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多元主体互动分析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买雪燕【摘要】在政策研究过程中,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文章运用社会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和价值分析的研究路径,阐明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性;提出价值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是进行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澄清价值、价值预测、普及政策和相互借鉴的作用;并通过经验性探索、规范性探索和超伦理研究来阐明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主要价值问题.【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4(028)003【总页数】5页(P6-9,42)【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价值【作者】买雪燕【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1.8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中国传统社会“二元结构”的多重影响,其研究一直受到教育与个人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影响,而没有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价值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嬗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价值因素才开始直面现实,然而随着80年代末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融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之后,“教育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正在发生深刻的转换,多学科的话语典型地体现了知识体系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向发展”[1](P4)。
也正是因为对教育政策的高度关注,才使得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并用各自的研究角度和话语方式来解释和分析教育问题,促进和发展了教育学的研究。
在诸多教育政策活动中,价值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教育政策活动中涉及到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教育虽然被置于社会评说的风口浪尖上,但缺乏有力的、自信的回应。
这就对制定和分析教育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如何制定政策和政策制定背后的价值问题、文化要义是我们分析教育政策、实践教育政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及特殊秉性关于政策研究,美国学者那格尔认为,“政策是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效果的研究。
浅论幼儿教育评价中多元主体评价的互动与整合
浅论幼儿教育评价中多元主体评价的互动与整合摘要:多元主体评价的概念是幼儿园的管理者、教师、幼儿以及其家长都是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人员,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完成。
基于多元主体的背景下,在进行幼儿发展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及家长需要从多情境、多方位的搜集幼儿发展信息,通过民主、科学、公正的切入点进行幼儿发展评价。
本文将简要阐述多元主体评价的概念以及提升幼儿发展评价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字:幼儿教育;多元主体;评价策略引言多元化指的是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家长、幼儿以及对于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人员都应参与到评价当中,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家长获得幼儿多方面、多样化的发展信息,便于提升幼儿发展评价的个性与全面性。
另外,多元化的概念是指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各个主体评价价值的多元化,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于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所以,多元的主体可以产生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价值。
一、应用幼儿园档案袋评价法幼儿园档案袋评价项目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区别于以往的评估方法。
教师不再作为独立的评估主体,不再控制整个评估流程。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档案袋评估模式有机融合,让幼儿成为评判中心之一积极参与到评判活动中。
幼儿可以和教师、父母一起参加评价的全部流程,其主人角色应该得到肯定与重视。
在档案袋评价法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教学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有关教学文件的要求规定,结合当前教学评价实践现状,充分考虑幼儿评价成长的要求及其众多评估主体对评价效果的期待,聘请领域专家开展全面评价,建立富有导向意义的全面评估指标。
教学主管部门要定时举办有关培训班,给教师创造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同时,通过在幼儿园内部建立共享平台,强化工作流程监管,形成长效机制,使教师们在沟通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稳步提高对幼儿档案袋评价的质量。
其次,幼儿教师应更新评价观念。
档案袋评价法在实践操作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功能非常关键。
教育多元供给问题研究
2023-11-01CATALOGUE目录•教育多元供给概述•教育多元供给的现状和问题•教育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教育多元供给的优化策略和建议•教育多元供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教育多元供给的案例分析01教育多元供给概述1多元供给的定义23教育多元供给是指通过多元化渠道和方式,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定义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线教育、社区教育等。
多元化渠道包括全日制、半日制、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
多元化方式通过多元化供给,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多元化供给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满足个性化需求多元化供给可以增加教育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从而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多元供给的目标提高教育效率通过多元化供给,可以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适应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多元供给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促进创新多元化供给可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多元供给的意义02教育多元供给的现状和问题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得以实现,包括公办、民办、股份制、合作办学等。
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得以建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董事会、校长等管理机构和人员。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供给模式目前,我国教育多元供给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以公立学校为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由于办学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办学质量不均衡,部分学校存在管理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办学质量不均衡由于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问题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和管理体制也加大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难度,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不当干预。
监管难度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和设施。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多元化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元化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通过深入分析,探索出解决多元化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多元化教育问题的现状1.1同质化的教育模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系统往往倾向于同质化,忽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式大多是相似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
1.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的多元化问题。
一方面,城市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教育设施齐全;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缺乏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
这导致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加剧了多元化的教育问题。
1.3文化、性别和种族歧视在一些社会中,文化、性别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于教育系统中。
这种歧视导致了一些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二、多元化教育问题的原因2.1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在一些社会中,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单一,忽视了多元文化的存在。
这导致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充分体现自己的多元化需求,导致了教育的同质化。
2.2教育政策的适应性不足一些教育政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2.3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一些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无法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使得多元化教育难以得到实施。
三、多元化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3.1推进教育多样化教育部门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多元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能力。
3.2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同时,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功能
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功能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基础、延伸,能够为中职学生带来巨大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展开中职家校合育,以此助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当然,在家校合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家校合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
只有明确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并发挥多元主体的功能,才能保障家校合育的有效性,促进中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从加强沟通、丰富活动与教学作用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实施中职家校合育,发挥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功能的有效建议。
关键字:中职;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在新课程标准下,中职教育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而中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无法在中职课堂中完成教学,从而需要将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后。
教师无法长时间监督学生的课后巩固与实践,因此,可以联系家长与社会统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以此实施家校合育,保障中职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家长、社会与学生都是中职家校合育的主体,教师需要加强发挥多元主体的功能,提高家校合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一、当前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存在的问题(一)多元主体缺乏合育意识家长是家校合育过程中的重要主体,而中职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这使得部分家长会积极接受、主动参与家校合育,但还有部分家长是缺乏合育意识的,会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事,而教师不能参与家庭教育,从而就会抗拒加入家校合育,阻碍中职家校合育的顺利进行。
(二)多元主体缺乏合育交流在家校合育中,教师与家长是主要的主体,教师与家长统一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与需求,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实施合育,就可以保障高效中职家校合育的开展。
但在实际的家校合育中,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是缺乏交流的,这就无法统一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更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与需求。
(三)多元主体缺乏合育计划通过对当前中职家校合育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是合育的主导者,而教师通常以通知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合育,这样的家校合育是缺乏计划的,无法保障合育的有效性。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周平儒(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 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发表论文编号:294,国级,国内范围发行, 山西师范大学主办,《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2005年11月2日第7版上刊登。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这是我国教育评价界大多数学者都已接受的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教育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社会和个体各自在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
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评价问题随之成为这场改革的焦点、瓶颈。
如何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转变以往单一、集权式的评价,让教师、学生都能成为评价结果的获益者,使新的评价体系实现新的课程标准,规范新的教育教学,其次评价改革所涉及的面很广,头绪纷繁,该从何处入手才能理清工作思路。
这些都是课改面临的课题,是课改实验能否真正深入开展的关键。
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决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专门研究,抓住评价改革这一核心,借此带动、促进整个课改实验。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还包括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背景的多元化。
本文将从多元化教育的问题入手,探讨其解决方案。
一、多元化的教育问题1.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背景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背景日益多元化,涉及到种族、文化、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背景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关注,无法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3.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相对固化,难以适应多元化教育的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一些地区和学校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二、多元化教育的解决方案1.个性化教学针对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问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来解决。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个性化教学,例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2.多元化教学内容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也需要多元化。
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加大对多元文化和跨学科教学的支持力度,引入更多包括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选择。
3.鼓励多元化背景在对学生背景多样性的理解和关注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鼓励多元化背景的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组织多元文化活动和举办多元化教育课程,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教师专业发展为了解决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多元化教育课程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主题活动多元化教学教研(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题活动多元化教学教研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本文从主题活动的定义、多元化教学教研的特点、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主题活动多元化教学教研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题活动多元化教学教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主题活动的定义主题活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主题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2. 以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活动;3. 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4.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多元化教学教研的特点1. 教学方法多元化: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2. 教学资源多元化:包括教材、网络资源、社会实践、社区资源等;3. 教学评价多元化: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4. 教师角色多元化: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
四、主题活动多元化教学教研的实施策略1. 精心设计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主题,确保主题具有吸引力和教育价值。
2. 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优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元化教学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五、主题活动多元化教学教研的评价方法1. 学生满意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主题活动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多元化的教育问题1.教育资源不均衡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在一些贫困地区,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简陋,学生缺乏学习资源,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2.教育内容单一传统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以传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许多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3.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生因为追求好成绩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
4.教师教育不够多元化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忽视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
二、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保证学生在贫困地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2.推进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3.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应该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4.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多元化培养教师培训应该从单一的学科知识培养转变为多元的素质培养,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三、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元文化教育如何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如何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是指针对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的能力。
通过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校园文化四方面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动。
一、教育政策的推动教育政策是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鼓励和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校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必须有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用于改善学校的教育条件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开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确保他们具备相应的跨文化沟通和教学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推动课程设计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应该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语言、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技能。
比如,可以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验,以增加学生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师培训的推动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推动力量,他们应该具备相关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教学质量。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跨文化交流理论知识、多元文化教育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和研修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教育经验。
四、校园文化的推动校园文化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该创造积极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
可以通过举办多元文化艺术节、文化展览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营造一个可容纳不同文化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吸引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校学习,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
制定多元教育政策:促进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制定多元教育政策:促进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多元教育政策对于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多元教育政策,以促进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多元教育政策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当前社会,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少数地区,而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往往缺乏教育资源。
因此,通过制定多元教育政策,可以鼓励教育资源的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其次,多元教育政策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当前社会,学生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多元发展机会。
因此,通过制定多元教育政策,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阅读、绘画、音乐、戏剧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再次,多元教育政策可以促进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在当前社会,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因此,通过制定多元教育政策,可以鼓励教师开发更多的教育内容,从而促进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此外,多元教育政策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当前社会,由于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程度较低。
因此,通过制定多元教育政策,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最后,多元教育政策还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承。
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因此,通过制定多元教育政策,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和传承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承。
总之,制定多元教育政策对于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 � � 3 ( 66 , 27 2 )
� �收稿日期 � 2008 -07 -1 7 � � � 作者简介 � 徐庆江 (1 97 � 2 ), 辽宁本溪人 � ,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 � , 讲师 ,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陈国军 (1 98 3 ) ,
辽宁辽阳人 � ,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 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
�
1 49�
利用现有政策 �希 望获得可行的理想政策 � 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 � 主要是指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 制定的个人 �团体 或组织 � 一般而言 �教 育政策的制定者分为 官方和非官方两大类 � 官方的教育政 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 合法权威去制定教育政策的人 们 �包括教育的立法 者 �教育行 政官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 � 非官 方的教育政策主体包括 育政策过程因社会政治制度 � 经济发 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等方 面的不同而不同 � 因此教育政策主体 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 式也会有所不同 � 在我国 � 官方的教育 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政 府部门 和教育 行政 部门 的主 要领 导对 教育政 策制 定往 往起 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
2008 年 1 0 月
.5 � � � J . 2008
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徐庆江
( 沈 阳师 范大 学
陈国军
辽宁沈 阳
1 1 003 4)
摘
要 教育政策制 定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 它包括教育政 策问题产生 � 教育政策 议程 �教 育政 政策制定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 提出建立教育政策制 定过程的完善 对策 � 即教育政策制 定过程 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 权力机制 � 完善决策程序与程序制度化 � 关键词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 � 政策制定步骤 � 影响因素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 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4 -8 49 9 20 08 0 5- 01 49 - 04
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
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优化和提高办学投入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建立起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教育事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投入资金,企业可以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资源支持。
通过各方的协调联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二、加强投入机制的协调与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各方的投入行为,确保各方的投入能够有效地协调和配合。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投入机制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各方的投入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三、优化资金投入的方式资金是教育投入的重要方面,优化资金投入的方式是实现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差别化的资金投入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分配资金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进行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需要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会议和座谈会,邀请各方代表共同研讨教育投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方便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教育投入的优化和提高。
五、注重资源整合与创新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需要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新教育投入方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创新化。
教育学中的多元化教育
教育学中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教育应该考虑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力和兴趣,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
在如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多元化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多元化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具体实施。
一、多元化教育的概念多元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包容和尊重多样性,不论是学生的个人差异还是他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
它旨在提供一个公平、包容和多元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多元化教育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
在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提供各种学科和兴趣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和潜能,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和实际操作等。
二、多元化教育的意义多元化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形成独立、自信和有责任感的个体。
其次,多元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的社会融入。
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能力的同学,增加相互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多元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通过接触多元的学科和教学方法,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多元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多元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共同努力。
首先,教育机构应该制定并贯彻多元化教育政策。
这包括鼓励多元化教育的实践,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并确保多元化教育的目标得到全面贯彻。
其次,教育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多元化教育意识和素养。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倡导充分尊重和包容的教育理念。
多元化主体
二、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多元化机制改变国家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唯一性,建立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多渠道,实现高等教育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改革主要包括:1、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国家的财政拨款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部分,逐步增加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己成为缓解财政困境的当务之急。
2004年1月6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己再次部署,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4%只是我们在20世纪末提出的教育经费目标,该数字甚至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也应越来越高。
2、建立合理的学费制度。
针对我国目前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和收费水平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实行高等教育学费制度的同时,必须及时建立合理的学费标准制定和学费收取机制,首先,应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和办学年限及不同专业的预期收益等因素,客观、科学地确定办学成本,从而确定收费标准;其次,应建立收费立法制度,采取大学学费听证会制度,以克服可能存在的困难与矛盾,从而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使学费真正成为财政性资金以外最重要的经费来源。
3、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大力发展民办性质的高等教育,既可以弥补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不足,又可以缓解人才供求矛盾。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长期以来非公有南昌大学行政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制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如今都获得了国家的准入,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但事实上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十分有限。
主体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主体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1)多元互动评价①自主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主要由执教者依据课程标准和评价量标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自评,对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行为进行描述,把自己在课前的教材认识、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对课堂中的得失利弊作一个介绍。
评价自己课堂教学之中的成功之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
这样的评课方式能打破以往的评课方式,改变上课与评课相脱离的现象,避免评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学校教研风气的形成。
②主体评价。
主体评价通常由校长、教研员、同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人员作为评价的主体,在听课后对执教者所进行的评价。
听课后这些方面的人员根据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而作出的评价意见。
执教者作为被评价的客体,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评价量标的理解程度去听取评价意见,筛选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信息。
③互动评价。
把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让执教者和听课者双方针对课堂教学充分发表意见。
这种评课形式应建立在上课者和听课者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
上课者依据评价量标评自己的教学,听课者依据评价量标评价其教学,主客互动,调动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需要时,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
由听课者对上课者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授课情况、学生学习方面以及教师素质方面提出问题,由上课者作出陈述。
这样的评课,既可以发挥上课教师的主动性,体现教学评价的个性,又能发挥集体智慧,体现出评价的共性。
(2)分层课堂教学评价①随堂听课评价。
从数量上看,听课评课活动大量在随堂教学的环境中发生。
这种形式的语文教学,给予老师的教学评价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
与精心准备、反复试讲的课相比,对这些数量众多的课堂教学,重在关注教师的素质提高,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主体多元化与合作创新研究
教育主体多元化与合作创新研究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还必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教育主体多元化与合作创新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理念不仅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涉及到教育公平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指的是参与教育过程的各方力量的多样性,涵盖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多种主体。
从传统的单一主体教育模式走向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与灵活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教育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输,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教育的多元化提供框架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需承担起资源分配的责任,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障每一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多元主体的协作下,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教育公共服务的供应,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普及。
学校则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其在多元化主体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忽视。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要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教师、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同时,学校也应主动与社会力量合作,寻求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指导者,更应当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通过家校合作,家长与学校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同时增进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参与感。
社会组织及企业的参与对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社会组织不仅在教育资源的提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还能够在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上带来新的视角。
与企业的合作亦带来了多种可能性,许多企业通过实习、培训、奖学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职业体验。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场所,更是思想启蒙和个性塑造的重要平台。
在现代社会,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多元化的教育。
多元化的教育是指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包括文化背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教育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会导致学生在学校中难以融入。
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业上面临更多的困难。
教师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不够多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教育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3.培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或者组织教师交流活动的方式,提高教师们的跨文化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
二、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教育问题学习能力差异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同学生在学习上会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学校在教育中如果不能解决学习能力差异,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解决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教育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学校可以通过分班、分层的方式,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分组,然后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2.设立学习辅导中心。
学校可以设立学习辅导中心,专门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服务。
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则是适应当今时代需求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正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不仅应对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多元化的背景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化,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
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类教育模式、方法、手段和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还反映在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
二、教育多元化的表现教育多元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现代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
许多学校开始引入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素质教育等新兴课程,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体验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欢迎。
基于项目的学习、翻转课堂、探究学习等方法在课堂上逐渐得到应用,学生在其中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使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效。
3. 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以往的评价多集中于期末考试的一次性成绩,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
如今,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成为主流。
学校除了进行学业成绩的测评外,还会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全过程发展。
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要实现教育的真正多元化发展,必须从制度、政策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积极探索。
1. 优化政策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学校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互动分析[摘要]教育政策的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分工是保证政策制定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条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政治精英、咨询专家、普通公众和媒体在各自发挥特长的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的弊端。
[关键词]政策主体教育政策政策制定教育规划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的工作方案。
此方案的通过,表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作为一项教育领域内的公共政策已由公共议程进入政府议程,从问题构建阶段迈进了方案制订阶段。
教育政策过程是指在教育领域内,针对特定的教育环境,政策主体影响政策客体以达成教育政策目标的过程。
政策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官方主体,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等,也包括非官方主体,如智囊团、大众传媒、利益集团、普通公众等。
不同主体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政策过程,如政府通过占有核心决策地位直接影响决策结果,智囊团、专家组则通过对知识的占有影响决策过程或决策结果,公众和媒体通过舆论进行监督。
政策过程的多元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各自具有的优势劣势也不同,因此,分工与合作是必须的,同时,利益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政治精英
托马斯·戴伊在《民主政治的讽刺》中提到精英决策模型,他认为: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多数人和无权的少数人;少数的统治者与精英人物不是被统治群众的代表,而是他们自身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代表,精英人物对群众的影响远超过群众对精英人物的影响。
但是,后来,他又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精英价值也许是关心公众的,一种贵族阶级的使命感也许会渗透在精英价值的观念中,大众福利也可以是精英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精英决策与大众的福利并不一定是敌对的”。
《中长期规划》是由教育部最先提出的,然后由政府通过制定。
政治精英为什么要制定此规划呢?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的考虑。
第一,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疑问,强烈反应的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一直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呼吁;为了回应公众的诉求,体现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政府将本问题纳入了政府议程。
第二,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政府是一个用“保护”和“公正”的服务换取“收入”的组织,为了获得公民的税收,政府不得不提供必要的制度产品,以弥补因正外部性造成的私人市场上制度的供不应求。
第三,政治精英出于“贵族的使命感”产生的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进而出现要求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的举动。
二、专家咨询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领域的复杂性和相互信赖性不断加强,旧的知识范式已经失去效力,越来越信赖新的知识范式。
这样,教育问题就越来越需要专业政策分析人员或者教育
领域的专家通过提出或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
本次《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与以往教育法规制定过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用广泛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在教育纲要所涉及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均有大批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2010年4月,初稿被公布给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广泛的征求意见,经过学者们激烈的学习和讨论,最终才形成终稿。
专家参与咨询比行政领导独断更体现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专家咨询可以提升决策质量和效率的条件是什么?第一,咨询的对象是各领域内的专家,有能力提供多样性的意见;第二,专家愿意站在公共立场,提出任何符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观点;第三,专家提出的观点被充分讨论或者被采纳。
分析本次纲要制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专家同质性太强,基本上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很少有相关的政治、经济领域学者参加,这就不得不使教育与社会的脱节更加严重;第二,专家倾向于保守,受渐进式变革的影响太深,他们无法或不愿意提出创造性的意见,或者是思想控制太严格,不能自由表达;第三,专家的意见不能总是被决策者重视,如初稿广泛咨询意见后形成的大量文字材料并未传递到核心决策者手里或进行深加工。
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造成专家咨询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三、普通公民和媒体
公民既是教育政策的主体,又是其间接客体。
在教育问题提出阶段,公民通过多种渠道提出问题;在教育政策方案制定阶段,公民意
见被广泛调查,政策方案执行过程需要民的配合。
教育政策结果的评估也少不了公民的反馈。
因此,公民参与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基石,也是教育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2009年1月,政府通过媒体发布消息,邀请公民提出自己所关心的教育问题。
数月后,根据公民关心的结果,整理归纳出二十个公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自此,问题收集阶段结束。
2010年4月,《规划》初稿出台,政府通过多重渠道发布,收集公众意见。
在此过程中,网络平台、平面媒体、电视媒体都为广泛的公民参与提供了条件。
但是,公民参与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一,在决策过程中,公民的合理建议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在政策方案中得以体现,只有等政策公布之后才能得知,而此时的政策已经很难修改了。
第二,多数公民对教育领域的现状和问题缺少深入了解,意愿易受传言影响,因此他们
的真正意愿很难被确定。
第三,公民之间是不对等的,能够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公民一定不会是薄弱势力的代表,而真正需要政策倾斜的弱势群体恰好是没有能力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
第四,虽然新传媒对公众意见的传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传媒也容易扭曲传达
公众的意愿,根据自身利益倾向而选择报道或不报道某类意见。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规划》的制定过程虽然有广泛的公民参与,但是公民参与效果值得商榷。
政治精英、咨询专家、普通公民和媒体三方互动,构成了整个《规划》制定过程中稳定的三角结构,也形成了多元政策主体之间权力分配机制和责任分担模式,三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分工是保证政策制
定质量和速度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
[2]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孙彩虹,译.北京.。