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角度浅析国际气候谈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博弈论角度浅析国际气候谈判

本文在概括国际气候谈判的概况基础上,尝试从经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气候谈判陷入困境的原因,最后对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加以说明。

标签:气候变化国际气候谈判博弈

一、国际气候谈判的历史和现实

(1)国际气候谈判历程回顾

联合国气候谈判如一场马拉松,历经四十载而不尽如人意。从开启环境保护大业的斯得哥尔摩开始,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生效,到京都会议后碳减排付诸实施,再到巴厘岛会议上的众人绘制路线图,进而到内罗华推进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国际气候谈判无疑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曙光。然而谈判仍然困难重重,后继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失望與希望的集合,波恩谈判则是一场气候谈判唇枪舌战,天津会议则作为期望谈判最后沟通前的准备会议,墨西哥坎昆会议,仅仅有利于恢复信心。

(2)国际气候谈判格局和关注点

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发达国家阵营与发展中国家阵营南北分立的基本格局贯穿始终。在此基本格局下,在不同时期或不同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也都存在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多变。围绕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安排的国际气候谈判格局,依旧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欧盟、美国和“77国集团+中国”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南北矛盾、北方矛盾、南方矛盾和大国矛盾同时也呈现出国际利益集团的分化与重组的特点,其中包括美国单边主义的气候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被动防御性气候战略。国际气候谈判关注的核心问题为碳排放的初始分配,转让技术,资金和适应问题。

二、国际气候谈判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从博弈论角度看,国际气候谈判可能遇到如下几种基本博弈类型,包括合作性和非合作性博弈两大类。合作性博弈包括捕鹿博弈和性别战博弈;非合作博弈包括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盟主博弈。在国际合作中,非合作性博弈的情况居多。以下选取几个典型的博弈模型尝试对国际气候困境谈判陷入困境进行分析。

(1)从智猪博弈中分析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南北立场

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好比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和小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分配和时间表上形成了一个智猪博弈的格局。不管从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责任来看,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智猪博弈的纳什均衡安排应该是发达国家率先减排。

(2)性别战博弈中的国家碳排放权力限额分担

对待全球气候问题,国家之间还是存在共同愿景的,希望能达成一致协议,这就好比在性别战博弈下,博弈双方的主导战略都不是背叛或欺骗。但是虽然博弈者都认为有协议总比没有协议好,但是性别战博弈作为一种混合策略的博弈,在最后形成那个纳什均衡,即在分配结果或者说相对收益上各国意见有分歧。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地人为干扰水平上,因此碳排放权的分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3)博弈者的数量影响国际气候谈判

参与博弈的国家数量越多,协议达成一致的难度越大,“背叛”越有利。因为当参与国数量少时参与国更能感受到自己分配到的利益,以及合作对自己的好处,而当参与国多时,谈判结果越要面临成员国“背叛”的威胁。各国外交官站在本国利益考虑同时还受其他国家的约束,谈判想要简单到一两次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

三、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原则和立场

(1)中国实现碳减排的客观条件

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而能源禀赋又决定了其在煤炭上的高消耗。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格局分配中又处于下游能耗产业,此外,国际贸易上我国也是多出口环境损耗、能源损耗性产品。我国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内也将达到一个高峰。所以,虽然我国的历史排放量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少,但其实我国的减排空间并不大。

(2)中国对待国际气候谈判的态度

我国既要注重国际气候谈判的环境含义也要关注其政治含义。我国也要确保在达成协议后不能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理念必需加深。我们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需承担的责任有区别。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首先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面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形势,中国需要在战略上把握各主要博弈方的战略动机、利益诉求和策略手段,结合国情,在国际谈判中发挥作用,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相对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天津.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M] .2010.

[2] 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