素生态观”

勒了“ 四海之内若一家” 的“ 大神” 之治的生态理念社
会构 图 。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所著 的《 齐 民要术》
也记 述 了朴 素 的生态 学 观点 。
2 “ 朴素 生态观 ” 概念 基础
2 . 1 “ 天一 人” 思想
古人 在 长 期 的 劳动 生 产 中积 累 了朴 素 的生态 学 知识 , 初 步 了解 农 作 物 生 长 与 季 节 、 气候 及 土壤 和水 分 的关 系 , 也熟 悉 常见 动植 物 的物候 习性 等 。早期 的
型将 其分 为陆 栖和水 栖 两类 。公元 前 3 世纪 , 雅典 学
派首 领赛 奥夫 拉斯 图斯 在 其植 物地 理 学 著 作 中 已提 出类 似今 日植 物 群 落 的概 念 。公 元 前 后 出现 的介 绍 农 牧 渔猎 知识 的专著 , 公元 1 世 纪古 罗 马老普林 尼 的
美好生活的憧憬 , 又说 明了人类追求 “ 返朴归 真” 的 生活 境域 。
2 . 2 “ 风 水 学说 ”
希腊 学 者 亚 里士 多 德 在公 元 前 4世 纪 曾粗 略描 述 动物 的不 同类 型 的栖 居地 , 并按 动 物活 动 的环境 类
中 国古 代 的“ 风 水 学说 ” 可 以被认 为是 “ 天一 人” 思 想 于城 市规划 中的最集 中的体 现 , 它以“ 天一 人” 思
作 者简介 : 黄
顺( 1 9 7 6 一) , 男, 湖北大冶人 , 副教授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 风景 园林规划与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研究。
21 ・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想 和 阴阳平 衡 、 五 行 相 生相 克 为 原 则 , 融 合 了 中 国传 统 农耕 的 自力更生 传统 和风水 整合 、 阴 阳共济 的 乡居 生态 观 , 在 一定程 度 上 体 现 了生 态 思 想 的含 义 , 是 城 市规 划与 自然 生态相结 合最 早 、 最 完整 的理论 。 l 4 J
在苏州如何体验古典园林之美

在苏州如何体验古典园林之美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典雅精致的古典园林闻名于世。
园林,是苏州的灵魂所在,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
当你踏入苏州,如何才能真正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呢?首先,选择合适的园林是关键。
苏州的园林众多,各具特色。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景观和精湛的造园艺术而著称。
留园则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
网师园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园内有夜花园表演,可在夜色中感受园林的别样风情。
狮子林以假山闻名,怪石嶙峋,形如狮子。
艺圃虽面积不大,但清幽古朴,别具韵味。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挑选一到两个园林深入游览,方能更好地品味其中韵味。
在游览之前,了解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
每座园林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文化底蕴。
比如拙政园,它曾是多位文人雅士的居所,园中的建筑、布局都反映了当时主人的情趣和心境。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或者聆听导游的讲解,可以让我们在游览时更加有感触,更能理解园林中一草一木、一亭一榭的意义。
游览的时间选择也很重要。
清晨时分,园林里空气清新,宁静祥和,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美。
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园林的建筑和水面上,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浪漫的氛围。
而在不同的季节,园林也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春天,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夏天,绿树成荫,荷香四溢;秋天,枫叶如火,金桂飘香;冬天,银装素裹,腊梅傲雪。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前往,会给游览增添更多的美好体验。
进入园林后,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处细节。
园林中的建筑是艺术的结晶,从亭台楼阁到轩榭廊舫,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留意建筑的造型、结构和装饰,欣赏门窗上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感受工匠们的巧思和精湛技艺。
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更是精妙绝伦。
假山的堆叠,或雄伟险峻,或玲珑剔透,仿佛是大自然的缩影。
水池的设计,或开阔平静,或曲折幽深,与周围的建筑、植物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对苏州园林的调查和认识

对苏州园林的调查和认识由于家在苏州,所以对古典园林有种特殊的感情,利用寒假的时间参观和重新认识我记忆中的古宝。
从苏州图书馆得知,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吴越两宋,全盛于明清,代表着成熟的中国园林艺术精华。
1997年和2000年,苏州九处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苏州古典园林已经作为一个整体登上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圣坛,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
如何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确保苏州世界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成为苏州古典园林面临的一项严峻而急迫的历史性课题。
苏州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潜力的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这座千年古城已成为国内最具成长知力的现代化城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既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一、历史回顾苏州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独特、积淀深厚,千百年来涌现了一大批造园艺术精湛的古典园林。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曾有私家园林200余座。
建国后,苏州市十分重视古典园林的保护,在50年代初就设立了园林管理(修复)机构。
50年代陆续修复开放了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怡园、留园、虎丘、天平山、西园、寒山寺等园林名胜12处。
从1959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20年间,由于“大跃进”和“十年内乱”的浩劫,苏州古典园林遭到了重创,全废的古典园林增加了33处,另有17处古典园林处于残存状态,岌岌可危。
1982年苏州市政府对苏州古典园林保护情况进行了再次调研,数据显示当时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状况完整的仅有15处、较完整的古典园林有7处、半废的古典园林有19处、残存的古典园林有17处、全废的古典园林增至64处。
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
80年代修复了艺圃、环秀山庄、曲园、鹤园、听枫园等。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申遗意识的增强,苏州市在保护风景园林名胜认识上也有了质的提高,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自然、个性与地域文化的交融——析苏州古典园林独具的生态精神

第 3期
长 春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a o h ncu iesyo ehooy Sca Si csE io ) or l f agh nUn ri f c nl ( oi ce e d i n C v t T g l n tn
Vo . 2 No 03 12 .
一
9 — 0
是这些 内容 的纵横立体交织 以及通过造 园家的反复运 用 , 才使我 国古典 同林体 现 出物 我交融 、 韵生动 、 气 意境 深远 的奇 妙境
界。
苏州古典园林受到 了“ 道法 自然” 造园理念 的深远影响 。苏州古典 园林 的立意 布局 和园 内景 致主题 分配 , 质 内容 和精 物 神功能 , 都在 “ 道法 自然” 思想下通过 丰富的造 园手法 , 表现 出一种 自然 的境界 , 它们追 求的 是虽 由人工 , 自天开 。亭 、 宛 台、 楼、 、 阁 榭与 山水完美 的融为一体 , 是苏州古典园林 建筑 的显 著特点 。在 苏卅 古典 园林 中 , 林布 局都呈 现不规则 性 , 乎找 I 造 几
Ma 2 0 01
21 0 0年 5月
口 文 艺 学 ・ 学 研 究 美
自然 、 性 与地 域 文化 的 交 融 个
析 苏 州 古典 园林 独具 的 生态 精 神 I
韩 玉 洁
( 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 建筑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典 园林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代表 , 也是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的一个奇 葩。它们 是 自然文人个性 、 域 地
能达 到浑 然 一 体 的 本 真 存在 。庄 子 沿 袭 并 发 展 了 老子 的 美 学 观 点 , 对 自然 之 美 有 着 特 殊 认 识 与追 求 , 尊 崇 自然 之 美 , 他 他 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理论与实践探索作者:黄顺高翅来源:《广东园林》2013年第02期摘要:人类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文章对其“朴素生态观”加以挖掘,旨在更好地推进苏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生态园林城市;实践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收稿日期:2012-12-07修回日期:2013-03-1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愈来愈严重的环境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十八大提出“倡导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这既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说明了人类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境域。
当前,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年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8.8%,超标天数为114天(按国家新标准评价)。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园林之乡的美誉,要在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头,笔者认为,城市建设者们不但要有国际视野,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尤其是借鉴古典园林造园的精巧技艺。
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值得城市建设者们学习与借鉴。
1 “朴素生态观”思想起源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气候、土壤和水分的关系,也逐渐熟悉了常见植物的季相变化等生长特点。
早期的城市规划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置于首要位置,反映出人类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城市建设水平很低,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态观理解为一种迫于环境压力、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朴素生态观”。
1.1国外朴素生态观起源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曾粗略描述不同类型的动物栖居地,并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
公元前3世纪,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
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公元1世纪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等均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1]。
1.2国内朴素生态观起源战国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2]。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
2 “朴素生态观”的内涵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
在设计手法上讲,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模山范水、追求生态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域。
其造园精髓是“朴素生态观”的最好体现。
2.1“道法自然”的设计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2]。
“道法自然”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家,也决定了文人对“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的追求。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没有成排的行道树,没有修剪规整的绿篱,没有图案式的花坛,而是效仿自然生长势,所种植的花草树木三五成丛,有聚有散,有高有低,水陆两栖,搭配自然,野趣横生,生态和谐。
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2.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意趣附着于园林,人的审美心理、人工建造的园林与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设计一直受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超越世俗,享受自然之美。
园林设计师在认真考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人工山水、建筑的空间位置。
通过展现园林独具匠心的构思、前庭后院的布局、小中见大的手法、四季分明的景致,造就“人与天调”的合理境界。
2.3“城市山林”的理想范式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工程技术,将亭台楼阁、山水林泉、假山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山林景观,力求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创造了“城市山林”“壶中天地”“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空间[3]。
苏州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景与配景、对景与分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在繁华的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景观。
2.4最简式表达是“适地适树”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替等规律,以乡土树种资源为基调树种。
在植物配置上始终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效果的乡土树种,常用的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银杏Ginkgo biloba L.、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梅花Prunus mume Apricot、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碧桃Prunus persica、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等,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组景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组成了层次分明、稳定性好、林缘线和天际线优美、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复层混交群落,同时注重将植物的观赏性与生态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景观。
3“朴素生态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朴素生态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
2007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因此,苏州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每年新增约500万㎡的城市公共绿地。
“十一五”期间,以“四角山水”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绿肺“公园,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这既是对苏州古典园林以“水”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打造现代“东方水城”的有力举措。
同时,也建成了一批以“植物”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塘植物园、荷塘月色公园、相城花卉植物园、盛泽湖月季园等,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因素”之一,这是古为今用、营心造境的最好案例。
无论是建造湿地公园,还是建造植物专类园,都离不开植物的生态效益。
在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保护和园林水体的构建中均应提倡采用自然的生态驳岸。
因为生态驳岸可充分保证岸线两侧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有利于淤泥附着,为岸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并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公园建设借鉴古典造园手法,多用自然式散石驳岸或原木桩驳岸,同时在石或木之间配植苏州乡土的湿生植物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 L.、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醉鱼草Buddie ja L.、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灯芯草Juncuseffusus、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水中片植荷花Nelumbo nucifer、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睡莲Nymphaea spp、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水底种植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近岸桃红柳绿相依、云南黄馨Jasminump mesnyi或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相伴,一泓池水,荡漾弥渺,水天一色。
大量研究表明,湿生植物对重金属锌、铬、铅、镉、钴、镍、铜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也能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还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
“十二五”期间,苏州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细化绿地指标和绿地分类,重视绿地的布局结构,提高城乡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现正实施太湖湖滨新城绿化、虎丘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石湖风景区东进南扩等生态园林绿地建设。
目前,苏州已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城市化建设应注意城市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等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生态”一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苏州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应研究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一套模式,并带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彻底改变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使现代城市发展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2苏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资助项目参考文献:[1]沈洁,张京祥.从朴素生态观到景观生态观——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再回顾[J].规划师,2006 (1):73-76.[2]谭芳.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绿色启示[J].中外建筑,2009(12):66-67.[3]周国平.“城市山林”的哲学根据在于道家[J].文化大讲堂,2006(3):7-9.审稿编辑:赵晓铭潘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