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求证:∠B=∠C;
(2)AD平分∠A,AD⊥BC.
学生活动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解:在△ABD和△ACD中
等腰三角形
教学
目标
1、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体会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五、课堂作业
P56 4 5 9 13
六、教学理念/反思
【问题2】把问题1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问题3】你能证明上述两个性质吗?
如图,已知△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中线.
五、课堂作业
P56 1 2 3
六、教学理念/反思
第8课时等腰三角形(2)
教学
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
求证:AE=CE.
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
在△ADP和△ADC中,
∴△ADP≌△ADC,
∴∠P=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ACD.
又∵DE∥AP
∴∠4=∠P,
∴∠4=∠ACD.
∴DE=CE.
同理可证:AE=DE.
∴AE=CE.
【练习】课本Р53练习
几何命题的证明首先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并对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作了一定的了解.在利用定理的过程中体会定理的重要性.在直观的探索和抽象的证明中发现和养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个内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分组讨论,观察问题中的条件,发现问题的本质是在条件∠A=∠B下,线段AO和BO是否相等,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以考虑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而图中没有别的三角形,因此需要构造全等的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应用格式:
∵∠BAD=∠CAD(已知)
∴AB=AC(等角对等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发现:
(1)∠ABC=∠ACB=∠CDB=∠A+∠ABD;
(2)∠A=∠ABD;
(3)∠A+2∠C=180°.
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
E
D
C
B
A
【例2】如图3,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AD=AE.
求证:BD=CE
【练习】课本Р50练习
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本质,让学生探索“AO=BO”成立的原因,引导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过O作OC⊥AB于点C,利用AAS可以证明△OAC和△OBC全等,进而得到AO=BO.
解:过点O作OC⊥AB于点C。
∵∠A=∠B、∠ACO=∠BCO、OC=OC
∴△AOC≌△BOC
∴AO=BO.
最后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
解:选取比例尺为1:100(即为1cm代表1m).
(1)作线段DE=4cm;
(2)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
(3)在MN上截取BC=2.5cm;
(4)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算出要求的绳长.
【例3】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
∴△ABD≌△ACD(SSS)
∴∠B=∠C,∠BAD=∠CAD,∠ADB=∠ADC=90°.
应用格式:
∵AB=AC(已知)
∴∠BAD=∠CAD(等边对等角)
∵AB=AC,∠BAD=∠CAD∴BD =,⊥。
∵AB=AC,BD=CD∴∠BAD=,⊥.
∵AB=AC,AD⊥BC∴∠BAD=,BD=.
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求证:AB=AC.
证明:∵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等角对等边).
【例2】]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
△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2)AD平分∠A,AD⊥BC.
学生活动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解:在△ABD和△ACD中
等腰三角形
教学
目标
1、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体会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五、课堂作业
P56 4 5 9 13
六、教学理念/反思
【问题2】把问题1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问题3】你能证明上述两个性质吗?
如图,已知△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中线.
五、课堂作业
P56 1 2 3
六、教学理念/反思
第8课时等腰三角形(2)
教学
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
求证:AE=CE.
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
在△ADP和△ADC中,
∴△ADP≌△ADC,
∴∠P=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ACD.
又∵DE∥AP
∴∠4=∠P,
∴∠4=∠ACD.
∴DE=CE.
同理可证:AE=DE.
∴AE=CE.
【练习】课本Р53练习
几何命题的证明首先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并对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作了一定的了解.在利用定理的过程中体会定理的重要性.在直观的探索和抽象的证明中发现和养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个内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分组讨论,观察问题中的条件,发现问题的本质是在条件∠A=∠B下,线段AO和BO是否相等,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以考虑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而图中没有别的三角形,因此需要构造全等的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应用格式:
∵∠BAD=∠CAD(已知)
∴AB=AC(等角对等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发现:
(1)∠ABC=∠ACB=∠CDB=∠A+∠ABD;
(2)∠A=∠ABD;
(3)∠A+2∠C=180°.
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
E
D
C
B
A
【例2】如图3,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AD=AE.
求证:BD=CE
【练习】课本Р50练习
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本质,让学生探索“AO=BO”成立的原因,引导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过O作OC⊥AB于点C,利用AAS可以证明△OAC和△OBC全等,进而得到AO=BO.
解:过点O作OC⊥AB于点C。
∵∠A=∠B、∠ACO=∠BCO、OC=OC
∴△AOC≌△BOC
∴AO=BO.
最后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
解:选取比例尺为1:100(即为1cm代表1m).
(1)作线段DE=4cm;
(2)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
(3)在MN上截取BC=2.5cm;
(4)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算出要求的绳长.
【例3】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
∴△ABD≌△ACD(SSS)
∴∠B=∠C,∠BAD=∠CAD,∠ADB=∠ADC=90°.
应用格式:
∵AB=AC(已知)
∴∠BAD=∠CAD(等边对等角)
∵AB=AC,∠BAD=∠CAD∴BD =,⊥。
∵AB=AC,BD=CD∴∠BAD=,⊥.
∵AB=AC,AD⊥BC∴∠BAD=,BD=.
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求证:AB=AC.
证明:∵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等角对等边).
【例2】]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
△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