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克思: 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 本论〉》、《列宁与哲学》、《自我批评》等
阿尔都塞从60年代初开始接受结构主义思潮影 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 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 构成了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学 派。但在70年代之后,这个学派陷入瓦解。
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结构并不取决于对艺术品做简单的、表面的 感知,而应抓住形象的“症候”——那些没有具体描绘、展示的 东西,那些空白、无和沉默,来把握其审美结构——现实的人同 现实的真正关系
阿尔都塞的批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践
例如,他在贝尔多拉西的戏剧《我们的米兰》 中,从空白、缓慢的群众场面和紧凑的充满动 作的悲剧场面这两种时空之间,读出了剧本分 裂结构的深刻寓意,这一结构和寓意是剧本任 何地方都未言明的。
他还从画家克勒莫尼尼的去掉人面表情的绘画 结构中,看出抛弃人道主义的寓意和动机。
阿尔都塞 认为抽象主义绘画,画出来的从来 就是在场中的不在场——人同物体、现实的真 实关系。
总之,阿尔都塞在这种艺术的‘空白’、沉默 和“不在”中揭示了深刻的文学意义,
威廉•德•库宁 的抽象画
电影批判实践
“症候阅读”也是其介入电影批评实践的又一重要理 论和方法。电影机器远不是推进影像多义性的民主渠 道,它和它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是把观众“缝合”进资 产阶级常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影评人的工作有两方 面:一是要揭发电影在故事层面和符号运用层面的幻 觉,即灯光、剪接等符码运用所造成时间和空间的连 续性幻觉;二是要推崇并支持那些在主题或形式上真 正激进或具革命性的影片,以寻求整体制度的建设性 改变。阿尔都塞把这种影评方法称之为“症候阅读”。
三 案例分析:《阿甘正传》与 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首先,影片以愚人阿甘的独特视角,在个人化 的叙事进程中嵌入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 年代早期35年间所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 可谓对当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了一次全景式 的复现。
“电视机的旁白” “背景” ;“前景” “选择性记忆”(“修复性记忆” ); “选择性遗忘” (“结构性空白” )
例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特点:“巴尔扎 克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政治立场。我们甚至还知道: 他的独特的、反动的政治立场在他的作品内容的产生 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象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样 的作家,“他们作为小说家的艺术的‘效果’在他们 的意识形态内部造成这个距离,使我们得以‘觉察到’ 它。”但这种艺术效果是以那个意识形态本身为前提 的。巴尔扎克“只是因为他保持了自己的政治概念, 他才能产生出自己的作品,只是因为他坚持了他的政 治上的意识形态,他才能在其中造成这个内部‘距 离’,使我们得到对它的批判的‘看法’。”
在阿尔都塞的若干文章中,阿尔都塞把艺术置于意识形态与科学 之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并且,艺术可以让人 以某种觉察到的方式窥破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关于文艺批评的文 字主要见于《小型戏剧:布尔托拉奇和布莱希特》、《就艺术问 题复信安德烈·达斯普尔》、《论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等文章中。
在阿尔都塞看来,既然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成 为主体所能直接对应的客体本身,那么,对于 艺术家来说也概莫能外,文学生产或曰文学实 践所运用的首先是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原材料, 而不是什么中性的东西。文学生产实际上就是 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美学技巧,将既 有的意识形态原材料加工成作品的过程。“因 此,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一种既是美学又 是意识形态的意图产生出来的。”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理论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理 解。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象体系和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样两个方面。所谓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它包括教会、学校、 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及文化设施等 。。所谓意 识形态表象体系,指的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 条件的关系。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的这两个方面, 旨在弥补精神状态与社会制度、人的主观世界与外在 世界的脱节。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 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每一个个体在这 架机器中准备好了一个位置,唤出个体并且赋予它一 个名称,然后通过自我形象或再现的形式给个人提供 一种抚慰性的关于整体的幻景,一种抚慰性的一致感。
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
艺术介于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 “艺术使 我们看到的,因此也是以‘看到’、‘觉察到’ 和‘感觉到’的形式(不是认识的形式)所给 予我们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在其中、 作为艺术与之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着的那种意识 形态。” 这可以看作阿尔都塞对艺术概念的 最完整的表述。
阿尔都塞强调,艺术不等于意识形态但又离不 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孕育艺术之母,艺术 与之打交道的并不是它本身所特有的现实,而 是意识形态的现实。任何艺术家的自发的语言 都是意识形态的语言,是用以表达和产生审美 效果的活动的意识形态。但是艺术的特殊职能 是通过意识形态生产来同现存意识形态的实在 保持距离,以便使人看破这种实在。
――“意识形态询唤主体”
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结构关 系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与科学区别开来。他认为在意识形态的氛围 中,人们接触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地位,而是一种虚构的现实 性,即“在意识形态中,真实系不可避免地被包括到想象性关系 中”。 科学则不然,科学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利益的局限,能够提 供给人们关于世界的恰当认识。如果说意识形态的主要职能是社 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那么,科学的职能则主要是理论的。
在《阅读〈资本论〉》一书中,他更重申了这一点:
“我只是提出,对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逐 个进行‘依照症候上的阅读’,即循序渐进地、系统 地把理论框架对它的对象所作的思考揭示出来,这种 思考使得对象成为‘可见的’,并且发掘或产生出潜 藏在最深层的理论框架,它将使我们看见本来暗藏着 或者本来实际存在着的东西。”[11] 相反,倘若仅仅 对原文的明言之处作简单的文字上的直接阅读,则不 能把握到它潜在的文本,即其中的理论框架。
三、“依照症候”的阅读理论
阿尔都塞认为,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的原著时, 就要象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那样,不仅要看到《资 本论》等书中明白记载着的白纸黑字的原文,而且要 看到马克思没有明确说出、但却埋藏在原文中、构成 第二个“沉默的论述”的空白之处。阿尔都塞反复强 调,对于马克思的原著,一般说来就不能象读一本普 通的公开的书那样去加以阅读,相反地,由于它的理 论本质是既活跃于着述中又埋藏于着述的无意识结构 之中的,因此要把握它,就必须把它“从深处拖出 来”。
意识形态作为无意识的结构
在阿尔都塞看来,艺术作品虽然浸润着意识形态,但却不是明确 表述意识形态的,它只是“暗指”着意识形态。要完成对作品内 涵的把握,有待于正确的文学批评。如果说艺术生产在艺术本文 中造成艺术结构与意识形态的疏离,这为揭露文艺中的意识形态 内涵提供了可能;那么,正确的、科学的文学批评将使之成为现 实,因为正确的科学的文艺批评就是要“依据意识形态的结构阐 明文学作品”,“寻找出使文学作品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 距离的原则。”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 曼德利小镇,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 小学。1930—1936年在法国马塞上中学。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 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 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 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 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被庇卡底大学
他是运用“多元决定”、“结构因果性”等概 念所体现的结构主义原则,对社会形态、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 了新的解释。认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 形态等因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复杂统一体, 历史发展不是按“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 异化”的人道主义图式进行,而是由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构成的“无主体过程”。
在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众多阐释和描述中, 最着名的一个定义是,把意识形态表述为“对 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 现。”[1]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意识形态的 特点都是受到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世 界的整体的真实的反映。
二、 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这种运作方式,阿尔都塞称之为“询唤”。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借用拉康的“镜 像”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所再现的不是人的实际生存状况,而是 人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的生存状况的想象性关系。
“本文”中隐藏的无意识“症候”
在《阅读〈资本论〉》文中,他认为,一个文 本总是包含着诸多“裂缝”(没有讲出的和不 存在的东西),因此阅读一个文本(显本文), 就是要通过解释这一“客观的本文”中隐藏的 无意识“症候”来揭示隐在的无意识结构,从 而发现一个不同的文本(潜本文)及其内涵。 换言之,用“症候阅读”法解读书文本不是为 了它的本质或深度,而是寻找它的断裂点,找 出它的过失、它的沉默以及它的“结构性空白” 或“建构性空缺”,以此来打破资产阶级的幻 觉。
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
系。……意识形态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之中,而意识形态
机器规定了由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实践则是存在于
全心全意按照其信仰行事的主体的物质行动之中。
这样,通过准确的技术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意识 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并使主体在双重“镜像结构”(“询唤” 和“误认”)中臣服于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因此,被询唤的主体自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实践者,而主 流意识形态则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不断询唤和复制主体,从 而进行不间断的自身再生产。
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克思: 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 本论〉》、《列宁与哲学》、《自我批评》等
阿尔都塞从60年代初开始接受结构主义思潮影 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 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 构成了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学 派。但在70年代之后,这个学派陷入瓦解。
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结构并不取决于对艺术品做简单的、表面的 感知,而应抓住形象的“症候”——那些没有具体描绘、展示的 东西,那些空白、无和沉默,来把握其审美结构——现实的人同 现实的真正关系
阿尔都塞的批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践
例如,他在贝尔多拉西的戏剧《我们的米兰》 中,从空白、缓慢的群众场面和紧凑的充满动 作的悲剧场面这两种时空之间,读出了剧本分 裂结构的深刻寓意,这一结构和寓意是剧本任 何地方都未言明的。
他还从画家克勒莫尼尼的去掉人面表情的绘画 结构中,看出抛弃人道主义的寓意和动机。
阿尔都塞 认为抽象主义绘画,画出来的从来 就是在场中的不在场——人同物体、现实的真 实关系。
总之,阿尔都塞在这种艺术的‘空白’、沉默 和“不在”中揭示了深刻的文学意义,
威廉•德•库宁 的抽象画
电影批判实践
“症候阅读”也是其介入电影批评实践的又一重要理 论和方法。电影机器远不是推进影像多义性的民主渠 道,它和它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是把观众“缝合”进资 产阶级常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影评人的工作有两方 面:一是要揭发电影在故事层面和符号运用层面的幻 觉,即灯光、剪接等符码运用所造成时间和空间的连 续性幻觉;二是要推崇并支持那些在主题或形式上真 正激进或具革命性的影片,以寻求整体制度的建设性 改变。阿尔都塞把这种影评方法称之为“症候阅读”。
三 案例分析:《阿甘正传》与 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首先,影片以愚人阿甘的独特视角,在个人化 的叙事进程中嵌入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 年代早期35年间所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 可谓对当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了一次全景式 的复现。
“电视机的旁白” “背景” ;“前景” “选择性记忆”(“修复性记忆” ); “选择性遗忘” (“结构性空白” )
例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特点:“巴尔扎 克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政治立场。我们甚至还知道: 他的独特的、反动的政治立场在他的作品内容的产生 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象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样 的作家,“他们作为小说家的艺术的‘效果’在他们 的意识形态内部造成这个距离,使我们得以‘觉察到’ 它。”但这种艺术效果是以那个意识形态本身为前提 的。巴尔扎克“只是因为他保持了自己的政治概念, 他才能产生出自己的作品,只是因为他坚持了他的政 治上的意识形态,他才能在其中造成这个内部‘距 离’,使我们得到对它的批判的‘看法’。”
在阿尔都塞的若干文章中,阿尔都塞把艺术置于意识形态与科学 之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并且,艺术可以让人 以某种觉察到的方式窥破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关于文艺批评的文 字主要见于《小型戏剧:布尔托拉奇和布莱希特》、《就艺术问 题复信安德烈·达斯普尔》、《论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等文章中。
在阿尔都塞看来,既然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成 为主体所能直接对应的客体本身,那么,对于 艺术家来说也概莫能外,文学生产或曰文学实 践所运用的首先是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原材料, 而不是什么中性的东西。文学生产实际上就是 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美学技巧,将既 有的意识形态原材料加工成作品的过程。“因 此,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一种既是美学又 是意识形态的意图产生出来的。”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理论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理 解。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象体系和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样两个方面。所谓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它包括教会、学校、 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及文化设施等 。。所谓意 识形态表象体系,指的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 条件的关系。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的这两个方面, 旨在弥补精神状态与社会制度、人的主观世界与外在 世界的脱节。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 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每一个个体在这 架机器中准备好了一个位置,唤出个体并且赋予它一 个名称,然后通过自我形象或再现的形式给个人提供 一种抚慰性的关于整体的幻景,一种抚慰性的一致感。
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
艺术介于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 “艺术使 我们看到的,因此也是以‘看到’、‘觉察到’ 和‘感觉到’的形式(不是认识的形式)所给 予我们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在其中、 作为艺术与之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着的那种意识 形态。” 这可以看作阿尔都塞对艺术概念的 最完整的表述。
阿尔都塞强调,艺术不等于意识形态但又离不 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孕育艺术之母,艺术 与之打交道的并不是它本身所特有的现实,而 是意识形态的现实。任何艺术家的自发的语言 都是意识形态的语言,是用以表达和产生审美 效果的活动的意识形态。但是艺术的特殊职能 是通过意识形态生产来同现存意识形态的实在 保持距离,以便使人看破这种实在。
――“意识形态询唤主体”
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结构关 系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与科学区别开来。他认为在意识形态的氛围 中,人们接触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地位,而是一种虚构的现实 性,即“在意识形态中,真实系不可避免地被包括到想象性关系 中”。 科学则不然,科学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利益的局限,能够提 供给人们关于世界的恰当认识。如果说意识形态的主要职能是社 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那么,科学的职能则主要是理论的。
在《阅读〈资本论〉》一书中,他更重申了这一点:
“我只是提出,对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逐 个进行‘依照症候上的阅读’,即循序渐进地、系统 地把理论框架对它的对象所作的思考揭示出来,这种 思考使得对象成为‘可见的’,并且发掘或产生出潜 藏在最深层的理论框架,它将使我们看见本来暗藏着 或者本来实际存在着的东西。”[11] 相反,倘若仅仅 对原文的明言之处作简单的文字上的直接阅读,则不 能把握到它潜在的文本,即其中的理论框架。
三、“依照症候”的阅读理论
阿尔都塞认为,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的原著时, 就要象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那样,不仅要看到《资 本论》等书中明白记载着的白纸黑字的原文,而且要 看到马克思没有明确说出、但却埋藏在原文中、构成 第二个“沉默的论述”的空白之处。阿尔都塞反复强 调,对于马克思的原著,一般说来就不能象读一本普 通的公开的书那样去加以阅读,相反地,由于它的理 论本质是既活跃于着述中又埋藏于着述的无意识结构 之中的,因此要把握它,就必须把它“从深处拖出 来”。
意识形态作为无意识的结构
在阿尔都塞看来,艺术作品虽然浸润着意识形态,但却不是明确 表述意识形态的,它只是“暗指”着意识形态。要完成对作品内 涵的把握,有待于正确的文学批评。如果说艺术生产在艺术本文 中造成艺术结构与意识形态的疏离,这为揭露文艺中的意识形态 内涵提供了可能;那么,正确的、科学的文学批评将使之成为现 实,因为正确的科学的文艺批评就是要“依据意识形态的结构阐 明文学作品”,“寻找出使文学作品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 距离的原则。”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 曼德利小镇,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 小学。1930—1936年在法国马塞上中学。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 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 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 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 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被庇卡底大学
他是运用“多元决定”、“结构因果性”等概 念所体现的结构主义原则,对社会形态、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 了新的解释。认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 形态等因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复杂统一体, 历史发展不是按“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 异化”的人道主义图式进行,而是由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构成的“无主体过程”。
在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众多阐释和描述中, 最着名的一个定义是,把意识形态表述为“对 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 现。”[1]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意识形态的 特点都是受到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世 界的整体的真实的反映。
二、 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这种运作方式,阿尔都塞称之为“询唤”。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借用拉康的“镜 像”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所再现的不是人的实际生存状况,而是 人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的生存状况的想象性关系。
“本文”中隐藏的无意识“症候”
在《阅读〈资本论〉》文中,他认为,一个文 本总是包含着诸多“裂缝”(没有讲出的和不 存在的东西),因此阅读一个文本(显本文), 就是要通过解释这一“客观的本文”中隐藏的 无意识“症候”来揭示隐在的无意识结构,从 而发现一个不同的文本(潜本文)及其内涵。 换言之,用“症候阅读”法解读书文本不是为 了它的本质或深度,而是寻找它的断裂点,找 出它的过失、它的沉默以及它的“结构性空白” 或“建构性空缺”,以此来打破资产阶级的幻 觉。
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
系。……意识形态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之中,而意识形态
机器规定了由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实践则是存在于
全心全意按照其信仰行事的主体的物质行动之中。
这样,通过准确的技术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意识 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并使主体在双重“镜像结构”(“询唤” 和“误认”)中臣服于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因此,被询唤的主体自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实践者,而主 流意识形态则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不断询唤和复制主体,从 而进行不间断的自身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